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中草药 : 石松属 > 铺地蜈蚣
目录
No. 1
  植物类型: 蕨类植物
  拉丁学名: lycopodium cernuum l.
  属名: 石松属palhinhaea a.franco & vasc.
  科名: 石松科lycopodiella holub
  俗名别名: 平枝旬子、小叶旬子、矮红、垂穗石松、过山龙、筋骨草
  地理分布: 重庆、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性状: 属多年生常绿草本,主茎直立,主茎下部不分枝,向上叉状分枝,高达40cm;侧枝平伸,主茎基部产生匍匐茎,节部触地生根蔓延。不育叶线状钻形,螺旋状排列与茎上,向上弯曲,先端芒刺状,全缘,叶长3~4mm。孢子囊穗单生小枝顶,短圆柱形,长0.4~1cm,通常向下弯垂。
  用途: 枝叶清秀典雅,很适于盆栽室内装饰,也是常用的插花的良好配叶。药用:全草。性温,味苦辛。能祛风散热,舒筋活血。
No. 2
  铺地蜈蚣
  (《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筋骨草、小伸筋、过山龙(《植物名实图考》),水杉(《植物学大辞典》),狗仔草(《广州植物志》),狮子草、龙须草、舒筋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土木胶、猫子藤(《福建民间草药》),石子藤、青筋草、松筋草(《广西中兽医药植》),收鸡草(《陆川本草》),蜈蚣草、山毛柏(《南宁市药物志》),凤凰伸筋(《江西中药》),鹿角草(《闽南民间草药》),伸筋草(《淅扛民间草药》),立筋草(《四川中药志》),寸金草、寸寸草(《重庆草药》),合金草(《湖南药物志》),龙角藤(《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石松科植物垂穗石松的全草。
  【植物形态】垂穗石松
  多年生草本。须根白色。主茎直立,基部有次生匍匐茎,长30~50厘米或更长。叶稀疏,螺旋状排列,通常向下弯弓,侧枝多回二叉,直立或下垂,分枝上的叶密生,线状钻形,长2~3毫米,全缘,通常向上弯曲。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矩圆形或圆柱形,长8~20毫米,带黄色,常下垂;孢子叶覆瓦状排列,阔卵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长睫毛;孢子囊圆形,生于叶腋。孢子四面体球形,有网纹。
  生长于山溪边或林下荫湿石上。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及华南、西南地区。
  【采集】7~9月采收,去净泥土杂质,晒干。
  【药材】干燥茎叶,全像呈黄绿色。茎圆形,长约8~9厘米,具有缴棱线,分枝较多。茎上生有淡棕色圆形之根,细而坚。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有明显之白色髓部。茎上密生细小披针形似鳞片之小叶。味苦。以色青、质净者为佳。
  在四川、浙江、江西等地,本品与同属植物石松的全草,均称伸筋草,并同等使用。参见"石松"条。
  【化学成分】全草含垂石松碱、羟基垂石松碱、烟碱等多种生物碱,垂石松黄酮甙、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以及三萜类、山芝烯二醇、山芝烯三醇、21-表山芝烯三醇、芒柄花醇等的乙酸酯。
  【药理作用】全植物试管内能抑制某些细菌。在非洲,煎剂用以治疗腹泻、痢疾。
  【性味】甘,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辛,温,无毒。"
  ③《重庆草药》:"微苦带涩,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祛风湿,舒筋络,活血,止血。治风湿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风疹,赤目,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汤、火烫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为调和筋骨之药。小儿煎水作汤浴,不生疮毒、受湿痒。"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又治风湿麻木。"
  ③《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消炎祛湿。治肝炎,黄疸,痢疾。"
  ④《陆川本草》:"清肝,明目,消炎,解毒,止血。治风火眼痛,鸡盲,鼠咬伤,吐血,衄血。"
  ⑤《南宁市药物志》:"祛瘀生新。治妇女经闭及虚寒咳嗽,肠胃寒痛。煎水洗盗汗及荨麻疹。"
  ⑥《江西中药》:"舒筋活络,利尿止血。内服用于风湿关节痛,风疹块,黄疽,大便下血。外用烧存性研末,治汤火伤疮。"
  ⑦《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扭伤及鸡爪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跌打损伤,调和筋骨:伸筋草茎叶五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虚痨病,咳嗽,吐血,小便不利,遗精:铺地蜈蚣一两,公猪小肚-个(去浊洗净)。和水适量,炖二小时服。日服一次。连服三至五次。(《闽南民间草药》)
  ③治吐血:铺地蜈蚣一两。捣烂,开水冲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肝炎,黄疸:鲜铺地蜈蚣一至二两。煎服,每日一至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痢疾:鲜铺地蜈蚣一至二两,红糖半两。加水煎服,一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蛇缠疮:伸筋草焙干研粉,加麻油、冰片调敷患处。(《浙江民间草药》)
  ⑦治小便不利、梦遗失精:鲜铺地蜗蜈蚣一两,鲜海金沙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No. 3
  种 名: 平枝旬子
  学 名: Cotoneaster
  别 名: 铺地蜈蚣
  科: 蔷薇科 属: 旬子属
  综述
  蔷薇科(Rosaceae)铺地蜈蚣属(Cotoneaster)灌木或小乔木之通称,约有50种,原产於欧洲温带地区,许多种类现已被引入其他温带地区。铺地蜈蚣得以被广泛栽植的主因在于其吸引人的生长习性、白色到粉红色的小花和鲜红色到黑色的小果。叶互生,叶缘平滑;萼片和花瓣各5枚,通常成簇著生;果径长约8公釐(1/4吋),果核2∼5粒。
  铺地蜈蚣中的许多装饰种类对园艺景观十分重要,其中高不及1公尺(3呎)的低矮品种包括有︰岩石铺地蜈蚣(C. horizontals)、熊莓铺地蜈蚣(C. dammeri)和越橘铺地蜈蚣(C. apiculatus);密贴铺地蜈蚣(C. adpressus),高不及30公分(1呎),是一种有用的被地植物。株高1∼4公尺的灌木品种包括有︰伸展铺地蜈蚣(C. divaricata)、北京铺地蜈蚣(C. acutifolius)、多花铺地蜈蚣(C. multiflorus)和全缘铺地蜈蚣(C. integerrimus)。至於少数产於暖带地区的种类,如亲缘铺地蜈蚣(C. affinis)、库氏铺地蜈蚣(C. cooper's)和寒带铺地蜈蚣(C. frigidus),株高可达4.5∼6公尺。
  产地分布
  产于我国湘、鄂、陕、甘、川、滇、黔等省,多生于海拔1000~3500m的湿润岩石坡,灌木丛中及路边,是多花铺地蜈蚣(Cotoneaster multiflorus)西藏高原东南部亚高山灌木丛主要树种之一
  形态特征
  落叶或半常绿匍匐灌木,高不过0.5m。枝水平开展成整齐的两列。叶近圆形或宽椭圆形,长0.5~1.5cm,先端急尖,叶面暗绿色,下面有柔毛。花粉红色,1~2朵并生,径约5~7mm,花瓣直立,倒卵形。果近球形,鲜红色,径4~7mm,常含3小核。花期5~6月;果熟9~10月
  生长习性
  喜半荫,交照充足亦能生长,喜空气湿润,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瘠薄,石灰质土壤也能生长。不耐水涝,华北地区栽培宜避风处或盆栽
  园林用途
  一枝()子树姿低矮,春天粉红色小花星星点点嵌于墨绿色叶之中,入秋红果累累,经冬不落。最适宜作基础种植材料,地面覆盖材料,或装饰建筑物,尤其是纪念性建筑物的墙面。红国翠叶特别醒目,常丛植于斜坡、岩石园、水池旁或山石旁,或散植于草坪,是山石盆景的优良材料。
  繁殖培育
  扦插、播种繁殖为主,亦可秋季压条。注意树形修剪,使枝条分布均匀有层次
  植物类型: 蕨类植物
  拉丁学名: Lycopodium cernuum L.
  属名: 石松属 Palhinhaea A.Franco & vasc.
  科名: 石松科 Lycopodiella Holub
  俗名别名: 平枝旬子、小叶旬子、矮红、垂穗石松、过山龙、筋骨草
  地理分布: 重庆、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性状: 属多年生蔓性常绿草本,主茎直立,主茎下部不分枝,向上叉状分枝,高达40cm;侧枝平伸,主茎基部产生匍匐茎,节部触地生根蔓延。不育叶线状钻形,螺旋状排列与茎上,向上弯曲,先端芒刺状,全缘,叶长3~4mm。孢子囊穗单生小枝顶,短圆柱形,卵形或近球形,长0.4~1cm,直径2~3毫米,通常向下弯垂,无柄;孢子叶三角状卵形,顶端长削尖,边缘有多数睫毛;孢子囊肾形,外有网纹。
  用途: 枝叶清秀典雅,很适于盆栽室内装饰,也是常用的插花的良好配叶。药用:全草。性温,味苦辛。能祛风散热,舒筋活血。
包含词
铺地蜈蚣碱铺地蜈蚣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