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纲 : 真兽亚纲 > 长鼻目
目录
No. 1
  长鼻目(proboscidea)
  哺乳纲的一目。通称象,是世界最大的陆栖动物,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具缠卷的功能,是象自卫和取食的有力工具。该目今仅有象科1科共2属2种,即亚洲象和非洲象。亚洲象主要产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有小的野生种群。非洲象则广泛分布于整个非洲大陆。
  长鼻目因上唇和鼻延长形成灵活的象鼻而得名,其它的特征有门齿发达形成象牙,体型较大,包括现存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动物。长鼻目是现存种类不多,但是史前曾经特别繁盛,无论是现存类型还是史前类型,均有包括大家最熟悉的动物。最早的可靠的长鼻目成员是在始新世晚期和渐新世早期生活于埃及的始祖象(莫湖兽)moeritherium,始祖象体型似猪,象河马一样半水栖性,其象鼻和象牙处于萌芽状态。在亚洲还有更古老的长鼻目祖先类型被发现,但是化石不很完整,不很确定。始祖象比较特化出现的年代也较晚,可能不是其它象类的祖先类型。在渐新世早期的埃及,已经有更进步的原始的乳齿象类生存。乳齿象是长鼻目进化的主干,种类繁多,也包括现代象类的祖先类型。在渐新世早期之后长鼻目的化石有了一段空白时期,直到中新世开始时才再度出现,这时的长鼻目已经种类非常繁多,其分布也不再局限于非洲,在后期甚至在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都能见到,后来迅速衰落,而现在则只局限于非洲和亚洲南部。中新世最繁盛的长鼻目是乳齿象类,乳齿象又分为长颌乳齿象和短颌乳齿象。长颌乳齿象一般归入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其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其中最基本的类型是嵌齿象gomphotherium,嵌齿象吻部较长,象鼻较短,上下颌均有象牙,上下镶嵌。短颌乳齿象一般归入乳齿象科mammutidae,种类较少,但是分布广泛,生存时间也较长,其中最著名的是美洲乳齿象mammut或mastodon,其外形与猛犸象有点类似,在早期曾经和猛犸象混淆,但二者亲缘关系较远。美洲乳齿象和猛犸象一样在人类到到美洲以后才灭绝。长鼻目中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恐象类deinotherium,与其它象类不同,上颌没有象牙而下颌有向下弯曲的象牙。恐象类分布局限于旧大陆,自中新世出现时就已经相当特化,后来一直到灭绝时都没有太大的变化。现存的象类属于真象类,归于象科elephantidae,可能在中新世起源于非洲的嵌齿象类。真象类体型巨大,头骨短而高,上门齿非常发达,而下门齿消失,臼齿大且上下颌均只有一对,磨损后更换,臼齿上齿脊密集,并在进步类型进化成齿板,根据臼齿又分成较原始的脊齿型真象和进步的板齿型真象两大类。脊齿型真象包括早期的剑棱齿象(脊棱齿象)和后期的剑齿象(脊齿象),剑棱齿象是最早的真象类,在中新世中晚期就已出现,剑齿象比较繁盛,包括一些著名的古象,也是我国南方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板齿型真象包括现存的非洲象、亚洲象以及已经灭绝的猛犸象和古菱齿象等。真猛犸mammuthus primigenius即著名的长毛象,不仅是最著名的真象类,也是所有史前哺乳动物中最著名的成员之一,生活于北方的寒冷地区,身披厚重的毛发,牙齿强烈弯曲。真猛犸灭绝的时间比较晚,有非常完整的处于冰冻状态的化石发现。猛犸象中其它的种类并非均有长毛,也并非分布于寒冷地区。猛犸象与现在的非洲象和亚洲象非常接近,尤其是于亚洲象的亲缘关系更加接近。
长鼻目(化石)
  changbi mu (huashi)
  长鼻目(化石)
  现在世界上仍然生存的长鼻目哺乳动物只有两种,即亚洲象和非洲象。但长鼻目化石却分布广泛、类型众多,从晚始新世(距今4200万年前)到更新世,它的足迹遍及除澳大利亚和南极以外的全部大陆,已发现的化石超过400种。
  根据化石记录,最早的、明显具有长鼻类特点的哺乳动物是发现于非洲北部的莫湖兽(Moeritherium)。这种动物大小与野猪相近,生活习性类似河马。它的头骨已开始向前引长,眼睛也前移;牙齿仍保持着原始有蹄类的完整齿列式:3枚门齿、1枚犬齿(仅上颌)、4枚前臼齿、3枚臼齿,但上下颌的第二对门齿变得比其他门齿大得多,显示出大象牙的萌芽状态;下犬齿已消失;前臼齿和臼齿的各齿尖已开始组合为横脊,尽管这时每个牙齿的横脊只有两条。发现于巴基斯坦中始新世的炭丘兽(Anthracobune)和发现于中国广东南雄古新世的明镇兽 (Minchenella),有人认为是长鼻目更为古老的祖先。这两个属的标本很少,牙齿的形态结构虽可解释为莫湖兽的祖先类型,但能提供的别的方面的信息不多。
  从莫湖兽开始,长鼻类经古乳齿象的初期过渡阶段,发展到乳齿象类。这中间是几百万年的象类史料空白期。
  中新世一开始乳齿象类就已分化为长颌类型和短颌类型两组。长颌类型的系统分支非常复杂,嵌齿象是长颌类型乳齿象的基型属,通常被称为“三棱齿象”,它们的中间颊齿,即第三前臼齿至第二臼齿,都具有三条横脊。这种象体长,肢短,头骨低而宽,吻部向前引伸,颊齿由锥形齿尖组成横脊,齿尖仍清晰可见。化石分布很广,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都有发现。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从中新世一直到更新世。
  铲齿象(Platybelodon),或译板齿象,是长颌乳齿象的一个非常特化的属。其化石在中国内蒙古、宁夏、甘肃的中新世地层中常有发现。这个象的下门齿扁平而且大,左右拼合,很像铁铲的下缘,下颌接合部收缩,变窄,犹如铁铲柄的下端。无论从其形态特点,或从其埋藏地的地层情况,都可以看出这种动物喜营水边生活,其扁平长大的下门齿是挖掘水底食物的有效器官。长颌类型乳齿象除嵌齿象、铲齿象以外,还有四棱齿象 (见图四棱齿象(Tetralophodon)复原图)、锯齿象、厚齿象、喙嘴象等等,这些象的化石在中国都有发现。
  与长颌乳齿象几乎同时出现的是短颌类型的乳齿象。轭齿象(Zy□olophodon)是旧大陆短颌类型乳齿象的典型属。中新世时它广布欧亚,中新世末进入北美,下颌进一步缩短,名为美洲乳齿象(Mastodon americanus)。更新世期间欧亚大陆的轭齿象趋于绝灭,而美洲乳齿象仍相当繁盛,一直生存到美洲人类历史的早期。短颌乳齿象的共同特点是头骨缩短;下颌上的大象牙极端退化或完全消失;颊齿成锐利的脊形,齿尖几乎辨认不出。
  在长鼻类进化历史的早期,还分化出一类形态很特殊的旁支,这就是恐象(Deinotherium)。和其他长鼻类一样,恐象也有一段史料空白期。中新世它一开始出现便已相当特化,而且自此以后直至更新世期间它完全消失,形态上除体躯增高增大外,几乎没有变化。这类象是长腿的长鼻类,站立时身高 3米以上。它的头骨不似现代象那样高耸,上颌无大象牙,但有长鼻。下颌有一对大象牙,从颌前端向下弯曲,然后向后弯向身躯,很像是一对固定在下巴上的巨钩。每枚颊齿由两条横脊组成,脊顶锐利,略呈弧形。
  包括现生的两种长鼻哺乳动物在内的所有进步类型的象都归类于真象类。从原始乳齿象向真象类的过渡发生在新生代后期。这一过渡表现在头部形态和结构方面有以下几点:①头骨缩短,变高;②下门牙退化以至消失;③颊
英文解释
  1. lat.:  proboscidea
相关词
动物哺乳动物象科濒危动物百科辞典哺乳纲陆栖动物佛教百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古生物新生代古生物学生物学第三纪中新世渐新世
第四纪更新世更多结果...
包含词
长鼻目化石
分类详情
张开象科张开古生象类始祖象科崁齿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