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浙江 > 陶山
显示地图
目录
山名
  陶山位于浙江省瑞安市西北部,在原来的陶山区陶峰镇有一座小山,俗名屿山,高几十米,周围二里许,形像木鱼,又名木鱼山,因坐落于市集之内,又称市山。
  陶弘景与陶山的故事
  相传南北朝时,著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政治家陶弘景,人称 “山中宰相”,曾在瑞安陶山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动人的故事。
  陶弘景(456—536),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曾在南齐任诸王侍读及太医,愤于朝政腐败,弃官归隐于江苏句容的句曲山。因此处靠近帝都,担心被朝中发现会请他重新出山。于是又游历江南名山大川,后来辗转到瑞安飞云江畔,爱上了这个小屿山,就住在这里采药、炼丹、行医、著书。他替人治病,妙手回春,且不计酬金,人们无不感恩戴德,交口称赞,都尊称他为陶公。
  一日,忽有一老媪拄杖登门求医,自言是底山(沙门山)青石龙村人。陶公诊脉后,采来三味草药让她带回去煎服。老媪回家,药到病除。数日后前来道谢,报以木质方印一颗,并说以后如遇久旱,可将木印在屿山东北八角桥边红岩上盖三下,底山“头梳脑背”上即有乌云涌起,雨便沛然而至。后遇天旱,试之果然应验。不久,公将此印交地方长老收藏,百姓都说那个求医送印的老媪就是沙门山的白龙娘娘。所以后来一遇天旱,人们就把通明寺内的陶公塑像抬出来祈雨。现在陶山河南村边还留有白龙庙,庙右有陶府庙,以志纪念。
  陶公在屿山数年,继而迁徙到沙门山,在獐儿岩(或称麻雀岩)结草庐隐居。一个炎夏的中午,陶公身背药篓,汗涔涔地来到十字坑的潭边,只听水声潺潺,见泉水下泻碧潭,如碎玉飞溅。他就坐在潭边树荫下的青石板上歇息、纳凉。这时从山仁来了一个肩挑柴担的小伙子,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刚放下柴担.就“卜通”一声跃入潭里洗澡。陶公见状,大吃一惊,忙喊:“水太凉,快快上来!”陶公的徒弟也长叹一声:“不出三日当毙矣。”但樵夫却悠闲自在地边洗澡边笑着说:“没关系,请放心。”他游了一会,上岸来了,挑柴翻岭而去。陶公深为他的身体担忧。不料数日后,又遇到他,他挑柴健步如飞,陶公十分惊异。樵夫说:“我日日如此,实无妨害。”陶公豁然大悟,“我陶弘景做过太医令,行医数十年,自以为精通医理,竟不如山野樵夫,殊不知民间尚有强身防病之术。”自感羞愧。便顺手将所采之药,倾筐倒入飞霞岭边的溪涧中。说来也怪,翌年春天,这里绿草如茵,姹紫嫣红,长满各种药材。附近百姓经常来此采药,人们都称这里为“药齐坑”,坑顶山头也取名“药齐顶”。陶公闻讯,感叹说:“竖子知其一,不知其二,岂医理不灵哉!”师徒继续行医,为民除病。又一年,当地瘟疫流行,陶公急中生智,把研制好的百药和多年炼就的丹药投入溪水中,溪水顺流而下,陶公默默祈祷:愿饮到溪水的人太平无事。果然应验得很,百姓平安无事。后来,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陶公,就把这溪水称做“福泉”,把陶公修炼的地方改建称做“福泉寺”了。
  陶公在獐儿岩寓居不久,又搬到福泉山深处十八亩坪隐居。由于经常有人来求医求药,名声愈来愈大,一直传到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萧衍的耳中,萧衍原与陶弘景交情甚笃。陶公挂冠神武门,辞官在句容茅山隐居时,萧衍(此时系雍州刺史)经常遣使问计,陶公为他出了不少好主意。现在,萧衍已即帝位,听说陶公在安固(即瑞安)福泉山中隐居,就派遣二位将军来征召他还都为相。两将军带着梁武帝所赐的十斤茯苓、五斗白蜜上山。将军说明来意后,陶公却婉言谢绝说:“请将军转奏皇上,言臣归隐山野,潜心修道,精研医术,其志已决,求陛下勿怪。皇上馈赠甚丰,无以为报,有诗一首,聊表心意。”并随手写下一首诗,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两位将军无奈,只好下山,可又觉得有负圣意,难以回京缴旨,进退两难,便跳到獐儿岩边的深潭里,以身殉职。黎民百姓哀念这两位将军的忠贞,把这潭改名为:“将军潭”。大家都说陶公已在此成仙,又把沙门山改称为“仙门山”。
  陶弘景在屿山、福泉山居住时,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屿山改名为陶山,在陶山背建通明寺,在福泉山建福泉寺,在獐儿岩外绿溪东首建贞白祠。这些寺、祠都用陶公的字号命名。福泉寺外,现尚留陶公修炼道术的遗迹,称 “炼丹岩”。福泉寺里曾留有陶公的手迹,现在仅知道上联是:“福泉白水山山出。”陶弘景的故事一直在陶山人民口头流传着。
指陶山镇
  陶山镇位于瑞安市区西北15.1公里。东邻桐浦乡、碧山镇;西南临金潮港,北与福泉林场相连;面积46.7平方公里,人口3.54万人,辖4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河南村。
  陶山镇历史悠久,陶峰为飞云江沿岸古聚落群之一,南朝齐梁时,政治家、药物学家和道教思想家陶弘景曾在寺山、福泉山隐居,从事炼丹、研究中草药,进行著述,后人为纪念陶弘景,称寺山为陶山
  南宋以来,陶山因地扼金潮港、飞云江和瑞安、平阳至永嘉(今颐海区)西线古道要津,而成为农村商贸集镇。建于南宋的镇中心八角桥,为古道的重要桥梁,至今保存完好。镇域明嘉靖时为属集善乡二十九、三十、三十四、三十五都。民国20年(1931)称陶山镇;32年析置陶山、丰和、白云3乡;1935年合并称陶山乡;1949年复析陶峰、丰和、白云3乡;1956年3乡合并为陶峰镇,1959年为陶峰管理区,1961年为陶峰人民公社,1984年复置陶峰乡,1985年撤乡设陶峰镇,1992年丰和乡并入,改称陶山镇。民国时期为北区区署驻地,1949年至1992年为陶山区区公所驻地。
  境内丘陵、小盆地和飞云江河谷平原错综相间,全镇有耕地20385亩,主要种植水稻、善薯;经济作物有姜黄、花生、黄豆、甘蔗,特别是陶山果蔗,质松汁甜名闻退迩,也是姜黄(学名温郁金)的重要生产基地。
  全镇有工业企业200多家。主要生产化工产品、阀门、坯布、提花布、服装等,其中提花装饰布和轻型薄纸装饰布大部出口。1996全镇年工农业产值3.0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96亿。
  镇区建设不断改善,新建24米宽的混凝土街路,两旁3层以上楼房鳞次相比,开辟5个集贸市场;筹资800多万元,建成陶(山)马(屿)公路和金潮港大桥,为瑞安市中西部南北公路干线,南通平阳、北达温州市区,是104国道分流线。投资400万元完成马鞍山水电站技术改造项目,建成3000吨/日自来水厂1座,正在建设的鲤鱼山公园,占地321亩。全镇现有道路总长18公里,其中高级道路4.3公里,排水管道3公里,桥梁13座,防洪堤640米,供水管道87公里,路灯39盏,公厕3座,蹲位37个;液化石油气普及率13%;房屋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中小学11所,1996年在校学生4653人,教师286人;医院2所,幼儿园3所,以及电影院、图书室等。镇东北福泉山,林木茂密,抗战期间浙江省委书记刘英曾在此开展革命斗争,并留左手书标语一幅。
  镇总体发展规划:将陶山镇建成为瑞安中部重要工贸集镇和交通中心。
陶山
  陶山位于山东省肥城市境内,在湖屯镇驻地北8公里,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3.7公里,海拔502.2米,基岩为石灰岩。据考范蠡三徙而隐于此山,故名“陶山”,又名“鸱夷山”。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山高五里有奇,方棱四削,负阴抱阳,有东西二崦。左右环列为屏障,正中山顶为翔鸾台,上有天池。台东为春晖岩、迎日洞……。”又载山前山后有72洞。计有:迎日洞、黄华洞、夕阳洞、盘鹘洞、元武洞、象鼻洞、饭牛洞、菩萨洞、飞泉洞、金草洞、丹砂洞、慈云洞、钟乳洞、归云洞、夕阳洞、纺车洞、蟋蟀洞、积水洞、响鼓洞、石屋洞、燕泥洞、淡竹叶洞、上水石洞、猫儿洞、白藏洞、金蛇洞、牧羊洞、青霞洞、通樵洞、舞鹤洞、木公洞、团栾洞、东三尖洞、丹水洞、丹穴洞、墨涛洞、白姑洞、黄姑洞、柏香洞、东泉洞、淅米洞、八仙洞、八卦洞、元君洞、碧云洞、金牛洞、逐狼洞、鹿游洞、九芝洞、西施洞、蝙蝠洞、罗汉洞、采石洞、黄金洞、黑金洞、弥勒洞、西三尖洞、包山洞、无影洞、藏真洞、流泉洞、泛舟洞、神鱼洞、青松洞、铸金洞、朝阳洞、西西施洞、白猿洞、穿云洞、
  百泉洞、莲花洞、西王母洞。山前有幽栖寺,为范蠡隐居处。距寺0.5公里处有范蠡墓,墓碑刻鸱夷歌。明代,于慎行曾著《陶山怀古》。诗曰:“越相何年隐,齐山旧有名。地连肥子国,路出铸乡城。洞杳秋云白,岩深古木平。临池怀往绩,颇识种鱼情。”
  在陶山东侧的悬崖峭壁间有黄华洞,旧时樵者需以绳倒缒方可入内,深不可测。四壁刻有佛像,并有石床、石几等物。1947年3月,中共肥城县六区区委书记刘建新率区队队员坚持斗争。国民党军队纠集近千人包围陶山,刘建新等人凭借黄华洞的险峻,用石块、手榴弹打退敌人十数次进攻,坚守两天三夜,无一伤亡。
  为纪念这次战斗,1978年,黄华洞被确定为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陶山
  (又名鸱夷山)
  位于湖屯镇驻地北8公里处。北和西北与长清区接壤。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3.7公里,总面积7.25平方公里,海拔502.2米,呈椭园形,基岩为石灰岩。据《山东通志•疆域》载:“相传山前后有72洞,陶洞(指陶阳洞)在山半,石磴陡绝,攀葛扪萝而上,中有三层,最深处极宽阔。四壁累累皆菩萨像。”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肥城县志》载:“陶山在城西南三十里,旧说范蠡三徙而隐於此山,故名陶山,又名鸱夷山。山高五里有奇,方棱四削,负阴抱阳,有东西二崦,左右环列和屏障。正中山顶为翔鸾台,上有天池。
  陶山属泰山山脉,山林茂密,风景宜人。肥城矿务局第二医院建于山脚下。
  (1)黄华洞 位于陶山东侧的悬崖峭壁间,旧时樵者需以绳倒缒方可入内,深不可测。洞内四壁刻有佛像,并有石床、石几等物。
  (2)幽栖寺遗址 位于陶山西侧,栖幽寺村南200米处。寺内大雄宝殿于1971年拆除,尚存刻有图案的六棱石柱两根,唐经幢安岱庙保存。西配殿内尚有阴线刻花纹六棱石柱。殿前钟楼保存完好,有4根八棱石柱支撑。旧县志记载:“寺有钟,其声可远闻数十里,晨钟为肥邑美景之一。”
  钟楼东边有一水井,即使大旱之年,井水水位不降,清澈见底。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肥城县志》记载:“陶山幽栖寺石浮图记,漫灭已甚,年月适缺,惟文内天作,地作,日作,年作季,知是武后时物。又(唐)开元八年,张令臣造浮图记,在陶山幽栖寺。”据此推断,唐玄宗时此寺已有香火。据康熙十一年《重修肥城县志》记载:“幽栖寺在城西三十五里,创于大唐,元大定元年重修。”
  (3)朝阳洞 位于湖屯镇陶山西北侧的山崖上。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记载山上有洞,相传为七十二洞,多深邃不可穷。朝阳洞分初洞、中洞、上洞。洞口上方刻有嘉庆二十二年刘题“朝阳洞”3个大字,刻面高0.6米,宽1.6米。洞前室宽8米,高8米,深14.5米。东壁近洞口处有关公、周仓、关平的石刻造像,有1.5米高石佛一尊和“潜修”“高隐”等题刻。
  (4)洞灵观石刻 位于湖屯镇吕仙村东北的东幽寺遗址。在一块高3米的巨石上,镌刻着“洞灵观”3个大字。每个字30厘米见方,楷书繁体字,阴纹浅线双勾平底,隋王通书。“洞灵”指道教《洞灵真经》而言,洞灵观乃道教的庙宇。
  (5)范蠡墓 位于陶山幽栖寺遗址西北约百米处。清代著名学者唐仲冕所著《岱览》中记:“越后(蠡)扁舟至齐,止于陶,号陶朱公,即今肥城陶山也,……旧有祠,创于秦,在公之旧居处,名陶公幽栖祠。有篆碑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谁可比伦。……斯从上封泰山还,闻蠡墓在此,吊书。斯者,丞相李斯也。至汉,于祠前建佛殿,去‘陶公’二字,改为‘幽栖寺’。即于寺内立祠祀公。一日,有老人自称青松子对冢三笑三点额,既而手指冢口诵八言曰:‘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诵毕,化为香风不见,遂刻其语为‘汉赞’。隋时移祠于冢右,曰‘忠智幽栖祠’,即今之遗址是也。范蠡与越王勾践深谋20余年,灭吴雪会稽之耻,封为上将军。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知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爱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这里的“陶”即肥城的陶山
近义词
陶山村
陶山镇
陆佃, 陆农师
相关词
旅游浙江瑞安
包含词
陶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