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 崇文區 >前門街道 > 陽平會館戲樓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陽平會館戲樓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陽平會館戲樓位於崇文區西北部,前門外小江鬍同。會館始建於明代,後幾經修葺。戲樓後建和改建於清乾隆年間,雄偉狀觀,係一座12檁捲棚前後雙步廊懸山頂。戲樓內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看臺分兩層,二樓正對戲臺,是捲棚頂前軒式的官廂,兩側亦為看臺,可放桌凳。看臺護欄有雕花欄板的望柱,四角都設有樓梯,供人上下。樓下場地蹭為方池,放置方桌、長凳,是一般看客的坐席。戲臺平面近方形,突出於場內,呈前軒式,前有臺柱一對,上有廊廡,戲臺分上下3層,上有通口,下有坑道,可設置機關布景。在戲樓兩側的墻壁上繪有壁畫,設有審龕,供祭祀神祖之用。面對戲臺的後壁嵌有石刻四塊,記載會館建置沿革的歷史和重修情況。由於風化和人為的嚴重破壞,大多數字跡不清,衹能辨認“陽平”和部分字跡。原戲樓內高懸巨匾數塊,現僅存墨地金字木匾兩方,其中一方為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傢王鐸寫的“醒世鐸”。陽平會館戲樓是北京現存規模較大、建築考究、保存又比較完整的清代風格民部戲樓佳作,對研究會館的佈局和戲劇發展史有一定的科學價值。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No. 2
  【陽平會館戲樓】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崇文區小江鬍同36號。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一座十二檁捲棚前後雙步廊懸山頂建築。戲樓看臺分兩層。看臺護欄有雕花欄板和望柱。戲臺分上下三層,上有通口,下有坑道。戲樓兩側的墻壁上繪有壁畫。面對戲臺的後壁嵌有石刻,記載了會館的沿革。戲樓內還有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傢王鐸書寫的匾額。是北京現存規模較大且保存完好的清代戲樓之一。
  位於前門外小江鬍同。始建明代,是陽平會館附屬的戲樓。戲樓正前方是會館院落,後幾經修葺,現存建築均為清式。戲樓後建和改建於清乾隆年間,係一座12檁捲棚前後雙步廊懸山頂木結構建築。戲樓內部雕梁畫棟,富麗考究,客座分2層,二樓正中對戲臺,是一座捲棚頂前軒式的官廂,是尊貴看客的坐席。兩側為看廊,可放置方桌凳椅,看廊邊緣有木質護欄、雕花欄板和望柱,後角兩側設置樓梯供人上下。樓下場地為方形,地面方磚海墁,放置方桌、凳椅,是普通觀衆的坐席。樓上下壁面有木欞窗可以敞閉,用以通風和採光。戲臺呈方形突出於場內,前有兩根臺柱,柱上挂抱匾。戲臺分上下3層,上有通口,下有坑道,可設機關布景。在戲樓兩側的壁面上繪有戲劇壁畫,並設有神龕,供祭祀神祖之用。面對戲臺的後壁正中嵌有4聯石刻,記載會館建置沿革和修葺情況。由於風化和人為的嚴重損壞,絶大多數字跡已模糊不清,無法辯認。戲樓內高懸巨匾數塊,現僅存墨地金字木匾2方,其中一方為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傢王鐸題寫的“醒世鐸”。
  陽平會館戲樓是北京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為精緻考究,保存又比較完整的清代風格民間戲樓佳作,對研究會館的建築佈局和戲劇發展史有一定的科學價值。此戲樓原被同仁堂公司做藥材倉庫,現已騰出,準備修復利用。戲樓於1984年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