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人物 : 佛教歌麯 : 成語 > 阿彌陀佛
目錄
阿彌陀佛 Amitabha
拼音: ē mí tuó fó

用法: 偏正式;作補語、分句;用於口頭語

解釋: 佛教語,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頌的佛號,表示祈禱祝福或感謝神靈的意思。

資料來源: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四折:“張壽友曰:'阿彌陀佛,這個是誰?'卜兒雲:'這便是媳婦兒。'”

例子: 和尚念經,~

《阿彌陀佛》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No. 3
  佛教指西方極樂世界中最大的佛,也譯作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信佛的人用做口頭誦念的佛號,表示祈禱或感謝神靈等意思。[梵amitbha]
No. 4
  阿彌陀佛(阿ē) : 梵文amitbhabuddha的音譯。佛名。居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宗所尊奉的主佛。《阿彌陀經》說,衹要念此佛名號,深信無疑,死後就能被接引往生淨土。故亦稱“無量壽佛”、“接引佛”。密教稱之為“甘露王”。後世所說的“念佛”,多指念其名號。佛殿中,塑像常與釋迦、藥師二佛並坐,稱三尊。
ē mí tuó fó ē mí tuó fó
  ∶佛教徒所指西方極樂世界裏最大的佛,為梵語 Amitabha 的譯音,也譯作無量壽佛或無量光明佛。淨土宗以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認為凡願往生極樂淨土者,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臨終時佛即出現,引導其進入極樂國土
No. 6
  ∶信佛的人口頭念誦的用語。表示祈禱或感謝神靈等意思
No. 7
  ∶感嘆用語,含有“還好”、“萬幸”、“謝天謝地”一類的意思
No. 8
  沒有人要你勸,少給我滋些事就阿彌陀佛了!——沙汀《淘金記》
No. 9
  ∶慈善的,善良的
No. 10
  這麽個威武大漢,倒有一副阿彌陀佛的性子。——蔣子竜《機電局長的一天》
No. 11
  佛名。佛教指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意譯為無量,也譯作 無量壽佛 或 無量光佛 。《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 阿彌陀佛 念幾聲,耳伴清寧到零利。”《醒世姻緣傳》第七一回:“太太可是活一千歲成佛作祖的 阿彌陀佛 !”亦省稱“ 阿彌陀 ”、“ 阿彌 ”。 清 李漁 《奈何天·巧怖》:“羨衹羨你這乖菩薩,巧 阿彌 ,降魔秘訣授憑誰!” 許地山 《綴網勞蛛·命命鳥》:“願勇猛無畏 阿彌陀 ,俯聽懇求接應我。”
No. 12
  淨土宗用為持名念佛的佛號。在民間有廣泛影響。 元 李壽卿 《度柳翠》第一折:“[卜兒做送錢科雲]勞動列位師父,些少麫錢,改日再謝。[長老雲] 阿彌陀佛 !”《儒林外史》第九回:“ 鄒吉甫 道:‘ 阿彌陀佛 !二位少老爺是肯做好事的。’” 沙汀 《淘金記》十四:“沒有人要你勸!少給我滋些事,就 阿彌陀佛 了!”
No. 13
  表示驚訝或嘆息的感情。《醒世恆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 田婆 ﹞嚇得蹲倒在地,便立不起身。口中念聲:‘ 阿彌陀佛 !青天白日,怎做這事!’” 魯迅 《彷徨·祝福》:“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阿呀, 阿彌陀佛 ,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亦省作“ 阿彌陀 ”。 郭沫若 《詠邱少雲烈士》:“高地名傳‘三九一’,寇軍徒念 阿彌陀 。”
阿彌陀佛簡介
  阿彌陀佛 ( ā mí tuó fó ),其名號梵音為 Amitāyus(無量壽)、Amitābha(無量光),別名無量壽佛、無量光佛、觀自在王極樂世界中的阿彌陀佛佛、甘露王。密號為清靜。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
  據記載,在很古的時候,他原是世自在王佛時的法藏比丘,受到世自在王佛的教化,自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極樂淨土),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衆生,發了四十八誓願,因此成就了他成佛的願望,而成為阿彌陀佛,現在仍在彌陀的西方淨土說經法,據說遇到他大慈光的人,能夠避免一切痛苦。
  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着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
  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淨土世界的教主,以無盡願力誓渡一切衆生,不捨悲願,以無量光明照獨行者,業障重罪皆可消減,凡持其名號者,生前獲佛護佑,消除一切災禍業苦;死後更可化生其極樂淨土,得享一切安樂。
  阿彌陀佛真言:唵-阿彌陀利-底勢-可羅-吽
  阿彌陀佛生日:農歷十一月十七(阿彌陀佛在無量劫前即日成佛,自無生日一說,該生日其實是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因為永明延壽大師被公認為是阿彌陀佛再來,因此以此作為阿彌陀佛的生日。)
人人皆可成佛
  佛教裏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薩,也有天神;但是佛教裏的至尊的佛卻與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說明這一點,我想先對‘佛’下個簡單的定義。通常我們簡稱釋迦牟尼佛為佛。在歷史學家的眼光裏,釋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餘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傢;在佛教徒的心裏,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裏佛教的創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裏,釋迦牟尼佛是萬萬千千。人在佛中,自然成佛。機智的辯證出了佛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萬萬千千,包括花草樹木,人鬼禽獸,即便縱然是魔,衹要放下屠刀,也可成佛。而人若想成佛則需自然,萬萬不可急於求成,要心如止水,更要破除貪,嗔,癡三毒。衹有這樣就會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立地成佛。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覆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裏請註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衹能教導我們,我們還要憑自己的努力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
  佛不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萬能上帝不同,釋迦牟尼佛且告訴我們:這個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衹有像平靜的湖面上起了波濤,失去了明鏡似的水面一樣;人類戀著於外境及現象,與假定的諸般設想,為所謂生存、名利、情愛、權力疲於奔命,一直到老死,還不覺悟,因此埋沒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無限的能力,不能同時達到最圓滿的境地,不能從煩惱苦痛中解放出來。佛陀(釋迦牟尼佛)說法應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導衆生,開顯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願,是要使人人及一切衆生都成為和自己一樣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類及衆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佛不以自己成佛為滿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導大傢如何成佛。這一個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懷抱,其偉大及深廣處,確在一般宗教之上。總之,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為使自己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為使一切衆生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我們應該珍惜佛陀傳給我們的教導方法,加倍努力,開顯我們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圓滿境地的人格。
  佛法與其他宗教的第三個不相同點:‘佛法是一個具有包含性和圓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卻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築在人人平等,衆生皆有佛性的理論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誡中的第一條:‘你不可相信假神’之類的教義。基督教徒,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認基督教徒的上帝為邪神。彼此都說,你不可信奉假神。問題是哪一個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呢?這一個爭端,競致用戰爭去求解决,十字軍東徵,和基督教的新舊教戰爭,都是歷史上的實例。佛教就沒有這種毛病。佛法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沒有排外和專橫的氣氛。進一步說:佛教的大包涵性與大容納性,能包涵容納一切宗教的教義。任何宗教中所講的理論,佛法中都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卻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來。例如就慈悲救世這一點來說:佛教不但與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講法,還進一步有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的說法。廣大菩提心和無盡莊嚴的菩薩行願,以及甚深廣大的空慧學,也是在任何宗教教義中找不出來的。佛法絶不詆毀其他宗教。佛法相信衆生根器不同,教導之法,自不能泥一。各種宗教與哲學,皆有其價值和功用,各種宗教,皆能在某一時間空間中,對某一類衆生發生教化與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種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現世和未來世得到利益安樂。但如果要究竟解脫和圓滿正覺,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脫和圓滿正覺的條件。佛法認為一切宗教,衹有深淺的區分,頗少邪正的差別。對任何一個問題,佛法都有幾種不同深度的解說,來適應各種衆生的需要。佛法這種包涵容攝萬象的特性,真是廣大無邊,不盡其際,難測其底。
  再舉例來說: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們,都能瞭解和容攝低級智慧的境界;但低智人,卻難夢相,更不能瞭解或涵攝大智慧人的境界。物理學家能瞭解涵攝普通人的常識,但普通人卻不能瞭解,更談不上涵攝物理學家們的見解與境界。唯大海水可納百川,亦唯深廣的佛法,能攝盡涵藏一切其他教法。
  佛不會發怒,不審判衆生;佛不會發脾氣,送人入地獄。如果人會入地獄,那是他自己的業力,送他去的,决不是佛懲罰他而將他送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獄,佛還要入地獄去救他出來!所以,佛法决不會恐嚇人說:‘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則佛陀發了怒,就會送你入地獄’。相反的,佛法卻鼓勵人,入地獄去度衆生。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這種精神的表現!我們如果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上的上帝來比較一下,就知道佛陀的超勝和偉大了。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五個不相同點:‘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獨斷性和獨裁性的’。
  因為佛法的基本教義,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寬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現的,衹是寬容和民主精神,與其他宗教的獨斷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個鮮明的對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沒有宗教迫害和異端裁判等等事跡,而相反的,佛教和各宗各派,都有絶對自由的發言權,都可以隨便發揮自己的意見,還可以批評其他宗派的主張。其民主精神和重真理的態度,發揮到盡致時,竟至於‘呵佛駡祖’;在闡明諸法空寂,一切不可得的道理時,居然說佛是‘幹屎橛’,說‘佛之一字,我不喜聞’。這種精神,何等徹底!何等豪放!在哪一種其他宗教裏,找得到這些表現呢!在其他宗教裏,上帝或教主所說的話,是神聖不可過問的。上帝的話,錯也好,不對也好,教徒衹許全部接受。但佛法卻不然,佛教徒對佛陀所說的話,可接受或不接受。因為佛陀所說的道理,因佛教徒根基智慧的不一律,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說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份的道理。在佛經裏,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嚮弟子及聽講的人說:‘我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總是勸導聽衆,研究真理,註重理性,從沒有用威嚇強迫口吻或手段來叫人聽從的。《妙法蓮花經》上明白的載著:在佛要講上乘難信的佛法時,竟有五千聽衆,自以為已經得到瞭解脫了的,不願聽講,離席而去。佛陀不但沒有發怒,追究或責罰,而衹是說:‘他們機緣還沒有成熟,與其聽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業,還不如讓他們離開,也是好的’這是何等包涵,民主及偉大!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衆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衆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嚮,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衆生故,被弘誓鎧,積纍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衆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纔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薫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宇,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宇,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詳解
  一、慧律法師開示
  今念阿彌陀三字為翻譯的音,而其意義在《彌陀經》中佛說為無量壽,無量光,然此三字因念啊彌打,纔方符合。蓋梵文的啊字本來有不生不滅意,念e,o都是不對的,念哦是流住的意思,流住就是生滅的意思。現將啊字改念哦或鵝,則梵字意義則隨之改變,是將法界常住無量壽命,變為凡夫無常短暫生命。豈不是荒謬!大錯特錯嗎??現在人念佛,不但梵音不符合,華音也同樣,有念啊為哦,為鵝。念陀為徒,中國為佛教大國然而錯誤卻如此之大。豈不是慚愧!居然連基本的阿彌陀佛也念錯,我們念佛,是在求佛接引,信願行固需具足,恭敬心也不可以缺少,印光大師說:“欲的佛法實益,須嚮恭敬中求”有一分的恭敬消一分的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的恭敬消十分的罪業,增十分的福慧。世人見貴賓尚不敢錯稱其姓名,今念佛時由於長久習慣而錯誤,失去敬意而不覺,唉呀!對佛太失敬了。於禮有虧,在禮貌上是對不起,佛菩薩,問心未安,故因更正,名正禮合,名字要正,禮貌纔合嘛。要好好的盡一點做佛子的心,把至高無上的佛號我們要念對,修淨土法門的同修,好好勉勵
  西方三聖據《無量壽經》所述,於過去久遠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時,有一國王聞佛說法發無上道心,棄國出傢,號為法藏。其後,彼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前,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淨行,發四十八大願。其中有三個大願是∶‘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嚮,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其中第十八願是根本願。其願文曰∶‘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發此願已,一嚮專志莊嚴淨土,其佛土距此十萬億剎,名為安樂。
  法藏比丘建立此四十八大願之後,專一志嚮傾註心意於莊嚴勝妙國土。其精進修行所感召的佛國世界,開闊廣大無有障礙,超然殊勝獨特美妙,其所建立的國土久遠恆長,無有衰惱無有變異。於不可思議百千億那由他久遠劫來,積極培植菩薩無量的福德勝行。從不生起貪欲之心、嗔恨之心、惱害衆生之心。不起貪欲想、嗔恨想、惱害想,不著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忍辱之力堅固成就,從不計較抱怨一切勞苦。少欲知足,毫無染著嗔恨愚癡之念,心念住於三昧定意、恆常處於無為寂靜,一切智慧通達無礙。沒有虛偽諂媚邪麯之心,和顔悅色,柔軟愛語,時時流露關懷問候的慈愛心意。勇猛精進於自己所立下的志嚮誓願,從來沒有懈怠疲倦,專意追求清淨純白的善法,惠賜利益一切衆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上地莊嚴自我之身心,具足種種福德善行,令一切衆生功德利益皆得成就。
  安住於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不假造作不起妄念,觀察世間一切諸法如幻如化,遠離所有粗惡低俗、自害害人、彼此相害的言行。修習一切柔軟愛語、自利利他人我兼利的善行。放棄國土捨離王位,摒除財色的欲望,親身實踐六波羅蜜,亦教他人行六度萬行。無窮盡的時劫以來,積功纍德。隨着其所轉生的地方,一任他的意願和所求,無量的珍寶庫藏,自然顯發應現。教化安立無數衆生,住於無上正覺真實解脫之道。或者示生為長者居士、富傢豪族、權貴種姓。或者示生為剎利國君轉輪聖王。或示生為六欲天主、乃至大梵天王。常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供養恭敬諸佛世尊,如是功德多得無法稱嘆記數。口中之氣芬芳潔淨,猶如青蓮花香。身上的毛孔,散發出栴檀香味,其所散的香氣普遍熏染無量世界。容貌顔色端正無比,身相完好殊勝美妙。手中常常自然生出無盡寶藏、衣服飲食、珍妙華香、彩畫寶蓋、儀仗旗幟等裝飾物品。如是等事超過一切世間諸天人民的功業福德,於一切法得大自在。
  法藏比丘今已成佛,現在西方距離此娑婆世界十萬億國土的地方,這個佛國世界的名字稱為“安樂”又稱極樂,自從法藏比丘成佛以來,已經過了十劫的時間。
  又根據《悲華經》說:‘往昔過恆河沙數不可數千萬億劫的時間以前,有一個世界稱為“刪提嵐”,劫名“善持”。其中有一個轉輪王名叫“無諍念”,於寶藏如來處,發菩提心,期願攝取莊嚴的淨土。佛即為他授記,從此嚮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尊音王如來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過一恆河沙數不可數百千萬億劫的時間,進入第二個恆河沙數不可數百千萬億劫的時間內,此時的世界,已轉名為“安樂”,你到那個時候當可成佛,號為“無量壽如來”。’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依據《悲華經》所記載的誓願,大略與《無量壽經》所發的誓願相似。
  《一嚮出生菩薩經》又說:‘阿彌陀佛,在無量不可數時劫的時間以前,為轉輪王的太子,名字為“不思議勝功德”,年十六歲時,從寶功德星宿劫王如來之處,聽聞到法本陀羅尼。在七萬年中,精進勤奮修行學習,未曾睡眠,也不曾稍微側身休息。後來得遇九十億百千那由他諸佛,於諸佛所說的法語,皆能聽聞受持修行學習,厭離在傢剃發出世,作出傢沙門。作出傢沙門以後,更於九萬年中,修習此陀羅尼,又為一切衆生分別義理顯揚開示。一生之中,努力精進教化衆生,令八十億那由他衆生,發菩提心。積功纍德,至不退轉之地。’《法華經》也說:‘過去大通智勝佛未出傢時,有十六位王子,皆以童子年紀出傢而作沙彌。彼大通智勝佛既已成佛,說完《法華經》之後,即進入寂靜的樓閣,經八萬四千劫。當時十六位王子菩薩,各個高升法座,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部大衆,廣泛說明分別疏通《妙法蓮華經》的義理,一一皆度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衆生。此十六位菩薩,其中一位即是阿彌陀佛,第十六王子則是我釋迦牟尼。’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由本願力,生起的種種殊勝德行,無量億劫以來,從事於成就莊嚴清淨國土的工作。現在衹取這些經文,約略表示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莊嚴淨土的大致內容,至於極樂世界中其他依報正報的事情,皆完備地記載於種種經典中,現今並不全部收錄。
  而關於往生淨土三輩衆生之差別,依照《無量壽經》所說:‘那些能往生淨土上等階位的人,都是捨離傢室摒除愛欲,剃發出傢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嚮專念無量壽佛,修習種種善業功德,以此回嚮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像這一類的衆生,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菩薩清淨海衆,立刻顯現在此人面前,此人即時追隨阿彌陀佛,往生彼國極樂世界。便於七寶蓮華當中,自然化生,安住於不退轉的境地。智慧通達勇猛精進,隨其意念神通自在。是故阿難,若有衆生想要在今生今世便能見到無量壽佛,應當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修行一切善業功德,發願往生彼國淨土。
  其次,那些能以中等階位往生者是,若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衆生至誠深心發願求生彼國淨土,雖然不能出傢修行作清淨沙門,廣大修習一切功德,然而應當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一嚮專念無量壽佛,適量修習一些善行,奉持齋戒,興造建立塔寺佛像,齋飯供養出傢沙門,懸挂彩繒點光明燈,散種種華燒種種香,以此一切功德回嚮,發願往生極樂淨土。此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化現他的莊嚴身形,具足一切光明相好,完全如同真佛一樣,與諸大菩薩清淨海衆顯現在此人面前。此人即時追隨阿彌陀佛的化身,往生彼國極樂世界,安住於不退轉的境地。功德智慧比前面的上輩者稍次一等。至於那些下等往生者,若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有人以至誠深心發願求生極樂淨土,假使沒有能力作種種功德,應當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一嚮專註持心憶念無量壽佛,乃至衹有十念,念無量壽佛,發願往生極樂淨土。或者聞到此淨土法門甚深難信之法,歡喜信受至心愛樂,不生疑惑之心,乃至一念淨心念阿彌陀佛,以至誠心發願求生彼國淨土。此人臨命終時,夢見阿彌陀佛,也同樣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功德智慧又比中等的人再次一等。’按照《觀無量壽佛經》所分的九品階位,其上、中二品,約略收攝包含於《無量壽經》的三等之中,而《觀無量壽佛經》的下三品的衆生,都是在一生之中造種種罪業,末後臨命終時,一念懺悔回心發願往生淨土而得成就往生的,這則是《無量壽經》中的三等所未提及的。依據《涅盤經》,斷善根的闡提衆生也有佛性這個義理宗旨,《無量壽經》的三等必需要與《觀無量壽佛經》的九品合起來看,它的義理品類才能圓滿具足,請諸位讀者要詳細思惟。
  評論曰:‘諸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毗盧遮那如來既然如此,阿彌陀佛當然也不例外。一切法從究竟上來說,根本沒有清淨與染污的差異,哪裏還有所謂的東方西方之分呢?然而在方便法門中,殊勝與濁惡的世界對於衆生而言則有全然不同的感受。以凡夫之位而能夠達到不退轉者,衹有在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才能實現,這不是其他的佛國世界所能達到的。
  五濁惡世的衆生衹要能夠發起至誠懇切的心,十念念佛就能夠功業成就、了脫生死,剎那之間超過塵點劫的辛苦修行。我佛的大慈大悲,在此淨土法門之中可以說是發揮到了極緻。
  我們何其幸運遇到此等無上的廣大法門,得以聽聞阿彌陀如來殊勝宏大的本願功德。如果還不能發起稀有難得之心,生起欣慕愛樂的憶想思念,就如同背離慈父逃離家乡,徘徊於貧睏險惡的漫漫長路,經過久遠劫來漂流浮沉於痛苦的生死大海,卻沒有人能夠慈哀救護,如此怎麽能不恐懼警惕?怎麽能夠不努力精進呢?
  二、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意譯曰歸命無量覺,無量佛。亦即歸命於無量壽佛及無量光佛也。淨土宗稱之為六字弘名。歸命者,衆生一心仰賴阿彌陀佛,即衆生之信心也。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者,佛助一切衆生行體成就也。蓋衆生之信心與阿彌陀佛助衆生之行體,皆具足於此六字內。此謂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也。真言之口傳以此名號為陀羅尼,為金剛界五佛。善導《觀經疏》一曰:‘言南無者即是歸命,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觀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是巴利文 Namo 的音譯,梵文是 Namas,讀作那謨,亦譯作“南謨”、“那謨”等,要讀“南無”二字的古音,其漢語拼音為 Námó。意為致敬、歸敬、歸命。是佛教信徒一心歸順於佛的用語,常用來加在佛、菩薩的名稱或經典題名之前,表示對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等。
  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是佛的名號,名號來源於梵語音譯,“阿彌陀”在梵語中為“無量”或者“無窮大”的意思,“南無”為梵語“昄依”的意思。快要死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將帶你的靈魂去極樂世界。它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無量無邊,語言無法說清南無(讀那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至心歸依的意思。阿字正確讀法是漢語拼音字母中的A字。這個“阿”(A音)字很重要,阿字是華嚴字母音裏面的第一個字。一個阿字有無量功德,無量涵義,其中第一個涵義,就是無生。這一句佛號要把“阿”字念準。東密興教大師贊嘆念佛法門: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咒都從“阿”字出生,一切諸佛都從咒出生。阿為第一字。彌字表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陀字表含攝一切法藏之究竟處。阿彌陀名號是法界大密咒,是阿彌陀佛萬德的載體,是聖凡同構呼應的媒介。其中包括無量密義,可譯成無量壽、無量光。念佛無異於持咒。
  (一)咒語是佛的密語,衹有佛明了,等覺以下菩薩均不知其義。
  (二)咒語每字每句均有無量義。研究大乘經時,知道顯說的經文亦含無量義,法味無窮,久讀不厭,何況如來神咒。
  (三)有的咒中有許多鬼神名號,佛呼喚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並不完全包括世間語言。
  (四)咒亦為諸佛的密語,如軍中口令。誦咒無往不利,一定能得諸佛護念,竜天保佑。
  (五)誦咒蒙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神力加持。至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夠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漢譯本譯成無量清淨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總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莊嚴、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無量。由於極樂教主多劫勤修,有無量妙德,所以成佛後有無量功德名號,每一名中皆具無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來了彼佛阿彌陀的無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這裏。念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能成為佛,而出現這句佛號,是萬德的一個果實,是萬德之所莊嚴。由於是萬德成了這個名號,所以這個名號之中就包括了萬德。‘老實念佛就是植衆德本’!當你念這句名號的時候,這個名號就在你心裏頭,也就是用"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的萬德莊嚴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攝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大傢註意: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在當你至心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把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攝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謂“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業"(身、口、意造業叫做三業),使之頓然同於佛的“三密”。念佛就是這個方法,使你的口業同於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莊嚴了你的“意密”,你的“意業”同於佛的“意密”,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為佛心。我們自己的佛性和阿彌陀佛、釋加牟尼佛是平等的!我們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攝成為自己的功德。『以念佛心,入佛知見』。佛知見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問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麽意思?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註解。所以,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念一部完整的《無量壽經》。八十捲《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我們今天稱作《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大藏經》。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一法不漏,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衆生所說一切法,也離不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幾個人知道這句佛號有這麽大的功德,有這麽深廣的義理。南無阿彌陀佛的通俗語解釋是:嚮阿彌陀佛致敬(嚮如來佛致敬)! 然而,南無阿彌陀佛除了狹義的解釋之外,在廣義上是指:嚮一切有覺悟的人致敬。 “南無阿彌陀佛”的來歷 塵世間有很多人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卻不知"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麽意思,甚至有些老人虔誠地念了幾十年"南無阿彌陀佛",竟然也不知"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麽? 口念"南無阿彌陀佛"而不知"南無阿彌陀佛"表示什麽,可稱得上迷信;而那些自己不懂"南無阿彌陀佛" 是什麽,就說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 是迷信的人,同樣也是迷信。其本質是相同的--盲目相信。 "佛"是指覺悟者。有覺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覺悟,你就是佛。因此,佛不在天上,佛在人間,佛在心中;佛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覺悟者的稱號。 阿彌陀佛是一個"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的名字,就像我們有自己的名字一樣,是一個符號,一個為了區別於他人而起的代號、代碼。 阿彌陀佛,又簡稱"阿彌陀"或"阿彌",均指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如來",也即"釋迦牟尼"。因而,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 如同人有別稱一樣,阿彌陀佛共有十三個稱號,其中有十二種與"光"方面有關,一種與壽命方面有關,前者總稱"無量光佛",後者稱"無量壽佛"。
  三、淨土五經
  淨土的第一經、根本經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內容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世界怎麽來的,說明它的緣起、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意思、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概況,使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各個都有相當的瞭解,等於說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概論,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也是解說西方極樂世界最完備的一部書。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非常非常重要,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行菩薩道,建造西方極樂世界的構想、藍圖。四十八願不是一次發的,是在五劫修行當中纍積起來的大願,諸位讀《無量壽經》就能瞭解。
  西方極樂世界建成之後,這四十八願等於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憲法。古今人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或者是論述、講解,凡是與四十八願有抵觸的,我們一概不取,依法不依人,四十八願是根本法,西方極樂世界的憲法,凡是與他的根本法相抵觸的,一律無效,我們不必采取它;凡是與四十八願相應的,我們采取,我們可以相信得過。所以我們對西方淨土的信心,可以說就是以四十八願作依據,决定不會錯,不致於迷失了方向。
  《彌陀經》是勸我們修行的,像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提出信、願、行三大綱領。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用信願行,勸我們相信,勸我們發願往生,勸我們執持名號。是勸我們修行的一部經典,真是苦口婆心。而要解,我們印光大師贊嘆說,就是古佛再來,重新給《阿彌陀經》作個批註,也不能超過這個要解,贊嘆到無以復加。所以我們今天把《彌陀經要解》看成跟經一樣的重要,絶不為過。
  第三《觀無量壽佛經》是講西方淨土理論的依據,很重要。講修行的方法,講西方極樂世界九品的因果,上品上生要怎麽個修法,上品中生怎麽個修法,九品因果。我們對這三經若不是完全瞭解,對西方極樂世界的認識就不完備,必須要三經合起來研究。
  古大德對《無量壽經》的稱贊,稱為中本華嚴,把《無量壽經》的地位提得跟《華嚴經》一樣高,中本華嚴。大本華嚴是什麽?大本就是我們現在念的《華嚴經》,八十捲《華嚴經》。《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小本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所以《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特別是《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些菩薩們,幾乎每一個人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學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是什麽呢?就是十大願王,因此我們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人,對於十大願王要重視,要努力的來修學,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到普皆回嚮,一定要修,這是什麽?這是上品。上品上生的統統都修十大願王,所以這部經加在淨土三經後面,成為四經,很有道理。
  印光老法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看他一生的行誼,的確很像大勢至菩薩,他這一生的行持非常像,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所以他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後面,變成淨土五經,為什麽呢?這一章經,精要,經文中最重要的四句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果我們對這四句話能深深理解,對於這個法門就死心塌地了,不會再起個妄念,你心裏石頭落地了,你决定能夠成就,而且對於念佛的功德、利益,雖然經文不長,但是這個贊嘆到了極處。又不是其它四部經所能比的,這是贊嘆功德、利益。提出修行的要領,這四句話是修行念佛的要領,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纔曉得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超過了禪宗,超過了密宗,超過了一切法門,真實的超越了。
  附:迎光大師《淨土五經》跋
  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淨業者之根本,而戒尤為要。故《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淨業三福:一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則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三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初、二多屬戒學,三則三學圓具。具此三福,則淨業大成,往生上品。故於《淨土五經》後,附《華嚴經·淨行品》,及《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以期淨業行者,於律儀戒之執身不作,進而得定共戒之製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離念、斷惑證真。然縱得定共、道共二種實益,猶當兢兢業業,執持律儀戒,以為自利利他、維持法道之軌範。則空解脫人,無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壞亂佛法、疑誤衆生也。
  四、佛經記載、論典記述
  關於阿彌陀佛的成佛,淨宗祖師袾宏在《阿彌陀經疏鈔》捲三舉出八種∶
  (1)《法華經》載大通智勝如來時有十六王子出傢,其第九王子於西方成佛,號為阿彌陀。
  (2)《悲華經》載無量劫前有轉輪王,名為無諍念。彼於西方世界作佛,號為阿彌陀,國名安樂。
  (3)《大乘方等總持經》載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有淨命比丘總持十四億部經典,隨衆生意樂廣為說法。彼淨命比丘,即今之阿彌陀。
  (4)《賢劫經》載雲雷吼如來時,有一王子名為淨福報衆音,曾供養彼雲雷吼如來。彼淨福報衆音王子,即今之阿彌陀。
  (5)《賢劫經》又載金竜决光佛時,有一法師名為無限量寶音行,力弘經法。彼時之法師,即今之阿彌陀。
  (6)《觀佛三昧經》捲九載空王佛時,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彌陀佛
  (7)《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載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有一國王名為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禪定行。彼勝威王,即今之阿彌陀。
  (8)《一嚮出生菩薩經》載阿彌陀佛往昔為太子時,聞此念佛微妙法門,精進奉持。
  關於阿彌陀佛的成佛因緣,除前文所舉者之外,經典中尚有多說。按,阿彌陀佛並未見於小乘經典中,然在其餘大乘經中,則屢有載及。 又,阿彌陀佛乃一切大乘經典所通說,故大乘諸宗無不言及,然其見解未必一致。總的說來,大抵可分為兩類。其一,以理性為主的唯心彌陀,己心淨土。其二,以事相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淨土,現在說法的彌陀。
  茲略述各宗所說如下∶
  (1)法相宗∶《唯識論》捲十說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三身。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彌陀與諸佛應無分別。受用身份自受用、他受用。阿彌陀佛是他受用報身。但地前菩薩及凡夫二乘所見的彌陀是變化身,地上菩薩所見是他受用報身。亦即初地菩薩所見的彌陀佛,是坐於百寶蓮臺座上,如《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六十萬億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見,係千葉蓮臺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後得無漏智所變,為十地菩薩而現,其所居淨土,係淨居色究竟天。 如是,現一實身,凡聖不同見,應機而現種種身,是因衆生福力不同,而産生佛身粗妙之別。亦即能化的彌陀隨所化根機示現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彌陀所現佛身為增上緣,凡聖各各隨智識福力淺深厚薄變現佛身,故所見佛身有粗妙之別。三賢的菩薩、二乘凡夫之類見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薩見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薩見坐大寶蓮臺、具無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盧捨那身是彌陀對地上菩薩所示現的佛身。以此佛身為增上緣,地上菩薩依各自之心識變現相好圓滿的廣大能化佛身而觀。因此,菩薩進至初地時,地前所見的劣佛身潛隱,殊勝微妙的佛身顯現。但地上菩薩非不能見地前所見佛身,地上菩薩欲見佛變化身亦能得見。因此,地上菩薩以他受用報身為正所見,兼見變化身。
  (2)三論宗∶此宗亦談三種佛身,即正法法身,修成法身,應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實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報身,又名智法身、報佛、內應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與化身所合併,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報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別開為二身時,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廣大的佛身,又名外應身,是化度地上菩薩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變化身;此係為化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佛身。 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為修證之理,故不生不滅而常住。修成佛是智法身,為能證之智。因為是冥契所證之理的能證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論》說,薩婆若是實法,非生滅。薩婆若譯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滅的實法。應化佛係法身應所化根機而現起的化他悲用,故為生滅無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體,非化他之佛身,故無說法。應化身係由本體而現起的化他佛身,有色聲,有宣說法門的悲用,故能對所化有情說法。
  (3)華嚴宗∶據智儼的《孔目章》捲四〈往生章〉所述,阿彌陀佛國,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彌陀佛土屬世界海攝,此係近引初機成信故。教境真實,佛國圓融、不可說故。若依三乘,西方淨土是實報處。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淨土、實報土、化淨土。化是報化,非化身之化。如是,係以西方淨土攝屬於世界海,以阿彌陀佛為蓮華藏莊嚴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彌陀佛為毗盧遮那的同體。 華嚴宗分佛土為二,一為國土海,一為世界海。國土海是不可說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說之土。此世界海有三類,一是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無量雜類世界。若配於三生成佛,第三是見聞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證入生之淨土。蓮華藏界既是證入生之淨土,故與不可說果分同其體。故《五教章》捲三說(大正45·498b)∶‘一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當是十佛等境界。’西方淨土攝於此主伴具足的蓮華藏海,阿彌陀佛與十身具足的毗盧遮那同體。
  (4)天台宗∶此宗認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橫竪一處。故彌陀之安養,雖難定何身何土,然皆為具縛凡夫生處。有晝夜六時之別,飯食經行之義,有聲聞緣覺,佛亦說三乘法。是故判彌陀淨土為應身應土。而《大乘同性經》所說的於淨土中成佛者,皆是報佛,是就斷無明的人所見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見。《觀經》第九觀所說的彌陀身量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是為達圓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別顯現的佛身。《大智度論》說西方世界出於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攝屬於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雖有三界但無四惡趣。 然此彌陀淨土與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彌陀淨土橫具四土,故修圓妙觀而生彼者通惑雖未盡,其身常拜實報身,得居實報土,此與生於諸佛同居土後,斷通惑,轉果報方住上土不同。諸佛同居土雖具四土,悉是竪四土,斷惑,轉報然後能入上三土。其有橫之義,但衹是暫時依佛之加被力而見。故極樂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與常時見報佛,住報土者大異其趣。 又依智旭《梵網經玄義》及《小經要解》所述,四土橫竪之義俱約斷惑而說。所謂竪,是出同居土後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後入實報土等。橫則不移當處,自感見方便、實報、寂孕三土。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雖有橫之義,但於同居淨土中,大體有竪義無橫義,唯極樂同居橫具四土。此係十方世界未曾有之處,全性起修之因緣唯彌陀有之。華嚴之秘藏、法華之極意唯在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其他如帶業往生,即得不退之說,如彌陀同居土、最勝無比之說,頗能發揮天台、四徵微意。
  (5)禪宗∶禪宗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以佛心傳心,衹修行心地,自分覺知。故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唯守本來面目,顯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惡因果之差別,安住無住空寂之心,若至無念無想,本來真性頓顯,稱為成佛。其本有圓成本來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為無量壽。即心即佛之宗義,心外不見佛。《六祖壇經》說(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寶志和尚以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慶往西方。但若偏於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禪意。因此,宗頤禪師作二十六行頌指贊西方。
  (6)淨土宗∶淨土宗大師曇鸞在《往生論註》中以二種法身論述彌陀佛身。二種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無相法身,是略門。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濟一切衆生的大悲無不相法身,是廣門。無相法身相即無不相法身,無不相法身成無相法身。故二法身,異而不分。此係廣略相入的佛身,故統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淨願心所莊嚴之身,其清淨義,是在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為淨因所莊嚴的淨果,完成真實智慧的無為法身。所以,彌陀佛身是由清淨願心(四十八願)所莊嚴的廣略相入之清淨佛身,即二種法身。道綽大師在《安樂集》中說彌陀是報佛,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並說《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是在示現報身五相之一的隱沒相。而化身的彌陀是《鼓音聲經》所說的清泰國之彌陀,西方淨土的彌陀絶對是報身佛。善導大師更以酬行、酬願二義來論述‘報’,並且以《大品般若》〈涅盤非化品〉的涅盤如化非化說,會通《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即涅盤性空如化,為新發意菩薩說非如化,是為了避免新發意菩薩産生驚怖。彌陀的入滅不入滅說同此。不入滅說如非化說,入滅說如如化說。如化不妨涅盤義,入滅說豈能害報之義。
  〈十二光佛〉(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十二光佛,為贊嘆阿彌陀佛光明德用的十二種稱號。
  即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語出《無量壽經》捲上。
  依《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捲中之解釋,佛光不能計數故名無量;無緣不照故名無邊;無有人法能障故名無礙;非諸菩薩所及故名無對;光明自在而無更上者故名焰王;由佛無貪善根而現,亦能除衆生貪濁之心故名清淨;從佛無嗔善根而生,能除衆生嗔恚戚心故名歡喜;光從佛無癡善根心起,復除衆生無明品心故名智慧;佛之常光恆為照益故名不斷;光非諸二乘等所測度故名難思;光亦非餘乘等所堪說故名無稱;佛光日夜恆照不同娑婆二曜故名超日月。
  除上述十二光佛之通稱外,其它譯本及梵文在名稱、數目上又有不同的說法。如《大阿彌陀經》捲上及《平等覺經》捲一中,僅有光明經嘆語而不列佛名。《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捲中、《大寶積經》捲十七〈無量壽如來會〉、梵文《無量壽經》等,則各舉十三光、十四光、二十光之名,明示佛光之德相。 又,《大佛頂首楞嚴經》、《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中,則以十二光佛為十二如來之別號,然此均是由《無量壽經》而來的一種轉說,屬後世之思想。
  〈阿彌陀三十七號〉(摘譯自《佛教大辭匯》)
  阿彌陀三十七號,指阿彌陀的三十七種德號。即無量光、真實明、無邊光、平等覺、無礙光、難思議、無對光、畢竟依、光炎王、大應供、清淨光、歡喜光、大安慰、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無等等、廣大會、大心海、無上尊、平等力、大心力、無稱佛、婆伽婆、講堂、清淨大攝受、不可思議尊、道場樹、真無量、清淨樂、本願功德聚、清淨勳、功德藏、無極尊、南無不可思議光等三十七種。此係日僧親鸞於《淨土和贊》之初,依《贊阿彌陀偈》而列出者。其中,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光炎王、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等十二種德號,稱為十二光,阿彌陀由於有此光明,故有此德號。
  〈阿彌陀三尊〉
  阿彌陀三尊,指阿彌陀佛及其脅侍觀世音及大勢至。如《觀無量壽經》說(大正12·342c)∶‘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關於脅侍菩薩的方位,一般以觀音在佛的左方,勢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華經》〈普門品〉的頌文中,觀音在彌陀佛的右方或左方。《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捲中及《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說右方是觀音,左方是勢至。《大陀羅尼集經》捲二說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觀音,左方是大勢至。而《觀無量壽經》及《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捲五說佛之左邊有一大蓮華,觀音坐於其上,佛右邊的蓮華上坐大勢至菩薩。這是因為觀音為悲之代表,即下化衆生之義,故置於左方;勢至代表智,意為上求菩提,故安於右方。 關於二脅侍的形像,觀音的寶冠中有化佛,勢至的寶冠中有寶瓶。自中古以來,一般是作觀音兩手持蓮臺,勢至合掌。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一章第一節(摘錄)
  從大本《阿彌陀經》來看,阿彌陀佛淨土,在初期大乘的淨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願(或四十八願),成立一完善的淨土,作為救濟衆生,來生淨土者修道的道場。在選擇二百十億國土,結成二十四願以前,彌陀淨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來,如《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捲上說(大正12·300c)∶‘令我後作佛時,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智慧勇猛。頭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無極。所居國土,自然七寶,極自軟好。令我後作佛時,教授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莫不聞知我名字者。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諸來生我國者,悉皆令作菩薩、阿羅漢無央數,都勝諸佛國。’
  經中所說的二十四願,或四十八願,都不外乎這一根本意願的具體組合。阿彌陀佛的光明,勝過一切佛。佛的光明、名聞(稱),為十方無數佛國所稱譽,為十方諸天人民稱嘆,所以發願往生∶這是第二十四願。阿彌陀佛的特勝,從佛的光明、名聞而表達出來。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衆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釋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緣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傳說。阿彌陀淨土,是重視光明的利益衆生,而予以高度的贊揚。勝過一切佛,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所以第十七願說∶‘令我洞視(天眼通)、徹聽(天耳通)、飛行(神足通),十倍勝於諸佛。’十八願說∶‘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也許這過於特出,不大適合‘佛佛平等’的原則,所以這二願,其他譯本都刪略了。根本意願中的國土七寶所成,是第三願,《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沒有這一願。在淨土本願思想的發展中,着重於來生淨土者的功德。淨土思想的重點,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環境,而在乎淨土中的德行與進修,聖賢間和平的嚮道。
  阿彌陀佛是祝福的意思。這一句話是古印度的梵語,古印度話,它的意思,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光壽無量,是一句祝福的話,祝福你長壽,祝福你光明智慧。祝福的話,祝福裏面含義就很深,深在什麽地方呢?深在警覺、提醒你,我們人在這個世間一生,我們要求的光明、無量光、心地光明磊落、大公無私,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個意思重要,每聽到這一句話,我們就要警覺自己。為什麽呢?自己可以說在無量劫來,那麽也沒有許多人,不相信有前世,不相信有來生,咱們就算這一生,從你出生那一天起,不是光明的。我們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能為社會着想,為人民着想,為衆生着想,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心全力做出貢獻服務,這個心地就是正大光明。阿彌陀佛這一句話裏頭含着這個深刻的意思、圓滿的意思。我們自己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當然這裏面包括健康長壽。從阿彌陀佛這一句話,字面上意思來看,阿彌陀佛是無量的意思,佛就是光壽的意思,無量包括一切的無量在其中。你所想到的,樣樣無量,所以就是很圓滿,很具備的祝福的一句話,這是我們一見面、開口第一句話,阿彌陀佛,這一句話與虛空法界一切衆生心相應,為什麽呢?一切衆生所希求的,所以與一切衆生心相。這裏面决定沒有迷信。世間所有的好話這一句都總結了,全部歸納了,所以是世間所有一切好話都在這一句當中,這一句就圓滿了。我們懂得這個意思,稱念阿彌陀佛,這個意思就更圓滿了!
  南無阿彌陀佛
成語詞典
  成語名稱
  阿彌陀佛
  漢語拼音
  ē mí tuó fó
  成語釋義
  佛教語,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頌的佛號,表示祈禱祝福或感謝神靈的意思。
  成語出處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四折:“張壽友曰:‘阿彌陀佛,這個是誰?’卜兒雲:‘這便是媳婦兒。’”
  使用例句
  和尚念經,阿彌陀佛
佛教百科
  【阿彌陀佛】譯義為無量光,或無量壽,故亦稱為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英文解釋
  1. n.:  梵Amitabha,  may Buddha preserve us; merciful Buddha,  thank God!,  kind
法文解釋
  1. n.  Amida, le bouddha Amitâbha, Que le Bouddha nous préserve.
  2. n.  Amida / le bouddha Amitâbha / Que le Bouddha nous préserve.
相關詞
佛法佛教淨土正法本命佛觀音大勢至菩薩寶生佛
不動如來不空成就佛
包含詞
阿彌陀佛法阿彌陀佛偈阿彌陀佛頌
阿彌陀佛像阿彌陀佛歌阿彌陀佛號
阿彌陀佛在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本名
阿彌陀佛三名阿彌陀佛說咒贊阿彌陀佛偈
阿彌陀佛聖誕聞說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心咒阿彌陀佛憶念但念阿彌陀佛
遇見阿彌陀佛贊頌阿彌陀佛後出阿彌陀佛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阿彌陀佛十三號阿彌陀佛十二光
阿彌陀佛接引圖阿彌陀佛化鸚鵡阿彌陀佛在心間
阿彌陀佛來接引阿彌陀佛謝謝你阿彌陀佛心咒短
阿彌陀佛搖籃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後出阿彌陀佛偈經
阿彌陀佛光明指引李娜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諸聖衆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唐代鎏金阿彌陀佛銅造像木曾路深處阿彌陀佛之瀑布
隋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鎏金阿彌陀佛銅造像清中期藏傳阿彌陀佛銅佛像
緙絲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圖軸阿彌陀佛 光明指引阿彌陀佛 憶念
李娜 南無阿彌陀佛李娜唱"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咒 許志安
阿彌陀佛 遇見阿彌陀阿彌陀佛 祈請阿彌陀孟庭葦唱贊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心咒 林憶蓮阿彌陀佛遇見阿彌陀阿彌陀佛祈請阿彌陀
李娜唱頌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
許志安阿彌陀佛心咒短李娜唱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咒許志安
阿彌陀佛搖籃麯孟庭葦阿彌陀佛心咒林憶蓮阿彌陀佛搖籃麯 孟庭葦
B南無阿彌陀佛 李娜 昌聖法師 唱阿彌陀佛 孟庭葦 美麗新世界李娜唱頌 南無阿彌陀佛
美麗新世界 孟庭葦 阿彌陀佛A南無阿彌陀佛 李娜 昌聖法師 唱阿彌陀佛 念念不忘阿彌陀
許志安 阿彌陀佛心咒短阿彌陀佛 搖籃麯 孟庭葦南無阿彌陀佛李娜昌聖法師唱
阿彌陀佛孟庭葦美麗新世界美麗新世界孟庭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念不忘阿彌陀
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