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長安居大不易
目錄
長安居大不易 Difficulties in Changan Home
拼音: cháng ān jū dà bù yì

解釋: 本為唐代詩人顧況以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後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維持。

資料來源: 唐·張固《幽閑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例子: 惟是~,乃知囊內錢空,始覺舊遊如夢。(清·宣鼎《夜雨秋燈錄·記李三三逸事》)

No. 2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白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謁顧況。況謔之曰﹕'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乃讀至《賦得原上草送友人》詩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況嘆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耳。'"事亦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喻在大都市裏生活不易。
No. 3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 白樂天 初舉,名未振,以歌詩謁 顧況 。 況 謔之曰:‘ 長安 百物貴,居大不易。’乃讀至《賦得原上草送友人》詩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況 嘆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耳。’”事亦見 唐 張固 《幽閑鼓吹》。後喻在大都市裏生活不易。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三集·記李三三逸事》:“惟是 長安 居大不易,乃知囊中錢空,始覺舊遊如夢。”參見“ 長安米貴 ”。
詞目
  長安居大不易
  發音 cháng ān jū dà bù yì
  釋義 本為唐代詩人顧況以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後比喻居住在國都,生活不容易維持。
  出處 唐·張固《幽閑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示例 惟是~,乃知囊內錢空,始覺舊遊如夢。(清·宣鼎《夜雨秋燈錄·記李三三逸事》)
一兩銀子在唐朝的購買力。
  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鬥米衹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鬥米,10鬥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鬥,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
  唐朝的米價
  一。按唐朝時1鬥米=5文計算
   1石=59公斤=118斤
  1=5.9公斤=11.8斤=5文
  現代米價:1.75元每斤(米)
  11.8斤=11.8斤X1.75元每斤(米)=20.65元=5文
  1文=4.13元
  按此推算的唐朝米價:0.57元每斤(米)
  最新米價:1.5元每斤(米)
  11.8斤=11.8斤X1.5元每斤(米)=17.7元=5文
  1文=3.54元
  按此推算的唐朝米價:0.67元每斤(米)
  二。按唐朝時1鬥米=13文計算
  現代米價:1.75元每斤(米)
  11.8斤=20.65元=13文
  1文=1.59元=0.91斤
  按此推算的唐朝米價:0.57元每斤(米)
  最新米價:1.5元每斤(米)
  11.8斤=11.8斤X1.5元每斤(米)=17.7元=13文
  1文=1.36元
  按此推算的唐朝米價:0.67元每斤(米)
  三。結論
  唐朝時米價相當於現在的0.57元每斤到0.67元每斤之間
  長安洛陽的米價最貴
  唐代曾經遷都從長安到洛陽(武則天,武周王朝)
  唐代農業生産工具相較於前代有所進步。盛唐年間發明了麯轅犁,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統一全國,在之後穩定的一百三十年之中,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總計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鏡湖等。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總耕地面積達到14003862頃(折合今市製為12.197億市畝耕地)。糧食産量也逐年提高。天寶八年(749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的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時每鬥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鬥僅五文。中唐之後,由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在天寶之亂期間遭受較大破壞,而淮河以南地區遭受戰亂的破壞相對來說小得多,所以淮河以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就在之後穩定的發展之中超越黃河中下遊地區,中唐時淮河以南的土地大量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産量大幅增加。
生活成本,北京居中國之首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ECA此次針對全球城市生活成本的調查,比較了全球超過370個地點的國際委
  派工的一攬子消費貨品及服務(合共125),包括日常消費的食物,比如糧油雜物、奶類産品、肉、魚、新
  鮮水果、蔬菜以及滿足一般需要的飲品、煙草、衣服、電子貨品、汽車、外出用餐等。
  中國大陸城市生活成本排行:
  1北京、
  2上海、
  3深圳、
  4廣州、
  5天津、
  6大連、
  7瀋陽、
  8青島、
  9成都、
  10蘇州、
  11武漢、
  12廈門、
  13西安、
  14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