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福建 >福州 > 長樂市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Changle City
  郵編:350200 代碼:350182 區號:0591
  拼音:Cháng Lè Shì 英譯:Changle City 別稱:吳航/航
  
    長樂市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口南岸,東瀕臺灣海峽,西與閩侯縣毗鄰,南與福清市相連,北與馬尾區隔江相望。地理坐標為北緯25°40′ -26°04′,東經119°24′-119°59′。陸地總面積723.6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人口66萬人(2006年)。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
  
    全市轄4個街道、12個鎮、2個鄉:吳航街道、航城街道、漳港街道、營前街道、首占鎮、玉田鎮、鬆下鎮、江田鎮、古槐鎮、文武砂鎮、鶴上鎮、湖南鎮、金峰鎮、文嶺鎮、梅花鎮、潭頭鎮、羅聯鄉、猴嶼鄉。市政府駐吳航街道。
  
    西北部屬福州平原,東部為海濱平原。閩江流經市北部入海。海岸綫長96千米,島嶼36個。年降水量1383毫米,年均溫19.2℃。華能福州電廠,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在境內。福廈高速公路、307省道過境。有鬆下深水港。長樂歷史悠久,有唐、宋、元、明、清歷代名勝古跡60餘處,其中建於梁代、後經唐懿宗賜匾的千年古剎竜泉寺(唐高僧百丈禪師落發處),宋三峰寺塔,明天妃靈應之記碑、清陳修園墓,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同名城市
  英文:Changle。長樂市位於閩江口南岸,處於長江口與珠江口海岸綫的正中。屬於國傢頒布的沿海開放市(縣)之一。是福建省會福州的門戶,國內屈指可數的空海“兩港”城市。市區距福州市中心29公裏,長樂國際機場距福州49公裏。世界上最大的迭合梁雙塔雙面斜拉橋青洲大橋和烏竜江特大橋把閩江南北兩岸緊密連在一起。1994年撤縣設市。處於長江口與珠江口海岸綫的正中。屬於國傢頒布的沿海開放市(縣)之一,全市面積658平方公裏,人口66萬,長樂現轄12個鎮、2 個鄉、4個街道,共有231個村、14個社區居委會、6個居委會。
  長樂是明代著名航海傢鄭和七下西洋的啓錨地,也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臺胞祖籍地之一,海外僑胞、港澳同胞近30萬人,在臺人員及後裔10萬人。
歷史
  長樂歷史悠久,設縣始於唐武德六年(公元623 年),長樂(399年─401年)十六國後燕慕容盛年號。至今有1380 年的歷據史書記載,長樂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夏商時,屬揚州。秦漢時期屬閩。晉春秋和三國時,吳國、東吳在六平吳航頭(今吳航鎮)造船,因此,別稱吳航。晉朝惠帝時,將揚州部太康分為建安郡和晉安郡,長樂屬晉安郡原豐縣。隋朝大業間,晉安郡改為建安郡,長樂屬閩縣。唐武德六年(623 )由閩縣析立,取《 詩經》 “宅新邑,寧厥止”之義,縣名為“新寧”,縣治設敦素裏平川(今古槐),不久改稱長樂縣。聖歷二年(699 ) ,析出長樂南部的太平、感德、崇德、孝義、萬安、長東、永樂、永福8 個鄉,設置萬安縣(今福清市)。上元元年(760),防御史董玠因敦素裏地形卑濕,將縣治移到吳航頭。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梁乾化元年(911) ,改縣名為安昌縣;後唐同光元年(923 ) ,復名長樂縣;長興四年(933 ) , 王延鈞稱帝福州,國號大閩,改元竜啓,升福州為長樂府,以閩縣為長樂縣,以長樂縣為侯官縣,以侯官縣為閩興縣;清泰二年(935),閩縣、侯官、長樂均復舊名;後晉天福六年(941 ) ,改閩縣為長樂縣,改長樂縣為安昌縣;天福七年,復為閩縣、長樂縣,均屬長樂府,此後長樂縣名穩定下來。立縣至清,長樂為閩州、福州、長樂郡、福州威武軍、福州彰武軍、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等(均為今福州)所轄。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廢府、州、廳,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製,福建省設東、西、南、北4 路道,長樂屬東路道。1914 年,改東路道為閩海道。1925 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製,長樂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1933 年,以十九路軍將領為核心,在福州發動“福建事變’, 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劃福建為閩海、延建、興泉、竜汀4 省,長樂屬閩海省。1934 年7 月,全省設10 個行政督察區,長樂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公署駐地,轄長樂、閩侯、連江、福清、平潭、永泰、羅源等縣。9 月,閩侯縣十三區的光俗、高詳、至德、紹惠、欽仁、江左6 裏劃歸長樂第七區,時省府委員陳煌琳實地勘界並立碑太歲坑(今黃石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省設立8 個專區,長樂屬閩侯專區管轄。1955 年,全省改設5 個專區,長樂屬福安專區管轄。1959 年,復屬閩侯專區管轄。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屬閩侯地區管轄。1971 年,改屬莆田地區管轄。1983 年7 月l 日,實行市帶縣體製,長樂屬福州市管轄。1994 年2 月18 日,長樂撤縣設市,仍屬福州市。
  長樂現轄12個鎮、2 個鄉、4 個街道,共有231個村、14個社區居委會、6個居委會。全市轄:吳航街道、航城街道、漳港街道、營前街道、首占鎮、玉田鎮、鬆下鎮、江田鎮、古槐鎮、文武砂鎮、鶴上鎮、湖南鎮、金峰鎮、文嶺鎮、梅花鎮、潭頭鎮、羅聯鄉、猴嶼鄉。
  長樂是中國“草根工業”的發祥地,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福建十強行列,兼具空港、外港、內港和大型火電廠的投資優勢,是正在崛起的現代港口工業和濱海旅遊新城。
  
  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閩縣地置新寧縣,縣治設今古槐。同年取“長久安樂”之意改名長樂縣。聖歷二年(699年)析東南部8鄉置萬安縣(今福清)。上元元年(760年)縣治移至今吳航鎮。元和三年(808年)並入福唐縣(今福清),元和五年(810年)復置。五代梁乾化元年(911年)改名安昌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復為長樂縣。閩竜啓元年(933年)改為侯官縣,翌年復名長樂縣。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改屬福安專區,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83年劃歸福州市。
  
    1994年2月18日撤銷長樂縣,設立長樂市。為省屬縣級市,由福州市代管。
地理環境
  長樂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口南岸,與臺灣島隔海相望。介北緯25°40′~26°04′、東經119°23′~119°59′之間。東臨東海,南鄰福清市,北接閩江,西連閩侯縣而接近福廈國道,福泉高速公路從境內通過。東北交連江縣海界,東南交福清市、平潭縣海界,海岸綫長96公裏。有大小島嶼34個,其中以白犬列島為大。全市陸地面積658平方公裏,轄吳航、航城、營前、首占、玉田、鬆下、江田、古槐、文武砂、鶴上、漳港、湖南、金峰、文嶺、梅花、潭頭16個鎮和羅聯、猴嶼2個鄉,255個村委會、9個居委會。1994年人口65.41萬人,1998年人口67.37萬人,以漢族為主,有滿、畲、蒙、藏等少數民族20個,其中滿族聚居的航城鎮琴江村,是全省最大的滿族村。市人民政府駐吳航鎮,距省會福州陸程33公裏。
  長樂是個準半島,地貌屬低山丘陵小區。山丘呈“丁”字形分佈中部和南部,最高峰大埔尾海拔646.3米。探明的礦産資源有石材、石英砂、磚瓦土、高嶺土、葉蠟石、鐵、錳、鉛等十多種,其中石英砂數量與質量居全國前列;花崗岩分佈廣,儲量大,質地堅細,色澤光豔,具開採價值。東部為開闊的濱海平原,西部為福州平原的一部分,西南為羅聯盆地,平原面積190平方公裏,約占全境土地面積四分之一。水域(含界內閩江)面積50.67平方公裏。海域面積1237平方公裏,為陸地面積1.88倍,約占全省海域面積十分之一。閩江自長樂西北東流至梅花洋入海,過境長35公裏,年流量620億立方米,為長樂生産、生活提供豐富的客水資源。境內有三溪、潼溪、獵溪、大溪、太平港等溪河,註入閩江或東海。平原上河道縱橫交錯,河網密度每平方公裏2公裏,航運、灌溉便利。
氣候長樂
  長樂東洛島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暖熱濕潤。年平均氣溫19.3℃,大於或等於10℃,積溫6375.6℃,年實際日照時數1837.6小時,無霜期333天。年降水量1382.3毫米,5~6月占24%~34%,7~9月占29%~42%,有利於植物生長和動物生息。境內植物277種,有馬尾鬆、杉、濕地鬆、木麻黃、相思樹、油茶、銀杏、桐柳等樹種;有黃精、何首烏、天門鼕、太子參、荊芥等中藥材。有水稻、小麥、甘薯、大豆等糧食作物,有花生、油菜、西瓜、甜瓜、茶葉、甘蔗、茉莉花等經濟作物,有歷史上著名的勝畫荔枝、琅峰福橘、列為貢品的長樂青山晚熟竜眼,還有水蜜桃、枇杷、楊梅、橄欖等果樹。野生動物資源近千種。東部海域産有帶魚、大黃魚、鰻魚、鯧魚等海洋魚類700餘種,有對蝦、毛蝦、梭子蟹等甲殼類100多種。淺海灘塗産有牡蠣、海蚌、縊蟶、花蛤、香蠃、紫菜等幾十種貝、藻類水産品。有草魚、青魚、鰱魚等25種淡水魚類。諸多水産品中,以中華絨毛蟹、金蟳、對蝦、海蚌、流鰻、石斑魚、真鯛、鱸魚等為名貴,尤其漳港海蚌是世界稀有的海珍品。
旅遊景點
  境內負山際海,山岩石𠔌磅礴瑰麗,奇山秀水星羅棋布,文物古跡薈萃。有閩中名剎竜泉寺、靈感天王寺、雄偉壯觀的聖壽寶塔、抗元名將楊夢鬥紀念祠、高應鬆樞密第與忠烈祠、江田三忠祠、明初建造保存尚好的梅花城、航海傢鄭和立的《天妃靈應之記》碑、太平港、天妃宮、出洋平安鼓等處文物史跡係列,以及清代三江口水師旗營遺址,江田南陽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和玉田靈隱墓(靈隱墓俗稱竜捲墓。)閩中遊擊隊補給基地等等。大自然的神功將山河造就,首石凝雲、壺江泛月、竜潭曉瀑、寒岩晚鐘、五峰嵐橫、七岩星繞、籌峰積雪、竜角含煙、屏障鋪霞、靈峰迎旭、梅城弄笛、禦國歸帆、金剛濯足諸景,令人駐足神往。名山勝景之中,留下許多歷代文人題刻,現存有楊發、蔡襄、李綱、蘇舜元、文天祥、朱熹、鄭和等摩岩石刻。城區新建南山鄭和公園、愛心公園、南門公園、長山湖公園,竜角峰公園,蘆際潭森林公園,城市森林公園,鳥語林等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為千年古邑增添光彩,為港口旅遊城市裝點新姿。
人文
  長樂進士館長樂是省會門戶、軍事要地。東北前沿梅花鎮居閩江口南岸突出部,為海上入福州的要隘;沿江的營前、琴江、金剛腿與福州的馬尾、閩安隔水相對,互成犄角,控扼閩江咽喉。古代梅花先後設巡檢司、千戶所;戚繼光屯兵瀛州(今營前)剿倭。清雍正六年(1728)在琴江建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拱衛省城,民族英雄林則徐為該營臨江照壁題“海國屏藩”。東部海岸綫長而麯折,多港灣澳口,古今均有軍隊駐防。
  長樂民間自古盛行練武術、劃竜舟、耍獅、舞竜燈等體育活動,尤以武術在海內外影響深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群衆體育運動蓬勃開展,成立各種體育組織,體育隊伍日益擴大,城鄉體育運動普遍開展。1992年國傢體委授予長樂“武術之鄉”稱號。1996年國傢體委授予長樂“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1979~1998年長樂嚮國傢隊、省體工隊及各體育院校輸送優秀體育人才297人,其中陳洪太、黃寶挺被國傢體委授予“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鄭茂榮、許玉官、鄭榮獲“國傢級運動健將”稱號。
  長樂人民富有愛國精神和革命傳統。明代,長樂人民自發配合官軍,在梅花洋和上洞江平原等地痛殲倭寇。清光緒十年(1884)法國侵略軍在孤拔的帶領下突襲馬尾軍港,琴江水師旗營官兵及長樂沿江人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付出巨大的生命代價,使法軍占領福州的陰謀不能得逞。民國17年4月,中共地下黨組織在玉田地區創建了長樂縣最早的黨支部,發動組織農民群衆開展減租、反霸鬥爭。長樂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英勇頑強地打擊日本侵略軍和漢姦賣國賊。民國30年,長樂抗日遊擊總隊與日、偽軍激戰5次皆捷。其中琅尾港一役,擊斃日本侵略軍馬營司令中島中佐等官兵42人,戰績轟動海內外,得到中共華東局嘉奬。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保衛中共福建省委機關,保衛紅色基地,長樂革命基點村廣大群衆粉碎國民黨保安團的屢次“圍剿”,跟着共産黨投身於解放戰爭,積極開展減租減息,嚴懲惡霸和“三抗”(抗徵兵、徵糧、徵稅)等活動,襲擊國民黨鎮公所,殲滅國民黨反動武裝。民國34年下半年至民國36年夏,玉田竜捲墓成為中共福建省委和閩中特委駐地之一。1949年8月16日,閩中遊擊支隊長樂大隊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長樂全境。長樂人民從此改變受壓迫、受奴役的悲慘命運,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和空前的革命熱情,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長樂文化源遠流長,人才輩出。改革開放後,文藝創作繁榮,碩果纍纍,涌現出許多優秀作者,1979~1998參加地區級以上展覽、表演以及在地區級以上報刊發表的作品共有1600多件(篇),其中獲全國級奬26件,較突出的有音樂作品《兩衹小鷓鴣》、攝影作品《黃山素描》。全市有省作傢協會會員2人,福州市作傢協會會員8人;省詩詞學會會員10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10人;省攝影傢協會會員7人,中國攝影協會會員2人;福州市美術傢協會會員6人,省美術傢協會會員4人;省、福州市舞蹈傢協會會員2人;福州市麯藝傢協會會員3人,省麯藝傢協會會員8人。他們的作品和表演在國內外屢屢得奬。“海濱鄒魯”之譽以長樂為最,有重大影響的文學家、藝術傢比比皆是,其中有古代畫竜高手陳容,當代文壇泰鬥謝冰心,著名文學家鄭振鐸,被譽為北梅南奏的表演藝術傢鄭奕奏,著名電影導演陳懷凱、陳凱歌,書畫傢李兆珍、黃葆鉞,書畫篆刻傢陳子奮、潘主蘭、潘懋勳、周哲文等。
經濟發展
  長樂素有魚米之鄉稱譽,長樂人民歷來以農漁為業。北宋時期,長樂人民就已掌握間作雙季稻栽培技術。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陳振竜從呂宋(今菲律賓)引進甘薯,試種推廣。長樂造船業發展較早。春秋時吳國、三國時東吳、明朝鄭和下西洋,都在長樂修造大型海船,同時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與漁業、造船業、航海相關的木竹鐵器、鍛造、漁網、油漆、棕麻繩、食品、紡織、印染、陶瓷、釀酒、醬等行業發育較早,至明清已臻興盛。其中長樂生産的苎布,享有“長樂苎布賽白綾”之美稱。由於長期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社會生産力遭到嚴重破壞,至民國末年工農業生産急劇下降,經濟瀕於崩潰。1949年,國內生産總值僅為3464萬元,工農業總産值1557萬元,其中工業産值占29.5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中共長樂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下,長樂人民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濟發展經歷艱難麯折,取得輝煌的業績。1949~1957年通過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生産力得到解放,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1957年國內生産總值由1949年的1088萬元上升到7427萬元,工農業總産值由1949年的1557萬元上升到9500萬元。1958~1961年,由於“左”的錯誤思想指導,忽視客觀經濟規律,不切實際地追求高指標、高速度,“浮誇風”和“共産風”泛濫,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1961年全縣糧食産量72646噸,比1957年減少22951噸。1963年,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國民經濟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全縣有造船廠、陶瓷廠、農具廠、糖紙廠等國有工業11傢、集體工業57傢。1965年國內生産總值1.03億元,工農業總産值1.31億元,分別比1962年增長31.09%、43.29%。“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常的生産秩序受到破壞,國民經濟發展受到阻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長樂進入發展最強勁、實力最強盛、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歷史新階段。改革開放後工農業不斷開創新局面,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業實行聯産承包責任製,深化農村改革,由單一生産糧食嚮農、林、牧、副、漁等多元化、基地化、商品化、專業化新型結構轉化,以優高為重點,大力推進科技興農,促進長樂農業經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三資企業,實行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政企分開、廠長責任製、轉換經營體製、企業兼併和股份製,從而增強了企業活力和競爭力。1984年中共長樂縣委、縣政府提出“鄉鎮企業打頭陣”的口號,鼓勵鄉鎮辦、村辦、聯戶辦、個體辦“四個輪子”一起轉,促進了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著名經濟學家費孝通視察長樂鄉鎮企業時予以贊揚,稱之為“草根工業”。至1985年鄉鎮企業猛增到2046傢,鄉鎮企業總産值3.35億元,其中鄉鎮工業企業總産值2.21億元,是1983年的3.56倍,占全市工業總産值的82.6%。1992年中共“十四大”和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長樂出臺一係列政策,優化資源配置和産業結構,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營造寬鬆的投資環境,擴大開放,內聯外引,促進工業經濟的發展。1994年全市共有企業6480傢,鄉鎮企業總産值51.25億元。鄉鎮企業有5傢成為省級先進企業,4傢成為福州市科技示範企業。鶴上成為全省最大的羽絨生産基地。費孝通再次到長樂視察,對長樂鄉鎮企業9年來的飛速發展稱贊不已,說它“已長成大樹了”。全市工農業總産值70.04億元,是1978年的37.84倍,其中工業總産值56.23億元,占工農業總産值的87.3%。糧食總産量17.15萬噸,比1978年增長17.1%;水果總産量1.19萬噸,西瓜産量1.84萬噸,茉莉花年産2913噸;蔬菜品種繁多,總産量19.9萬噸,自1961年開始長樂就已成為福州市蔬菜生産基地;同年末生豬存欄數12.4萬頭;傢禽289萬衹,其中蛋鴨105萬衹;肉類總産量1.88萬噸,蛋品年産1.91萬噸,長樂水禽城是全省最大的種鴨苗綜合生産基地;水産品總産量9.62萬噸,其中海洋捕撈8.37萬噸,海水養殖6071噸,淡水産品6443噸。1996年金峰、潭頭、鶴上、營前4個鎮跨入全省百強鄉鎮。1985年金峰鎮首次成為農村社會總産值億元鄉鎮。1997年,全市農村社會總産值首破百億大關。緑化造林成績顯著,沿海一綫培植66.75公裏長的防護林,森林覆蓋率36%,聯合國林業組織譽之為“緑色長城”。先後通過沿海防護林體係建設部級達標驗收和福建省緑化達標驗收,被林業部授予“全國平原緑化先進單位”。1993~1998年,長樂纍计完成技改530項(含100萬元以下項目),總投資14.2億元,年可新增産值30億元以上。福建經緯集團從1988年開始,前後經過12次技改,創辦金林生、金林來、金鶴毛絨、棉絲廠、金鑫絲織等5傢公司,固定資産從500萬元增加到3.8億元。1998年,全市工業總産值116.17億元,比1978年增長198.2倍,平均年遞增30.3%。其中國有和集體工業總産值12.77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産值11%,私營經濟66.82億元,占57.5%,個體經濟4.01億元,占3.5%,聯營經濟、股份製經濟1.94億元,占2.6%;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30.66億元,占26.4%。全市農村社會總産值143.54億元。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産值22.95億元,比1949年增長24.2倍。糧食生産連年穩中有增,糧食總産量19.13萬噸,比1978年增長30.7%,平均年遞增1.4%,水果生産嚮基地化發展,全市水果面積6.62萬畝,水果總産量1.64萬噸,比1978年增長16倍。其中晚熟竜眼發展較快,種植面積2.76萬畝。畜牧商品嚮集約化發展,涌現出一批專業生産基地,肉類總産量2.47萬噸,比1978年增長10.4倍,平均年遞增13%。水産養殖堅持捕養並舉,拓展遠洋捕撈,加快淺海開發,水産養殖面積3.36萬畝,水産品産量12.8萬噸,比1978年增長2.94倍,平均年遞增7.1%。農村經濟全面發展,逐步形成了多業並舉、多種經營、具有農業産業化鮮明特色的農村經濟新格局。全面實施“小康工程”,1995年,全市基本實現小康目標。截止1998年,全市國內生産總值從1949年的1088萬元猛增至71.17億元,增長132.6倍,工農業總産值從1949年的1557萬元增加到139.13億元,增長239.4倍;財政總收入從1949年的192萬元增加到2.8億元,增長145倍,經濟實力躍居全省第五強。2008全年實現生産總值213.15億元,增長17.7%;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收入)18.18億元,增長23.6%,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81億元,增長23.6%;完成工業總産值568.31億元,增長22.4%;農業總産值45.28億元,增長6.1%;實際利用外資4747萬美元,增長24.3%;出口總值(海關口徑)1.90億美元,增長12.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84.38億元,增長3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99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6872元和7416元,分別增長20.0%和11.9%。
  長樂人民自古重視興修水利,宋代就開始開鑿蓮柄港水渠。民國18年,建成蓮柄港機械提水工程,灌溉面積2萬畝。但舊水利工程標準低、管理差,常淤塞,防禦旱澇能力甚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水利建設,建有三溪、江田、西臯等山塘水庫418處。建有營前港水利工程,庫容量916萬立方米,可排澇10.4萬畝,防洪3.4萬畝,明顯提高蓮柄港水網綜合效益。建有排洪擋潮水閘15座,還建有海堤12處,全長38.12公裏,保護農耕地15萬多畝。在竜腰山開鑿長841.2米的引水隧洞,灌溉面積擴大至13.5萬多畝,排澇效益10.5萬畝。至1994年,共建成蓄、引、提、排水和堤防工程989處,總投資1.073億元,其中蓮柄港灌區樞紐工程建有大堤、船水閘、橋梁、通水隧洞,集引、蓄、提、排水和人飲於一體,每年從閩江引用水量為0.881億立方米。至此,長樂結束了十年九旱的歷史,大大減輕了洪澇災害的威脅,1992年榮獲“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稱號。供水也日益擴大,全市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25萬噸,基本滿足生産生活需要。
  長樂是國務院首批頒布的沿海開放縣(市),內聯外引,成效顯著,外嚮型經濟全方位拓展。至1998年底與日、美、英等10多個國傢和地區簽訂合同272項,總投資7.37億美元,合同外資5.69億美元,實際引資3.44億美元。1998年全市完成出口商品交貨總值15.12億元。長樂也是開展對外勞務合作的最早(縣)市。至1998年底,外派各類勞務人員1475人次。
  長樂是著名僑鄉。早在唐末五代,就有王彥英舉傢浮海避難新羅(今朝鮮南部)。南宋時期有漳坂人謝升卿,入贅安南(越南),寶慶元年(1225)立為安南王。歷代有人出國謀生創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移民、留學和勞務出國人數日見增多。據不完全統計,長樂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約10萬人,分佈在世界53個國傢和地區。他們都為僑居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奉獻聰明才智,也為長樂的家乡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長樂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清光緒年間,出現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客輪。但陸上交通運輸依舊是徒步肩挑。民國25年建成城關至營前公路,出現汽車運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交通運輸迅速發展,1980年內河航運每日36個航班,年客運量101萬人次,客運周轉量3759.19萬人公裏。公路通車里程不斷增長。1994年全市有公路40條,實現村村通汽車,通車里程348.13公裏,1998年底增至621公裏,比1978年增加382公裏,增長1.6倍。長樂國際機場的正式通航,標志着長樂立體交通格局的形成。
  長樂郵政始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民國時期設長樂郵局,後又設電報(信)局、電話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郵電事業逐步發展,設施、裝備不斷更新。改革開放後,隨着經濟發展,郵電事業相應得到快速發展。1990年啓動移動通信。至1994年,全市有郵電支局11個、郵電所7個,郵路總長251公裏。1998年,電話用戶由1978年的720戶增加到7.62萬戶,電話普及率18.7部百人。移動電話2.54萬戶。程控電話總容量13.6萬門;郵電業務總量2.38億元,比1978年增長643.8倍,平均年遞增38.2%。程控電話、移動通信、傳呼、傳真等快速傳遞通訊手段一應俱全,居國內領先水平。
  改革開放以後,電力建設發展較快。長樂供電電壓等級從35千伏上升為110千伏和220千伏,供電能力及供電質量從滯後轉變為超前。1987年、1989年先後被國傢水電部評為全國農村(小水電)優秀電網。到1996年,長樂已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7座,年供電量從1978年的1776萬千瓦增加到34641萬千瓦。
  經濟的高速發展,給長樂人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膳食結構漸趨科學,質量明顯提高。1994年,城鄉居民的糧食與副食比例分別是1∶3.71、1∶2.17。衣着也追求高檔化、多樣化、個性化。城鄉高樓林立。僅1994年全市私人建房3832戶,面積429665平方米;購買商品房面積97334平方米。據調查,城鄉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11.79平方米、22.24平方米,分別是1978年的1.2倍、1.4倍。家庭耐用消費品日新月異,尋常百姓傢也都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規劃由撤縣設市前的3.5平方公裏擴大到60平方公裏,已建成城區面積7平方公裏,完成河下街舊城改造;新建和擴建文學路、西洋路、鄭和路、南山路、進城路、西進城路等近10公裏的高等級城區道路。緑化工作成績顯著,緑化面積87.24公頃,緑化覆蓋率26%,通過省政府的緑化達標市的檢查。僑聯、裕利達、惠航、供銷、郵電等處高層建築相繼落成,城鄉住宅新區也相繼竣工,市容更新,舊貌變新顔。
  長樂置縣時已有街市。明代有街市17處,清代有街市25處。民國時期,有京果行、杉木行、百貨、日用雜貨、傢具、藥材、糧食、糕餅、水産、水果等多種行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國營、集體商業成為市場的主體。1958~1976年,由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幹擾,生産受到嚴重挫折,物資匱乏,票證供應的商品一度達100多種;集市貿易被取締,國營商業獨傢經營,産品奇缺,商貿活動窒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國營商業、供銷合作社商業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少環節的商品流通體製,城鄉市場出現繁榮景象,集市貿易不斷擴大,商品流通領域非常活躍,1988年集市貿易成交額9751萬元,比1978年增加19倍。隨着流通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逐步形成了以個體經濟為主、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1998年,全市社會消費零售總額21.01億元,比1978年增長44.1倍,比1949年增長354.4倍。
  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飛速發展。長樂自古重視教育,培養出不少傑出人才。從唐至清末有進士817人、諸科91名,其中狀元9人,榜眼3人,探花4人。1949年全縣有初級中學3所,中心國民學校17所,保國民學校74所,私立小學4所,幼稚園1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積極發展教育等各項事業。1950年進行掃盲教育,大辦鼕學和工農職工夜校。至1959年,脫盲人數達2.1萬人,脫盲率為85.9%。各類學校陸續增加。至1966年,有幼兒園105所,小學281所,普通中學6所,初級師範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學生3.5萬人。業餘教育也發展很快。“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摧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長樂教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1986年被評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1992年長樂職業教育被定為“福州市農村超示範作用學校”。1990~1992年被評為省集資辦學先進縣。1978~1995年,長樂社會捐資和群衆辦學集資達1.67億元,1991~1995年,共組織1830名機關幹部、職工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1998年,全市共有各類學校287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1所,職業中學2所,各類學校教師5486人,在校學生13.57萬人,比1978年增長85.1%。1977~1998年,為各類大中專以上院校輸送新生1.56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科技技術明顯進步,取得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86年實施第一項星火計劃項目——“白番鴨和永定鴨飼養雙綜合利用技術開發”。至1998年共組織實施117項科研和星火項目,大力開展農業技術推廣試驗工作,引進優良新品種,良種覆蓋率90%。全市有137項科技成果獲奬,其中獲國傢、省、福州市科技進步奬15次,“中華絨鰲蟹人工育苗技術”獲國傢科技進步奬。至1998年,全市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114人,比1978年增加17倍,其中高級技術職稱174人。有各類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機構51個。
  長樂文化娛樂設施日臻完善,城鄉人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1995年有17個鄉鎮辦了文化站,建起200多個老人俱樂部和農村文化室、青少年之傢、影劇院、歌舞廳、書店、書刊出租屋、旱冰場等文化設施。1983~1998年,全市文化設施投資纍计1.8億元,總面積19萬平方米。城區建有文化館、圖書館、文化中心、電影院、電視轉播臺等。到1998年全市18個鄉鎮已實現有綫電視光纜大聯網,廣播覆蓋率100%。
  1949年前,長樂醫藥衛生事業落後,廣大農村群衆缺醫少藥,血吸蟲病長期為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醫療衛生事業,醫療衛生機構相繼建立,防疫衛生工作成效卓著。1968年全縣基本消滅了血吸蟲病。1979年後長樂投入2000多萬元,新擴建鎮鄉衛生院及配套用房總面積4.14萬平方米。1998年底,全市有各類醫療機構413個,床位1175張,比1978年增長1.4倍,衛生技術人員1259人,比1978年增長93.1%,形成了市醫療機構、鎮(鄉)衛生院、村衛生所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絡。
  長樂建縣以來,歷盡滄桑,創業維艱,為今天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家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長樂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耕地肥沃,海域寬廣。市府提出加強農業綜合開發,走高産、優質、高效發展農業的路子。引進資金、技術和優良品種,改造傳統農業。抓好“三水一牧”,建好“十大基地”,以及根據中共福州市委開發“海上福州”的戰略構想,開發山海資源,建立外嚮型農業生産體係,拓展外海捕撈、發展淡水養殖。充分發揮省企業技術改造試點縣的優勢,開發具有先進水平的産品,不斷改善産品和産業結構。全面發展第三産業,配合空、海港建設,重點發展交通運輸、房地産、旅遊、金融保險及倉儲業、飲食服務業和社會福利業。在我們眼前展現出的將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生活寬裕、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高級階段遠景。
  長樂人民勤勞智慧,愛國愛鄉,富於拼搏創新、艱苦創業精神,改革開放中創辦的鄉鎮企業,以頑強而旺盛的生命力被譽為“草根工業”。市府提出鄉鎮企業實行跨所有製、跨行業的兼併聯合,優化企業結構,組建企業集團,以發揮規模經濟優勢,提高競爭能力。利用地理區位優勢和僑港臺優勢,做好引進嫁接,加速發展外嚮型企業。抓好科技開發,主攻“新、高、大”和發展優勢産品和拳頭産品的目標,奏出長樂農村城市化的序麯。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面對充滿機遇和挑戰的21世紀,長樂人民正以強烈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滿懷信心,以非凡的大手筆勾畫出新世紀的宏偉藍圖——以城區為軸心,依托“兩港”(空港、海港),建設兩綫(航漳綫、竜玉綫),開發“三綫”(峽漳綫、福北綫、兩港綫),發展“三片”(城市中心區、金漳經濟片區、鬆江經濟片區),形成三足鼎立發展格局,輻射帶動全市協調發展,努力把長樂建設成閩江口經濟繁榮地帶戰略佈局。我們相信,有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有勤勞智慧、不畏艱難的長樂人民的奮力拼搏,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集港口工業、商貿、濱海旅遊城市於一體的新長樂。
  1994年2月18日撤銷長樂縣,設立長樂市
長樂市出的名人
  01.陳凱歌
  02.冰心
  03.鄭振鐸
  04.陳子奮
區劃沿革
长乐市 区划沿革
长乐市 区划沿革
  宋時分為善政、二難、昌化、芳桂4鄉。元明仍沿其舊。清代分為東西二隅、南北二鄉。民國25年(1936年)劃為4個區,民國31年並為金峰1個區,民國 35年劃為吳航、營前、金峰、梅花、潭頭、古槐6鎮和旒漳、鶴雲、羅欽、東湖、沙壺、鬆江、康隆7鄉。1949年又增設東沙鄉。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劃為12個人民公社,1983年劃為16個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5個鎮11個鄉。後相繼增設首祉鄉、猴嶼鄉,並陸續將11個鄉改鎮。
    1994年,撤銷航城鎮,並入吳航鎮;首祉鎮更名為鬆下鎮。
    2000年,長樂市15個鎮、2個鄉:吳航鎮、梅花鎮、營前鎮、金峰鎮、潭頭鎮、玉田鎮、江田鎮、古槐鎮、鶴上鎮、首占鎮、文武砂鎮、漳港鎮、湖南鎮、文嶺鎮、鬆下鎮、羅聯鄉、猴嶼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689815人,其中:吳航鎮 67390人、營前鎮 39396人、首占鎮 25431人、玉田鎮 36680人、鬆下鎮 17676人、江田鎮 41770人、古槐鎮 48860人、文武砂鎮 17906人、鶴上鎮 56987人、漳港鎮 51077人、湖南鎮 26541人、金峰鎮 87989人、文嶺鎮 34185人、梅花鎮 17952人、潭頭鎮 58935人、羅聯鄉 9226人、猴嶼鄉 9591人、航城未批鎮 42223人
  2003年8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長樂市撤銷吳航鎮設立吳航、航城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閩政文236號):(1)同意長樂市撤銷吳航鎮,設立吳航街道辦事處、航城街道辦事處。(2)吳航街道辦事處轄十洋、東關、東鰲、西關、勝德、三峰、華能電廠、西濱、航華、航興、景美11個居委會和十洋、東關、西關3個村委會。吳航街道辦事處駐原吳航鎮政府駐地。(3)航城街道辦事處轄航輝居委會和竜門、竜津、聯村、泮野、下朱、霞州、祥州、籌岐、東安、裏仁、五竹、洋嶼、琴江、後安、石竜、石燕、石屏17個村委會。航城街道辦事處駐竜門村。
    2003年底,長樂市轄2個街道、14個鎮、2個鄉:吳航街道、航城街道、梅花鎮、營前鎮、金峰鎮、潭頭鎮、玉田鎮、江田鎮、古槐鎮、鶴上鎮、首占鎮、文武砂鎮、漳港鎮、湖南鎮、文嶺鎮、鬆下鎮、羅聯鄉、猴嶼鄉。
    2004年,全市轄2街14鎮2鄉,共260個村居,總人口68萬。
    2005年11月2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撤銷長樂市營前鎮、漳港鎮建製分別設立營前、漳港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閩政文535號):(1)同意撤銷長樂市營前鎮建製,設立營前街道辦事處,原營前鎮的行政區域為營前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營前街道辦事處駐原營前鎮政府駐地營前村聯合裏 82號。(2)同意撤銷長樂市漳港鎮建製,設立漳港街道辦事處,原漳港鎮的行政區域為漳港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漳港街道辦事處駐原漳港鎮政府駐地漳港村商行街1號
    2005年底,長樂市轄4個街道、12個鎮、2個鄉:吳航街道、航城街道、營前街道、漳港街道、梅花鎮、金峰鎮、潭頭鎮、玉田鎮、江田鎮、古槐鎮、鶴上鎮、首占鎮、文武砂鎮、湖南鎮、文嶺鎮、鬆下鎮、羅聯鄉、猴嶼鄉。
英文解釋
  1. n.:  Changle City
近義詞
長樂
相關詞
馬祖列島臺灣海峽教育幼兒園福建行政區劃地名鄉鎮
南山長樂地理福建省行政村村莊更多結果...
包含詞
長樂市醫院長樂市二中長樂市檔案館
長樂市吳航中學長樂市城關中學長樂市第一中學
長樂市第二中學長樂市朝陽中學長樂市第二醫院
長樂市古槐醫院長樂市金峰醫院長樂市梅花醫院
長樂市漳港醫院長樂市玉田醫院長樂市實驗幼兒園
長樂市寶豔針織廠長樂市華陽絲綢廠長樂市第一絲綢廠
長樂市首祉絲織廠長樂市針織提花廠長樂市萬寶服裝廠
長樂市仙岐絲綢廠長樂市華僑旅行社長樂市衛生防疫站
長樂市金峰防保所長樂市婦幼保健院長樂市永恆工藝廠
長樂市精神病醫院福建省長樂市元宵節長樂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長樂市寶峰服裝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光明鞋業公司福建省長樂市萬豐工藝廠
福建省長樂市古槐工藝廠長樂市祥洲興工藝美術廠福建省長樂市聯村鞋業廠
福建省長樂市第一絲綢廠福建省長樂市華陽絲綢廠福建省長樂市仙岐絲綢廠
長樂市金峰絲綢一廠福建省長樂市下朱絲織廠福建省長樂市沙尾絲織廠
長樂市漳港鎮王朱絲織廠福州市長樂市工藝禮品廠長樂市工藝美術脫胎廠
長樂市第二工藝美術廠長樂市皮膚病防治院長樂市腫榴防治研究所
福建省長樂市電力服務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建築工程公司長樂市陳修園中醫院
長樂市金峰中心衛生院福建省長樂市針織總廠福建省長樂市航東針織廠
福建省長樂市針織提花廠長樂市盛豐針織服裝廠福建省長樂市東吳針織廠
福建省長樂市港口印染廠福建省長樂市印染廠福建省長樂市第二棉紡廠
福建省長樂市鳳洋棉紡廠福建省長樂市棉紡織廠長樂市盛達皮革製品廠
福建省長樂市鳳洋印染廠長樂市金峰永佳針織服裝廠長樂市鳳洋典桔針織廠
福建省長樂市首祉服裝廠長樂市仙岐友昌紡織廠福建省長樂市第二棉紡織廠
福建省長樂市岱西針紡織廠長樂市航華紡織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岱西紡織廠
福建長樂市針織總廠長樂市第一化纖紡織廠長樂市金峰富利針織廠
長樂市鵬謝針織品廠長樂市長福針織有限公司長樂市鬆下鬆江飯店
福建省長樂市航城賓館福建省長樂市臺順食品長樂市玉田針織服裝廠
長樂市金峰峰陳針織廠福建省長樂市福安針織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峰頂針織廠
福建省長樂市鵬謝針織廠長樂市飛鷹針織服裝廠福建省長樂市汾陽針織廠
長樂市厚東針織染整廠福建省長樂市鴻利針織廠福建省長樂市曹朱針織廠
長樂市藝銹針織有限公司長樂市申華針織有限公司長樂市鳳洋針織服裝廠
福建省長樂市長林針織廠長樂市元達針織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泮野針織廠
福建省長樂市航洋針織廠長樂市針織經編服裝廠福建省長樂市西宅針織廠
福建省長樂市建築工程總公司福建省長樂市江田建築工程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宏業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省長樂市二輕安裝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桃源工藝美術廠福建省長樂市建豐編織工藝廠
福建省長樂市飛竜外貿工藝美術廠福建省長樂市菊潭草織工藝廠福建省長樂市文石草織工藝廠
福建省長樂市文溪工藝美術廠福建省長樂市茂通鞋帽工藝廠長樂市鶴上鎮銀海工藝美術廠
福建省長樂市潭頭永新工藝廠福建省長樂市福安針織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金峰華藝針織廠
福建省長樂市華陽華鶴針織印染公司長樂市閩峰針織服裝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宏德信針織有限公司
福建省長樂市德源針織服裝廠福建省長樂市宏盛針織品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協順針織有限公司
福建省長樂市汾陽提花針織廠福建省長樂市鬆峰針織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岱西針織裝飾廠
福建省長樂市建慶針織經編廠長樂市文嶺鎮海洲針織實業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阜山鷹鴻針織有限公司
福建省長樂市嘉順針織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曹朱第三針織廠福建省長樂市演嶼針織服裝廠
福建省長樂市泰生針織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華陽福安針織公司福建省長樂市日月針織經編廠
福建省長樂市文嶺山邊劉針織廠福建省長樂市東風經編針織廠福建省長樂市西宅提花針織廠
福建省長樂市三星第二針織廠福建省長樂市榕港針織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厚東針織染整廠
福建省長樂市文嶺文美針織廠福建省長樂市王朱紡織經編廠福建省長樂市鶴興針紡織有限公司
福建省長樂市恆昌針紡織品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第一化纖紡織廠福建省長樂市榕港針紡織有限公司
福建省長樂市雲路第五紡織廠福建省長樂市壠下化纖經編廠福建省長樂市興隆針織有限公司
福建省長樂市閩鵬提花針織廠福建省長樂市壠下經編絲織廠福建省長樂市雲路第一絲織廠
福建省長樂市寶峰服裝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青標牙雕工藝廠福建省長樂市文溪明星工藝廠
福建省長樂市豪邁竜鞋業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利達鞋業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雲路第二絲織廠
福建省長樂市木康鞋業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奧特竜鞋業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潭頭美術工藝廠
福建省長樂市前夏針織印染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金峰針織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塘下針織染整廠
福建省長樂市華陽經編針織廠福建省長樂市華陽提花針織廠福建省長樂市華鶴針織印染廠
福建省長樂市大華針織品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岱西提花針織品公司福建省長樂市霞江第四針織廠
福建省長樂市新佳針織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永佳針織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祥美印染有限公司
福建省長樂市塘下針織印染廠福建省長樂市富興經編針織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廬山針織服裝廠
福建省長樂市湖濱針織經編廠福建省長樂市前廈針織印染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下沙度假村湖航賓館
分類詳情
張開玉田鎮張開航城街道張開梅花鎮張開湖南鎮張開鶴上鎮
張開古槐鎮張開營前鎮張開金峰鎮張開潭頭鎮張開漳港鎮
張開航城鎮張開吳航鎮張開吳航街道張開漳港街道張開營前街道
張開首占鎮張開鬆下鎮張開江田鎮張開文武砂鎮張開文嶺鎮
張開羅聯鄉張開猴嶼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