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陰山岩畫投訴電話巴彥淖爾市旅遊投訴電話:0478-8220773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投訴電話:0471—628265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早在公元5世紀時,境內的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他在著名的《水經註》中作了詳細的記述。這些記載是世界上對陰山岩畫最早的記錄。然而在其後的若幹世紀裏,再沒有人去問津。直到本世紀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纔發現了幾幅岩畫。對岩畫的全面考察是從1976年開始的。此後,每年都有許多專傢、學者和遊人到巴盟境內考察和參觀,先後共發現岩畫1萬多幅,其中做過拍照和臨摹的岩畫有近千幅。這些岩畫不僅反映了陰山地區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學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揭示了他們的遊牧生活狀況。陰山岩畫分佈非常廣泛,最多的地方在烏拉特中旗南部的地裏哈日山的黑山上,東西延伸5公裏多。僅此一處,岩畫就在千幅以上。在地裏哈日山東北不遠的山南坡和山頂部也有大量岩畫和地裏哈日山岩畫毗連一起,成為一個岩畫分佈區。地裏哈日山西南約8公裏的瓦窯溝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遠一些便有一處岩畫,總數在9百幅以上。其次在蹬口縣的北托林溝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岩畫,最遠間隔不超過10米,其總數在5百幅以上。最密集的岩畫群一個在默勒赫圖溝一處迎北的崖壁上,東西約50米、高約20米,約有80個人頭像組成。另一個在格和尚德溝中段的一塊迎西的石壁上,寬約5米、高約15米,由50個個體畫組成。岩畫面積最大的是烏拉特後旗大壩溝口西畔石頭上的正方形岩畫,面積約400平方米,被列為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岩畫的題材從總體上看,取材於遊牧民族的狩獵活動。其中數量最多、鑿刻最精的是動物岩畫。畫中動物有山羊、綿羊、盤羊、羚羊、岩羊、大角鹿、白唇鹿、赤鹿、糜鹿、駝鹿(罕達犴)、狍子、馬、騾、驢、駝、牛、野牛、羚牛、狗、龜、野豬、兔、狐狸、蛇、狼、虎、豹等。其次,是狩獵的畫面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數量可觀,表現了史前民族的社會生活,這是整個岩畫中最絢麗的部分。狩獵畫中表現了各種各樣的獵手、武器、狩獵方式等場面性圖像,無論陰山動物岩畫獨獵或衆獵,還是引弓射獵或圍捕野獸的畫面,通常都表現其最緊張的一剎那,突出獵手對野獸致命處的打擊過程,表現獵人獲得野獸的強烈願望。反映出原始人類的文化藝術來源於人類同大自然的鬥爭這一根本途徑。除動物畫和狩獵畫外,數量上占有較大比例的是放牧畫。放牧畫大約在青銅器時代晚期産生,並一直延續到元、明、清。雖然時間相距很遠,但其內容卻大體相近,一般有出牧圖、倒場圖、一條鞭式和滿天星式牧羊圖、牧馬圖等。這些放牧方式在今日的內蒙古草原仍然比較流行。此外,人物舞蹈、車輛及出行、騎士、騎士列隊、徵戰圖、穹廬氈帳、人面形、人手足印、獸禽蹄足印、原始數碼、圖畫文字、星圖等岩畫,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靈圖像,在整個岩畫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們直接反映了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特別是幾處天體星象岩畫,在世界岩畫中也是少見的。陰山岩畫的題材和分佈地點有一定的規律性:野生動物圖像多出現在山巔岩石上;狩獵場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頂;神靈頭像和天體星象幾乎全部磨刻在山溝的垂直立壁或溝邊坡岸的巨石上(原始人有神靈居於水流湍急之處思想意識)。這些規律與作畫時的社會生活環境,人們的認識水平是相一致的。陰山岩畫的藝術特色質樸、生動,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岩畫多以寫實為基礎,記錄了人類童年及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題材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生活,再現作者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在構思、技巧和表現力諸方面,均顯示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樸實健康的美學觀和驚人的藝術才華。陰山岩畫並不是對自然原封不動的照搬,作者往往把從生活中捕捉來的形象給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現對象簡化到不能再簡化的程度,並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圖,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動。許多運動物像動感強烈,或引頸長嘶,或回首短嗚,或慢步緩行,或四蹄騰躍;有的彼此含怒欲鬥,有的相與舔吻親呢。作者為了強調某一事物,運用誇張、對比和襯托的手法,突出作者表現的中心,如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間鬥爭的圖畫,均在構圖和比例上往往突出勝利者的形象,因而産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陰山岩畫的作畫方式主要有敲鑿法和磨刻法兩種。敲鑿法是利用比畫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屬器或石器,在畫面上打擊成點,點連成畫。用敲鑿法製成的岩畫,綫條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稱研磨法,用此法做成的岩畫,痕深面光,斷面成“u”形。此外,還有劃刻法,即用金屬工具劃刻,其劃痕細而淺,此類作品多為晚期作品。岩畫中還有顔料岩畫,即用石灰和動、植物油調作顔料塗於岩石上的岩畫。這類畫數量不多,多為近代作品,且與喇嘛教有關。陰山岩畫大體分為四個時代、五個時期:第一代岩畫,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畫。這是岩畫的鼎盛時期,數量多,分佈廣,製作認真。第二代岩畫是春秋時期至兩漢時期匈奴人的岩畫。第三代岩畫為中世紀岩畫。這代岩畫又可分為兩個時期,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畫和五代至宋代回鶻、党項人的岩畫。突厥人岩畫數量較少、內容以表現傢畜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表現手法有抽象化、圖像化的特徵;回鶻岩畫的突出特點是用鐵刃畫刻而成,綫條細而淺,題材多為仿前代作品,並有少數植物圖案和回鶻文字。党項人岩畫大都是敲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澤新鮮,多如新作一般,並伴有西夏文字。其藝術特點是形象性很強。第四代岩畫是元代以後蒙古族的作品,稱為近代岩畫。岩畫分敲鑿岩畫和顔料岩畫兩種。顔料岩畫為蒙古民族所特有,岩畫內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産(如奔馬、雙峰駝、牧工圖等)之外,多數是與喇嘛教有關的圖案。 |
|
阴山岩画
陰山岩畫
早在公元5世紀時,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磴口縣境內的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他在著名的《水經註》中作了詳細的記述。這些記載是世界上對陰山岩畫最早的記錄。然而在其後的若幹世紀裏,再沒有人去問津。直到本世紀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纔發現了幾幅岩畫。對岩畫的全面考察是從1976年開始的。此後,每年都有許多專傢、學者和遊人到巴盟境內考察和參觀,先後共發現岩畫1萬多幅,其中做過拍照和臨摹的岩畫有近千幅。這些岩畫不僅反映了陰山地區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學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揭示了他們的遊牧生活狀況。
陰山岩畫分佈非常廣泛,最多的地方在烏拉特中旗南部的地裏哈日山的黑山上,東西延伸5公裏多。僅此一處,岩畫就在千幅以上。在地裏哈日山東北不遠的山南坡和山頂部也有大量岩畫和地裏哈日山岩畫毗連一起,成為一個岩畫分佈區。地裏哈日山西南約8公裏的瓦窯溝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遠一些便有一處岩畫,總數在9百幅以上。其次在蹬口縣的北托林溝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岩畫,最遠間隔不超過10米,其總數在5百幅以上。陰山岩畫
最密集的岩畫群一個在默勒赫圖溝一處迎北的崖壁上,東西約50米、高約20米,約有80個人頭像組成。另一個在格和尚德溝中段的一塊迎西的石壁上,寬約5米、高約15米,由50個個體畫組成。
岩畫面積最大的是烏拉特後旗大壩溝口西畔石頭上的正方形岩畫,面積約400平方米,被列為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 2006年05月25日,陰山岩畫作為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石刻,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