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耶捨 Ye She等 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故名。後秦佛陀耶捨、竺佛念譯。全經分四分四誦,22捲,共收30部經。此經梵本屬法藏部,原本失傳。近代曾在中亞發現梵本殘片。歷代別出異譯之單品約24種、58捲左右。各經出自何派傳本,已無可稽考。 北傳漢譯《長阿含經》與南傳《長部經典》大體相應。《長部經典》共收34種經。其中有四經漢譯全缺;而《三十二相經》、《念處經》漢譯收在《中阿含經》中;但南傳《長部經典》沒有《增一經》、《三聚經》和《世紀經》三經。一般認為,北傳傾嚮於把內容相近的經文排在一起,而南傳的排列則更多地保留了經文形成先後的原來面貌。 主要內容可分4部分:①總結和解釋佛教的基本教理。概括教義的經有《十上經》、《增一經》和《三聚經》等。這些經將教義分門別類,按數字順序排列。以簡單列舉為特點,所述教義主要有四諦、八正道、四禪、五藴、緣起、十二因緣、無常、無我、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另外,着重解釋教義的經文有《大緣方便經》,廣釋十二因緣之深義;《世紀經》,詳釋“此世、他世”,“六道”、“三界”三種輪回係列。與此類似的還有《清淨經》、《自歡喜經》等;②敘述佛陀及其直傳弟子們的修道和傳教活動。《遊行經》記述佛陀悟道、傳教和涅槃的經過。《善生經》記述佛陀在傳教過程中為長者子善生宣講持傢處世、敬事父母等六事,從該經可以看出,佛陀作為宗教導師並不脫離現實,但已具有超人的形象;③敘說佛陀本生與歷劫等故事,旨在弘揚佛教,勸誡人們皈依三寶。這些敘說主要見於《大本緣經》、《轉輪聖王修行經》和《典尊經》等;④駁斥外道(異教)。首先是駁斥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祭祀儀式和梵天至上論,見於《小緣經》、《阿摩晝經》和《究羅檀頭經》等;其次是對印度古代唯物主義派別——順世論的批駁,例如《弊宿經》專斥其“無他世”,無業報輪回等觀點;再次是對耆那教等苦行滅業論的批駁,以示苦行非正道,主要見於《阿( )夷經》、《清淨經》和《散陀那經》等。此外,對其他外道的批駁散見於各經。在駁斥外道的同時,綜述了當時各種宗教哲學派別的62種觀點。列舉了當時有代表性的、影響較大的派別,如“六師外道”。這些內容主要見於《梵動經》、《沙門果經》和《布吒婆樓經》等。(任傑 魏道儒) |
|
【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二十二捲,姚秦弘始十五年(413)罽賓沙門佛陀耶捨共竺佛念譯。此經是北方所傳《四阿含經》中之一。因為它所匯集各經的篇幅最長,除了有重點的批判外道異說以顯彰佛教而外,所說的事實又多半涉及長遠的過去事,所以叫《長阿含經》(見《彌沙塞五分律》捲三十,《分別功德論》捲上)。
此經譯本內容,共四分四誦,內收有三十經。各經主題如次:第一分第一誦,收《大本經》等四經,主要敘述諸佛及弟子過去事緣。
《大本經》第一,說毗婆屍等七佛種族、生處,出傢成道,所化弟子等本生因緣,並特詳述毗婆屍佛初成道時,多修安隱、出離二觀,為王子提捨大臣子騫茶等說法等事。《遊行經》第二,佛因摩竭王阿闍世欲伐跋祇命大臣離捨來佛所問法,佛因為比丘說七種、六種不退法。又歷敘佛遊行教化,說四深法、五寶難事、四諦、地動八因緣、世有八衆、四種應得起塔、乃至入涅槃分捨利等事。
《典尊經》第三,說佛在"因行"中為大臣典尊化七王、出傢等事,但仍非究竟道,今為弟子說法,乃是究竟梵行。《闍尼沙經》第四,說人王優婆塞念佛,命終為毗沙門天王太子,得初果,七生中常名闍尼沙(譯勝結使),嚮佛述聞自梵童說四念處,七定具、四神足等法。
第二分第二誦,收《小緣經》第十五經,主要敘述佛所說法要及修行等事。
《小緣經》第五,佛說四種姓善惡升降平等,出傢修道同為釋種。又說四種姓生起因緣,以成就明行為最上。
《轉輪聖王修行經》第六,說過去堅固念等六轉輪王以正法治世,至第七王惡法自用,緻成減劫;後王修善,又漸成增劫。因此教比丘等當修善法,可得四神足等。
《弊宿經》第七,說童女迦葉在拘薩羅國為弊宿婆羅門說種種法破除斷見,令彼皈依佛法,設令施衆,命終生天等事。《散陀那經》第八,佛因尼俱陀梵志對散陀那謗佛,佛為說苦行垢無垢等法,化令皈依。
《衆集經》第九,佛命捨利弗為衆說法,因而共集佛說,從"一切衆生皆依食住"之一法起,逐次增一,說至十無學法止。
《十上經》第十,佛命捨利弗說十上法,從成修等十種一法,逐次增一,至十種十法,具足五百五十法,能除結縛,得至涅槃,盡於苦際。
《增一經》第十一,佛為諸比丘說一成、一修、一覺、一滅、一證等,增一至十成、十修、十覺、十滅、十證等五法。《三聚經》第十二,佛為諸比丘依據趣惡趣、趣善趣、趣涅槃等三聚,說增一法門。從一三法聚增至十三法聚。《大緣方便經》第十三,廣說十二因緣深義。
《釋提桓因問經》第十四,帝釋發微妙善心欲來見佛,先使樂神般遮翼鼓琉璃琴贊佛。佛為說天人怨敵之因起於戲論,"若無調戲則無想,無想則無欲,無欲則無愛憎,無愛憎則無貪嫉,若無貪嫉則一切衆生不相傷害"。又說捨離諸受等。
《阿晁夷經》第十五,佛為房伽婆梵志說善宿比丘往因。又說破外道苦行邪見等事。
《善生經》第十六,佛為長者子善生說離四種惡行,及敬禮六方之法。
《清淨經》第十七,佛因沙彌周那陳述尼乾子徒衆分裂諍論等事,乃說清淨梵行等無諍正法。
《自歡喜經》第十八,捨利弗念佛說製法(三十七菩提分)、處法(十二處)等,智慧無餘,神通無餘,世間所有沙門婆羅門無有與如來等者。
《大會經》第十九,諸天鬼神婆羅門於佛所集會,佛各別為之結咒。
第三分第三誦,收《阿摩晝經》等十經,主要敘述佛對異學的論難。
《阿摩晝經》第二十,佛為婆羅門阿摩晝說釋種種姓因緣,並為說法使見佛相好,引其師來皈依悟道。
《梵動經》第二十一,說寡聞凡夫,不達深義,惟知贊佛持戒等小因緣;賢聖弟子則能贊佛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謂佛善知沙門婆羅門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盡入六十二見之中,因而詳說六十二見。
《種德經》第二十二,佛贊許種德所說婆羅門出生等 |
|
【長阿含經】 (經名)四阿含經之一。二十二捲,姚秦佛陀耶捨與竺佛念共譯。(參見:阿含經) |
|
- : Dirghagama-sutra
|
|
佛說長阿含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