中國 >西藏 >山南 > 雍布拉康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雍布拉康投訴電話 拉薩市旅遊投訴電話:0891-6650808 0891-6324691
  西藏旅遊投訴電話:0891-683419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雍布拉康交通 最方便是包機動三輪車前往,往返車資約40.00,回程可叫司機停昌珠寺,但一定要事先說好,免得司機臨時加價。
  雍布拉康位於山南乃東縣東南約5公裏處,一個名叫紮西次日的小山上。整個建築形似碉堡,高聳於山頂,十分顯眼,是西藏最早建築的宮殿。“雍布”藏語中意為母鹿,因紮西次日的山勢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為神殿,紮西次日山東北方向約400餘米的地方有一名為“噶爾泉”的泉水,四季長流不息,據說此泉水能治百病,到雍布拉康朝拜的老百姓多來此喝水淨身。
  雍布拉康是吐蕃第一任聶赤贊普居住的宮殿,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殿內供有鬆贊幹布、文成公主等塑像。最初的雍布拉康衹是一座面積不大的宮殿,後由五世達賴喇嘛擴建,纔逐步成為一座佛教寺廟。現除部分僧房外,還有一間專供歷世達賴喇嘛來此禮拜時居住的臥室。
  雍布拉康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宮殿內的壁畫上生動地描繪了西藏的第一位國王,第一座建築,第一塊耕地的歷史故事。
  雍布拉康分為兩部分,前部是一幢多層建築,後部是一座方形高層碉堡望樓,與前部相連。公元5世紀,藏王托托念贊時期,傳說一本佛經從天而降,正好跌在雍布拉康宮頂,當時無人能識。有聖人斷言,到了公元7—8世紀就有人能解讀此書。所以這本書被很好地保留在雍布拉康
  公元7世紀,藏王鬆贊幹布遷都拉薩,雍布拉康也逐漸演變成了一座佛殿。第一層是古代藏王殿,中間是一尊佛像,佛像的左邊是藏王聶赤贊普,右邊是藏王鬆贊幹布。沿左墻排列依次是:鬆贊幹布的得力大臣桑布紮、藏王赤鬆德贊、藏王托托念贊。沿右墻排列的是藏王赤熱巴巾、烏宋、鬆贊幹 布的另一大臣嘎·東贊。
  
  上樓是一座非常漂亮、精緻的經堂,主供佛是觀音和釋迦牟尼。觀音像是雍布拉康的古老之物,據說與布達拉宮帕巴拉康的主供觀音是同時代的。四周墻上繪着精美的壁畫,講述着西藏的早期歷史,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靠左邊的一幅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的故事。
  雍布拉康的最高處是一座塔樓,據傳文成公主入藏
雍布拉康簡述
  雍布拉康位於山南乃東縣東南約5公裏處,一個名叫紮西次日的小山上。整個建築形似碉堡,高聳於山頂,十分顯眼,是西藏最早建築的宮殿。“雍布”藏語中意為母鹿,因紮西次日的山勢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為神殿,紮西次日山東北方向約400餘米的地方有一名為“噶爾泉”的泉水,四季長流不息,據說此泉水能治百病,到雍布拉康朝拜的老百姓多來此喝水淨身。
  雍布拉康是吐蕃第一任聶赤贊普居住的宮殿,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殿內供有鬆贊幹布、文成公主等塑像。最初的雍布拉康衹是一座面積不大的宮殿,後由五世達賴喇嘛擴建,纔逐步成為一座佛教寺廟。現除部分僧房外,還有一間專供歷世達賴喇嘛來此禮拜時居住的臥室。
  雍布拉康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宮殿內的壁畫上生動地描繪了西藏的第一位國王,第一座建築,第一塊耕地的歷史故事。
  雍布拉康分為兩部分,前部是一幢多層建築,後部是一座方形高層碉堡望樓,與前部相連。公元5世紀,藏王托托念贊時期,傳說一本佛經從天而降,正好跌在雍布拉康宮頂,當時無人能識。有聖人斷言,到了公元7—8世紀就有人能解讀此書。所以這本書被很好地保留在雍布拉康
  公元7世紀,藏王鬆贊幹布遷都拉薩,雍布拉康也逐漸演變成了一座佛殿。第一層是古代藏王殿,中間是一尊佛像,佛像的左邊是藏王聶赤贊普,右邊是藏王鬆贊幹布。沿左墻排列依次是:鬆贊幹布的得力大臣桑布紮、藏王赤鬆德贊、藏王托托念贊。沿右墻排列的是藏王赤熱巴巾、烏宋、鬆贊幹 布的另一大臣嘎.東贊。
  上樓是一座非常漂亮、精緻的經堂,主供佛是觀音和釋迦牟尼。觀音像是雍布拉康的古老之物,據說與布達拉宮帕巴拉康的主供觀音是同時代的。四周墻上繪着精美的壁畫,講述着西藏的早期歷史,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靠左邊的一幅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的故事。
雍布拉康歷史
  雍布拉康傳為西藏最早的建築,最初並非寺院,而是早期雅礱部落首領的宮殿。民間傳說雲:“宮殿莫早於雍布拉康、國王莫早於聶赤贊普、地方莫早於雅礱”,雍布拉康正是聶赤贊普在雅礱地方建造的宮殿。《西藏王臣記》載:第一代贊普聶赤贊普“……下降天梯而步行到贊唐曠四門平原時,被在那裏放牧的有才幹的苯教徒十二人看見,問他從何而來?他手指着天示意答復,他們瞭解到他是從天界罰降下來的,也就是說他有資格作藏疆之王,這樣他們就用肩頭當作他的輿座,把他高高擡起來到市中,由此都稱他為聶赤贊普(意為肩座王)。”這與《青史》中所說的赤贊波峨德同是一事。聶赤贊普修建了雍布拉康的時候,他並用口譯說出了苯教中的《辛氏之罕嘉法門》。依次,按普巴桑傑加措歷算法所說,聶赤贊普是木虎年(公元前127年)來到雅礱的,那麽雍布拉康的始建,距今已有兩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到地二十八代贊普拉妥妥日聶贊當政時,於水蛇年(公元446年)“雍布拉康王宮的宮頂上面,從空中降下來《百拜補證懺悔經》、金塔、《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心要六字真言》、《積達嘛呢法門》等,又從空中發出聲音說:‘再傳五代,將會知道這些經義’”。拉妥妥日聶贊以後的第五代贊普即鬆贊幹布,據說鬆贊幹布在原來宮殿的兩邊修建了兩層樓的殿堂。殿堂底層為佛殿,二層為法王殿。至此,雍布拉康由宮殿改作寺廟。後來歷代都有擴修,逐漸在殿堂西邊增建了門廳,南邊增建了僧房。五世達賴時在碉樓式建築上加修了四角攢尖式金頂。十五世紀,宗喀巴弟子剋珠頓珠在雍布拉康北七華裏處創建了日烏麯林,並開始由該寺管理雍布拉康事務。每年嚮雍布拉康派喇嘛五名,一年一次輪換,每人年奉十剋青稞,直至民主改革前。
  西藏解放以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於1962年確定雍布拉康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進行維修。在十年浩劫中,雍布拉康被拆毀,所有塑像、壁畫、建築木構件被破壞無遺,其他文物也都流失,僅剩下殘恆斷壁。1982年山南地區文管會主持維修雍布拉康,歷時兩年多,現已經基本恢復了原貌。
雍布拉康建築
  一、碉樓式建築。位於整個建築東端正中,即傳說中聶赤贊普所建的最早建築。高11米,南北長4.6米,東西寬3.5米,上小下大。外觀似為五層,內部實為三層。第一層為1.2米高,0.6米寬的通道通往一層殿堂的須彌座後,二層有小門通二層大殿頂部,第三層原有五世達賴時的所加金頂。這座建築墻壁厚重,內部狹小,一層僅2.28平方米,二、三層也不過4.18平方米,不可能作為三十餘代贊普延續使用的宮殿,早期還應有較大面積的宮殿建築。這座碉樓式建築作為晚期宮殿建築的一部分遺跡被保留下來,倒是極有可能的。
  二、殿堂、傳為鬆贊幹布所建,原有三層,現修復為兩層。一層前半部為門廳,大門外有帶遮檐的小平臺,接折階十數級。門廳南北6.3米,東西5.2米,原來的四根柱子,現修復為兩柱。廳內遠無佛像和其它陳設。再進為佛堂,南北6.3米,東西9.3米,八根柱子。東半部沿三面墻築有平面呈“凹”形的須彌座。原有塑像已毀壞淨盡。王毅《西藏文物建文記》記載當時所見,雲“殿內中塑三世佛,北壁為鬆贊幹布,赤鬆德贊兩王像,南側壁塑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坐像。在兩邊塑像之外,北塑吞米桑布紮立像,南塑祿東贊立像。在桑布紮之側還塑有文殊像及長壽三尊像,在祿東贊之側,則有木製神輿。殿前置有佛櫥,上下置放釋迦小像十一尊,殿內除中間的三世佛及吐蕃王、王後、王臣等九尊像外,其餘都是後來加進去的。早期九像造型極精美,塑法渾厚樸素。如釋迦面部寬而短,眼較狹長,兩耳偏上,這是西藏早期雕塑手法特點”,據原來寺裏喇嘛回憶,佛殿南側繪有二十度母,北壁有浮雕二十一孜達瑪尼度母和八藥王像。
  二層法王殿亦分前後兩部分,原前部為南北兩間,北間為空房,南間為樓梯間。後半部大小同底層佛堂,殿後壁中置一多格佛櫥,內有彌勒、宗喀巴、大佛母、蓮花生、文殊等銅造像多尊。前面為一護法神櫥,再前則是四個金剛菩薩像。右壁有一列經架,置有《甘珠爾》等經書,壁畫中表了拉妥妥日聶贊時,從天上降下來的經書、塔等佛物的故事題材。文革時,三層以上整個被拆毀,現經修復後的二層有了較大的改動,前半部為三面環繞矮墻的平臺,後半部為帶天井的回廊。
  二層以上原有第三層,前半部為平臺,三面為矮墻,後半部為一帶天井的小廊院,後廊有小門通入碉樓式建築中,這次修復,未重建第三層。
  三、僧房及附屬建築。殿房的南側為僧房,一層門廳東南角有一門,出門後折階西下,通嚮僧房,其中緊靠殿堂的二層樓為歷代達賴禮拜時所居住的臥室,現已修復。
  雍布拉康東北400餘米的山溝裏,有一眼泉水終年不涸,傳為鬆贊幹布時重臣嘎爾東贊(祿東贊)所發現,現在人們仍稱之為“嘎泉”。到雍布拉康禮拜的人無不到嘎泉下一遊,據說飲此泉水,可醫百病。
  又傳雍布拉康周圍有山、水、鹿、鳥、人、樹六長壽。現在所能看到的衹有“山”和“水”兩種,山即雍布拉康所在的紮西次日山,水為西南山角下的小水潭,水潭即使在大旱之年也不枯竭,確有些“神奇”。不過它的被註意倒不在於它的“神奇”,而在於“神聖”的雍布拉康
英文解釋
  1. :  Yongbu La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