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 : 佛教寺塔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中国古建筑 : 建筑 : 中国风景名胜 : 中国 >河北 > 石家庄 >正定县 > 隆兴寺
显示地图
目录
寺名
  寺名。俗称 正定大佛寺 。在 河北省 正定县 城内。创建于 隋 开皇 六年(公元586年)。原名 龙藏寺 。 宋 时重建后改 龙兴寺 。 清 康熙 年间改今名。寺内 大悲阁 高33米。阁中高达22米的铜制大悲菩萨像铸于 宋 开宝 四年(公元971年),为 中国 古代铸铜艺术的杰作。寺内保存的 隋 代《龙藏寺碑》是研究 中国 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为 中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No. 2
  隆兴寺联系方式地址: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内。
  邮编:050000隆兴寺投诉电话石家庄市旅游投诉电话:0311-8606171986061715
  河北省旅游投诉电话:0311-85814239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隆兴寺景区荣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十大名寺之一隆兴寺门票价格40元隆兴寺节庆活动“常山战鼓”队是由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南牛乡东杨村40名农民业余鼓手组成。因正定是历史上“常山郡”所在地,帮称其为“常山战鼓”。
  “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据传,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型,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间。在建于隋朝的正定隆兴寺大佛石座上就刻有古人击鼓的浮雕。正定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城市村墟,锣鼓虚日”,“市井箫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可见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多雄壮战鼓之声。
  “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锣鼓。其曲牌大都由多个能单独演奏的锣鼓段子联结而成,是一种联套曲体结构,它主要用于广场表演。
  “常山战鼓”套路多样、曲牌繁多,其中尤以东杨庄战鼓队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每逢春节必参加县、市举行的民间花会表演,省、市、县各项重大庆祝活动、该队也常来大显身手。上海舞剧院曾于1972年专程来听、看他们的表演,并将全部鼓点录音,赞誉他们是“所见到的鼓类中最富特色、最激动人心、鼓点最丰富的鼓队。该队曾荣获1991年河北省民间花会调演最高奖“优秀奖”;荣获1989年、1990年两届石家庄市民间花会调演“特别奖”;1990年应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特邀,参加了“亚运会”艺术节开幕式表演;1992年应邀参加了中国“兰州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开幕式表演;同年又参加了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天津“南开杯”民间艺术邀请赛获二等奖;1993年应邀参加了中国齐齐哈尔第二届“观鹤节”表演活动。尤其在“北京亚运会艺术节”期间的表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亚运会组委会、首都各界群众、艺术同行、国际友人及海外侨胞观光者们的一致高度评价。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对他们的精彩表演,予以热情报道和赞扬,轰动了整个京城。隆兴寺开放时间9:00-16:00隆兴寺最佳旅游时间四季分明。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夏季普遍高温。因此秋季出游最为适宜。隆兴寺特别提醒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可以参加佛教文化二日游隆兴寺美食河北菜在北方食文化以咸为主、粗犷大气的基础上,兼收八大菜系的一些特点,擅长爆、炸、炒,注重色、香、味、型。这里的狗肉全席、金毛狮子鱼、黄瓜宴、菊花鱿鱼,是深为顾客喜爱的名菜。地处石家庄市解放路东端的燕春楼饭庄就以经营河北风味的炒菜闻名。隆兴寺住宿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经济发达,市内有多家集住宿、餐饮、会议于一体、设施条件优越的理想住宿场所。星级酒店就有78家。
  旅游景区附近的住宿则大多以招待所为主,所以建议旅游者前往附近中小城镇居住,在那里可以找到条件较好的旅馆。
  石家庄市新建、改建的旅游涉外定点饭店11家,星级饭店8家(五家三星级、三家二星级),现拥有设备齐全、功能全面的客房总数1334间,床位3030张)。
  隆兴寺购物石家庄是中国北部的重要城市之一,商业相对繁荣。各大商场商品琳琅满目,逛逛商场,兜兜马路定会把旅途的疲惫一扫而光。隆兴寺交通可乘201路公交车,车费3元。隆兴寺玩法参观、游玩、旅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兴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城内东门里,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寺内建筑布局规整,形式多样,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庙建筑群。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说:“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的隆兴寺。”隆兴寺是全国十大名寺之一,其主体建筑大悲阁和阁内的铜铸菩萨,是隆兴寺的心脏和象征。1997年至1999年,经过三年的维修,大悲阁恢复了宋代风貌。修复后的大悲阁,高35.5米,三檐四梯,阁内有供游客上下的楼层,从任何一层都可仔细地观佛。大悲阁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也进行了精心修建,如今,三阁并立,巍峨壮观。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初更名为“龙兴寺”。宋太祖赵匡胤於开宝四年(971年)敕命在寺内铸造铜菩萨像,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奠定了现在的布局和规模。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因寺内有一尊高大的铜铸菩萨像,所以俗称“大佛寺”。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可见当年这里晨钟暮鼓,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南无”声声的历史盛况。
  寺院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及其两侧。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天王殿。其北是大觉六师殿台基遗址,再北是摩尼殿。经过戒坛,便看到大悲阁、转轮藏阁、慈氏阁和两座清代碑亭。它们以大悲阁为中心,组成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浑然一体、蔚为壮观的建筑群。转轮藏阁的弯梁大斜柱建筑法,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杰作,而慈氏阁的永定柱造做法,乃是我国现存宋代古建筑中的孤例。大悲阁后面,是单檐歇山顶弥陀殿。最北端的毗卢殿,是1959年由正定崇因寺迁来。殿内的铜铸毗卢佛,构思奇特,铸造精细。三层莲座,每一莲瓣上均刻一小佛;每层莲座上,各跨四尊铜佛,头戴五佛冠,两两相背,面向四方。整个雕塑,共铸大小铜佛1072尊。它们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这一形象,被人称为“千佛绕毗卢”。
  隆兴寺没有山门,前面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有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兼有山门作用。
  寺内独特建筑,当推摩尼殿。摩尼殿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於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大殿结构十分奇特,属抬梁式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殿内的粱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栿四柱结构形式。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厦,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和见格,殿顶为绿琉璃瓦剪边、檐下饰雄大的绿色斗拱,翼角弧度圆润而微微向上翘起。大殿雄伟壮观,又不失矫健优美。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像这样立体礼富淤变化,形制颇为特殊的古建筑,在我国早期古建筑中实属罕见。
  殿内正中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像,其中一佛(释迦牟尼)、二弟子(阿难、迦叶)像为宋代原塑。檐墙及围绕佛坛的扇面墙上,均绘有明代成化年间绘制的壁画,题材内容为佛传故事。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扇面墙背面塑有玲珑别致的须弥山,山间塑有罗汉、狮、象等,中部有一尊明代彩塑观音坐像,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鼻梁微高,柳叶细眉,面容恬静安详,姿态优雅端庄;实为我国古代彩塑杰作。殿后南壁浮雕五彩悬山中的倒坐观音,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丰满,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细眉之下,双目俯视,神态安详,姿态端庄优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从1977年下半年起至1980年底,对摩尼殿进行了落架重修。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後部。阁前古柏参天,阁後老槐吐翠,周圉苍松、百花环绕,景色清幽宜人。阁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旧名“佛香阁”、”天宁观音阁”。据记载,该阁始建於宋初开宝年间(968-976年)。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又称“千手千眼观音”,高19.2米,立於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通高近22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五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征山西曾驻跸正定,因城西大悲寺及寺内铜佛先毁于契丹入侵,继又毁于后周熔铜铸钱,乃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七月敕令扩建寺院,并重铸铜佛全身。大铜佛铸有42臂,其姿势各不相同,所执法器也各异。或曲或垂,或抱或伸,或持日托月,或持莲握珠,或仗剑使钺。远看,犹如奇特的翅膀。可惜两侧40只铜手臂均被毁,已改为木制,仅前胸两臂为原铸。观音像神态自若,恬静端庄,全身颀长,比例均匀,衣纹流畅,线条细腻,颇具宋代艺术风格。据寺内一通宋碑记载,大铜佛的铸造,是“先铸佛,后盖楼”,“就地支锅,屯土增高,分节铸,再加雕刻”。先铸好基础,然後分七节铸造大菩萨。第一节铸下部莲花座,第二节铸至膝盖,第三节铸至脐下,第四节铸至胸部,第五节铸至腋下,第六节铸至肩膊,第七节铸至头部。最後添铸四十二臂。菩萨的手均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後用金箔贴成。这尊室内铜佛的高度,在独尊了近千年后,到20世纪初西藏扎什伦布寺内的铜佛问世,它才让出全国最高铜佛的地位。
  1944年重修大悲阁时,拆掉了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建筑面积较原来缩小了三分之一。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宋代壁塑也已无存。阁内有楼梯直达顶层,可凭栏纵观正定古城风光。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此阁,吟诗咏赋,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元代诗人萨都刺诗云:“眼中楼阁见应稀,铁凰楼檐势欲飞,天半宝花飘关道,月中桂子落僧衣。高擎玉露仙人掌,上礱银河织女机,全赵堂堂遗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
  大悲阁前,东侧为转轮藏阁(藏经楼),西侧为慈氏阁。转轮藏阁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阁内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径七米、八角形的“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中间两根金柱各向左右让出,其梁架结构,作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则有大斜柱(叉手)的应用,是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大体相似,阁内采用永定柱造和减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筑结构上的特点。特别是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国内现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阁内二米高的须弥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为弥勒佛形象,或称“慈氏菩萨”,是宋代遗物。
  在隆兴寺内,还保存有隋唐以及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三十多通,其中龙藏寺碑是隋开皇六年(586年)创建龙藏寺时所立,是我国现行的著名古碑之一。碑高2.1米宽0.9米,碑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碑文为开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士礼撰文,无书写入姓名。书体方整有致,结构朴拙,笔画遒劲有力,具有古拙幽深的美感,不仅记载了隆兴寺的始建,具有史料价值,而且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它上承南北朝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先河,被王国维誉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是我国现行的著名古碑之一。
  隆兴寺整个寺院除了两座碑亭以外,几乎全是宋代建筑物,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宋代建筑范例之一。它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仍能显现当时“重档通霄汉,正殿俯星辰”的规模和雄姿。
  2001年11月,隆兴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景区。
织金县隆兴寺 Zhijin Longxing
  位于织金县城关镇城防路南段西侧。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坐北向南。原由前殿、左右偏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现存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3.1米,进深二间,通进深9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歇山青瓦顶。前带廊,深1.9米,穿枋雕刻精湛。
中国历史 Chinese History
  Longxing Si隆兴寺Longxing Temple 中国佛教寺院。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城内,是以现存宋代建筑为主的重要建筑群之一。寺始建于隋代,宋代重建后即形成现在的规模。寺南向,寺院主体部分宽约50~90米,纵深300余米,山门内沿中轴线顺置5座建筑,即大觉六师殿、摩尼殿、戒坛、佛香阁和弥陀殿,大多有配殿。佛香阁院庭之东还有一些僧房小院。全寺以摩尼殿和佛香阁及阁前左右配殿慈氏阁、转轮藏殿(实为楼阁)为重要,其他建筑或已毁或为后代改动太大,有的是清以后所建。 摩尼殿建于宋皇四年(1052),平面近方,重檐九脊顶。下层檐四面各出一抱厦,也用九脊顶,山面向前,轮廓丰富。以山面向前的做法在宋代绘画中常可见到,称为龟头殿。佛香阁方形,内部有铸于宋开宝四年(971)的千手观音铜像,高24米。但阁系1944年重建,3层五重檐(2、3层为重檐)九脊顶,高33米。殿前左右配殿均为楼阁,方形2层、重檐九脊顶,有腰檐平座,面向轴线从腰檐伸出雨搭。两阁大部仍是宋代原构。几座方形建筑都采用九脊屋顶,以保持正脊的充分长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处理方法。寺内宋代建筑的斗拱较雄大疏朗,摩尼殿使用了辽金建筑常见的斜拱,转轮藏殿内的转轮藏采用的八铺作(出跳5次)斗拱,在实物中比较罕见。 [摩尼殿] 全寺强调沿纵深方向各建筑和院落的丰富变化。佛香阁及其周围的楼阁群是高潮,建筑形体高大,院落也最大,并变为横向。这组建筑位于中段靠后,前有铺垫,后有收束。全寺布局抑扬起伏,富于韵律。                 萧默
相关词
旅游河北省正定寺庙
包含词
正定隆兴寺聊城隆兴寺铁塔正定隆兴寺壁画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正定隆兴寺铜菩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