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作者: 王樹增 Wang Shuzeng 資料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長篇紀實文學《長徵》全方位地反映了長徵的歷程,立體呈現了長徵的全景圖。 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艱難險阻的遠征。長徵跨越了中國十五個省份,轉戰地域面積的總和比許多歐洲國傢的國土面積都大。長徵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脈,其中的五座位於世界屋脊之上且終年積雪。長徵渡過了三十多條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洶涌險峻的峽𠔌大江。長徵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濕地,那片人煙罕至的濕地的面積幾乎和法國的國土面積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總里程超過兩萬五千裏的長徵途中,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在數十倍於己的敵人的追擊…… |
|
旅行;遠行 |
|
秦時明月 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 唐· 王昌齡《出塞》 |
|
長途出徵,特指中國工農紅軍1934—1935年由江西轉移到陝北的二萬五千裏長徵 |
|
遠地徵戍、徵伐。 唐 李頎 《古意》詩:“男兒事長徵,少小 幽 燕 客。”《敦煌麯子詞·鳳歸雲徧之四》:“娉得良人為國遠長徵。爭名定難,未有歸程。” 清 李漁 《比目魚·譎計》:“奇謀畫定始長徵,不比前番學弄兵。” |
|
長途遠行。 元 耶律鑄 《磨劍行》:“故國江山夢裏行,不期今日果長徵。” 明 徐禎卿 《在武昌作》詩:“不知天外雁,何事樂長徵。” 陳毅 《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詩:“時局縱談罷,舉酒祝長徵。” |
|
特指 中國 工農紅軍1934-1936年由 江西 陸續轉移到 陝北 的二萬五千裏長徵。 毛澤東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長徵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 郭沫若 《念奴嬌·懷念周總理》詞:“五十餘年如一日,不斷長徵躍進。” |
|
①將士遠途出徵:為國遠長徵。
②長途旅行:不知天外雁,何事樂長徵|男兒事長徵,少小幽燕客。
③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嚮陝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徵。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分別離開原有根據地開始長徵。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徵。1936年6月,第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同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徵。其中紅一方面軍長徵歷時一年,轉戰十一個省,最遠行程約二萬五千裏。長徵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④泛指漫長艱苦的革命歷程和建設事業。 |
|
【詞目】長徵
【英文】Long March
【拼音】chánɡ zhēnɡ
【解釋】①將士遠途出徵:為國遠長徵。
②長途旅行:不知天外雁,何事樂長徵|男兒事長徵,少小幽燕客。
③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嚮陝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徵。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分別離開原有根據地開始長徵。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徵。1936年6月,第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同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徵。其中紅一方面軍長徵歷時一年,轉戰十一個省,最遠行程約二萬五千裏。長徵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④泛指漫長艱苦的革命歷程和建設事業。
紅軍長徵(Long Marches)
【時間】1934~1936年間
長徵準備階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長徵失利階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長徵轉折階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堅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階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發展鞏固和南下受挫階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會師階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地點】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裏;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傢衝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裏;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嚮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餘裏;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傢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餘裏。【長徵宣言】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嚮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當年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徵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
七律 長徵
毛澤東
1935年10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衹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顔。
毛澤東(1935.10)【背景】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徵,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遊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遊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並創建了湘鄂川蘇區。【過程】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出發,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紅軍從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綫,沿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綫。然而博古、李德等領導人一味退卻,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於不利地位。中央軍委决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經浴血奮戰,於12月1日渡過湘江(即第四道封鎖綫),由於連續苦戰,紅軍銳減。12月中旬,抵達湘黔邊時,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進入湘西與第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開會,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决定嚮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使紅軍避免了覆亡的危險。1935年1月7日,紅軍占領遵義。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着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 製定了紅軍爾後的戰略方針, 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輓救了紅軍和中國共産黨。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産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産黨從幼稚走嚮成熟的標志。3月,組成了實際上以毛澤東為首,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他們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名義指揮紅軍的行動。
遵義會議後,鑒於川敵佈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後,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回穿插。特別是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隨後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决定意義的勝利。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着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四方面軍原在川陝根據地,為嚮川甘邊發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強渡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等擅自决定放棄川陝根據地(亦稱川陝蘇區)嚮西轉移。5月初,共八萬餘人開始長徵,中旬占領了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為戰略方針,中共中央决定將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隨右路軍跨過草地,抵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底,右路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約五千餘人,打開了嚮甘南前進的門戶。9月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後,拒絶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並要挾中共中央和右路軍南下。毛澤東等於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軍(後組成陝甘支隊)繼續北上,奪取臘子口,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綫,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先期結束了長徵。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和紅軍紮根在陝北奠定了基礎。
在國民黨重兵對鄂豫皖根據地圍攻的情況下,紅二十五軍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於1934年11月從河南羅山縣開始西移,在鄂豫陝邊建立根據地,粉碎國民黨軍兩次“圍剿”。次年7月過隴東,9月與陝甘根據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合編為第十五軍團。第一、三軍團到達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紅軍二、六軍團,於1935年11月從湖南桑植出發,轉戰湖南、貴州、雲南三省,擊潰國民黨軍的攔截,渡過金沙江,經西康、四川,於1936年6月底至甘孜,與張國燾率領的南下受挫的紅四方面軍會師。二、六軍團合組為二方面軍。7月,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在紅一方面軍接應下,10月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紅軍長徵結束。【意義】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一年中,紅軍長徵轉戰十四個省,歷經麯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衆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裏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時至今日,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昔日腥風血雨刀、槍相見的地方早已恢復安寧,當富足和安康使我們把前輩們的努力衹是看作歷史書中的一頁時,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這段歷史,去善待並銘記呢?我想真正值得記憶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經融匯在我們的民族集體無意識之中,通過我們的基因遺傳代代相延。比如我們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純樸敦厚……,“長徵精神”是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一部分嗎?或者說它和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其他部分有什麽聯繫呢?直接查證“長徵精神“是不是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組成部份,還需要時間的考驗,但是找出它和我們民族集體無意識中其他組成部分的聯繫確是現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於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傢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於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之一 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究其本質而言是對人自身生存和發展權利的尊重以及對於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相信,相信人類有把握自己、把握歷史和命運的能力。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孔子對於超出人類的虛構存在“存而不論”,但是對於人間世界卻充註了極大的熱情,用他一生的心血建立起了自己嚴密而獨特的哲學體係。在孔子哲學體係中,人學位居中心地位。人的價值和人的權利的學說是孔子人學的兩大發現。自春秋以降,人類對於宇宙自然和人類自身的把握能力大大加強,但是卻一直處於君主專製統治之下,即使是國民黨政府,也是為了某些特定人群,或者說是小部分人服務的政體。所以孔孟學說的仁義道德都還停留在抽象的層面上,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和人自身力量的重視並未得以執政者的真正實踐,而衹是道德教化的宣傳內容。
高唱“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的共産主義戰士,是歷史上第一次真正認識到“人”在歷史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和人對於自身命運及其全人類歷史進程的把握。 “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衹有依靠人類自身努力鬥爭去爭取權力才能夠顯示人類生存的價值。這點在我黨長期的鬥爭史裏面顯現的酣暢淋漓,“不自由,毋寧死”,被剝削、被壓迫不是老百姓“天賜”的命運。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字:中央紅軍長徵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裏,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走過600裏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鬥300多次;紅二方面軍長徵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裏,進行大小戰鬥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徵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裏,進行過大小戰鬥千百次。鑒於此,以色列軍人伍大衛曾經評價長徵,中國紅軍表現出來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貴財富,值得世界各國軍人景仰和學習。可以說,紅軍在長徵路上的經歷是悲慘的,但他們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卻是悲壯的。身後有飛機大炮追着,還要空着肚子,光着腳走過沒有路的“路”……這些在尋常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們卻圓滿完成了。支撐他們走完漫漫長徵路靠的是什麽?靠的就是為中國百姓謀幸福的崇高精神,從中閃現的對於人類自身力量的確認:人是萬物之至尊。
長徵所完成的不僅僅是戰略轉移,還為新的革命階段的到來醖釀了力量,最重要的是其對於人的生命、尊嚴的倡導和踐行。長徵,二萬五千裏一路走來,是人類對於自身生存權、發展權的鬥爭。人在社會上的存在,不僅僅要貢獻義務,還要獲得自身生存繁衍的條件,在當時內外夾擊、重重壓迫的情況下,人要想想獲得真正稱之為“人”的自由和生活,就必須鬥爭。長徵和革命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而就其精神內涵則是中國歷史上不絶如縷的對人的價值和權利的追求傳統的外在體現。
★之二 君子之勇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生息繁衍的最原初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動力。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孕育出了優秀的中華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中華民族更加的內斂和自謙,在儒傢經典《論語》中論及“君子”的共有八十四則,對於“君子”的言談、舉止、交友、德行等方面都做出了論述,可以說,對於“君子”的內聖外王的期望就是儒傢理想人格和最高精神境界的化身。在這八十四則裏面,有一則是這樣的: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孔子對於何謂君子的回答非常的簡潔,“問心無愧,何來憂懼?”在孔子看來這就是君子了。這一則代表了我們民族精神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內省。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如果能一日三省,嚮自己發問,對自己剖析,那麽還會有擔心和恐懼的事情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世上有幾人能夠嚴肅認真的面對自己的靈魂呢?“知恥近乎勇”,推及一個政黨,有沒有勇氣不斷反省、及時更正所犯下的錯誤呢?有沒有靈活辯證的思想去對待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而不是僵守舊模式呢?所以說,能直面現實、忠誠靈魂的纔是真正的勇士。
我們知道,長徵肇始於第五次反“圍剿”戰鬥的失敗,之所以失敗有多種原因,從我們主觀方面來看是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對戰鬥形勢、敵我力量對比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紅軍的長徵轉移就是對於這個錯誤的及時彌補。但是也並非一帆風順,黨內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錯誤思想,可貴的是,我們的黨卻一直沒有放棄同錯誤思想作鬥爭的努力,至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着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思想, 製定了紅軍後面的戰略方針, 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輓救了紅軍和中國共産黨。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産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也是我們黨發展歷史上一次自我批判、自我檢討的勇敢嘗試。在這二萬五千裏的長徵路上,同錯誤同逆流的鬥爭不止這一次。真正的共産黨人憑着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和對革命戰鬥形勢的正確把握,一次次,不斷的進行着嚮着正確道路的努力和前進。正是如此真誠和自覺的檢討纔使得長徵路成為一條走嚮隊伍壯大和勝利的路。所以長徵精神之一就是忠誠於自己信仰和靈魂的君子之勇。衹有真正的共産主義戰士纔敢做出這樣的內省和自查。
“君正,莫不正”。共産黨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生力軍,在歷史抉擇的重要關頭做出了正確的抉擇。而人民也因此在歷史中選擇了他們。儒傢精神的傳統踐行者大多對於“君子之勇”衹是停留在口頭的表達和踐行者個體行動的證實上,而共産黨作為以謀全人類幸福為主旨的政黨,卻可以從口頭落實到實際中,超出從個體上升到到整體中。所以是君子之勇的傳統的最好體現。
★之三 進取精神
《易經·象辭上傳》中《乾卦》第一句是這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講出了什麽?講出了“天”與“人”的關係,講出了人的自覺和努力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當人的主體意識覺醒,認識到人的價值和尊嚴的時候,所要做的就是“自強不息”,而不是怨天尤人。而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魂之一,是我們炎黃子孫生存、發展、壯大歷史的最好概括。
所以一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後繼的奮鬥史,我們黨在七十多年前所進行的長徵也是一部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為了爭取全人類的解放和幸福的奮鬥歷史。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何去何從成為擺在中共領導人面前的問題,最終選擇了戰略轉移,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以和敵人進行日後的戰鬥。常言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衹要一息尚存,就有實現理想的可能。莊子曾說“哀大莫過於心死”,衹要心中的希望不破滅,哪怕這種希望是多麽的微小,也終能在時間的歷練下成為燎原之火。共産黨人認識到了歷史賦予他們的重任,他們責無旁貸的承擔起來,用百折不撓的意志,戰勝了無數睏難,許多長徵的路途都是在紅軍走過以後纔第一次有了人的足跡,變成了“路”。衣衫單薄、空腹赤腳的紅軍卻一步一步的丈量出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許多人會對此大惑不解。我想到了孔子對於他的學生顔回的贊揚:“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 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難道是顔回喜歡過簡陋的生活嗎?那為什麽在“人不堪其 憂”的時候,顔回還能樂在其中呢?是因為他心中有“義”,有更高的理想。同理,紅軍正是崇高理想追求的支持下創造了活生生的人間奇跡。
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發展強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動力來源。共産黨在歷史賦予的重任面前,義無反顧,臥薪嚐膽,終於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走完了充滿艱辛坎坷的漫漫長徵路,帶領中國革命和社會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歷史上無數鮮活的例子也一次次的證明了這種精神力量的強大和重要。長徵是中國革命歷史上運用這個法寶取得勝利的典範,並以其穿越時空的魅力鼓舞着新時代的建設者為了民族繁榮強盛的理想繼續奮鬥。【長徵一詞來歷】中國國傢博物館保存的1935年5月的《中國工農紅軍佈告》首次提出了“長徵”一詞。此前,中央紅軍從江西出發時的目標是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創立新的蘇维埃根據地”,提法是“突圍行動”和“長途行軍”;遵義會議後提出“西徵”。這張佈告首次用了“紅軍萬裏長徵”一語,“萬裏”是從瑞金算起的行程,“長徵”則表現了紅軍渡過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變被動為主動後的振奮和自豪。“長徵”一詞很快就用開了。1935年9月中央政治局《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决定》首次提出“二萬餘裏的長徵”。到陝北後,毛澤東的講話第一次提出了“二萬五千裏長徵”的概念。
佈告全文如下:“中國工農紅軍佈告
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軍閥,壓迫夷人太毒;苛捐雜稅重重,又復妄加殺戮。
紅軍萬裏長徵,所嚮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夷人風俗;
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衆,切莫懷疑畏縮;趕快團结起來,共把軍閥驅逐;
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傳,將此廣播西蜀。
紅軍總司令朱德”
佈告的起草者是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主編《紅星報》的陸定一。他在佈告中采用流行的六言駢句,短短156個字,通俗簡明,易記易傳,鞭笞了四川軍閥欺壓夷人的罪行,表述了工農紅軍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嚴明紀律。可以說“長徵”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定用詞是陸定一的創造,並經朱德總司令首肯傳播開來的。
這張佈告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為紅軍和平藉道通過彝民區,搶渡大渡河創造了條件。由於長期以來統治階級對彝族的壓迫和挑撥,彝、漢兩族隔閡和誤解很深。因此紅軍一進入漢彝雜居的越西、冕寧一帶,就張貼出了這張以朱德總司令名義發佈的《中國工農紅軍佈告》。
先遣隊於22日晨進入大涼山彝民區,突遭手持土槍、長矛的彝民攔阻,甚至扒光了先頭部隊的衣服。但紅軍為瞭解除彝民的敵視和猜忌,堅持不開槍還擊,耐心嚮他們說明紅軍是為受壓迫的人打天下的,此次是藉道北上。劉伯承還與彝族沽雞頭人小葉丹在海子邊飲雞血誓盟,結為兄弟,這就是著名的彝海結盟。23日,在彝民嚮導的陪送下,先遣隊順利通過彝民區。5月24日先遣隊占領安順場,25日渡河成功。26日中央軍委决定沿河兩路進軍,奪取瀘定橋。29日紅四團飛奪瀘定橋,6月2日,紅軍全部渡過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把紅軍變成石達開第二的迷夢。
紅軍走後,當地群衆冒着風險保存了這張佈告,1951年由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徵集並撥交中國國傢博物館。佈告縱36.5釐米、橫36釐米,油印,紙張已變黃,多處破損,印痕退色,背面有張貼痕跡,但字跡仍然清晰,仿佛在嚮人們講述紅軍長徵時過彝民區的故事。【部分參與人員】部分紅軍將領長徵時的職位及年齡
★一、中央紅軍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央政治局委員、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27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張聞天34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 毛澤東41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紅軍總司令朱德48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紅軍總政委周恩來36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陳雲29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劉少奇 36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鄧發28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凱豐 28歲
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42歲
1、軍委縱隊
司令員葉劍英37歲
政委陳雲29歲
第一梯隊司令員兼政委 彭雪楓27歲
第二梯隊司令員兼政委何長工34歲
第三梯隊司令員兼政委 武亭29歲(後為李維漢38歲)
第四梯隊司令員 陳賡31歲
政委宋任窮25歲
2、紅一軍團
軍團長林彪28歲
政委聶榮臻35歲
政治部主任羅榮桓32歲
參謀長左權29歲
保衛局局長羅瑞卿28歲
第1師師長李聚奎30歲
政治部主任譚政27歲
第1團團長楊得志24歲
第2團政委鄧發24歲
第2師政委劉亞樓23歲
第4團團長耿飆24歲
政委楊成武20歲
第5團政委賴傳珠24歲
第1 5師(原少共國際師)師長彭紹輝28歲
政委 蕭華1 8歲
3、紅三軍團
軍團長彭德懷36歲
政委楊尚昆27歲
李富春34歲
參謀長鄧萍26歲
第4師師長張宗遜26歲
政委黃剋誠32歲
第5師師長李天佑20歲
政委鐘赤兵20歲
第1 O團政委楊勇22歲
第11團政委張愛萍24歲
政治部主任王平27歲
第1 2團政委蘇振華22歲
4、紅五軍團
軍團長董振堂39歲
政委李卓然35歲
參謀長陳伯鈞24歲
第1 3師政委朱良纔34歲
5、紅八軍團
中央代表劉少奇36歲
軍團長周昆32歲
政委黃蘇26歲
參謀長張雲逸42歲
6、紅九軍團
軍團長羅炳輝31歲
政委蔡樹藩29歲
參謀長郭天民29歲
★二、紅二方面軍
總指揮賀竜38歲
副總指揮 蕭剋26歲
總政委任弼時30歲
副總政委關嚮應32歲
參謀長李達29歲
7、紅二軍團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31歲
第5師師長賀炳炎21歲
第6師政委廖漢生23歲
第1 8團政委餘秋裏20歲
8、紅六軍團
軍團長 蕭剋26歲
政委王震26歲
參謀長譚傢述25歲
★三、紅四方面軍
軍政委員會主席張國燾37歲
總指揮徐嚮前33歲
副總指揮王樹聲29歲
政委陳昌浩28歲
政治部副主任傅鐘34歲
9、紅四軍
軍長王宏坤25歲
副軍長許世友29歲
政委周純全29歲
第1 1師師長陳再道25歲
第1 2師師長張纔千23歲
10、紅三十軍
軍長程世纔22歲
政委李先念 25歲
政治部主任李天煥22歲
11、紅三十一軍
軍長王樹聲(兼)29歲
12、紅九軍
政委詹纔芳27歲
政治部主任王新亭28歲
13、紅三十三軍
軍長王維舟47歲
★四、紅二十五軍
軍長程子華29歲
副軍長徐海東34歲
政委吳煥先27歲
註:紅軍時期,這裏專指1933年6月全軍整編後的各部隊裏.將領中有幾個職務是相對比較重要的。包括軍事正職、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供給部部長和衛生部部長.參謀長一職相對偏弱.但也很重要。軍事副職和副政治委員也有·但不是很多.倒是一般兼.代軍政正職的情況較為普遍。這是根據當時的戰爭條件和紅軍的具體實際情況而定的。【人物】長徵(Truong Chinh,1907年2月9日-1988年9月30日),越南政治傢。越南共産黨領袖,越南國傢主席。原名鄧春區,因對中共領導的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徵仰慕備至,因而改名為長徵。
1927年參加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1928年因參加反法示威遊行被捕。後參加印度支那共産黨,在河內主編黨報。1932年被法國人逮捕,坐牢4年。1941年當選為印度支那共産黨總書記。1951年任越南勞動黨總書記。
長徵是親華派人物,1956年因在土改中的左傾政策,被以黎筍為首的南方派(以後發展為親蘇派)免去總書記職務。1958年任政府副總理和國傢科學委員會主任。1976年任國會常務委員會主席、新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1981年擔任國務委員會主席(國傢主席)。1986年黎筍去世後再度出任總書記,並且很快就開始改變黎筍的路綫,扶持被關押多年的另一親華派大將阮文靈登上越共一把手地位,使越南逐漸擺脫前蘇聯控製,走上革新開發之路。
他是作傢、詩人和理論傢。著有《抗戰一定勝利》、《論八月革命》、《論越南革命》等。【相關文章】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
毛澤東
同志們,你們看,差不多1年半以來,中國的3支主力紅軍都在作陣地的大轉移。從去年8月任弼時同志等率領第6軍團嚮賀竜同志的地方開始轉移起,接着就是10月開始的我們的轉移。今年3月,川陝邊區的紅軍也開始轉移。這3支紅軍,都放棄了原有陣地,轉移到新地區去。這個大轉移,使得舊區域變為遊擊區。在轉移中,紅軍本身又有很大的削弱。如果我們拿着整個局面中的這一方面來看,敵人是得到了暫時的部分的勝利,我們是遭遇了暫時的部分的失敗。 這種說法對不對呢?我以為是對的,因為這是事實。但是有人說(例如張國燾):中央紅軍失敗了。這話對不對呢?不對。因為這不是事實。馬剋思主義者看問題,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體。一個蝦蟆坐在井裏說:“天有一個井大。”這是不對的,因為天不止一個井大。如果它說:“天的某一部分有一個井大。”這是對的,因為合乎事實。我們說,紅軍在一個方面(保持原有陣地的方面)說來是失敗了,在另一個方面(完成長徵計劃的方面)說來是勝利了。敵人在一個方面(占領我軍原有陣地的方面)說來是勝利了,在另一個方面(實現“圍剿”“追剿”計劃的方面)說來是失敗了。這樣說纔是恰當的,因為我們完成了長徵。
講到長徵,請問有什麽意義呢?我們說,長徵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徵麽?12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別截,路上遇着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衹腳,長驅2萬餘裏,縱橫11個省。請問歷史上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徵麽?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徵又是宣言書。它嚮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徵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産。長徵又是宣傳隊。它嚮11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佈,衹有紅軍的道路,纔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麽廣大的民衆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徵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11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穫的。總而言之,長徵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徵勝利的呢?是共産黨。沒有共産黨,這樣的長徵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産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幹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誰懷疑我們領導革命戰爭的能力,誰就會陷進機會主義的泥坑裏去。長徵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结,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嚮着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二萬五千裏長徵”說法的由來】提起紅軍長徵,可謂傢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徵”、“萬裏長徵”、“二萬五千裏長徵”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徵”,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嚮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徵稱為“長徵”,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徵”概念。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衆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徵”。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佈告》中盛贊“紅軍萬裏長徵,所嚮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裏長徵”的概念。隨着中央紅軍長徵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徵”的定語由“萬裏”逐步增大。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决議中指出:“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裏的長徵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國界會議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决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餘裏的長徵”。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陝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改編而成)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了長徵。當天,毛澤東即指出:紅一方面軍長徵“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裏”。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並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餘裏的長徵。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這就是目前找到的關於“二萬五千裏長徵”概念的最早文獻記錄。隨着紅軍長徵的英雄業績廣為流傳,這一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徵”、“萬裏長徵”、“二萬五千裏長徵”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
|
長徵(見中國工農紅軍長徵)
Long March
Changzheng
長徵(Long March)土地革命戰爭時
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
區,轉戰兩年,跨越14個省,衝破國民黨
軍數十萬兵力的圍追堵截,到達陝甘蘇區
的戰略轉移行動。見中國工農紅軍長徵。
|
|
- n.: expedition, Long March of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d Army in 1934-35
|
|
- n. la Longue Marche;
un long voyange
|
|
二萬五千裏長徵 長徵村 長徵社區 長徵居委會 長徵鎮 長徵鄉 長徵街道 |
|
江西 | 紅色 | 地方 | 百科辭典 | 中國 | 贛州 | 地圖 | 於都 | 歷史 | 文化 | 軍事 | 中國共産黨 | 中國歷史 | 旅遊 | 河流 | 岷江 | 水電 | 地理 | 草原 | 牧場 | 濕地 | 歷史事件 | 民主革命戰爭 | 中國革命歷史 | 百科大全 | 紅軍 | 戰役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