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 : 隋朝 : 宋詞 : 地理學教育 : 股票 : 股票基金 : 美容 : 中國 >廣東 >韶關 >新豐縣 >遙田鎮 > 長安
顯示地圖
目錄
武則天長安
武則天長安
  長安(701年十月—704年十二月)是武則天的年號,共計3年餘。
《長安 Chang'an》
詩人: 范祖禹 Fan Zuyu

  東風吹塵客心起,京華去蜀三千裏。
  我來踏雪走函關,下視秦川坦如坻。
  曉登太華三峰寒,憑高始覺天地寬。
  卻惜京華不可見,煙花二月過長安
  長安通衢十二陌,出入九州橫八極。
  行人來往但西東,莫問興亡與今昔。
  昔人富貴高臺傾,今人歌舞麯池平。
  終南虛繞帝王宅,壯氣空蟠佳麗城。
  黃河之水東流海,漢傢已去唐傢改。
  茂陵秋草春更多,豪傑今無一人在。
  細觀此事何足愁,不如飲酒登高樓。
  秦王何苦求九鼎,魏武空勞營八州。
  當年富貴一時事,身後寂寞餘高丘。
  春風開花不易得,一醉何必封公侯。
《長安 Chang'an》
詩人: 方回 Fang Hui

  客從函𠔌過南州,略說長安舊日愁。
  仙隱有峰存紫閣,僧居無寺問紅樓。
  蘭亭古瘞藏狐貉,椒壁遺基牧馬牛。
  萬古不隨人事改,獨餘清渭嚮東流。
《長安 Chang'an》
詩人: 侯畐 Hou Fu

  又是故山好,誰孝輕別傢。
  帶來衣典盡,所擬事全差。
  詩債隨時解,房金纍月賒。
  客懷元自苦,不涉聽吹笳。
No. 5
  古都城名『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於此。此後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皆於此定都。西漢末緑林﹑赤眉﹐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故城有二﹕漢城築於惠帝時﹐在今西安市西北。隋城築於文帝時﹐號大興城﹐故址包有今西安城和城東﹑南﹑西一帶。唐末就舊城北部改築新城﹐即今西安城。
cháng ān cháng ān
  長安地名始於秦朝,西漢、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陝西西安一帶
No. 7
  古都城名。 漢高祖 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於此。此後 東漢 獻帝 初、 西晉 愍帝 、 前趙 、 前秦 、 後秦 、 西魏 、 北周 、 隋 、 唐 皆於此定都。 西漢 末緑林、赤眉, 唐 末 黃巢 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故城有二: 漢 城築於 惠帝 時,在今 西安市 西北。 隋 城築於 文帝 時,號 大興城 ,故址包有今 西安城 和城東、南、西一帶。 唐 末就舊城北部改築新城,即今 西安城 。
唐以後詩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稱 After the Tang poetry is often used as a generic term capital
  唐 以後詩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稱。 唐 李白 《金陵》詩之一:“ 晉 傢南渡日,此地舊 長安 。” 宋 周密 《武林舊事·淳熙八年》:“雪卻甚好,但恐 長安 有貧者。” 清 龔自珍 《同年馮文江索詩贈行》:“ 馮君 纔大行孔修,少年挾策 長安 遊。”
先秦
  長安地區很早就已經成為中國周朝的國都,最早紀錄為西周的國都酆京、鎬京(前1111年─前770年)。
  鎬京又被稱之為酆鎬,酆、鎬本是沿着酆河而修建的兩座頗具規模的城市。
  灃水西稱酆京,灃水東稱鎬京,史稱“酆鎬二京”,分別由周文王與周武王營建。
  不過習慣上將這兩座城市看成一個城市,因為分別承擔了不同的作用:
  酆京在西周後期更多的承擔了祭祀的帶有宗教性的作用,而鎬京則作為行政中心存在。
西漢
  秦末漢初,長安其地時為秦都鹹陽的一個鄉聚,是秦始皇嬴政的兄弟長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稱為“長安”。
  漢初,高祖劉邦下詔,相國蕭何主持營造都城長安,開啓了漢帝國的宏大基業。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陽,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但群臣大多是從東方而來,紛紛反對,認為洛陽更好。於是劉邦徵詢張良,張良說:“洛陽建都的東周雖然比秦僅兩世好,但是城郭僅數百裏,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擊。反觀關中有函𠔌關、隴蜀的沃野千裏,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鬍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並嚮東方牽製諸侯,衹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正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婁敬說的沒錯。”於是劉邦决意定都長安,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安縣,高帝七年,定都於此。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墻。漢武帝設京兆尹治理長安,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並在城西擴充了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裏,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商道,長安城成為連接歐亞的橋梁、“絲綢之路”的起點,繁盛一時。全盛時期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衆多的城市。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長安城一度毀於戰火。至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長安改為西京。及至漢末,漢獻帝曾遷都回長安
  漢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市區西北郊外,面積約36平方公裏,大約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長安城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占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居民區分佈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裏“。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在城南有一組王莽時期建造的禮製建築。漢長安城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裏,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係。
魏晉南北朝
  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建都洛陽,長安改為西京。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漢室勢微,漢獻帝曾遷都回長安
  西晉末年,晉愍帝在長安短暫建都。
  此後,關中長安地區幾度成為戰爭頻發地,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長安
隋唐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當時的漢長安歷經長期戰亂,年久失修,破敗狹小,污染嚴重,於是隋文帝决定另建一座新城。
  唐都長安城開皇二年(582年),楊堅在長安城東南竜首塬南面選了一塊“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書·高祖紀》)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為“大興城”。大興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裏,主要由建築學家宇文愷主持規劃建設,先造大興宮城,後造皇城。開皇三年(583年)在城西側開挖竜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滻水、交水、潞水,直通宮城。第二年由大興城東鑿300餘裏至潼關,名為廣通渠,引渭水註入渠中使漕運直通黃河。605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同年,建通濟渠運河,自大興至江都(今揚州),建行宮四十餘座。608年,又興建永濟渠運河。大業九年(613年)又動用10萬餘人修築大興城外郭城,使大興城初具規模。楊廣遠征高麗、開鑿大運河、修建洛陽東宮,最終導致民不聊生,國內烽火頻起。
  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大興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長安城唐長安城鳥瞰復原圖周長達35.56公裏,面積約84平方公裏,是現在西安城墻內面積的9.7倍,漢長安城的2.4倍,北魏洛陽城的1.2倍,隋唐洛陽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達的6.2倍,古代羅馬城的7倍。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唐長安城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僕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傢、地區多達300個。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過唐長安城消化再創造後又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朝鮮、緬甸等國傢和地區。唐長安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匯集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
  唐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總面積80多平方公裏。外郭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公裏。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後來,唐太宗(李世民)為其父所修避暑的大明宮,唐玄宗(李隆基)又把自己當臨淄王時的王府改擴建成了興慶宮,三座宮殿合稱“三內”。
  大唐芙蓉園,2008,西安東城西城分別有東市和西市兩座市場,集中了長安城的主要商業。城內有四條溝渠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城東南角有一座人工園林——芙蓉園,園中有麯江池。
  唐長安城的形製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傢的都城建設。
  日本國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渤海國上京竜泉府都高度效仿了唐都長安城的規劃。
五代以後
  唐以後,長安不再是王朝的都城。後梁設大安府,後唐設京兆府,宋設陝西路、永興軍路,京兆府。元設安西路、奉元路等。
明代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並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修建了西安城墻,留存至今,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明朝建國之後,朱元璋對於南京作為國都不甚滿意,一直心懷遷都之意,他和太子朱標最鍾意的遷都之選正是長安
  西安城墻東南角,2008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監察御史鬍子祺上書,提到“據百二河山之險,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朱元璋頓時心動,但不形言表。經過仔細考慮後,他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並告諭天下:“天下山川,惟秦中號為險固,嚮命汝弟(指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分封其地,已十餘年,汝可一遊,以省觀風俗,慰勞秦民。”其實已經頗有遷都關中的打算。
  太子朱標詳細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地形,回來後嚮朱元璋獻《陝西地圖》。太子朱標個人也傾嚮於選擇西安為國都,因為長安作為最為國人仰慕的漢唐國都,王者氣派天下獨步、無可匹敵。
  然而世事難料,太子朱標返回南京後於第二年病逝,謚號“懿文太子”。
  太子朱標壯年而逝,白發人送黑發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
  朱元璋在當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祀竈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衹得聽天。惟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一副聽天由命的可憐相,聽起來真是異常凄涼。
  此後不久,朱元璋也鬱鬱而終,皇位傳於太子朱標的長子(皇太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後數年,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發動“靖難之變”,篡奪了皇位,並不顧南京城內多數臣民反對,強行將國都遷往自己的勢力據點--北平。
  長安,也就失去了寶貴的重新成為中國國都的機會。明末,李自成率軍攻破陝西,進入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並從西安出師攻滅明朝。然而,吳三桂投靠清朝,以致清兵入關,攻滅大順政權。
近代
  公元1900年,清廷利用義和團排外,並嚮十一國宣戰,引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後與光緒帝離開北京,西狩長安,留駐長安約一年之久。
  在此前後,光緒帝與國內維新派人士都強烈主張放棄北京,遷都長安,變法強國,以與西方列強抗戰到底。
  民國之後,蔣介石在抗戰爆發前的三十年代大力進行“剿共”,1936年(民國25年)蔣介石至西安督戰時,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軟禁蔣介石並逼迫蔣與共産黨合作抗日,最後促成國共暫時停止內戰,共同抗日。
現當代
  長安是今之西安市,是西部地區重要的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信息樞紐,地處中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通往西南、中原、華東和華北各地區的門戶和交通樞紐。
  西安現在不僅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西部地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産業基地。1992年7月國務院批準為內陸開放城市,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綫上最大的中心城市。現轄9區4縣,總面積9983平方公裏,人口741.7萬人。最近西安市加快推進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進程,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歷代定都長安的王朝
  西周(前1111年─前770年)
  秦朝(前221─前206年)
  西漢(前206年─9年)
  新朝(9年─23年)
  東漢(190年─195年)
  西晉(313年—316年)
  前趙(318年─329年)
  前秦(351年─385年)
  後秦(386年─417年)
  西魏(534年─557年)
  北周(557年─581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618年─907年)
  武周(690年─705年)
  大順(李自成)(1644年─1645年)
其他意義上的“長安
  【歷史年號】
  長安(701年十月—704年十二月)是武則天的年號,共計3年餘。
  【文學意義上的“長安”】
  西漢、隋、唐皆建都於長安,故唐以後常通稱國都為長安。並不一定指真正的長安。如:
  唐代李白《金陵》詩:“晉朝南渡日,此地舊長安。”晉朝南渡後以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為都,可是李白還是用“長安”來指代建康。
  南宋辛棄疾《菩薩蠻》詞:“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此“長安”指汴京,即今開封。
  【縣城長安】西安市長安縣——西安市長安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長安縣。後,除王莽新朝、南北朝後秦曾更名為“常安”, 五代後梁曾更為“大安”外,歷朝歷代都置長安縣,惟轄區多變。今之長安縣轄區縣是1914年在明、清長安縣區劃基礎上將鹹寧縣並入,民國33年(1944年)將長安城(今西安城)內及四關劃歸西安市,1950年將原寧陝縣秦嶺以北180平方公裏山區劃入,1955年將長安縣北部290平方公裏劃歸西安市,1958年又將縣北部、東部部分地區劃歸西安市後確立的。
  長安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在古都西安市南部,渭河平原南緣、秦嶺北麓。東臨藍田縣,南接寧陝、柞水縣,西與戶縣接壤,北和雁塔、灞橋區為鄰,從東、南、西三面拱圍西安。區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北跨度55公裏,東西跨度52公裏。地貌多樣,山、川、塬皆俱。總面積1583平方公裏,城區距西安市中心8.7公裏。
  西安市長安縣位於東經108。38/至109。14/,北緯33。47/至34。18/。北鄰西安市,東接藍田縣,南連柞水縣,寧陝縣,西毗戶縣、鹹陽市。地勢為東原、南山、西部川、最低海拔384.7米,最高海拔2886.7米,南北長55公裏,東西寬55公裏,總面積1583平方公裏。1989年全縣轄7區、9鎮、35鄉、372個村民委員會,12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821655人。縣政府所在地韋麯鎮距西安市中心鐘樓僅僅8.7公裏。
  2002年9月撤縣設區,成為西安城市新區,現轄10個鄉鎮,15個街辦,671個行政村,21個居委會,總人口92.57萬人。沐浴着撤縣設區的東風,長安區政府也進行搬遷,新址在子午大道與西長安街交匯處的東北角。
  長安地形地貌多樣,山、川、原皆俱,縣內藴藏着比較豐富的自然資源。全縣耕地88.05萬畝,占總面積的41 .45%;高等植物120多科,1130多種,草本植物200多種,花卉300多種,其中經濟林木20多種,藥用植物651種;林地面積98.37萬畝,占總面積的46.30%;野生動物105種,其中朱䴉、黑䴉、羚牛、蘇門羚等國傢一、二、三類保護動物12種;已發現鐵、銅、鉛、金、大理岩、硅石、粘土、白堊土、石墨、蛭石、石棉、水晶等礦藏;有滻、潏、灃、滈等15條河流,207.5平方公裏的地下熱水資源,34億立方米的地下潛水靜儲量,地表水多年平均流量7.2億立方米,儲水面積3000多畝。
  長安農業歷史悠久,新石器時期已種植𠔌物,但解放前由於長期落後制度束縛了生産力,加上古老的生産模式,生産發展緩慢,到1949年糧食播種畝産衹有69公斤,解放後,共産黨帶領農民鬧土改,搞互相合作。1953年春,王莽鄉西王莽村貧苦農民蒲忠智等帶頭組織起全縣第一個農業生産合作社。之後,互助合作在全縣迅速擴展,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化學化、電氣化水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農業産生責任製的實行,推動了生産的發展,提高了生産水平。1989年與1949年相比,糧食總産量增長4.33倍,播種畝産增長3.30倍,農業總産值增長4.97倍。1989年,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9萬馬力,農機作業總工作量達3871.1萬標準畝,農村用電量近9000萬度。
  長安文化底藴深厚,區內勝跡遍布,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客省莊新石器遺址、倉頡造字臺、灃鎬西周車馬坑、秦阿房宮遺址、漢杜陵、樊川故道等文物古跡觸目皆是;興教寺、華嚴寺、香積寺、淨業寺等佛教祖庭文化源遠流長;綿延百裏的秦嶺北麓蒼翠神奇,植被茂盛,是西安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青華山、南五臺、嘉午臺、翠華山等自然景觀瑰麗多姿。長安被譽為西安的“後花園”。
  後來由於人口和經濟的增長,被命名為:長安
  【陝西平利縣長安鎮】
  長安鎮位於陝西平利縣境東部,距縣城8公裏,東與湖北省竹溪縣接壤,地貌四山夾三川。總面積227平方公裏。漢白三級公路貫通鎮境,是川陝鄂渝的交通要道。轄28個行政村,177個村民小組,5375戶,20547人,其中:農業戶4985戶,19595人。
  轄區內土地肥沃,資源豐富,農業基礎條件優越,素有平利縣“一長安”之美稱。總耕地面積33736畝,其中:基本農田16667畝,人均0.85畝(水田6537畝,旱地10532畝)。有林面積18.8萬畝,宜林荒山10532畝。有茶園2157畝,其中:優質高效密植茶園600畝。以黃薑為主中藥材骨幹項目3500畝,烤煙1200畝,林果2000畝。非公有製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571個,已實現村村通公路和程控電話,9個行政村開通有綫電視,兒童入學率達到99%。省際邊貿集鎮建設已初具規模。
  【廣東東莞長安鎮】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廣東省東莞市下屬鎮名。長安鎮地處北回歸綫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宜人,四季常青,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盛産香蕉、荔枝、柑橙等經濟作物和禾蟲、禾花雀、蟹、花魚、烏頭魚等特産。
  長安明代有大井圩,清末建立萬和圩,民國時期歸虎門管轄,俗稱下裏。民國三十年(1941年)鄉民在沙埔頭籌建新村,取名長安圩,以後就采用長安為正式鎮名。
  【廣西融安長安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鎮名。長安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融江西岸、枝柳鐵路綫上。柳州市融安縣中部,近代廣西四大名鎮之一。水陸交通便利,為桂北物資轉運樞紐之一。現為柳州市融安縣縣城,總面積20.7平方公裏,常駐人口58800人,流動人口約23200人。
  【河北石傢莊長安區】
  長安區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傢莊市區東北部,面積110.24平方公裏,總人口42.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97萬人。現轄3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85個居(傢)委會,35個行政村。長安區是省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石傢莊市黨政機關和中央省市新聞單位、文藝團體、科研單位大多位於該區,長安區轄8個街道、3個鎮:建北街道、青園街道、廣安街道、育纔街道、躍進街道、河東街道、長豐街道、談固街道、西兆通鎮、南村鎮、高營鎮。
  【浙江海寧長安鎮】
  長安鎮屬浙江省海寧市。位於錢塘江北岸、海寧市西部,北鄰桐鄉市,西南接壤杭州市 余杭區。隔江相望杭州市蕭山區。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杭浦高速、01省道、穿境而過,均設站點或出入口;320國道、杭東繞城公路出口處分別距鎮區6公裏、2公裏。境內設有省級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産業基地。 長安是全國重點鎮、省級中心鎮。全鎮總面積91.9平方公裏,轄20個行政村,8個社區,常住人口8.3萬。
  【績溪縣長安鎮】
  長安鎮位於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西北部,東鄰板橋頭鄉、華陽鎮,南連歙縣、臨溪鎮,西、北與上莊鎮、旌德縣接壤,全鎮總面積130平方公裏。1992年3月由原鎮頭鄉、原尚田鄉部分村合併建立長安鎮;2001年10月原浩寨鄉和大源鄉部分村並入長安鎮;2005年轄鎮頭、大源、莊團、馬道、大𠔌、高楊、坦頭、梧川、浩寨、下五都10個村民委員會,60個村民組,總人口23118人,其中農業人口21978人。省道217綫南北貫穿全鎮,與縣道鎮蜀綫、鎮上綫在鎮頭相匯。鎮人民政府駐鎮頭村,距縣城27公裏,為嶺北重要交通樞紐。
  境內多山,西北有大會山脈,南有徽嶺山脈,東、南屬中低山,中部及西、北部為丘陵盆𠔌。西、南之水匯入大源河,入新安江;東、北之水為徽水河之源,入青弋江。境內土壤以黃紅壤為主,坦頭、馬道一帶盛産優質粘土。全鎮現有山場6727公頃,耕地1958公頃,其中水田1336公頃,桑園405公頃,茶園70公頃。
  境內農業以糧油、畜牧、蠶桑、竹木為主,其他經濟作物(高山西瓜、大棚香菇、茭白、中藥材等)為輔。境內有國營鎮頭林場、大會山林場。近年來長毛兔養殖發展迅速,存欄量6萬衹以上,2005年被宣城市授予“長毛兔之鄉”稱號。境內有個私企業57傢,主要經營行業有機械製造、建築建材、竹木加工、布絨玩具、釀酒、小水電等,2005年有明雁機械公司、新惠玩具公司、馬道木竹製品有限公司3傢縣級規模以上企業。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1.42億元(比2004年增長12.5%),其中農業總産值0.7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131元(比2004年增長8.9%)。
  境內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生態優越,勝跡衆多。自然景觀有華陽十景之一的大會晴峰,黃山七十二峰之一的黃高峰。浩寨馮村是省級“百佳”生態村,被省列入古村落名錄;莊團鬍傢新石器時代遺址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無錫市長安]
  長安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北部
  [靖江長安] 長安位於江蘇靖江市西部
中國歷史
  Chang'an長安 中國西漢、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其城市建設的整體佈局及建築藝術,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匠師駕馭全局的卓越能力,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和思想狀況,是中國古代城市建築的傑出代表。 西漢長安 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於漢初(公元前3、2世紀之交)。城內有5座宮城,最主要的是未央宮和長樂宮,在南部高地上。惠帝五年(前190)始築城墻,基本方形,每邊長約6公裏,南、北城墻沿宮墻及城北的渭河有多次轉折。城內 2/3以上面積是宮殿和府邸,市場、閭裏和作坊集於地勢低下的北部,反映了長安為帝王和官僚專用的性質武帝時(前140~前87)在西郊至東南郊建範圍廣大的上林苑,內有宮觀數十座,最大者為西郊的建章宮西漢末王莽當政時(公元1世紀初),在南郊由西而東建太社、太稷、王莽九廟和明堂辟雍等禮製建築。長安每面有3座門,每座門有3條通道,正對城門的幹道也分為3條,中間一條是皇帝專用的禦道。通嚮宮城的城門規模更大。[西漢長安城示意圖] 長安雖然是合併幾個宮殿群陸續建成,缺乏統一規劃,城市藝術效果也不突出,但城內街道按方格網佈局,有八街九陌之稱。宮殿、市場和閭裏相對集中,大體上仍反映了對於規整的環境氣氛的追求。西漢末年,長安遭到戰爭的很大破壞,東漢時降為陪都,稱西京,十六國和南北朝時又先後成為幾個王朝的都城。 隋唐長安 隋時長安稱大興城,唐時復稱長安,創建於隋開皇二年(582),毀於唐天元年(904)。隋文帝在西漢長安故城登基的第二年,因故城破敗狹小,水質鹹鹵,詔宇文愷在故城東南另建新都。先建宮城,次皇城,煬帝時始築城郭。唐代先後在郭城外東北部建大明宮,整修郭城並建各門城樓,展拓郭內東部的興慶坊並改為興慶宮,沿郭城東墻修築北通大明,中連興慶,南達郭城東南角大型園林芙蓉園的復壁夾城,以備車駕通行。[唐代長安明德門復原圖] 郭城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7米。宮城在郭城最北的中部,其北墻即郭城北墻中段,東西長2820.3米,南北長1492.1米,城內建築宮殿。宮城南接皇城,東西長同宮城,南北長1843.6米。皇城內東南、西南兩角為太廟、太社,其他均為中央級衙署。長安郭內面積達83平方公裏,人口約100萬,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郭城東、南、西3面對稱地各開3座城門,北面城門較多,其中一些供宮廷專用,通嚮大明宮和禁苑。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條通道,其餘除個別不明外均為3條通道。穿過明德門嚮北伸延的縱軸綫通過皇城正門朱雀門、宮城正門承天門和重重宮院,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綫。縱軸大街寬達 155米。東西各有一條和縱軸平行的大街,其北段對稱地挾持在皇城、宮城左右。東西嚮也有 3條大街,其中在朱雀門前的是全城橫軸,寬達120米;在承天門前的是宮城皇城區的橫軸,它在皇城內的一段寬達220米。以上6條幹道都通嚮各城城門,在它們之間以及沿郭城、皇城內側各有較窄的縱橫街道,形成南北嚮十一街、東西嚮十四街的方整格網各方格中共設了108個居民裏坊和東西兩市。坊有坊墻,四面或兩面設門。東、西市與皇城呈“品”字佈局,取得呼應,二市各占兩坊之地,也有圍墻,內部為“井”字街道。全城佈局規整,有嚴格的對稱對位關係。 宮城是全城的中心高潮,郭城及其城樓起着框束整個佈局並和中心高潮取得呼應的作用。大片的裏坊民居是對重點的烘托,在各裏坊中有多達百座以上的寺觀,還有許多權貴的府第,高大的樓塔殿堂,豐富了全城的立體構圖和色彩的對比。縱軸朱雀門大街中段東側大興善寺“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長安志》),西側的玄都觀與之相當;北段東側有薦福寺塔,與之相對的西側有法界尼寺的兩座塔,它們都豐富了長段大街的景觀。在大明宮建成以後修建的慈恩寺塔正在大明宮正門丹鳳門南出軸綫的延長綫上,顯然考慮了塔和宮門的對位關係。 長安城除芙蓉園外,還有一些公衆可以遊觀的園林,分佈在各寺觀中。3座宮殿裏也有大片的園林,城北為禁苑,都屬宮廷專用。 長安城突出地表現了皇權意識,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盛期昂揚壯闊的時代風格,是中國最典型的古典城市範例之一。 隋唐長安城的對稱格局、三城相套和城市縱軸、橫軸的處理都繼承了曹魏鄴城、南朝建康、北魏洛陽(北魏)的傳統而更為嚴整化。長安在建成以後不久就對國內外産生了很大影響,中國東北渤海國的上京竜泉府、東京竜原府,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都曾模仿長安。它的某些規劃原則在以後中國各代都城中也得到遵循。                 蕭默
經濟百科
  西安地,常叫人,望見斷墻殘壁費思量,進夢鄉。君不見,藍田猿人已作證,華胥國裏開智緣。女媧補天、伏羲傳經。繼承史、發展史,尋根問祖,炎黃爭戈,仰韶工藝,堯舜聖德,大禹治水,訴輝煌。
  西安地,常叫人,望見灃鎬流水作序言,多感懷。君不見,文武二王兩不同,文傳西岐知天理。武動軍魂、烽臺狼煙,替天道,定國都,悠悠千年。公旦製禮、啓迪文化,鑄銅造鼎、確定年更,記往昔!
  西安地,常叫人,望見阿房焦土憂傷悲,嘆人間。君不見,千古一帝秦始皇,橫掃六國、修長城。萬般神武、過及必反,自然道、本無法。天道酬勤,二世昏昏、指鹿為馬、叫人憾言。兵俑雄風、人未還!
  西安地,常叫人,望見長樂遺址對無言,進仙間。君不見,大風起兮、雲飛揚、楚漢爭霸、古長安。張良蕭何、韓信呂後,計謀盡、為那般。文景之治、不過百年,董卓曹操、挾帝令侯,漢室江山、怎能傳!
  西安地,常叫人,望見古道飛索淚滿襟,嘆英雄。君不見,出師未捷身先卒,曹劉舉酒、論乾坤。關羽張飛、好結金蘭,義為先、名盛傳。五虎上將、子竜忠勇、怎奈阿鬥、以同劉嬰,司馬之心、路人言!
  西安地,常叫人,望見古柏滄桑多浮想,評世間。君不見,西晉千秋如飛燕,大隋江山、在長安。隋煬風采、過眼雲煙,修運河、建偉業,萬民流傳。弒父誅兄,同根相煎,權利爭鬥,骨肉互殘,隱難言!
  西安地,常叫人,望見大明宮闕憶當年,情醉燃。君不見,大唐盛世、多輝煌,萬國使節、來長安。太宗仁德,盡納諫言。怎奈何,天理數,媚娘舞朝、篡國奪權,最後悔、無承傳、不能傢反。功過非凡,對空碑、留後評,誰能超凡,難上難!
  西安地,常叫人,望見秦川聖地成英雄,作歌聲。君不見,十三朝裏數不清。秦中自古帝王州。前秦後趙、有誰不行?江山好,如馬燈、今朝姓王、明天改李,農民時常夢英雄,江山輪座,道不清!
  西安地,常叫人,望見鐘鼓齊鳴越千年,追思源。君不見,到處石碑留浩歌,昌盛衰敗、在長安。李白將進酒、杜甫吶直言,試聞朝野麯、處處長恨歌。輞川園裏,王維前輩、自悠閑!
  西安地,常叫人,望見城池樓閣一聲吼,秦腔園。君不見,坊上人傢、油潑辣子biangbiang 面、餃子煮饃、在長安。古城新景、數西安。鐘樓年鐘、城門迎賓、舞翩躚。未央碧舟、書院墨香、雅士陶園。廣場唐韻、芙蓉春詠、大唐風采、展長安。 西安玖玖印務 何興編輯 jjhx611.51.com 何近興 何在烈
百科辭典
  Chang’an
  長安
    中國西漢、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其城市建設的整體佈局及建築藝術,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匠師駕馭全局的卓越能力,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和思想狀況,是中國古代城市建築的傑出代表。
    西漢長安 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於漢初(公元前3、2世紀之交)。城內有5座宮城,最主要的是未央宮和長樂宮,在南部高地上。惠帝五年(前190)始築城墻,基本方形,每邊長約6公裏,南、北城墻沿宮墻及城北的渭河有多次轉折。城內 2/3以上面積是宮殿和府邸,市場、閭裏和作坊□集於地勢低下的北部,反映了長安為帝王和官僚專用的性質。武帝時(前140~前87)在西郊至東南郊建範圍廣大的上林苑,內有宮觀數十座,最大者為西郊的建章宮。西漢末王莽當政時(公元1世紀初),在南郊由西而東建太社、太稷、王莽九廟和明堂辟雍等禮製建築。長安每面有3座門,每座門有3條通道,正對城門的幹道也分為3條,中間一條是皇帝專用的禦道。通嚮宮城的城門規模更大。
     西漢長安城示意圖
    長安雖然是合併幾個宮殿群陸續建成,缺乏統一規劃,城市藝術效果也不突出,但城內街道按方格網佈局,有八街九陌之稱。宮殿、市場和閭裏相對集中,大體上仍反映了對於規整的環境氣氛的追求。西漢末年,長安遭到戰爭的很大破壞,東漢時降為陪都,稱西京,十六國和南北朝時又先後成為幾個王朝的都城。
    隋唐長安 隋時長安稱大興城,唐時復稱長安,創建於隋開皇二年(582),毀於唐天□元年(904)。隋文帝在西漢長安故城登基的第二年,因故城破敗狹小,水質鹹鹵,詔宇文愷在故城東南另建新都。先建宮城,次皇城,煬帝時始築城郭。唐代先後在郭城外東北部建大明宮,整修郭城並建各門城樓,展拓郭內東部的興慶坊並改為興慶宮,沿郭城東墻修築北通大明,中連興慶,南達郭城東南角大型園林芙蓉園的復壁夾城,以備車駕通行。
     唐代長安明德門復原圖
    郭城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7米。宮城在郭城最北的中部,其北墻即郭城北墻中段,東西長2820.3米,南北長1492.1米,城內建築宮殿。宮城南接皇城,東西長同宮城,南北長1843.6米。皇城內東南、西南兩角為太廟、太社,其他均為中央級衙署。長安郭內面積達83平方公裏,人口約100萬,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郭城東、南、西3面對稱地各開3座城門,北面城門較多,其中一些供宮廷專用,通嚮大明宮和禁苑。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條通道,其餘除個別不明外均為3條通道。穿過明德門嚮北伸延的縱軸綫通過皇城正門朱雀門、宮城正門承天門和重重宮院,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綫。縱軸大街寬達 155米。東西各有一條和縱軸平行的大街,其北段對稱地挾持在皇城、宮城左右。東西嚮也有 3條大街,其中在朱雀門前的是全城橫軸,寬達120米;在承天門前的是宮城皇城區的橫軸,它在皇城內的一段寬達220米。以上6條幹道都通嚮各城城門,在它們之間以及沿郭城、皇城內側各有較窄的縱橫街道,形成南北嚮十一街、東西嚮十四街的方整格網。各方格中共設了108個居民裏坊和東西兩市。坊有坊墻,四面或兩面設門。東、西市與皇城呈“品”字佈局,取得呼應,二市各占兩坊之地,也有圍墻,內部為“井”字街道。全城佈局規整,有嚴格的對稱對位關係。
    宮城是全城的中心高潮,郭城及其城樓起着框束整個佈局並和中心高潮取得呼應的作用。大片的裏坊民居是對重點的烘托,在各裏坊中有多達百座以上的寺觀,還有許多權貴的府第,高大的樓塔殿堂,豐富了全城的立體構圖和色彩的對比。縱軸朱雀門大街中段東側大興善寺“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長安志》),西側的玄都觀
英文解釋
  1. n.:  Chang'an,  Chang An, capital of many dynasties in ancient China
近義詞
長安
長安
長安居委會, 長安社區
長安
長安社區居委會
長安
長安
長安街道
相關詞
陝西西安歷史唐朝戲麯中國歷史唐代文化藝術
行政區劃地理經濟旅遊洛陽景點名勝上饒
鉛山廣東韶關漢代文化民俗美食渭南
家庭汽車福特轎車更多結果...
包含詞
長安B長安鎮長安區長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