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令斌,號岩野,順德竜山人,出身書香門第,博學多才。成年後遷至大良錦岩山麓,創辦錦岩書院,開館20年,授徒逾千人,成為當時南粵一代碩儒名師。清軍入關後,時已年屆四十的陳邦彥疾書《中興政要策論》萬言書,慨然北上金陵,希望面呈南明弘光帝為國效力,不果。遂返回家乡,參加南明廣東鄉試,中舉人,擢升兵部職方司主事,派往贛州參與軍事。由此投筆從戎,力保南明小朝廷,與清兵展開血戰,特別是對南明肇慶政權長達十多年的維持與生存做出了極大貢獻。清順治四年,陳邦彥與東莞張傢玉、南海陳子壯等聯絡,密謀攻取廣州。事敗,轉戰於三水、清遠,後負傷被俘,拒不接受清廷威脅利誘,終遭殺害。
可憐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傢種屋樹
步入岩野先生講堂,堂內有一碑,上刻陳邦彥生平,周圍墻壁有相關的詩詞字畫。
堂前依次是柏、鬆、木棉樹各兩棵,周圍的小盆栽,落英繽紛。講堂少有遊客,偶有誤入之,
迅速退返。與崗腰處打牌之聲相比,尤顯講堂之冷清。這不免讓人生出落寞之感。
隨想錄
惜時世不遂英才
順德與岩野先生有關的地名頗多,有岩野先生讀書的錦岩崗、有岩野先生授徒講學的亭堂、也有岩野先生故鄉的讀書處雪聲堂、還有岩野先生的墓,在大良渡頭巷裏有他的衣冠塚。
因有岩野先生,順德的歷史顯得頗有底氣。這個普通的讀書人,就像當年的諸葛亮一樣,身居壟畝,心懷天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鄉村走出,走嚮風雲變幻的戰場,投筆從戎,而且成為那個時代的重量級選手,不能不讓我們感慨人生的際遇無常,感慨他的果敢大義。
這樣的一個人,是順德人的驕傲,時光流逝近400年後的今天,雖然他的衣冠塚被賣菜的地攤所遮掩,雖然他的講學處被燒烤場所熏染,但這些都不能掩蓋他的光芒,當我們掀開歷史的書頁,還是可以領略到他逼人的風華。
夜渡可能知大漠?日邊何處是長安!弘光元年(1645年)秋,他告別傢人前往金陵時,意氣豪邁、筆墨酣暢飛動的賦別之作《舟發珠江承諸子攜酒餞送次韻賦別》中,就已經表露了要幹一番大事業的决心,在他的紀念廳堂,看到他的詩文與書法,再想起他在沉寂了40年之久的豪情壯志,終於在他人生的最後三年爆發出來,還是讓我們為之一震。
“裹屍馬革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與岩野先生同時投筆從戎的還有他的朋友們,黎遂球、陳子壯、張傢玉等人也都是在1647年死於同一個戰場,他們的文章做得好,仗打得更好,無奈時勢不遂人意,以他們的才華,如果早被明朝重用,也許滿洲人不會打到中原來吧。
人物年表
1621年,考中秀纔,以後屢次參加鄉試均落榜,旋在家乡開學堂講學;在治學授徒之餘,密切關註國傢大事,對府、縣的大事,每能提出切當的建議。
1645年,著《中興政要》,具體開列了32條抗敵救國方略;秋初,躊躇滿志地衹身赴南京進呈弘光帝。
1646年,弘光朝覆亡後,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朝,陳邦彥被任命為監紀推官。不久升兵部職方司主事,監粵兵入江西。同年隆武朝滅亡,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即位,建元永歷。
1647年:正月,陳邦彥聯合甘竹灘緑林豪強餘竜,救永歷。隨後收復縣城大良,轉戰廣東各地,八月在清遠縣兵敗被俘,不屈遇害。
雖然周邊一片喧囂,很多人不知這墓裏主人是誰,但這些都不能掩蓋陳邦彥的光芒,當我們掀開歷史的書頁,還是可以領略到他逼人的風華。
地理記憶
百載誰人憶故地?
四牌樓
史載:陳邦彥血戰抗清寧死不降,在廣州四牌樓慷慨就義。
四牌樓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該路在明清兩代已是廣州城的南北主幹道,南段稱小市街,中段就被稱為四牌樓;四牌樓的內街北段盤福路以南稱大北直街,盤福路以北為城外小路。1930年擴建成馬路,分別稱為:中華南、中、北路,路寬16米。1954年為紀念廣州解放改稱解放南、中、北路。
“四牌樓”其實是一種俗稱,它本來是地方有人高中後所建的牌坊,四牌樓其中之一“乙醜進士”牌坊建於明朝崇禎八年(1635年),為表彰天啓年間廣東梁士濟、李斯覺、羅亦儒、吳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進士所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廣州市政府要拓寬該馬路,欲將馬路上的牌坊移到風景區。嶺南大學領遷了“乙醜進士”牌坊。原立於格蘭堂(今稱“大鐘樓”)西側,“文革”期間,牌坊被毀,後由嶺南大學校友會捐資70多萬元進行重修。修復後的牌坊高10.37米,寬9米,基本上恢復了三間、四柱、五樓石的原貌。現存於中山大學內。
竜江鎮
竜江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就成為“四方商賈雲集之地”,曾出現“一船蠶絲去,一船白銀回”的繁榮景觀。靈氣所鐘,竜江的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傑。陳邦彥、陳恭尹父子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2005年7月,竜江鎮稱為紀念先賢陳邦彥,規劃修建紀念陳邦彥的主題公園。
人物評價
八面玲瓏,光彩耀人
精通《明史》的李少魁先生認為,陳邦彥是明末清初具有歷史影響的重要人物,在大變革的時代,其忠心不二,披肝瀝膽的人生態度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他的魅力
他是個好文人
《明史》(清·張廷玉等著)捲二百七十八稱其:“為諸生,意氣豪邁。”著有《雪聲堂詩文集》,在明清之際影響頗大,他的詩老健多感,一時無兩。
也是個好將軍
史又載,“邦彥自起兵來,日一食,夜假寐不就枕,與士卒同勞苦。故其下人人感動,即小衄無思叛者”(乾隆十八年《南雄府志》捲十七《編年》)
他的才華
陳邦彥除深具民族氣節外,詩文也飲譽當時,有《雪聲堂集》十捲、《南上草》、《易韻數法》等遺世。他的詩無論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相當高度,與著名詩人黎遂球、鄺露並稱為“嶺南三傢”。他還工書法,在獄中時,吏員們愛他一筆好字,爭着拿紙來獄中求字,邦彥來者不拒,揮灑自如。《嶺南書風》說:“陳邦彥,號岩野……書法少見,今所陳列,或是真跡,有剛健之氣”。
他的學生
屈大均(1630~1696年),清初文學家、詩人,廣東番禺(今廣州)人。少年時從陳邦彥讀書於廣州越秀山麓。永歷元年(1647年)參加陳邦彥等組織的反清起義,廣州起事失利後,陳邦彥殉難,屈大均輾轉到肇慶。
他的家庭
陳邦彥祖籍安徽銅陵。遠祖陳璽,在宋端宗時南遷廣東,死在廣州。他的兒子陳大謨率傢遷居南海竜山鄉,到陳邦彥時為十二世,而家庭亦由竜山遷到大良附近的錦岩。明景泰元年(1452年),陳邦彥老傢竜山劃歸順德。陳邦彥少小聰明勤學,成人後主要以教書糊口,人稱岩野先生。四十多歲以前,他沒有取得任何功名。等到他出山時,明朝已經日落西山,沒什麽實力了,所以他雖然很有雄纔大略,但是“有心殺敵,無力回天。”死後,“永明王贈邦彥兵部尚書,謚忠愍,廕子錦衣指揮。”(見《明史》)
陳邦彥育有四子一女,女已嫁人。其餘三子,陳馨尹戰死於沙場,陳和尹、陳虞尹被清人殺害,衹有長子陳恭尹,因為清兵突襲時他已離開了順德,躲藏在增城湛粹傢的復壁中,僥幸逃過大難,後來成長為一代詩人,與番禺屈大均、南海梁佩蘭同享盛譽,並稱“嶺南三大傢”。
遺跡尋訪
後人盡忘前人事 寂寞木棉鎖深秋
錦岩公園坐落在大良北區鬧市中的一座清幽的山崗上,山崗不算高,但上面都是紅砂岩,岩壁出奇的陡峭。據瞭解,原來錦岩公園叫做穩樂山,是為了紀念陳邦彥而改為現名的。陳邦彥曾在此授徒講學近二十年。
步入岩野先生講堂,堂內有一碑,上刻陳邦彥生平,周圍墻壁有相關的詩詞字畫。堂前依次是柏、鬆、木棉樹各兩棵,周圍小盆栽,落英繽紛。記者席地而坐,靜聽木棉樹沙沙葉響,遙想錦岩志士的壯烈。記者觀察,講堂少有遊客,偶有誤入之,迅速退返。與崗腰處打牌之聲相比,尤顯講堂之冷清。若視陳邦彥為學者,該慶幸其身後得到清靜安寧;若視為忠烈志士,不免生出落寞之感。
人物列傳
褐衣徒步一迂儒,報國不成獻身軀
起書平戎策,竟被譏迂儒
陳邦彥十八歲考取秀纔,以後屢次參加鄉試均落榜,於是隨父在大良設館授徒。他精研《周易》、《毛詩》和經世致用之學,在治學授徒之餘,密切關註國傢大事,對府、縣的大事,每能提出切當的建議。地方政府官員遇有政事不决,常常徵詢他的意見。邦彥滿腹經綸,於科場上並不得志,多次應考均未能中舉。人們深為之不平,而他卻不以為意。
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關,定鼎中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國難當頭,邦彥五內俱焚,疾呼:“此時不思報國者,非丈夫也!”隨即結束講學,針對時局,精心撰寫了數萬言的《中興政要》,具體開列了32條抗敵救國方略,躊躇滿志地衹身赴南京進呈弘光帝。弘光元年(1645年)秋初,邦彥告別傢人北上時,寫下了意氣豪邁、筆墨酣暢飛動的賦別之作《舟發珠江承諸子攜酒餞送次韻賦別》:揚塵伐鼓發江幹,變徵聲高七月寒。夜渡可能知大漠?日邊何處是長安!杯因惜別兼賢聖,策為憂時雜管韓。燕石自慚仍躍冶,歸來休笑舊儒冠。
可憐,陳邦彥殫思竭慮撰成的《中興政要》被弘光帝輕衊的一句“褐衣徒步一迂儒”而棄如秕草。而弘光朝也就註定了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金榜題名得從戎,庸官無能埋奇才
弘光朝覆亡後,朱元璋的九世孫唐王朱聿鍵被一批文臣武將擁戴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朝,並訪求賢能,組織抗戰。讀了陳邦彥的《中興政要》之後,隆武帝備加贊賞,稱陳邦彥為“奇才”,並下“旨”請陳邦彥速速赴閩,共商國是。可能是因為一身不能事二主的緣故吧,陳邦彥當時並沒有馬上到福州去。衹是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南明政權被清兵摧毀之後。他纔下了歸附聿鍵的决心,並且參加了六月舉行的隆武朝唯一的一次鄉試,得中第七名舉人。發榜前三天,他被聿鍵任命為監紀推官。
翌年,陳邦彥升兵部職方司主事,監粵兵入江西,協助蘇觀生防守北綫。清兵壓境,猛攻贛州,蘇觀生按兵不動,逡巡觀望,陳邦彥雖一再請戰而未獲批準。贛州失守後,清軍大舉入閩,攻下福州。隆武朝的武將鄭芝竜公開投敵,隆武帝被俘遇害,隆武朝也步了弘光朝的後塵。此時,蘇觀生急於回廣州擁立新主,置邦彥的憑藉五嶺和韓江天險,抵擋北、東兩面來敵,以保住廣東,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的建議於不顧,下令全軍撤防。邦彥要蘇觀生火速率主力取道惠州和潮州,救援尚在苦撐的泉(州)、漳(州)前綫守軍,並請求自領一軍扼守南安,抵抗北路清軍的請求也未被采納,衹好一同南撤。
救主心切聯衆軍,傢破眷亡終無悔
1647年,清將李成棟攻陷肇慶,深入廣西腹地追趕永歷君臣。不久,佟養甲、李成棟部清軍偷襲廣州,紹武政權覆亡。在廣東肇慶的永歷帝聞風而逃到了廣西。李成棟軍乘勝追入廣西,永歷朝廷岌岌可危。
陳邦彥救主心切,跑到順德請餘竜幫忙。餘竜等人本是當年明將萬元吉在廣東招募的援贛部隊,贛州失陷之後,生活無着,便在甘竹灘落草為寇,原隊人馬加上歸附的潰兵也有二萬多人。經說服,他們同意協助陳邦彥攻打廣州。另一方面,陳邦彥又聯絡上了東莞的抗清義士張傢玉,張也同意助他一臂之力。
眼看着大兵壓境,老姦巨猾的佟養甲忽生妙計,他下令關閉城門,不準出戰,一邊派出快馬到廣西急召李成棟回師。一邊四出散播謠言說,李成棟的大軍已經在回穗途中了,很快就要殺到甘竹灘去了。餘竜是個大老粗,不知就裏,急着要保衛他的老巢,也不知會陳邦彥,顧自撤圍先走;剩下陳邦彥孤掌難鳴,也衹好黯然收隊。後來知道,李成棟接到廣州的告急文書後,確實是很快就放棄了對桂林的包圍,轉而回援廣州。永歷君臣這回能脫離虎口,得歸功於陳邦彥圍魏救趙法的妙用。
之後,陳邦彥派門生馬應房與之合兵收復順德。接着他又相繼串連東莞張傢玉,南海陳子壯,順德鬍靖、梁斌,新興梁信灼,新會黃公輔、何世熊,恩平王興,陽江莫廷蘭,東安(今雲浮)何仕璋舉義,合力牽製清軍。李成棟被迫放棄追擊永歷帝,回師東下。邦彥得報,派馬應房等率水軍到順德黃連鄉北攔江截擊,奈何寡不敵衆,敗於敵手。邦彥又趁李成棟進攻張傢玉部之機,會同高明麥而炫、歐懷昊一舉攻下江門。
順治四年(1647年)初,視邦彥為心腹大患的巡撫佟養甲,用卑劣手段突襲順德,抓走了在竜山避難的陳邦彥的兩個兒子和尹、虞尹和一個姓何的妾,把他們作為人質,招降陳邦彥。邦彥在招降書上凜然批復:“妾辱之,子殺之,皆唯命。身為忠臣,義不顧妻子也。”這一妾二子,後來都被清軍殺害。
中興大計未成,竟成清廷俘虜
這年七月,陳邦彥在廣州物色到被迫降清的楊可觀、楊景燁、黃天錫等三位前明軍官,讓他們在城中做內應;又佈置三千“花山盜”嚮清軍詐降,混跡於清軍之中,伺機起事。他和前明禮部尚書陳子壯(南海人)則計劃好兵分兩路,同時進攻廣州。陳子壯兵出九江,負責攻打西南方,陳邦彥統率水軍,集中突擊西北。三方面約定七月七日為舉事之日。然而由於某些尚不清楚的原因,事情的進展不能如意。陳子壯的部隊提早了兩天到達廣州,駐紮在五羊驛。他的一名傢僮被清軍俘虜,供出實情(一說有叛僧告密),結果城內三千“花山盜”和楊可觀等三人均被清軍查獲處死。
形勢對二陳十分不利。這時李成棟在東莞擊敗張傢玉,回城途中,船隊駛到禺珠洲,與陳邦彥水軍碰個正着,雙方於是展開了一場血戰。陳軍藉着風勢發動火攻,李成棟抵敵不住,往後敗走,陳軍在後緊追不捨。當時,陳子壯的部隊正埋伏在白鵝潭附近,準備隨時接應陳邦彥。邦彥軍船上插朱飾青旗,他們原來是知道的,但由於時值黃昏,暮色蒼茫,士兵們竟然不能分辨旗色,望見前面黑壓壓一片戰船,乘風破浪而來,以為大隊清兵殺到,心下不免着慌,及至看清楚在敵人的背後還有自己人時,陣腳已經大亂了,終竟大敗虧輸。
之後,陳邦彥糾合敗卒轉攻三水,又轉攻高明,繼而與清兵接仗於新會和香山,後來得到故明清遠指揮白常燦接應,遁人清遠,在江口設木柵頑抗。清兵追到,再次施以火攻,陳軍連戰失利,部將霍師連連陣亡,不得已而退入城中固守。
清軍包圍清遠城,猛攻十日不下。戰鬥從早晨打到下午,陳邦彥身上多處受傷,次子馨尹死難,他本人亦肩中三刀,鮮血淋漓。心知大勢已去,便退走到朱氏園,在園壁上題了三首詩,其中一首六言詩寫道:
“平生報國懷深,日望西方好音。已共萇弘化碧,還同屈子俱沉”。
另一首雲:
“無拳無勇,無餉無兵。聯絡山海,矢助中興。天命不佑,禍患是嬰。千秋而下,鑒此孤貞!”寫畢,一頭紮進池水中以圖一死報國,誰料卻被追兵拉起,他仰天大笑:“我就是陳兵科陳邦彥!”
死不投降,英勇就義
陳邦彥被押到廣州後,佟養甲派醫生為他治傷,送上佳餚想勸降,可是邦彥笑而卻之,他以文天祥為榜樣,寫了《獄中步文丞相韻》詩,謂“泉路若逢文相國,不知雙眼可誰青?”在獄中絶食五日。佟養甲眼見勸降無望,於是下令將邦彥押往四牌樓(故址在今解放南路)殺害。
臨刑時,邦彥慷慨寫下《獄中五日不食臨命歌》:“天造兮多艱,臣之江也滸。書生漫談兵,時哉不我與。我後兮何之?我躬兮獨苦。崖山多忠魂,先後照千古!”歌罷,從容就義。九月二十八日,佟養甲下令把他“寸磔於市”。
讀詩論史
兒子憑詩悼先父
《崖門謁三忠祠》是陳邦彥的兒子陳恭尹所寫,這首詩作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明清易代之際,陳恭尹尚年少,父親陳邦彥即因抗清而殉難。年長後,他曾任南明永歷帝的錦衣衛指揮僉事。永歷政權失敗後,避跡隱居,誓不事清。他的詩多寫亡國之痛、黍離之悲,這首詩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開頭兩句蒼涼沉鬱,感慨遙深,為全詩奠定了悲壯的基調。詩人登上崖門山,聽到蕭蕭的風聲,似乎又見到了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國傢局勢;看見兩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現陸秀夫從容抱帝赴海的悲壯景象。南宋的這一幕在幾百年後的南明又再次重演,怎能不使詩人悲慟萬分?“至今悲”三字,點明了詩人不是在單純吊古,而更是在傷今,語調渾厚有力。
第三句詩人藉望帝的傳說抒寫亡國之痛。三忠祠荒涼的大殿上,猛然傳來一聲杜鵑的啼叫,驟然令詩人想起其聲中的亡國哀思,因而悲不自勝。下句“十載愁人來古祠”,大殿衹有杜鵑聲,而無人聲,可見人們已久不來祭拜了。他們或是忘卻了這三位英烈,或是迫於高壓不敢來此。從清兵入關(順治二年)到本年,正好是十年。在這十年中,詩人時時刻刻是個“愁人”,是為故國憂愁的人。這句將詩人謁祠的用心昭示於讀者:正是為了一釋十年的愁苦,使愁懷有一慟之處啊!
五六句變客觀敘事為主觀抒情。“海水有門分上下”,是說波濤洶涌、橫無際涯的大海,在海港入口處尚有上、下海門之別;“江山無地限華夷”緊對上句,大好的錦綉河山被異族占領,以至於無法分別華、夷的界限。這兩句即景成對,表現了對清朝統治者的極大義憤,又能屬對工切,是詩中警句,後世多重視和稱譽。
最後兩句,詩人以三位忠烈的事跡激勵自己,永葆節志。永歷帝失敗之後,陳恭尹曾避於江漢一帶,現返回廣東,故曰“停舟”;雖然結束了避難逃離的亡命生涯,但生活依然充滿了艱難險惡。即便如此,詩人也决不改變初衷。“畏嚮蒼苔讀舊碑”是說自己懼怕去誦讀表彰三位英烈的碑文。言下之意,對自己未能像三位英烈那樣捨身明志,卻苟活於世深感不安。這是詩人的自責之詞,但苟活尚且不安,屈節當然更不可能,所以,這句也表明了詩人誓不與清統治者合作的决心。
《崖門謁三忠祠》
山木蕭蕭風更吹,
兩崖波浪至今悲。
一聲望帝啼荒殿,
十載愁人來古祠。
海水有門分上下,
江山無地限華夷。
停舟我亦艱難日,
畏嚮蒼苔讀舊碑。 |
|
二、陳邦彥(1678—1752) 清代海寧????官人。著名學者、書法傢。字世南,亦作思南,號匏廬,一號春暉,又作春暉老人。少孤,由伯父陳元竜撫養。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入值南書房,後升侍讀學士。乾隆初官至禮部侍郎,詩文典雅有緻。善書法,尤工小楷,行草宗法二王,字體秀發,深得董其昌筆意,晚年所作幾可亂真。在侍直內廷時,常奉命校讀御制碑版文,並奉敕繕寫。《康熙字典》御制序,《御制圓明園十景詩》,都出自他手筆。書法名聲遠播,“鹹以得他尺幅作為傳傢之寶”。一時南方假冒、摹仿其筆跡者多至百人,他知之毫不在意。其書法有《春暉堂書課》傳世。著作有《墨莊小稿》、《春駒小譜》、《春暉堂集》,輯有《全唐文》、《宋詩補遺》,康熙四十六年奉敕編《佩文齋歷代題畫詩類例》120捲、30門,收詩8962首。
子師曾、延嗣並工書法。
陳邦彥 1678年-1752年,字世南,號春暉,一作春暉老人,又號匏廬,浙江海寧人。元竜侄。康熙四十二年(一七0三)進士,官禮部侍郎。善書法,尤工小楷,字畫寬展秀發,行草出入二王而得董其昌神髓,能亂真。即顔、歐、虞、褚及宋四傢,無不研究。南中贋手不下數百輩,聞之略不計較。著墨莊小稿。卒年七十五。
代表作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