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阿拉斯加鸕鶿
  物種名稱:阿拉斯加鸕鶿
  拉丁文名:phalacrocorax penicillatus
  英文名: brandt's cormorant
  物種分類:鵜形目pelecaniformes→鸕鶿科phalacrocracidae→鸕鶿屬phalacrocorax
  物種簡介:阿拉斯加鸕鶿是一種沒有飛行能力的海鳥,生活在靠近白令海峽的阿留申群島西面偏僻的島嶼上。
  發現史:1741年,自然學家喬治·斯特拉和探險傢維特斯·白令在二次海難事故中被睏在阿留申群島西面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上,細心的維特斯·白令首先發現了這種體型較大黑色的海鳥,並將此發現記錄在他們的旅行日記中。這個原先並不為人所知的小島後來被命名為白令島,這是為了紀念因那次海難而沒能在島上度過漫長鼕季的探險傢維特斯·白令和其他許多喪生的水手。維特斯·白令在日記中是這樣記載這種黑色海鳥的“它們約12~14磅,足夠三個人果腹的了。” (12~14磅大約為5.4~-6.3 kg。)
  特徵及習性:和其他鸕鶿一樣,阿拉斯加鸕鶿也是靠食魚為生的,但僅次而已。人門對阿拉斯加鸕鶿其他習性和特徵所知甚少。從小島上回來的喬治斯特拉是見過阿拉斯加鸕鶿活體的唯一的自然學家,而其他的科學家和普通人現在衹能通過喬治·斯特拉的報告和他帶回來的六件標本和兩副骨架來瞭解它了。喬治·斯特拉的報告和他帶回來的那些標本於1837年被送進了博物館。
  滅絶:捕鯨人、皮毛商和愛斯基摩人為了各自的利益,主要是為了取得肉食和得到阿拉斯加鸕鶿那品質特別優良的羽毛,對它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捕殺,這些輪番大捕殺對阿拉斯加鸕鶿而言是滅絶性的。以致到了1850年,即在維特斯·白令首次發現阿拉斯加鸕鶿以後100零幾年的時間裏,這些生活在偏僻島嶼上的鸕鶿就滅絶了。這是維特斯·白令和喬治·斯特拉當初絶對沒有料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