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青海 >黃南藏族自治州 > 阿瓊南宗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阿瓊南宗寺聯繫方式地址:坎布拉國傢森林公園丹霞地貌中心景區,南宗溝5公裏處。
  郵編:811300阿瓊南宗寺投訴電話黃南藏族自治州旅遊投訴電話:0973-8728181
  青海省旅遊投訴電話:0971—615984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阿瓊南宗寺景區榮譽文物保護單位阿瓊南宗寺門票價格5元阿瓊南宗寺節慶活動熱貢藏鄉“六月會”
  時間:農歷六月十五日至廿八日
  活動地點: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
  內容: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竜桿、打竜鼓,最後是法師“開山”。
  阿瓊南宗寺開放時間8:00——17:00阿瓊南宗寺最佳旅遊時間每年7~9月份是來黃南州的最佳旅遊時間。阿瓊南宗寺特別提醒這裏晝夜溫差比較大,外地遊客宜早作禦寒準備。阿瓊南宗寺美食爆燜羊羔肉
  爆燜羊羔肉吃時肉質細嫩,辣酥爽口,色澤暗紅,聞之芳香,嚼時柔軟,入口不膩,營養豐富,有補益壯身之功。
  奶皮
  奶皮也叫幹奶酪,和西餐中稱作"忌司"的相似,其製作歷史己近百年。奶皮的製法是將鮮牛奶入鍋煮熟後,控製火力,微火烘煮,並不斷攪動,使水分慢慢蒸發,奶汁濃縮,在鍋底凝結成一個圓形的黃色奶餅,放涼處陰幹,即成。
  奶皮純黃夾白,油漬點點,蜂窩沙孔滿布,色彩清新迷人,入口奶油溢香,酥柔味美,不油不膩,營養豐富,不但可供日常食用,而且更是逢年過節、迎親嫁女待客的上品,也是探親訪友、慰問老年病人的禮品。老年人最喜把奶皮切成小塊泡在奶茶中食用。若切盤上席,作為幹果軟糖,則是很好的奶油小吃。
  羊筋菜
  羊筋是羊蹄的韌帶。青海的羊筋在宰殺季節,經過剔取、拉直、陰幹,紮成小把,可長期保存,久藏不壞。用羊筋做的菜餚品種很多,是青海回、漢族筵席中最常見也是很有聲譽的地方菜之一。由於羊筋是膠質組成,比起海參、魚翅來,價廉味美,是烹製高筵美饌的重要佳料。黃南地區婚喜筵席上的一道名為“三燒”的菜就是以羊筋為主,肉久、肉塊陪襯的地方菜,配海參、竹筍合燴者叫“海三鮮”。以羊筋作主料可作多種萊,品名衆多,其味各有千秋。阿瓊南宗寺住宿黃南賓館2號樓的標準雙人間80元/晚,十分幹淨整潔,有獨立衛生間、24小時熱水、地毯、電視,物超所值。房費還包早餐,有饅頭、稀飯、涼菜等,不過最好在8點前吃,晚了可能就沒有了。
  地址:黃南州隆務鎮中山路8號電話:0973—722293
  其他:
  黃南電信賓館電話:0973—8726888
  熱貢大酒店電話:0973—8725655
  新世紀大酒店電話:0973—8726588
  阿瓊南宗寺購物河南縣的“河麯馬”、新疆“伊犁馬”、內蒙“河套馬”阿瓊南宗寺交通市區有到達阿瓊南宗寺景區的旅遊綫路。阿瓊南宗寺玩法訪古、遊覽、
  阿瓊南宗寺(藏語稱桑額旦傑朗)位於坎布拉國傢森林公園丹霞地貌中心景區,南宗溝5公裏處,是一座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是九世紀中葉吐蕃贊普朗達瑪滅佛時期從西藏來此修行、傳教的三位高僧居住過的古跡,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比塔爾寺還早600來年。峰北有一座形如藏文字母的石山,高聳入雲,故名“阿瓊南宗”。作為佛教勝地,是一千多年來香火不絶、信徒們遠近必拜的聖山之一。
  清康熙年間,尖紮寧瑪派活佛班瑪仁增在山峰下主持修建了阿瓊南宗寺。原有小石窟5所,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屬人工開鑿,窟門人工建造,飛檐依山,雅緻幽美。而今,阿瓊南宗寺是尖紮、貴德兩縣寧瑪派教徒集中活動的重要場所,每年農歷三、四、九、十二月各集會一次,其中四月十三日法事規模較大,有跳欠活動,前去觀看的信徒很多。
  南宗寺建築風格華麗,大經堂內供有金銅質蓮花神像、華旦·啊低狹像、宗喀巴大師、馬頭明王、金剛九神、八對純銀小塔和從內地請進的幾部金剛佛像及許多價值昂貴的祭祀品,還新鑄了齋僧大鍋。相傳寺內還藏有釋迦牟呢大捨利、蓮花生大師頭髮、米拉熱巴禪帶和曾在此修行知名活佛們的衣物及念珠等百餘種。
  這裏群峰突起,山勢奇特,林木蒼翠,泉水淙淙,景色十分壯麗。寺院的東北面矗立着一座巍峨陡峭、象華山一般奇絶的南宗峰,她的北面有一條唯一能夠達到頂峰的石階山徑,大部分是從懸崖上開鑿而成的,山徑從懸崖上斜穿而過,有的地段幾乎是從懸崖上直上直下,猶如攀登雲梯一般險峻。穿過寺院東北一條小溪,從石徑登上頂峰,便可看到一座掩映在蒼鬆之中的古剎。登南宗峰遠眺,壯麗的坎布拉景色一覽無餘。
  該寺有13位活佛。稱十三喇嘛,各設有獨院。每年都要舉行數次佛事活動。
No. 2
  亦稱“安穹南宗寺”、“安俊寺”、“南尊寺”等,藏語稱“南宗桑俄合丹吉林”,意為“南宗密咒教法興旺洲”。位於縣治馬剋唐鎮西北部,在今坎布拉鄉南南宗溝5公裏的小溪東岸臺地,去縣60余公裏處,是青海地區古老的寧瑪派寺院。寺院處在坎布拉林區深處,周圍群峰突起,山勢峭拔,林木蒼翠,泉水淙淙,是青海省著名的風景區。寺院東北隔一條溪,矗立着一座巍峨陡峭的山峰,峰北有石階山徑可通頂。山徑多從懸崖中直上直下,猶如雲梯,十分險峻。峰北有藏文字母 “*”字形石山,且高聳入雲,故名“阿瓊南宗”。歷史上,它與今海東的夏宗、普拉央宗和海南的智革爾貝宗,同稱為“安多四宗”,是藏傳佛教僧人避居山林,修持的出名靜地。公元九世紀中葉,吐蕃贊普達磨禁佛,西藏麯臣臥日山僧人藏饒賽、餚格迥、瑪爾釋迎牟尼三人馱律藏經捲一馱,輾轉新疆等地,最後逃來青海,一度在此居住。後定居化隆丹鬥,剃度喇勤貢巴饒賽,使西藏佛教再次復興,稱之為“後弘期”。因此,阿瓊南宗亦成為佛教聖地,是信徒們朝拜的聖山之一。清康熙年間(約1685),尖紮地區的寧瑪派活佛班瑪仁增在山峰下主持修建了阿瓊南宗寺。原有小石窟5所,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人工開鑿而成,窟門人工建造,飛檐依山,雅緻幽美。阿瓊南宗寺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雖歷史久遠,卻規模不大。《青海記》記,當時有寺僧5人。五十年代,建有經堂、佛堂、昂欠各1座,僧捨47間,住寺僧侶9戶18人。另有耕地9 畝,牛15頭。其香火地主要為迪紅等村。1958年拆毀,1980年 12月批準開放,重建經堂1座,僧捨14間,有寺僧5人。寺主班瑪仁增傳有六世,現世名瑪尼,住持本寺。
  阿瓊南宗寺是尖紮縣坎布拉、多加以及貴德縣格哇等地寧瑪派教徒集中活動的重要場所,每年農歷三、四、九、十二月各集會1次,其中四月十三日法事規模較大,有跳欠活動,往觀的群衆頗多。
  阿瓊南宗寺附近尚有屬寧瑪派的南宗尼姑寺和屬格魯派的南宗紮西南傑林寺(尕布寺),均簡稱為“南宗寺”,但性質各不相同。
包含詞
黃南阿瓊南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