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阿波羅絹蝶
拉丁文學名:parnassius apollinaris( staudinger , 1892 )
科屬:絹蝶科 parnassiidae 絹蝶屬 archon
寄主:景天屬(sedum spp.)。
分佈:新疆;歐洲各國、土耳其、蒙古。
此物種屬於:《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級別: 二類。
保護級別:中國《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列為ii保護對象,是國傢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
|
絹蝶以秀麗清雅而倍受人們喜愛。絹蝶翅白色或稍帶淡黃色,半透明,前翅有幾個大黑斑,後翅有2個大而鮮明的紅斑,紅斑中心白色,紅斑圍以黑邊,更增添了嬌美。
翅展79~92mm。翅白色或淡黃白色。半透明。前翅中室中部及端部有大黑斑,中室外有2枚黑斑,外緣部分黑褐色,亞外緣有不規則的黑褐帶,後緣中部有1枚黑斑。後翅基部和內緣基半部黑色;前緣及翅中部各有1枚紅斑,有時有白心,周圍鑲黑邊;臀角及內側有2枚紅斑或1紅1黑斑,其周圍鑲黑邊;亞緣黑帶斷裂為6個黑斑。翅反面與正面相似,但翅基部有4枚鑲黑邊的紅斑,2枚臀斑也為具黑邊的紅斑。雌蝶色深,前翅外緣半透明帶及亞緣黑帶較雄蝶寬而明顯,後翅紅斑較雄蝶大而鮮豔。
卵 扁平,表面有許多顆粒狀的微小突起,排列規則。精孔周圍稍凹,這裏的微小顆粒顯著比其它部分小。卵灰白色,精孔周圍淡黃緑色。直徑約1.38mm,高約0.85mm。
幼蟲 1齡幼蟲頭部黑褐色有光澤,上生黑毛。臭角不明顯。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光澤。身體暗黑褐色,下方色稍淡。前胸前半部泛橙黃色。肛上板幾丁化,黑褐色。終齡幼蟲體黑色,前胸至第9腹節亞背綫上的圓形斑呈紅色。
蛹 身體暗褐色有光澤,覆蓋有灰白色粉。頭部圓形,無突起。前胸的氣門關閉。中胸圓形。前翅基部的突起呈鈍角。腹部從背面看呈橢圓形,從側面看嚮腹面彎麯,每一腹節氣門上綫各有1個淺凹。體長約21mm。 |
|
絹蝶都生活於高山,有很強的耐寒力,有的在雪綫上活動,飛翔時緊貼地面,緩緩而飛好像在悠悠賞雪,因而較易捕捉。阿波羅絹蝶為國産30多種絹蝶中較珍貴的種類,翅展50-80毫米,國內僅分佈於新疆,是國傢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生物學:一年1代,以卵越鼕。成蟲8月出現,生活在750~2000m的亞高山地區。 |
|
本種是珍貴的大型絹蝶,在波蘭和西班牙早已滅絶,故在昆蟲中最早被納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ii級保護種。我國《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列為ii保護對象。iucn紅皮書《受威脅的世界鳳蝶》列為r級(個體數量甚少)。不少國傢和地區都已采取了相應有效的保護措施,包括劃棲息地為保護區、人工助殖、重引、植樹造林、設立專門公園保護等等。
瀕危原因:過分採集與貿易、酸雨、都市化、農業化、森林砍伐。
保護意義:冰河期殘餘種,對研究鳳蝶類的譜係演化及歷史生物地理學具重大意義;可供觀賞,為世界名貴種。 |
生物意義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
阿波羅絹蝶(parnassius apollo)也許是歐洲最著名的産生地理變異的種。 這種富有吸引力的蝴蝶棲息在整個歐洲和亞洲部分地區的山坡及山地草原中。它在不同的山區或山脈隔離形成大量不同的地方種群,其變異範圍主要是黑紋的強度及紅斑點的大小與數量。 |
|
中文名:阿波羅絹蝶
拉丁文學名:Parnassius apollinaris ( Staudinger , 1892 )
科屬:絹蝶科 Parnassiidae 絹蝶屬 Archon
寄主:景天屬(Sedum spp.)。
分佈:新疆;歐洲各國、土耳其、蒙古。
此物種屬於:《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級別: 二類。
保護級別:中國《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列為II保護對象,是國傢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簡要說明:此蝶是最早列入CITES的昆蟲。分佈在中國新疆和歐洲大部分地區,是絹蝶科中最大型的種類。全翅乳白色透明,有五到六塊黑斑,後翅中部和前部各有一個圍黑圈的紅色眼斑,甚為美麗。中國列為二級保護動物是精品蝴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