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axy Disk
銀河係是旋渦星係,有兩條或更多條旋臂。在研究銀河係旋臂時,光學方法受到很大限製。關於銀河係旋臂的知識主要來源於射電觀測。在太陽附近,射電觀測探測到3段旋臂,即英仙臂、獵戶臂和人馬臂。太陽靠近獵戶臂的內側。20世紀70年代,人們通過探測銀河係一氧化碳分子的分佈,又發現了第4條旋臂,它跨越狐狸座和天鵝座。它是一條離銀心4千秒差距的旋臂,稱為3千秒差距臂,正以約50千米/秒的速度嚮外膨脹。已得知,旋臂是氣體、塵埃和年輕恆星集中的地方。旋臂內主要是極端星族Ⅰ天體,如O型和B型星、金牛座T型變星、經典造父變星、疏散星團、超巨星、星協等。旋臂內還有大量的中性氫、電離氫、分子云和塵埃。旋臂結構的整體圖像可以用密度波理論較好地解釋。但旋臂的起源和演化問題尚未解决。
在我們的銀河係內,有着四條長長的“手臂”,它們是各種星體誕生與成長的搖籃。想要瞭解銀河係的全貌,我們就必須“抓住”這些“手臂”,因為它們能畫出一張精確的銀河結構圖。
在經過一年的觀測後,一個國際天文小組幸運地“抓住”了其中的一隻。昨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瞭解到,該所徐燁博士參加的國際小組精確測得了太陽係到銀河係最近的“手臂”——“英仙臂”的距離為6370光年。
上海天文臺瀋志強研究員表示,要想準確瞭解銀河係的大小和年齡,需要先精確測量出這些手臂的距離,“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在觀測其他星係時,它們的形狀能夠一目瞭然,而對於我們本身所在的銀河係卻沒法看到全貌,因此衹能通過觀測加推測來確定其形狀。”
據悉,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精確測定的最遠天體的距離,其對精確描述宇宙的大小和年齡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也被發表在了最新一期的權威刊物《Science》上。
據瞭解,銀河係是漩渦星係,從裏嚮外伸出了四條旋轉的“手臂”:人馬座旋臂、獵戶座旋臂、英仙座旋臂、3000秒差距臂,每條“手臂”都由難以計數的恆星和星雲組成。其中我們生活的太陽係在獵戶臂內,位於人馬臂和英仙臂之間,但更靠近英仙臂。
據透露,三國的科學家巧妙采用了一種名為“三角視差”的方法,用射電望遠鏡成功捕捉到了來自“英仙臂”的一個宇宙激光發射源,並把太陽和地球的間距作為基綫,進行幾何計算後得出了這個輻射源的距離。
根據該小組的觀測結果,太陽到英仙座旋臂的距離為1.95千秒差距,約6370光年,誤差不到2.1%。
想象一下,如果有機會從上方俯瞰我們的銀河係平面,它更像是一隻巨大的“八爪魚”。因為銀河係中的恆星並不是均勻分佈的,各種星際物質形成的星雲、開放星團、新星等集合在一起,看上去就像是從銀河係中心嚮外依逆時針方向延伸出的多條“手臂”,天文學上將它們稱為“銀河旋臂”。
銀河係包括4條大的和2條小的旋臂。太陽係坐落在較短的獵戶座旋臂上,位於英仙座旋臂和人馬座旋臂之間。旋臂是銀河係裏新的恆星誕生的搖籃。事實上,銀河係每年都會有約10顆新恆星生成,每100年至少會有一顆星老化。新生的星就出現在銀河的旋臂上。
2009年1月5日,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發表新聞公報稱,該校科學家與瑞士蘇黎世大學、德國魯爾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繪製出銀河係旋臂的完整圖像。圖像顯示,銀河係內部有兩條明顯對稱的旋臂,他們嚮銀河係外圍延伸後分成四條旋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