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春觀聯繫方式 地址: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黃鵠山(蛇山)中部 長春觀投訴電話 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長春觀景區榮譽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春觀門票價格 國內遊客2元/人,外賓4元/人。 長春觀交通 在市區內乘608、519、557、703、701、709、718等到大東門站下車即是
位於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黃鵠山(蛇山)中部,是我國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為歷代道教活動場所。稱"江南一大福地"。觀內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創始人重陽祖師門人邱處機道號"長春子"命名。
相傳在古代,此地為湖汊,因多松樹而稱之為"鬆島"。楚地崇巫,甚有影響。秦漢以後,有"先農壇"、"神祗壇"、"太極宮"之稱。道書記述,老子曾遊歷至此,建有"老子宮"。宋代理學家朱熹來此曾作記載:按政和五禮畫為四壇。
該觀始建於元代,為邱處機門徒所建,以紀念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竜門宗的創始人丘處機(公元1148年-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在元軍南下時"一言止殺"濟世救民之勸德。始稱"長春觀"。
長春觀建後屢遭兵毀,清同治二年(1863年)依明代形式重建,使"廟貌森嚴,回覆壯觀";1931年再次修繕,佈局重臻完善。全觀面臨武珞路,背依雙峰山,依山而築,層層遞進,錯落有緻。中為5重大殿,現存4重,依次為靈宮殿(供奉鎮守山門之神王靈富)、太清殿(供奉太上老君)、七真殿(供奉丘處機等七位真人)、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像)。東西4院,原為乾坤兩道清修之所,現保存部分建築,全貌正在恢復之中。
長春觀是我國古老的道教叢林之一,歷史悠久,道學淵源,被武漢市列為一級文物保護單位。省、市道教協會均設在觀內,每逢慶典之日,舉行活動,甚為壯觀。現增設素餐館和道教特色門診各一處,為各地遊人和道傢信徒又添一層風趣。而且該素食觀是武漢各寺院味道做的最好的一傢。
長春觀是武漢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古建築群。長春觀建成之後,規模恢宏,屋宇千間,道友萬數,歷來為道教的叢林勝地,被譽為“江楚名區,道子云集之處,黃冠皈依之所”。
長春觀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維修和重建。鹹豐二年(1852年)毀於戰火。同治二年(1863年),住持何合春募捐修葺太上道祖大殿、來成殿、客堂,以及殿後登山石級等主要建築物,使其“廟貌森嚴,回覆舊觀”。1931年再次大規模修繕。從此,長春觀的前殿後廡門廊過道更臻於完善,形成一個分為左、中右三路依山勢而上、層層遞進的建築群體,結構嚴謹,佈局得體。中路主體建築為五進:靈官殿、二神殿、太清殿、古神壇、古先農壇,兩壇之間為“地步天機”和“會仙橋”。右路為十方堂、經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閣和藏經閣等;左路為齋堂、寮堂、邱祖殿、方丈堂、世譜堂、純陽祠等。主要建築為磚木結構,鬥拱飛檐,梁柱欄板和殿內神龕的雕刻,細膩生動,精緻典雅,具有典型的湖北道教建築藝術特色。
寺內建築有王殿四官殿、來威殿,客堂以及展後登山石級等主要建築。1931年又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修繕,前展後疣、門廊過道更臻於完善,恢復並形成了一個為左中右三路,依山而上、佈局得當的建築群。中路建築為五進:有靈官殿、二神殿、太清殿、古神壇、古先農壇。左路為十方堂、經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閣、來成殿和藏經閣等。右路為廚房、齋堂、寮房、邱祖殿、主待堂、世譜堂和純陽祠等。主要建築為磚木結構,鬥拱飛檐,梁柱欄板和殿內神龕的雕刻,細膩生動,具有典型的湖北道教建築藝術特色。
長春觀的觀宇大多為磚木結構,每一個殿閣的造型、結構和梁柱上的雕刻及殿內的神龕造像都細膩生動,具有麯型的道教建築藝術特色。現在的長春觀被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局定為第一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也為武漢市旅遊觀光勝地之一。
文化革命中,觀內陳設和文物都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壞。1983年,國務院確定該觀為全國對外開放開展宗教活動的重點道觀之一,撥款維修了山門、靈官殿、二神殿、太清殿;重塑了一些神像,後殿供劉長生、譚長真、孫不二、邱長春、馬丹陽、王玉陽和郝太七位真人坐像;由會仙橋而上最後殿供神農、伏羲、軒轅氏神像。1995年在修建長江大橋時,還將黃鶴樓舊址處的呂祖閣呂洞賓臥像和“五百靈官”移到該觀內,大大豐富了長春觀的收藏。
現在的長春觀轄地大約4.5平方米,南北長300米。東西寬150米,背靠海拔43.43米高的雙峰山、莊嚴、壯觀。它是武漢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築群,具有典型的道教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屬於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長春觀是武漢保存道教文物最集中最豐富的地方,武漢市道教協會就設在觀內。 |
|
長春觀位於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黃鵠(hú)山(蛇山)中部,是我國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為歷代道教活動場所。稱“江南一大福地”。觀內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創始人重陽祖師門人邱處機道號“長春子”命名。
該觀始建於元代,為邱處機門徒所建,以紀念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竜門宗的創始人丘處機(公元1148年-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在元軍南下時“一言止殺“濟世救民之勸德。始稱“長春觀”。
長春觀歷史悠久,道學淵源,被武漢市列為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是一座道教修身養性、禮神朝真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是處風景清幽、建築典雅的遊覽勝地。其歷史悠久,風景清幽,山勢峻美,福地洞天,就連遠在江西的廬山歷史上也設有長春觀的下院。
相傳古代,此地為湖汊,因多松樹而稱之為“鬆島”。楚地崇巫,甚有影響。故秦漢以後,此地有“先農壇”、“神祗壇”、“太極宮”之稱,即王侯祭祀天地、祖先之地。據傳道教始祖老子曾應弟子之邀赴廬阜“會五老”,到了江南鄂州即西轉而到湖港之鄉、雙峰山麓的長鬆島。人們為了紀念他,附會說此鬆島為長鬆島,建老子宮以示紀念。南宋的朱熹在他的《鄂州社稷壇記》中真實地記載了這塊風水寶地:“城東黃鵠山,廢營地一區。東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禮畫為四壇”。
元初時,全真竜門派創始人丘處機,號長春子,創道教十方叢林制度多次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封賞,掌管天下道教。於是丘處機便派弟子至荊湖之地的武漢創辦道教叢林,弟子為紀其事,在鬆島修建長春觀,祭奉長春真人。每年農歷正月十九為長春真人聖誕,長春觀要舉行隆重盛大的丘祖會,武漢民俗稱之為“迎春會”,也稱“燕九節”。《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為此作有《燕九竹枝詞》:“纔是星橋又步雲,真仙不遇心如結”,描繪了這一盛會。明時楚昭王朱楨過生日,至黃鵠山的長春觀為其父朱元璋祈壽降香,取“長春觀”長春二字改此山為長春山。清詩人王柏心在《過長春觀鹿頻煉師氣詩》中道:“山川俯迎劫灰餘,傑觀盍開閬苑居;紫府瓊臺仍縹緲,亡都金闕故清虛”。乃言長春觀幾經戰火,幾經修復,歷史滄桑。
長春觀在三國時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稱為“紫竹嶺”。“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生筍”的故事就發生在長春觀旁的螃蟹甲。長春觀東院有孟宗祠是紀念此事的。志書中還言:“時有黃鶴飛騰於紫竹間”。長春觀旁的白鶴井有白鶴泉一口,是仙鶴們飲水之處。又稱呂仙煉丹井,(此井在五十年代修長江大橋後被封口,但仍存)
長春觀在明世宗年間就“仙真代出,為湖北叢林特著,屋宇間,道友萬數,香火輝煌”。觀內珍藏之全套明版《正統道藏》,解放前是全國唯一四部之一。著名的音韻學者錢大昕,在 1774 年(清乾隆三十九年)慕名而來長春觀閱查《道藏》,在來成樓寫下了《三洞旋華序》。這時長春觀被譽為“江楚名區,道子云集之處,黃冠皈依之所”。 1865 年(同治四年)在北京白雲觀主持傳戒的大律師張耕雲,應長春觀監院於本賢、金教法之邀不辭千裏之遙來觀開壇說戒。 1952 年天門縣竜鎮出傢的 22 代竜門正宗傳戒律師高嗣授與監院侯永德攜手開壇說戒,度弟子 454 人。黎元洪贈匾“大願圓滿”蕭躍南贈匾“道岸同登”。
長春觀處武昌要衝,觀宇建築遭兵燹又屢次重建。清末太平軍與清軍曾三次爭奪武昌城,長春觀為其大帥指揮部,又因太平軍信基督教,視佛、道二教為異端,逐毀長春觀、寶通寺。清王朝在湖北督辦軍務的欽差大臣官文的七律詩《觀焚》乃是絶好之見證:
古觀焚如歲月遷,問誰火裏種青蓮。
春風料峭雙峰樹,鬱氣氤氳萬縷煙。
每意滄桑增閱歷,欲尋洞府學神仙。
有緣到此空休返,且上回頭普渡船。
長春觀正門1864 年,竜門第十六代宗師何合春從武當山來此發願,並得官文及江南提督軍門李世宗捐助,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使長春觀“廟貌森嚴,回覆舊觀”。
長春觀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也有着光輝燦爛的一頁。早年的“辛亥革命”的策劃者曾以道觀為掩護居此處籌劃起義事宜; 1926 年,北伐軍葉挺獨立師駐紮長春觀,並在三皇殿設立前綫指揮部。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曾在觀內暫住。鄧演達在此督戰,衣袖被子彈擊穿,俄國翻譯紀德甫殉難在觀內。為此,郭沫若揮淚痛悼北伐英烈:
一彈穿頭復貫胸,成仁心事底從容。
賓陽門外長春觀,留待千秋史管彤。
長春觀有聞名於世的“三絶”,那就是全國僅留一塊的“天文圖”、帶有藏族風格及歐式風格的建築、乾隆帝御賜“甘棠”石刻。全國在解放初留三塊“天文圖”碑,為道教天文學家所留,上刻有“諭旨”二字。一塊在杭州玉皇山,一塊在陝西某觀,一塊即在長春觀。現前二塊皆毀於文革,僅留長春觀一塊全圖碑,乃為一絶,是極珍貴的天文學文物;長春觀是我國道教唯一的一個帶有藏族風格及歐式風格的建築群。原因有二,一是清末助建長春觀的欽差大臣官文乃滿族人,崇信藏傳佛教,所用工匠受其影響,將藏族吉祥物大象及藏紅花圖案裝飾於殿堂。二是清末長春觀主持侯永德原本是左宗棠手下的一員將官,後出傢為道人,主持長春觀時受西方思潮影響,以歐式風格和中式風格相結合,修建了全國唯一的歐式建築為主體的道教建築——道藏閣,其屋檐上用水泥“堆塑”而成的傳統花飾,其工藝現已失傳,堪為一絶;再則是位於道藏閣前的乾隆親書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築中為數不多的帝王題詞,亦為一絶。
今之長春觀,不僅是道教徒修身布道的著名活動場所,亦為武漢市之旅遊勝地之一,被譽為鬧市中的清靜福地,常使人穿梭於歷史與現代文明之間,感悟良多。 |
|
長 春 觀(第四批省保)
時代:元
地址:絳縣陳村鎮東荊下村
據清光緒版《絳縣志》記載,創建於元延祐七年(1320年)。歷代均有修繕。現僅存元代建築玉皇殿和清代建築三清殿。玉皇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前檐施四根粗木柱,木柱上承粗圓木通額,通額上施鬥栱五鋪作雙下昂,補間施一朵。大殿結構簡潔,用材碩大,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築特色。 |
|
長春觀居委會, 長春觀社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