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恐龙名称: 阿尔伯脱龙
拉丁文名: albertosaurus
恐龙体长: 8米
恐龙体重: 3吨
恐龙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7400万-76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生存地点: 加拿大阿尔贝塔地区
辨认要决: 前臂有两指
恐龙种类: 蜥臀目·肉食龙类
来 历
阿尔伯脱龙名字的意思是“来自阿尔伯脱的蜥蜴”。这是因为它的第一块化石是在加拿大的阿尔伯脱发现的。joseph burr tyrrell 在1884年发现了化石,h.f. osborn给化石取的名。
简 介
阿尔伯脱龙是霸王龙的亲戚,比霸王龙要小一些。在它的脑袋上长有35颗尖牙。阿尔伯脱龙胳膊很短,每只手上有两个手指头。它有强壮的后腿和一条很长的尾巴。每只脚上有三个带着爪子的脚趾头。阿尔伯脱龙用两只后腿走路。它能跑,但跑的不是很快。
阿尔伯脱龙(albertosaurus)和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之区分在于阿尔伯脱龙的眼睛前面有角质突。 |
|
恐龙名称: 阿尔伯脱龙
恐龙别名: 艾伯塔龙、 亚伯达龙、亚伯托龙
拉丁文名: Albertosaurus
生存年代: 距今7400—76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生存地点: 加拿大的艾伯塔地区
阿尔伯脱龙是暴龙科艾伯塔龙亚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过7000万年前。模式种是肉食阿尔伯脱龙(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立恐龙公园发现,并以此省作为该属的名字。就其物种的数目,科学家们有者不同的意见,有些科学家将蛇发女怪龙的Gorgosaurus libratus列为第二个种。
阿尔伯脱龙是双足行走的猎食恐龙,有着很大的头,大型锋利的牙齿,以及两只手指的小型前肢。它可能是当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部。虽然在兽脚亚目中体型较大,但阿尔伯脱龙比其著名的亲属霸王龙要小。
目前已有超过30头的阿尔伯脱龙化石被发现,提供了很多的研究资料。曾在同一地点发现22头阿尔伯脱龙化石,可见它们有着群体活动,这些化石并能允许科学家研究它们的发育生物学与种群生物学。
特征
成年的阿尔伯脱龙有9米长,少数个体达到11米。有几项利用不同方法的研究,估计成年的阿尔伯脱龙体重为3吨。
阿尔伯脱龙的头骨较大,有1米长。颈部很短呈S形,头骨上的孔洞减低了头部的重量,并且提供了肌肉连接和感觉器的位置。它的长颚骨连接者超过60颗香蕉形牙齿。较大的暴龙科却有着较少数的牙齿。与其他兽脚亚目不同,暴龙科是异型齿的,即不同位置的牙齿有不同的形状。在上颚前上颚骨的牙齿较其他的牙齿为小,排列得更为紧密,及横切面呈D形。在眼睛上方,有短的骨质冠饰,可能在求偶期间具有视觉辨识功能。
所有暴龙科,包括阿尔伯脱龙在内,都有相似的外观。阿尔伯脱龙是双足的,及以长的尾巴来平衡头部及身躯。但是暴龙科的前肢相对于体形是极为小型的,且只有两趾。后肢很长及有四趾。大趾很短,只是其他三趾着地,而中间的脚趾较其他为长。阿尔伯脱龙可能可以每小时25到30公里的时速进行奔跑。
分类
阿尔伯脱龙是兽脚亚目暴龙科的成员。在这个科下,肉食阿尔伯脱龙(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与年代较早的蛇发女怪龙(Gorgosaurus libratus)都是在阿尔伯脱龙亚科之中。在阿尔伯脱龙亚科中,仅有上述两属被叙述过,但还有其他未叙述的属。在2004年,托马斯·霍尔特(Thomas R. Holtz, Jr.)提出阿巴拉契亚龙属于阿尔伯脱龙亚科,但在他最近的未公布研究中,将阿巴拉契亚龙归类于暴龙科之外,与其他研究人员一样。
暴龙科的另一科为暴龙亚科,包含著名的特暴龙和霸王龙等种类。与较强壮的暴龙亚科相比,艾伯塔龙亚科的体型较修长,颅骨的比例较小,胫骨、蹠骨、脚部指骨较长。
群居
由巴纳姆·布郎发现的干岛骨床包含22头阿尔伯脱龙。该地是单一挖掘地点中发现最多兽脚类的地点,第二位是犹他州的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该地以大量的异特龙化石而著名。干岛的这群阿尔伯脱龙中,一头非常年老,有八头位于17岁到23岁之间,七头为12到16岁间的亚成年个体,剩下六头则是2岁到11岁间的幼年个体。
由于缺乏其他草食性恐龙遗骸,而且这些阿尔伯脱龙的保存状况相似,菲力·柯尔因此认为这个位址并非一个像加利福尼亚州拉布雷亚沥青坑的捕猎者陷阱,而所有动物都在同一时间死亡。柯尔推测它们是群体活动的。其他的学者对此存有怀疑,认为它们是因干旱、洪水或其他原因而被逼死在一起的。
有很多证据证实草食性恐龙,如角龙下目及鸭嘴龙科,都是群体活动的。然而很少在同一地方发现有如此多的掠食性恐龙。但是小型的兽脚亚目,如恐爪龙、腔骨龙与合踝龙都曾被集体发现的,较大的异特龙及马普龙亦曾如此。有一些证据亦指其他暴龙科是群体活动,如在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展示的著名暴龙标本“苏”,它在被发现时旁边有一些较小个体的碎片遗骸。在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至少有三个未命名的惧龙标本,同时也发现了数个鸭嘴龙类化石。纵然有些位址可能是临时的或不自然的群体聚集,但这些发现都为阿尔伯脱龙的群体活动行为提供了证据。其他科学家则认为某些群体聚集其实是类似科莫多龙的同类相食后果,当许多个体抢食一块尸体时,会出现攻击性的竞争与同类相食。
柯尔亦猜测阿尔伯脱龙的群猎习性。小型阿尔伯脱龙的脚部比例与似鸟龙科的脚部比例相近,而似鸟龙科被估计是跑得最快的恐龙。年轻的阿尔伯脱龙可能比它们的猎物跑得更快,或者一样快。柯尔推论年轻的恐龙群体驱赶猎物,以供成年的恐龙猎食。幼年个体的生活方式可能与成年个体不同,并占据成年阿尔伯脱龙与小型兽脚类恐龙间的生态位。科莫多龙也有类似的生活方式,科莫多龙的幼体是食虫性,直到成为岛上的优势掠食者前。但是由于化石纪录所提供的资料有限,这个假说能难去证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