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卻鮮為人知,古鎮長辛店,是距離北京最近的古驛站。小船狀地形地貌以及網狀的鬍同,構成了這裏獨特的風貌。
長辛店比盧溝橋的歷史還長些。相傳宋代楊傢將率大軍嚮涿州進發,長辛店是必經之路,北京主要水係永定河也流經這裏。明萬歷年間蔣一葵的《長安客話》中,對這條古道作了如下記敘:“中宮絡繹馳丹轂,候伯新封就土疆,車馬常百計,夫皂不可量,即索旗幟引,仍求鼓吹揚,武夫排道難,塵埃蔽穹蒼……”《宛署雜記》和《帝京景物略》以及清代才子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也都提到過長辛店。
明清時期,沿盧溝橋橋東以南至長辛店以北,酒肆林立、車水馬竜。《兒女英雄傳》管這裏叫“常新店”。這裏是京城官府人士出京和外埠官吏進京歇腳之地。因為這塊地界什麽人都有,多大官都住過,所以店傢幾乎天天是井水潑街,人人自掃門前土,總給人一種新氣象之感,稱為“常新”。
小鎮的地形地貌像一條小船,東西高峙,中間低窪,西山坡上有西峰寺,不過寺已蕩然無存,衹留下了名字。保留至今的一座建於金代的鎮崗塔依然聳立。古塔周圍漢白玉圍欄浮雕上,刻有這座鎮崗塔的記載。
相傳云崗地區屬竜脈所在,竜脊就在雲崗製高點的土坡上。當初在此地建塔並不是因為竜的興風作浪,而是唯恐竜脈塌陷或遷徙。有傳說講,自打鎮崗塔建成後,這裏風調雨順,離它20多裏的永定河歷次水災,從沒有漫過長辛店。
如果把小鎮東西比成小船的船幫,一條五裏的長街就是小鎮的船底了。這條弓字形的街上至今保留有清真寺、天主教堂(現五金廠)、火神廟(現派出所)、老爺廟(現文化館)等已經修繕的古跡。
火神廟坐東朝西,建築年代已無考證。解放前香火極盛,每年陰歷的四月初八,來長辛店趕集、住店、售鞭炮的商販,都到火神廟燒香祈禱,保佑免遭火災。人們稱這一天為“火神廟會”。後來,這一天便演變成了大集。附近十裏八村的高蹺、旱船、太平鼓、少林會等民間社火團體也都要在這一天趕來亮出自己的絶活兒。另外,與它咫尺之隔還有一座娘娘廟,現在是長辛店第一小學,當時香火也很旺盛。
小鎮上值得看的地方還有很多。如,祠堂口有1921年鄧中夏在這裏開辦的工人講習所遺址;鐵路橋北的長辛店公園內有劉少奇、鄧中夏早年領導二七大罷工的紀念館……
說到二七機車廠,不能不提到它的前身。1898年,滿清鐵路督辦大臣盛宣懷奉旨嚮比利時政府藉款,開始修建盧溝橋到保定的鐵路。修這條鐵路的同時,就在長辛店建起了一座專為盧保鐵路配套服務的鐵路工廠。這個當時名為“郵傳部盧保鐵路工廠”的工廠,便是如今的“二七機車廠”。
小鎮以鬍同出名,名字卻不叫鬍同,大都以“某某口”命名:大寺口、曹傢口、留養局口、火神廟口等等,叫法不同卻都是鬍同。拿大寺口來說,一條鬍同中,還分出了四條小鬍同。這些鬍同大大小小加在一起有六七十條,應稱得上北京鬍同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了。如果把小鎮畫成平面圖,會看到整個小鎮是由縱橫交錯的鬍同相互勾連和串通起來的,每一條鬍同都通嚮那條五裏長街。
長街的南頭有一處大車店。著名作傢毛志成當年的傢離大車店衹有咫尺之遙。他說,那店傢是古人經宛平城出京後第一個歇腳的地方,外埠人士入京前在這裏休整,三教九流什麽來路的人都住在這兒,店主誰也不敢怠慢。不過,如今已經物是人非了。長街的兩旁是兩排密密的國槐,茂密的枝杈嚮街心交織,形成一個長長的涼棚。夜晚燈光一打,街道靜謐得像一條夢的長廊。
直奉戰爭在此結束,故有一地區得名:太平嶺。
在中國的革命鬥爭史上,長辛店也一直發揮着他的爍爍光輝,二七鐵路工人大罷工運動爆發,作為京漢鐵路重點的長辛店,鐵路工人們奮激勃發,努力鬥爭,給發動軍閥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七七事變爆發後,長辛店軍民於宛平城軍民同仇敵愾,以期抗擊日本侵略,為中華民族的抗日鬥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該地區開展的遊擊運動沉重的打擊了日寇、敵偽政權,在解放北京的戰役中,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於其地理位置重要,此地駐紮了很多軍隊。
現狀:長辛店位於豐臺區西南部,轄區面積58平方公裏,下設23個社區居委會,居民7.9萬人,屬城鄉結合部。轄區南北長、東西窄,地勢東低西高。東臨永定河、啞巴河、小清河、大寧水庫,西靠南北走嚮的兩道丘陵。九子河由留霞峪經長辛店,蟒牛河由太子峪經二老莊、朱傢墳,兩條河均嚮東南流入房山區界。轄區中部南北穿行,有京石高速路、周口店路、大灰廠路、張郭莊路、二七廠路、雲崗路等8條街道,由東嚮西,呈輻射狀分佈。轄區內有較完整的商業、服務業、文教、衛生等配套設施。共有中學7所、小學12所、醫院4所、影劇院(俱樂部)4個。轄區內所駐單位有鐵道部二七車輛廠、二七機車廠、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北京北方車輛製造廠、裝甲兵工程學院、北方釀造七廠及長辛店火車站等近百傢企事業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