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次接触数码相机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即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够清晰,老是会发生重影或模糊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偶尔的失焦(即相机未能正常对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快门速度过低所致。一般而言,在手持条件下,拍摄到清晰照片的快门速度应该达到焦距倒数甚至更高。举个简单例子:佳能a75的镜头等效焦距是35mm╠105mm,那么在广角端,快门速度应该至少保持1/40s才能保证拍摄的照片较为清晰,而在长焦端,快门速度应该要达到1/125秒才行。而且如果现场的光线条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拍摄出清晰的照片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可想而知,对于那些10倍光学变焦的产品而言,防抖技术则是更加必要,因为这些产品的长焦端往往达到370mm以上,因此,快门速度必须要在1/400秒以上才算合格,否则就只能望远兴叹了。
最早推出防抖概念的是日本尼康公司,在1994年推出了具有减震(vr)技术的袖珍相机。次年,日本佳能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支带有图像稳定器的镜头eos 75~300mm f/4~5.6 is,其中is是影像稳定系统(image stabilizer)的缩写,这就是习惯上提到的“防抖系统”。
其实在实际拍摄中拍摄者的手在胶片或是ccd/cmos感光过程中的抖动是客观存在的,防是防不住的,只能是靠特殊的机构来减小由于摄影者手的抖动带来的影像模糊。 |
|
防抖,到目前为止,分三大类型:光学防抖、电子防抖和感光器防抖(ccd)。目前推出过具有光学防抖功能的数码相机的厂家有:佳能、尼康、奥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松下和适马。实现防抖功能的方法多种多样,在传统摄影器材中,只有光学防抖一种,数码摄影、摄像器材中还开发了数码防抖功能。
光学防抖
作为光学防抖技术,并不是让机身不抖动,它是依靠特殊的镜头或者ccd感光元件的结构在最大程度的降低操作者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抖动造成影像不稳定。通过镜头组实现防抖主要是以佳能和尼康为代表,它们依靠磁力包裹悬浮镜头,从而有效克服因相机振动产生的图像模糊,这对于大变焦镜头的数码相机所能起到的效果更加明显。通常,镜头内的陀螺仪侦测到微小的移动,并且会将信号传至微处理器立即计算需要补偿的位移量,然后通过补偿镜片组,根据镜头的抖动方向及位移量加以补偿,从而有效的克服因相机的振动产生的影像模糊。而通过ccd在实现防抖,目前只有柯尼卡美能达能够做到,它的原理与佳能、松下的光学防抖动技术相反,是依靠ccd的浮动达到防抖的目的。原理是将ccd先固定在一个能上下左右移动的支架上,通过陀螺仪感应相机抖动的方向及幅度,然后传感器将这些数据传送至处理器进行筛选、放大,计算出可以抵消抖动的ccd移动量。
光学防抖又有镜头防抖和成像器件防抖两种。
●镜头防抖
镜头防抖就是在镜头中设置专门的防抖补偿镜组,根据相机的抖动方向和程度,补偿镜组相应调整位置和角度,使光路保持稳定。最著名的有佳能ef is系列镜头、尼康vr系列镜头,最近适马公司也成功开发了os系列镜头。这些镜头不仅可使用在胶片相机上,而且对于dslr也同样适用。而在普通民用数码相机上,自2000年就已经有机型采用光学防抖功能了,相信奥林巴斯camedia c-2100uz和佳能powershot pro90 is这两款当年风靡一时的经典机型,仍让不少发烧史超过4年的数码影友记忆犹新。
●成像防抖
成像器件防抖是在感知相机抖动后,改变成像器件的位置或角度来保持成像的稳定,美能达新推出的dimage a1与a2使用的就是这种防抖技术。该技术在胶片相机时代几乎无法实现,因为要挪动胶片简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挪动ccd就显得相对容易多了。
使用三块ccd分色成像的摄像机,可以通过调整分色三棱镜的角度,来实现防抖功能,也应该属于成像器件防抖。
数码防抖就是根据相机抖动的情况,在数据取样和图像合成时通过软件计算的方式来弥补抖动所带来的影响。目前这种防抖功能多应用于摄像机,在数码相机中很少见。
电子防抖
电子防抖主要指在数码照相机上采用强制提高ccd感光参数同时加快快门并针对ccd上取得的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边缘图像进行补偿的防抖,电子防抖实际上是一种通过降低画质来补偿抖动的技术,此技术试图在画质和画面抖动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与光学防抖比较,此技术成本要低很多(实际上只需要对普通数码相机的内部软体作些调整就可做到),效果也要差。目前市场上有卡西欧和富士采用的是电子防抖技术。 |
|
了解了以上几种类型,让我们再看看现在到底有那些优秀的防抖热卖机型。
1、松下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2、佳能is(image stabilizer)
3、柯尼卡美能达as(anti--shake) |
|
▲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镜头都需要引入防抖技术。一般来说,大变焦镜头和长焦距镜头对防抖的要求较高。同样的抖动,短焦距端镜头取景视角大,相同程度的抖动在图像传感器上的影响相对就较小;而长焦距端镜头视角小,轻微的抖动就会对成像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各厂家主要将防抖技术使用在长焦镜头上,而广角镜头应用的却很少。
▲2.防抖的好处,在一定的快门以下,防抖技术可以非常好的解决手抖问题,小dc 上的防抖对于新手来说尤其重要,使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清晰的照片。但是,同时,防抖技术也会造成成像锐度的降低。毕竟镜头里多了个浮动的镜片。这对于要求较高的摄影爱好者来说,也是比较不好接受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防抖系统都会有个开关,用户可以选择取消或打开防抖。加上防抖系统是非常耗电的,所以一般不要打开防抖开关,而是要用的时候才开。
所以,不要完全迷信防抖,关键还是要尽量使用安全快门,或更快的快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好的三脚架。 |
|
初次接触数码相机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即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够清晰,老是会发生重影或模糊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偶尔的失焦(即相机未能正常对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快门速度过低所致。一般而言,在手持条件下,拍摄到清晰照片的快门速度应该达到焦距倒数甚至更高。举个简单例子:佳能A75的镜头等效焦距是35mm―105mm,那么在广角端,快门速度应该至少保持1/40秒才能保证拍摄的照片较为清晰,而在长焦端,快门速度应该要达到1/125秒才行。而且如果现场的光线条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拍摄出清晰的照片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可想而知,对于那些10倍光学变焦的产品而言,防抖技术则是更加必要,因为这些产品的长焦端往往达到370MM以上,因此,快门速度必须要在1/400秒以上才算合格,否则就只能望远兴叹了。
佳能S3-IS-防抖功能测试
最早推出防抖概念的是日本尼康公司,在1994年推出了具有减震(VR)技术的袖珍相机。次年,日本佳能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支带有图像稳定器的镜头EOS 75~300mm f/4~5.6 IS,其中IS是影像稳定系统(Image Stabilizer)的缩写,这就是习惯上提到的“防抖系统”。
其实在实际拍摄中拍摄者的手在胶片或是CCD/CMOS感光过程中的抖动是客观存在的,防是防不住的,只能是靠特殊的机构来减小由于摄影者手的抖动带来的影像模糊。防抖,到目前为止,分三大类型:光学防抖、电子防抖和CCD(感光器)防抖。目前推出过具有光学防抖功能的数码相机的厂家有:佳能、尼康、索尼、奥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松下和适马。
了解了以上几种类型,让我们再看看现在到底有那些优秀的防抖热卖机型。
1、松下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2、佳能IS(Image Stabilizer)
3、柯尼卡美能达AS(Anti--Shake)
防抖的好处,在一定的快门以下,防抖技术可以非常好的解决手抖问题,小DC 上的防抖对于新手来说尤其重要,使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清晰的照片。但是,同时,防抖技术也会造成成像锐度的降低。毕竟镜头里多了个浮动的镜片。这对于要求较高的摄影爱好者来说,也是比较不好接受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防抖系统都会有个开关,用户可以选择取消或打开防抖。加上 防抖系统是非常耗电的,所以我一般不打开防抖开关,而是要用的时候才开。
所以,不要完全迷信防抖,关键还是要尽量使用安全快门,或更快的快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好的三脚架。
目前对于数码相机“防抖”这个词来说似乎增加了“劲敌”,高感光度和电子防抖的产品了丰富起来。等效感光度的迅猛提升,电子影像稳定功能的应用也日益普及。有些用户可能会把电子防抖和等效感光度提升混为一谈。确实,对于某些产品,在菜单中打开电子影像稳定功能就是提高等效感光度,使用户可以用更高的快门速度抓取瞬间。但在另外一些产品中,我们确实发现了不同之处。
卡西欧全线新品都具备了Anti Shake DPS功能,开启后可以把等效感光度提升ISO1600或ISO800。如果用户在菜单中开启了防抖功能,相机会把1/15s的快门速度作为下限,如果环境过于昏暗,即使提示曝光不足,也不会设置更低的快门速度,以此保证画面的清晰度。
此外,在拍摄视频片段时,一些数码相机提供了CCD电子防抖功能。这与数码摄像机中广泛采用的电子影像稳定技术同出一辙:拍摄视频时,相机的成像区域小于CCD面积,因此传感器边角留有很多冗余的区域;相机通过陀螺仪判断晃动,然后通过图像处理引擎读取相应方向的冗余像素,补偿相机的晃动。因为这项技术相当成熟,所以应用在数码相机的摄像模式中也很合适。 |
|
光学防抖功能 | 机身防抖功能 | 关掉防抖功能 | 什么是防抖功能 | 镜头的防抖功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