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 > 附捐邮票
目录
No. 1
  又称福利邮票”、慈善邮票”。为福利、健康、赈灾、慈善等事业筹款而在邮资外另加附捐金额的邮票。
No. 2
  一种在支付邮资同时,附带为其他事业捐款的邮票。《集邮家》1985年第10期:“附捐邮票既不类同于普通邮票,又区别于特种邮票,也不能归属于纪念邮票。”
No. 3
  也叫慈善邮票,这和邮票既用于邮政,也用来为某些慈善事业筹款,世界上最早的慈善邮票是1897年新南威尔士(现澳大利亚的一个洲)发行的,以比邮票面值高12倍的价格出售,所得收入除去邮票面值的金额外,全部用于慈善事业.依照万国邮政公约的规定,邮票的面值写在前面,附加金在后,而且它的字体应较前者为小.
  我国第一套附捐邮票发行于1920年12月1日。1919年黄河决口,沿岸泛滥成灾,为了赈济灾民,中华民国邮票发行了我国邮票史上的第一套慈善邮票---附收赈捐邮票。全套共计三枚,是由当时的财政部印刷局用早年发行的《帆船》普通邮票中的三枚,加盖“附收赈捐壹分”字样而成。这套邮票原来的面值分别为一分、三分和五分,加盖以后则相应改为二分、四分和六分,仍按邮票面值出售。这样每枚邮票的真正邮资等于邮票面值减去1分,而这1分则集资用语赈济黄河灾民。因此从形式上看它和目前成熟的附捐邮票有着明显的不同。
  1944年10月10日,为了救济抗日战争中的难民,邮政发行了第二套附捐邮票六枚、小全张一枚,均为难民图,左右两侧分别印有“附捐邮票、赈济难民”字样,只是刷色有所区别,由纽约美国钞票公司印刷。这套邮票原来的面值和附捐金额分 别为五十分、八分、二十一分、二十八分、三十三分和一元,但由于邮资调整并未发行,于1948年10月10日加盖改值以后发行,改值以后的面值和附捐金额分别为二元、四元、五元、六元、十元和二十元,目前这套邮票的市场价格约为一千五百元;同时还发行小全张一枚,内含全部六枚邮票,上面印刷有“共拯饥溺”字样。
  1948年7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第三套附捐邮票“资助防痨”,全套三枚,同时发行无齿票一套,由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刷,图案均为长城,但刷色有所不同,面值分别为五千元、一万元和一万五千元,附捐金额均为二千元,无齿票的面值和附捐金额与之相同。这两套邮票的正票都很便宜,新票旧票均不过十元左右,但有齿票的第三枚有漏印红色标志的变体出现,价格比较贵。
  新中国最早发行的附捐邮票是1984年2月16日发行的T92发行的《儿童》特种邮票,一套2枚。第一枚叫“在阳光下”,图案是一个抱着玩具球的小女孩,第二枚叫“健康成长”,图案是一个搂着玩具熊的男孩,发行量一千五百九十六万,面值均为八分,附捐金额均为两分。每枚邮票的金额写为8分+2分,邮局按一角出售,其中8分作为邮资,另外的2分则为邮政局收集起来后,捐赠给“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这套邮票全部售出后,可以为儿童的福利事业征集120万元的基金。
  1985年3月15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附捐邮票,即T105“ 中国残疾人”,全套四枚,发行量七百四十七万,面值均为八分,附捐金额均为两分,图案内容分别是与残疾人息息相关的盲文、哑语、假肢和轮椅,由吴建坤设计。
  1989年的儿童节时邮电部再度发行了T137“儿童生活”附捐邮票,全套四枚纵向连印,面值和附捐金额的结构与“中国残疾人”完全相同,发行量一千四百四十五万。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2008年5月20日,为了进一步向汶川地震灾区提供社会援助,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决定于2008年5月20日特别发行《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附捐邮票一套一枚,售价2.20元,其中邮票面值1.20元,附捐金额1元,发行量1300万套。
  本来附捐邮票是一个单独的类别,但新中国发行附捐邮票均排在特种邮票的序列里,还有一套邮票也与附捐邮票性质相同,那就是1991年9月14日发行的T168“ 赈灾”邮票。这套邮票全套一枚,面值八十分,虽然没有印刷附捐金额,但其销售收入全部捐献给了遭受洪涝灾害的江苏和安徽等地灾区,因此从实质上讲也是一套附捐邮票。这套邮票本来计划发行1500万,为了对付炒风,后来加印到了4000万。按照常规,附捐金额不能超过面值的百分之五十,这套附捐邮票的附捐金额和面值一样,虽然有悖常理,但因为事出有因,集邮爱好者想来也能理解是邮电部门的一片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