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繁異體: | 钂 (钂) | 拼音: | tǎng | 部首: | 钅 | 總筆畫: | 15 | 部外筆畫: | 10 | | UTF-8: | E9958B | UTF-16: | 954B | UTF-32: | 0000954B | 一字全碼: | tang3jindang | 一字雙碼: | tajida | | 一字單碼: | tjd | 漢字結構: | 左(中)右 | 漢字層次: | 6 | 筆畫: | 丿一一一????丨丶丿丶乛丨????一丿乚 | 筆順編號: | 311152434525135 | | 筆順讀寫: | 撇橫橫橫折竪捺撇捺折竪折橫撇折 | 他人筆順: | 311152434525135 | | 部件組構: | 钅(????(丿一)二(一一)????)党(龸(⺌(丨丷(丶丿))冖(丶乛))兄(口(冂(丨????)一)儿(丿乚))) |
|
|
镋 镋
钂
(钂)
tǎng
古代一種與叉相似的兵器。
筆畫數:15;
部首:釒;
筆順編號:311152434525135 |
|
钂
tǎng
【名】
古兵器。亦稱钂鈀、钂叉〖fork-likeweapon〗。為半月形或當中有槍尖,兩邊出翅,略似叉
钂手,每名明盔一頂,甲一副,…钂一把。——明·戚繼光《練兵實紀》 |
|
1.「钂」的簡化字。 |
|
镋 镋
钂tǎng
古兵器。武術長重器械。形如半月,似叉,有柄,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分出兩股,彎麯嚮上成月牙形。下接钂柄,柄長六至七尺。钂始於明代,逐漸由槍演變而成。至清代常見使用,現今使練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壓、橫、挑、紮等。
九鳳钂 長約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钂長七尺半,形似耙,有九個叉刺。钂柄尾有一約半尺長的鐵鐏。
九麯钂 長約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钂長一尺半,分為三叉,每叉有三刺,其叉頭形似槍頭,呈扁平狀,兩側犬嚮外平伸,每叉左右有一小叉呈弧形環抱。
牛頭月钂 又稱"牛頭钂"。其钂頭形似三股叉。鐵製,當中有利刃,狀如劍尖。刀下橫有兩翅,彎麯如牛角,相距約一尺兩寸。翅為棱形,四面削直,以求鋒利。钂柄為粗木製成,長約六尺。牛頭月钂能攻能守,尤善破槍。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撈等。日本武士使用的片鐮槍就是牛頭月钂。
夜戰钂 長八尺五寸,其中柄長七尺。钂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槍頭,兩翼叉麯嚮左右兩側平伸,尖端鋒利。钂頭鍍黑色,適用於夜間作戰。
雁尾钂 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重十斤。柄尾鐵鐏長五寸。钂頭分為三叉。其兩翼叉形似雁尾,故名。
雁翅钂 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柄尾有五寸長三棱鐵鐏。钂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槍頭,兩翼叉形似雁翅,故名。用法與钂相同。
雁嘴钂 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柄尾鐵鐏長五寸。钂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劍狀,兩翼叉形似雁嘴,每叉兩面有刃。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勾、捅、撈、撩八法,尤以捅、勾為甚。
十字钂 長一丈二尺,其中柄長一丈零五寸,柄尾鐵鐏長五寸。钂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槍頭,兩翼叉形似十字,刃如槍刃。
這個長度最適合用於馬戰,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勾、捅、撈、撩八法。多為日本武士使用。 |
|
钂鈀 | 舞钂 | 钂叉 | 四節钂 | 雙面飛钂 | 牛頭月钂 | 蘆江張傢钂 | 鳳翅鎦金钂 | 齒翼月牙钂 | 流金古玉钂 | 降竜之鳳翅鎦金钂 | 聖火之鳳翅鎦金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