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蘇 >????城 >????城市區 > 陸公祠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陸公祠聯繫方式地址:江蘇省????城市儒學街陸公祠
  電話:0515-8361469
  郵編:224005陸公祠投訴電話????城市旅遊投訴電話:0515-8348666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陸公祠,位於????城市區儒學街陸公祠巷6號,為“三進兩廂”式古典建築,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54平方米,是紀念南宋末年左丞相陸秀夫的祠堂,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陸秀夫,字君實。一字實翁,祖籍楚州????城縣長建鄉長建裏(今建湖縣建陽鎮),出生於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三歲時隨父母遷居京口朱方鎮(今丹徒縣境),後在鶴林寺從鄉人二孟先生讀書,聰明好學,才思敏捷,曾寫過一首有名的《題鶴林寺》詩:
  歲月未可盡,朝錯屢不眠。
  山前多古木,床上半殘編。
  放犢飲溪水,助僧耕稻田。
  寺門久斷掃,分食愧農賢。
  詩中可以看出,少年時代的陸秀夫就對勞動人民懷有深厚感情。
  15歲時,陸秀夫回故鄉????城縣鄉試,得貢生,補太學諜,18歲魁省元,寶佑四年(1256年),21歲時,與文天祥同榜登進士。
  其時,南宋名將、兩淮製置安撫使李庭芝鎮寧揚州,慕陸秀夫纔名,聘為幕僚。陸秀夫沉着機智,辦事幹練,深得李廷芝器重,不久即升為主管機宜文字,後又擢升為參議官。鹹淳九年(1273年),元軍攻破了堅守6年之久的襄陽和樊城,打開了長江的門戶。次年,元軍由漢水入長江,順江東下,丞相賈似道仍擅權誤國,各地守將毫無鬥志,不戰而降,沿江重鎮相繼落入元軍之手,德佑元年(1275年),元軍水陸並進,深入江浙腹地,常州、蘇州、建康(南京)相繼失守。淮南官吏紛紛棄職逃亡,而陸秀夫及其幕友仍堅守,積極備戰。李庭芝見其忠義可嘉,就保薦入京,任司農寺丞,不久又升遷為宗正少卿兼起居捨人,次年再次晉升為禮部侍郎。
  德佑二年(1276年),陸秀夫奉命和刑部尚書夏世林、兵部侍郎呂師孟一起出使元營一年。在與元使談判中,陸秀夫堅持民族氣節,威武不屈,嚴辭拒絶元使提出的屈辱條件,和談“不成而返”。五月,元軍攻陷臨安(杭州)。恭宗趙礿和太後謝道清率百官奉表出降。陸秀夫諧同蘇劉義等人由海路追隨幼主廣王、益王溫州,並派人召集重臣陳宜中、大將張世傑,共同擁立廣王在福州稱帝,史稱端宗,改元景炎。陸秀夫任端明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此後,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次第恢復一些失地,國勢一度趨嚮好轉。景炎二年(1277年),元軍水陸並進,迅速占領廣東全境。九月,陸秀夫奉端宗,偏安潮州淺灣,後又將南宋朝庭遷上船隊,仍然堅持抗元鬥爭。次年四月,十一歲的端宗在舟中得驚風病死去,群臣悲觀失望,皆欲散去,陸秀夫振臂疾呼:“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以一旅(500人)一成(方10)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絶宋,此豈不可為國耶?於是擁立八歲的益王為帝。這時,陸秀夫進為左承相,與太傅張世傑,少保文天祥共秉朝政。祥興元年六月,遷海上朝庭至廣東新會縣以南的厓山海面,仍艱難地堅持抗元鬥爭。此時的陸秀夫,外籌軍旅,內調工役,有力地支持張世傑、文天祥的軍事鬥爭,多次挫敗元軍進攻,支撐着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
  宋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宋元兩軍進行最後一次殊死决戰,這就是悲壯激烈的厓山海戰。陸秀夫、張世傑20多萬抗元軍隊和數萬民兵,佈置在1000多條大船上,依山傍岩,列成方陣,中艫外舳,猶如城堞。元軍統帥、南宋降將張宏範率數百艘戰船發起猛攻,宋軍船陣堅不可摧。張宏範封鎖海口,切斷宋軍樵汲要道。宋軍一連十幾天吃幹糧、飲海水,紛紛嘔瀉,人人睏乏。二月六日,張宏範率船隊乘漲潮發起總攻,殺聲震天。在這關鍵時刻,宋將翟國秀、凌震解甲降元,宋軍艦陣打開缺口,但張世傑的江淮精兵仍奮勇激戰。黃昏時分,突然狂風大作,海浪滔天,暴雨如註,船衹顛簸,士卒疲睏,陸秀夫見元兵雲集四周,料難得脫,隨拔劍先把夫人和三個兒子驅入大海,並對小皇帝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拜畢整理好朝衣朝冠,藏玉璽於帝之懷,背負幼主,腰垂金印,從容投海殉國,時年43歲,隨之赴海就義者有萬餘人,七日後,屍出海面,當地漁民冒生命危險,將其遺體收葬於厓山以北的青徑口(今廣東饒平縣境)。人們為了懷念這位與國共存亡的民族英雄,廣東潮州、潮陽、福建莆田縣嵩山,都建有陸秀夫的衣冠。
  ????城,作為陸秀夫的故鄉,更是難以忘卻這位先輩鄉賢,在建湖縣建陽鎮,人們把陸秀夫生前捐資修建的木橋,依陸氏宗祠的堂號,定名為“景忠橋”。並在其就讀的地方,立了一方“宋承相陸忠烈公讀書處”的石碑。在????城市西南郊建有陸秀夫“衣冠塚”,墓前刻石立碑:“宋左丞相陸君秀夫墓。”明、清兩朝,前來墓前憑吊者甚衆。明天順年間吏部尚書李東陽《吊陸丞相》詩云:
  國亡不廢君臣義,莫道祥興是靖康。
  奔走恥隨燕道路,死生唯着宋冠裳。
  天南星鬥空淪落,水底魚竜欲奮揚。
  此恨到今猶不服,厓山東下海茫茫。
  清順治年間山西應州訓導瀋漢《吊陸丞相》詩云:
  先生信國兩誰磨,我欲同歌正氣歌。
  塞馬千山橫鐵笛,樓船一片臥金戈。
  兵棲粵嶺流星殞,淚賤厓門古血多。
  至此君臣同不死,紫瀾時觸海中波。
  陸公祠立有“陸忠烈公故裏”石碑,正面刻“海國孤忠”四字。陸公詞,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為飛檐琉瓦詞宇建築,東西寬七丈三尺,南北長二十一丈六尺五寸,分前門、正殿、後院三進,有“仰止堂”、“表忠亭”、“中流磔柱坊”,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重建,又增建了“浩然堂”。祠內保存有多塊石刻詩碑,為明清兩朝官員和文士瞻仰陸公祠之作。明天啓年間????督蘇茂相題《陸丞相祠》詩曰:
  浮海南奔擁六飛,孤臣血淚灑朝衣。
  石銜精衛心猶壯,鼎抱竜髯願不違。
  粵嶼草荒樞密塚,厓門花滿侍郎礬。
  可憐舊國還祠廟,正笏忠魂歸未歸?
  清康熙年間翰林檢討邱象隨《望陸丞相祠》詩云:翠華又擁大洋中,獨恨昏天起颶風。幸海朝廷原不辱,飛竜歷數競無終。
  徒將心力過張許,卻使功勳讓鄧馮。
  遙望寒潮打祠屋,猶依蜃市認行宮。
  抗戰期間,陸公祠一度被毀。建國後在原址按原貌重建,“文革”期間,曾被占為職工宿舍,遭嚴重破壞。1984年????城市人民政府撥款重新修復,對外開放。現前門上懸武中奇題《陸公祠》石刻橫額,正殿仰止堂由劉海粟題名,供奉周振威創作的陸秀夫大幅絹畫象。後院浩然堂為李敦甫題名,內懸張愛萍上將題寫的“海嶽忠貞”橫匾,中為彭英創作的陸秀夫全身塑像,四壁為曹晉傑、吳繼平合作介紹陸秀夫生平的二十四幅巨幅連環畫。東、西廂房陳列陸秀夫的遺稿和遺墨等文物,極為珍貴。遊人至此,無不崇敬這位堅持抗元,負帝蹈海,與國共存亡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