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金屬工藝 > 銅元
目錄
No. 1
  從清代末年到抗日戰爭前通用的銅質輔幣﹐圓形。因與傳統的圓形方孔錢不同﹐中間無孔﹐故俗亦稱"銅板"。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廣東開始鑄造。正面有"光緒元寶"四字﹐背面有蟠竜紋。每枚重庫平二錢﹐當製錢十文﹐每百枚換銀元一元。除當十銅元外﹐還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額。流通最廣的是當十銅元﹐俗稱"單銅板"﹔其次是當二十文的銅元﹐俗稱"雙銅板"。宣統年間(公元1909年-1911年)﹐銅元正面改鑄"大清銅幣"四字。在北洋軍閥時期﹐銅元的種類很多﹐河南有當五十的銅元﹐四川有當百和當二百的銅元◇因各省濫發結果﹐銅元貶值﹐每枚銀元可兌銅元數遠遠超過百枚﹐其兌換行市在上海稱衣牌。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翌年發行新的銅輔幣﹐有一分﹑半分兩種﹐舊銅元多被銷熔。
No. 2
  從 清 代末年到抗 日 戰爭前通用的銅質輔幣,圓形。因與傳統的圓形方孔錢不同,中間無孔,故俗亦稱“ 銅板 ”。 光緒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 廣東 開始鑄造。正面有“光緒元寶”四字,背面有蟠竜紋。每枚重庫平二錢,當製錢十文,每百枚換銀元一元。除當十銅元外,還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額。流通最廣的是當十銅元,俗稱“單銅板”;其次是當二十文的銅元,俗稱“雙銅板”。 宣統 年間(公元1909年-1911年),銅元正面改鑄“大清銅幣”四字。在北洋軍閥時期,銅元的種類很多, 河南 有當五十的銅元, 四川 有當百和當二百的銅元。後因各省濫發結果,銅元貶值,每枚銀元可兌銅元數遠遠超過百枚,其兌換行市在 上海 稱衣牌。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翌年發行新的銅輔幣,有一分、半分兩種,舊銅元多被銷熔。 魯迅 《吶喊·一件小事》:“我沒有思索的從外套袋裏抓出一大把銅元,交給巡警。”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間或誰一個人身上有一兩枚銅元,就到賣狗肉攤邊割一塊狗肉。”
銅元
  中國清末民初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俗稱銅板。是我國近代貨幣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銅元誕生於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銅元與歷代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係仿照香港銅輔幣鑄造而成的。它的誕生,標志着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産的新階段。
銅元由來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掀起了瘋狂的劃分“勢力範圍”和搶占“租藉地”的瓜分浪潮。隨着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全面深入,中國對外貿易一再入超,大量白銀外流加上沉重的戰爭賠款,清政府的財政恐慌日益嚴重。同時,由於帝國主義為掠奪目的對中國的投資,客觀上使中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於是,社會對貨幣的要求量日益增大。銅元,就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 年),江西道監察御史陳其璋奏請“仿造大小銅元,以補製錢之不足”。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900 年),銅元首次在廣東試鑄成功。銅元每枚重2錢,含銅95%、白鉛4%、錫1%。正面鑄“光緒元寶”四漢字和“廣寶”二滿字,周圍有“每百個換一圓”的字樣。背面中央刻有一蟠竜紋飾,周圍有英文“廣東一仙”等字樣。這是最初的銅元
  1904 年,銅元的外觀稍有變化:原來的“每百個換一圓”的字樣改為“每枚當製錢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為“十文”。新銅元精秀、華美。於是,各省紛紛仿效。但各省所鑄的光緒元寶銅幣,其畫面上均置省名,字樣和花紋也有所變化。這時,“銅元開鑄已有十省,設局多至二十處”。
  1905 年,清政府為整齊劃一銅元,解决流弊,着手鑄造“大清銅幣”。分四種:當二十重四錢,當十重二錢,當五重一錢,當二重四分,成色定為紫銅九五,配白鉛五。因為濫鑄之風一發而不可收,銅元日趨貶值。
  據梁啓超所記各年份銅元鑄額為光緒30年1741167千枚、光緒31年4696920千枚、光緒32年1709384千枚、光緒33年2851200千枚、光緒34年1428000千枚。
  1910年(宣統2年)4月16日,清政府决心從根本上解决銅元中的問題,頒布了幣製則例,在確定銀本位的同時,規定銅輔幣為分幣,有二分一分五釐一釐四種,這次計劃尚未實施,就與清王朝一同壽終正寢了。
  民國時期,各地軍閥割據勢力相互混戰,繼而又紛紛設廠製造銅元,用以籌措軍費,競相濫造,營私分肥,毫無章法,遂使銅元質地惡劣,價格暴跌。北洋政府時期的錢法更壞,各省不僅沒有停造,反而紛紛增設新廠,所造銅元銅質低劣,面值增大,以牟取暴利。北伐以後,銅元逐漸被鎳幣所取代,逐步退出流通。
  中國共産黨領導開闢的蘇區根據地,曾先後製造和發行銅元多種,現在已成為難得的革命文物。
  銅元在我國發行流通前後不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它在我國貨幣的歷史的長河中,僅是十分短暫的一瞬間,但中國銅元見證了中國從封建社會演化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過程,是中國近代貨幣史和錢幣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歷來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起越來越多國內外錢幣專傢、學者、收藏者、愛好者去總結和回顧。
銅元的分類
  ① 光緒元寶時期
  主要始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這一時期各地造幣均有光緒元寶字樣。總廠造幣在正面左右分列“戶部”二字,各地均在正面上緣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區別。這一時期各廠局各盡所能,自行設計,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各地特點的竜圖、花式,是銅元品種最多、 圖案最豐富、版式最繁雜的時期。
  ② 大清銅幣時期
  主要始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宣統三年(1911)。這一時期各地所製銅元多有大清銅幣字樣。總廠造幣均在正面左右分列“戶部”和幹支紀年文字,後期則去掉“戶部”,僅有幹支紀年文字,各地造幣均在正面中央鑄一陰文省名(也有少數為陽文)以示區別。大清銅幣多係戶部統一製發祖模,所以背面統一為蟠竜圖,又稱“大清竜”。大清銅幣中也有背水竜、坐竜等圖案,但為數不多,有些還是屬於面背後誤配的錯版。這一時期因清廷整頓錢法,裁並造幣廠,銅元品種圖案大不如前。
  ③ 民國初期銅元
  主要指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七年(1918)。其種類有“開國紀念幣”、“共和紀念幣”及鑄有省名的民國銅元等。這一時期新式銅元與清末舊式銅元混合流通,使銅元的混亂程度進一步惡化。
   
  ④ 民國中期銅元
  主要指民國八年(1919)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這一時期國內銅元的混亂局面達到頂點。地區性分割使銅地流通呈明顯的區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僅有清代的各類銅元、民國各類銅元,個別地區還流通大面額銅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地區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額銅元,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也發行有自己的銅元,日偽政權則在他們控製的地區也發行了銅元。因此,這一時期的銅元五花八門,極為混亂。
   
  ⑤ 民國後期銅元
  主要指民國二十五年(1936)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民國中期後幾年,各地軍閥逐步走嚮衰落,國民黨政府開始了統一幣製控製金融的進程。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主要發行紙幣,銅元輔幣逐漸被鎳幣所代替。發行的銅元主要有黨徽布圖分幣等。解放前夕,貴州、綏遠還發行了地方銅元,但衹是曇花一現。
  至此,銅元走完了其短暫的歷程,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銅元收藏鑒別
  近代銅元的發行流通雖然衹有短短的三十餘年時間,但其數量之浩繁、種類之龐雜、版別之衆多,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據估算,僅從1900年到1917年,全國各省鑄造的當十文銅元就有320億枚之巨。而僅清末銅元背面的蟠竜圖案版別就超過400種。如今銅元已成為錢幣收藏的一大重要門類。但如何從數量如此巨大、種類如此繁多的銅元堆中挑選出較有收藏價值的品種,確實令大多數初涉銅元收藏的錢幣收藏愛好者大感為難。現簡要介紹幾種最為簡單易學的挑選方法,希望能對初集銅元的泉友們有所助益。
  ① 看鑄造幣材
  鑄造銅元的材質當然是銅,各種銅元中以紅銅元最為多見,黃銅元少見。有些省份為降低成本多得利潤,大鑄含銅成色較低的黃銅元,如“大清銅幣”中心寧字二十文、奉天光緒銅元等黃銅質居多,紅銅元反而少見。此外,民間私鑄的銅元也多為黃銅質。鑄造整齊精美、色澤潤白如銀的白銅幣以及鉛質銅元則多屬於樣幣性質,難得一見。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不少白銅幣偽品,一般采用在普通銅元表面鍍鎳的方法偽造,但不甚光潔,砂眼氣泡較多,邊緣無齒,幣身較薄,不具樣幣特徵,不難辨識。
  ② 看面值大小
  銅元面值有很多,其中以當十文銅元最為常見,而當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面值銅元都值得留意。“光緒元寶”四川當三十文銅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間習慣,旋鑄旋廢,存世僅有十餘枚,非常罕見。“大清銅幣”宣統二十文、“光緒元寶”廣東五文、江南甲辰“光緒元寶”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國雙旗五百文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民國四川鑄造的“四川銅幣”當二十、當五十、當百者卻屬常見品種。
  ③ 看鑄幣工藝
  銅元一般采用機器鑄造,故稱“機製銅元”。但有些地方因買不起機器因陋就簡鑄幣或民間土法私鑄,産生了不是機製的銅元。如采用傳統翻砂法鑄造的“砂版銅元”,人力手搖機械鑄造的半機械幣以及手工打製銅元等。這些非機器鑄造的銅元,多是過渡時期的産物,鑄造數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另外,銅元一般中間無孔,因此發現中間有孔,特別是方孔的銅元值得格外留意。其中以“光緒元寶”安徽方孔十文銅元最為罕見,估計存世量不會超過10枚,被譽為“一級大珍”。
  ④ 看是否錯版
  銅元常見錯版形態有:1.英文錯誤,主要有字母寫錯、單詞拼錯等。如將“a”寫成“a”、單詞“province”(省)錯拼為“provinec”等。2.滿文錯誤。如四川官局造“光緒元寶”銅元,上緣紀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滿文卻為“寶福”(福建鑄錢局)。3.正背面圖案錯配。如“光緒元寶”背錯配大清竜圖,“光緒元寶”湖北造背錯配廣東飛竜圖,“大清銅幣”宣統乙酉年造背錯配“光緒年造”字樣等。4.陰文圖案。銅元幣面文字大多為凸出陽文,也有極少數會有單面陰文圖案出現,這是製造過程中産生的錯誤。5.合背、合面銅元。錯版銅元值得關註。
  ⑤ 看是否有齒邊
  一般情況下,銅元側面是沒有任何紋飾的光邊,軋有齒邊的銅元絶大多數屬於樣幣性質值得收藏。但“光緒元寶”江蘇十文和民國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銅元中也常見齒邊普通品存在,這屬例外。
  ⑥ 看品相
  品相被稱為是“收藏品的生命”。品相的好壞,不僅影響到收藏品價格的差異,而且還關係到藏品是否容易變現的問題。銅元的品相對銅元收藏意義尤為重大。機製銅元無論是對表面的光潔度,乃至邊絲的好壞都有嚴格的要求,任何缺陷都會影響藏品的價格。圖案文字清晰、無磨損,表面平整光潔,邊緣無明顯撞擊痕跡等,基本可算得上好品相。品相好的銅元值得收藏,即使是普通品種,收藏價值也較高。
銅元有沒有投資價值
  所謂銅元與一般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中國銅元主要流行於清末民初,鑄造流通了50多年。銅元的品種大約有1000餘種,由於離現在時間短,所以存世量極大,估計至少有百億枚以上。因此銅元在國內集藏品交易市場上價格長期低迷。
  低廉的價格對於那些初學的人來說容易參與,目前國內集藏銅元的人還不是很多,進行係統研究的人更少,銅元中的一些稀有版別鮮為人知,如果仔細甄別,龐大的數量中會發現不少珍稀品種。如果現在能以較低的價格買進,應該說是好的投資。另外由於價格低廉,一般普銅元的偽品也很少,大大減少了投資風險。
  銅元的歷史不長,光緒二十三年(1897),江西道監察御史陳其璋奏請“仿造大小銅元,以補製錢之不足”。光緒二十六年(1900),廣東首次仿造香港輔幣製成銅元。這種銅元每枚重2錢,成色含銅95、鉛4、錫1。正面為“光緒元寶”漢字和“廣寶”滿字,周圍有“每百個換一圓”字樣。背面中央刻一蟠竜紋,周圍有英文“廣東一仙”。這種銅元的的試樣品存世量極其罕見,現價格高達25000/枚。這種銅元的流通幣裏除背面英文字母錯版為“ten cash”,價格為10元,普通“廣寶”銅元僅值0.5—1元/枚。
  清代銅元起初以“光緒元寶”為文,各省鑄幣並無統一標準,成色樣式均存在相當差異。鑄造銅元的材質根據各種銅質合金成分的不同能分出好多種。比較多的是紅銅與黃銅,以紅銅為多。清代銅元有各種面值,最常見的是十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
  “大清銅幣”中心粵、淮二十文、“開國紀念幣”小寫二十文、吉林中花十文等都是常見面值裏十分罕見的珍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還有一些小面值半文、一文、二文銅元,流通時間不長存世量也不是很多,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另有一些特殊面值的銅元存世量很少,也值得一藏。
  光緒三十年(1904),“廣寶”銅元正面原來的“每百個換一圓”字樣改為“每枚當製錢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為“十文”。改鑄後的銅元精緻、秀美,在當時流通很廣,現存量還很多,錢幣交易市場裏僅售0.5—1元/枚,背面英文字母錯版為“ten cash”,值10元/枚。
  1904年鑄造的“光緒元寶”四川當三十文銅元是當年四川銅幣廠成立之時的試樣品,並未經流通使用,尚有紅銅和黃銅兩種類型,現已成為十分著名的銅元珍品。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鑄“大清銅幣”。這類錢幣分4種:1、當二十重四錢(其中背面有珠圈者目前市價為60元/枚,“20”後有點約為25元/枚,中央有星點約為10元/枚,普通的僅值0.5—1元/枚)。2、當十重二錢(中央有星點約為15元/枚,普通的僅值1—7元/枚)。3、當五重一錢(約便50元/枚)。4、當二重四分(約合60多元/枚)。這類銅幣成色為含紫銅95、白鉛5,在當時鑄造量很大,曾在民間廣為流通和使用。目前,在錢幣交易市場裏也常見有“大清銅幣”批量出售。
  民國成立後,銅元仍繼續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最大的區別是竜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為兩面叉的國旗圖案,並有“開國紀念幣”或“中華民國銅幣”字樣。在目前的錢幣交易市場裏,一些普通的“開國紀念幣”僅人民幣數角或數元,一些存世量較少的可值數十元、數百元左右。其中罕“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徐世昌像十文銅元”等幣的市價均在2000—3500元之間。還有河南曾在民國二十年鑄有一種五百文的大銅元也非常稀罕。
  該幣正面圖案中央為兩面交叉的國旗,上方為“中華民國”4字,下面為記值:500cash;背面圖案為稻穗組成的嘉禾紋,中央竪寫“五百文”3字。該幣為面值最大的了,現存世量極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該幣的市場價已接近人民幣5000餘元了。20世紀30年代後銅元逐步被紙製角分票和鎳質硬幣所取代。
  當年的銅元是采用鋼模鑄造,開模是采用手工雕刻模具,一般一副鋼模最多衹能鑄造銅元2萬枚左右,每個雕刻鋼模的模具上必然上會有許多細小的差異,這為我們今天收藏和研究銅元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目前錢幣交易市場裏一枚普通“廣寶”銅元通常僅值0.5—1元,但如果能收集到30枚同一品種卻不同版別的普通銅元,這些銅元合在一起的身價就可高達千元以上。
  當然這會很不容易,但衹要細細留意,花費不多的錢,就可能得到非常豐厚的回報。目前絶大部分銅元的售價都不高,銅元潛在的投資價值尚未被大多數人所發現,若是能意外收穫一些珍稀銅元品種,就更好了。
  目前錢幣交易市場裏的多數普通銅元中雖然沒有偽品,衹一些身價數百元以上的銅元裏已經出現少量贋品,有真幣改刻和新幣仿製等形式,投資者要小心。
銅幣的鑒定方法
  鑒定古錢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是:第一,要掌握每一時代錢幣的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古錢都反映有鑄造錢幣的時代特徵,每人類古錢還有它的個別特徵。掌握這些特徵就可以瞭解它們是什麽時代的錢幣,什麽種類的錢幣,並根據這些特徵區別真錢和偽錢。古錢的)特徵包括錢文和形製兩方面,錢文是鑄在古餞上的字體,形製指古錢的造型結構、濤造工藝和幣材成分。瞭解每個時代、每種貨幣的這些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是識別每一時代、每一種古幣的真偽及其價值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發現一枚與其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差得很大的貨幣,應特別註意其作偽的確能性,再用其他方法鑒定、就可確定其真偽。第二。用科學方法辨別偽錢的偽銹、偽色。對古錢幣鑒定中;分辨銅銹、銅色的真假是相當重要的方法,因為單從文字形製很難絶對斷定真偽,而鑒定銹色方法簡便、正確可靠。 第三,熟悉偽錢的基本特徵。鑒別偽錢既要瞭解每個時代真錢的基本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也要瞭解偽錢的基本特徵。改刻的偽幣幣面不平,拼合的偽幣正反面幣色不一,彼:鑿去的文字四周總有痕跡可尋,、用翻砂法製造的錢幣光澤度差)而且比真錢略為小和薄等等小瞭解偽幣的基本精況和:偽造法,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偽幣作偽之處。第四,掌握與古錢鑒定有關的知識。應瞭解馬剋思主義的貨幣理論、廣博的歷史知識、古錢的鑄造常識和“栽譜臥錄,古文字學以及歷代典章制度知識,。對鑒定古錢都是十分必要的。
  偽錢的偽銹鑒定
  偽造銅銹的方法簡單來說有七種:第一,用漆和顔料拌:和後塗在偽幣上,7年半載後幹硬了,幾乎像真銹一樣,第二,用鬆香或膠水拌以顔料,塗在偽錢幣,於硬後看上去也和真銹一樣,但牢度色澤稍差。第三,用普通銅錢的真銹粘在偽造的銅幣上,銹是真的,、預是假的。第隊把偽幣置於土中或潮濕環境中,過兩、三年後,偽錢即生出真銹,第五,把偽錢浸人醋酸中,加入硫酸銅,偽幣上會長出鮮明結晶狀的緑銹。第六,把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較短時期脅會生銹。第七、用細銅屑未,與硝酸、預料拌和,塗在偽幣上,能長出比較牢固的銅銹,識別這些偽銹的方法是:第一,紅銹和水銀銹是不能用藥浸、土埋法取得的;如:用顔料和漆、膠水等混合後塗上,時間一長。假銹即會脫落。第二,用偽幣浸入硫酸或醋酸中,域埋入上中長出的釩銹,一般都在表面,沒有深入銅質內部,“而且長出的緑銹要粗)鬆、脆,容易脫落,不能發生硬緑,用手指撳、壓,真銹和假銹即易區別,偽錢的銹鬆脆易脫落,真錢的銹手摜很難弄得動。第三,用膠水調以顔料做成的偽銹,經本起開水泡煮和鹼水洗刷,衹要在開水中泡煮或用鹼水洗刷,假銹便會全部脫落。第四,用鬆香調以顔料做成的偽銹,雖然表面看來與真銹難以區別,但假使用手磨擦或熱水浸泡後,銹上如有鬆香氣味,即為偽銹。第五,用漆加顔料做成的偽銹,經過一年半載後比較堅硬,類似於真幣長出的硬緑銹,但是這種偽銹色澤不像天然長成的銹那樣自然,長久以後容易剝落。總之,真銹是長年纍月自然長成,銹質入骨,堅硬牢涸,經久不變、人的手指難以颳動。“而假銹較粗、疏、鬆、脆。容易颳動或脫落,有的雖看來堅硬,,但經沸水煮或鹼水洗刷,,亦會全部剝落。明清以來的銅幣由於時代近,往往不主銹,就衹能根據形製、文字來分辨了。
  偽錢的偽色鑒定
  辨色也是辨別偽錢的一法。有的古錢無銹,傳用日久後。表面上生成一種堅硬的黑褐色或古銅色,稱為“傳世古”。偽幣新鑄,當然無傳世古,作偽者把偽幣經火鍛燒或放入????酸、醋酸中浸泡,取出後再裹入帶內不斷磨擦,做成偽傳世古的。但真的傳世古堅牢,難以颳除,錢幣流傳愈久,色澤愈深,越是堅牢,極薄的一層,用水煮洗颳都很難去掉。假的傳世古比較輕浮,色澤不牢,有的是用偽錢放在煤煙上熏黑後,再上蠟打光的。這種偽造的傳世古用開水泡煮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銅市本身的顔色也值得註意。明中葉前一般以青銅鑄錢,市色青緑,有的泛紅,稱為水紅銅。明代後期以後用黃銅鑄錢,銅色淺黃而帶光澤。清代新疆、福建等少數地區的鹹豐錢用紅銅鑄造,銅色紫紅。如發現宋代以前淺黃發光的黃銅錢,大概就是偽幣了,當然宋代以前有時個別貨幣由於冶鑄技術不精而雜人其他金屬較多,有的幣面也有呈黃銅顔色,如五代南唐的“唐國通寶”、“大唐通寶”以及“開元通寶”大錢也帶有黃銅色澤的,但其成分與銅鋅合金的黃銅不同。清代的年號錢型式較統一,偽幣極少,均用黃銅“鑄造,但個別特殊貨幣也有比較珍貴的,如發現清代年號錢用青銅鑄造,呈暗褐青緑色,則亦可以認為大致是偽幣了。
  偽錢的辨聲鑒定
  辨聲亦為鑒定偽錢之一法真的古幣傳世已久,冶鑄時的火氣已消失,敲擊時聲音無轉音,而新鑄出的錢雖然偽用了古代的年號,但敲擊時必有轉音。一、用嵌補法,打製拼合法等方法以手不製造的偽幣,由於偽幣不是整塊金屬,而是拼合而成的,有的用兩種不同性質的金屬拼合而成的,幣內有損傷,所以衹要將其輕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屬敲擊,會發出破殼聲
如何挑選近代銅元
  近代銅元的發行流通雖然衹有短短的30餘年時間,但其數量之浩繁、種類之龐雜、版別之衆多,實在令人嘆為觀止。現簡要介紹幾種最為簡單易學的挑選方法,希望能對初集銅元的泉友們有所幫助。
  看鑄造幣材。鑄造銅元的材質當然是銅,各種銅元中以紅銅元最為多見,黃銅元少見。有些省份為降低成本多得利潤,大鑄含銅成色較低的黃銅元,如“大清銅幣”中心“寧”字二十文、奉天光緒銅元等黃銅質居多,紅銅元反而少見。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不少白銅幣偽品,一般采用在普通銅元表面鍍鎳的方法偽造,但不甚光潔,砂眼氣泡較多,邊緣無齒,幣身較薄,不具樣幣特徵,不難辨識。
  看面值大小。銅元面值有很多,其中以當十文銅元最為常見,而當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等面值銅元都值得留意。“光緒元寶”四川當三十文銅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間習慣,隨鑄隨廢,存世僅有十餘枚,非常罕見。“大清銅幣”宣統二十文、“光緒元寶”廣東五文、江南甲辰“光緒元寶”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國雙旗五百文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民國四川鑄造的“四川銅幣”當二十、當五十、當百者卻屬常見品種。
  看鑄幣工藝。銅元一般采用機器鑄造,故稱“機製銅元”。但有些地方因買不起機器而因陋就簡鑄幣或民間土法私鑄,産生了不是機製的銅元。如采用傳統翻砂法鑄造的“砂版銅元”,人力手搖機械鑄造的半機械幣以及手工打製銅元等。這些非機器鑄造的銅元,多是過渡時期的産物,鑄造數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另外,銅元一般中間無孔,因此發現中間有孔,特別是方孔的銅元值得格外留意。
  看是否錯版。銅元常見錯版形態有:1.英文錯誤,主要有字母寫錯、單詞拼錯等。如將單詞“PROVINCE”(省)錯拼為“PROVINEC”等。2.滿文錯誤。如四川官局造“光緒元寶”銅元,上緣紀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滿文卻為“寶福”(福建鑄錢局)。3.正背面圖案錯配。如“光緒元寶”背錯配大清竜圖,“光緒元寶”湖北造背錯配廣東飛竜圖,“大清銅幣”宣統乙酉年造背錯配“光緒年造”字樣等。4.陰文圖案。銅元幣面文字大多為凸出陽文,也有極少數會有單面陰文圖案出現,這是製造過程中産生的錯誤。5.合背、合面銅元
  看是否有齒邊。一般情況下,銅元側面是沒有任何紋飾的光邊,軋有齒邊的銅元絶大多數屬於樣幣性質,值得收藏。但“光緒元寶”江蘇十文和民國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銅元中也常見齒邊普通品存在,這屬例外。
  看品相。品相被稱為是“收藏品的生命”。品相的好壞,不僅影響到收藏品價格的高低,而且還關係到藏品是否容易變現的問題。銅元圖案文字清晰、無磨損,表面平整光潔,邊緣無明顯撞擊痕跡等,基本可算得上好品相。
出土的銅元如何保存
  銅元誕生在清末政治腐敗、經濟衰竭的歷史階段,從光緒二十六年起(1900年),經歷了晚清、民國時期的短短30多年,但其版別衆多、種類龐雜、存世量大,錯配模具、錯簽局名時有發生,造成“奇品”、“趣品”,豐富了收藏研究的情趣。
  銅元多以紅銅為材質,大小規範,製作精美,頗具收藏和欣賞價值。目前研究銅元的人還不是很多,銅元中的一些稀有版別鮮為人知,如果仔細鑒別,會發現不少珍稀品種。另外由於價格低廉,普通銅元的偽品也很少,也減少了買入贋品的風險。我在收藏銅元時特別關註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註意品相外觀。品相是藏品的生命,銅元也一樣。由於銅元是機器壓製的,圖案細微精緻,但綫條比較淺,很容易磨損,特別是凸出的部分更是容易磨損,很難找到完美無損的。因此銅元品相的好壞,首先要看文字花紋是否清晰、表面平整光潔、邊緣無明顯磨損等。其次銅元最忌有銹,因為銅元的歷史並不是很長,與古銅錢有銅緑的值錢是不同的,銅元有銹會遮蓋銅元的細微部分,收藏價值大打折扣,也影響觀賞。品相好的銅元值得收藏,即使是普通品種,收藏價值也較高。
  二是看面值。清代銅元裏各種面值甚多,銅元中當十銅元最常見,其餘面值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五百文銅元都值得收藏。宣統年間鑄“大清銅幣”二十文、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開國紀念幣”小寫二十文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河南省造中華民國雙旗五百文大銅元銅元面值最大者,亦相當稀罕。但也有一些例外的,如民國時四川軍政府鑄造的“四川銅幣”當二十、當五十、當百者卻屬常見品種。
  三是註意版別。銅元的版別衆多,清代末期,整個民國期間,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類銅元外,日偽政權也發行過部分銅元。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則流通着根據地自行鑄造的銅幣。每個種類都可細分出許多種版別,其中有些版別非常稀少,市場上很難見到,銅元中還有許多錯版,如英文倒置、滿文錯寫、面背錯配、陰陽幣等,雖然數量不多,但還是可以碰上,因此收藏時應特別留意,說不定一枚看似平常的銅元,就是難得的錯版品。
百科大全
  tongyuan
  銅元
    清末用新式機器鑄造的銅質硬幣。采用銀元的形製,中間無孔。俗稱“銅板”。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廣東首先開鑄銅元。每枚重二錢,正面內緣鑄有“光緒元寶”四字,外緣左右鑄滿文“寶廣”,外緣上下是漢文“廣東省造每百枚換一圓”,背面中央是蟠竜花紋,外緣上下鑄有英文KWANGTUNG ONE CENT(廣東一分)字樣。此後,圓形無孔的銅元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圓形方孔的製錢。
    清末銅元可分為“光緒元寶”和“大清銅幣”兩大類。後者為宣統年間所鑄。錢面中央鑄“大清銅幣”四漢字,內嵌一小字代表省名或地名,上端有“大清銅幣”滿文,兩側為年份。邊緣中間分列“戶部”二漢字,上端為“當製錢×文”。錢背中央鑄蟠竜,上端鑄“××年造”,下端英文“ Tai-Ching Ti-Kuo Coper Coin(大清帝國銅幣)”字樣。根據1905年頒布的《整頓圓法章程》規定,清末銅元的面額為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等,即分別換製錢一至二十文。銅元的金屬成分為銅95%、鉛5%,或銅59%、鉛40%、錫1%。二十銅元重庫平四錢,當十重二錢,當五重一錢,當二重四分。五等銅元中,以當十銅元最為通行,約占各種銅元總額的97%左右。
     光緒元寶
     大清銅幣
    新鑄銅元製作整齊精巧,初時頗受大衆歡迎。由於當時鑄造當十銅元一枚,成本衹需製錢六枚,大利所在,各省紛紛設局購機開鑄。1903~1908年,各省所鑄銅元已達一百二十億枚以上。巨額銅元泛濫市面,一方面很快地將製錢驅逐出流通領域,同時也引起了銅元的貶值。1902年在上海,銅元與銀元的比價為八十比一,至1911年(宣統三年)降為一百二十三比一。
    1914年,北洋政府公佈《國幣條例》,確立了銀本位製,銅元的法償能力遂正式受到限製,定為輔幣。但是由於北洋各地軍閥濫鑄銅元輔幣,銅元的重量、成色、板別非常混亂。至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以後,銅元的面額成色纔趨劃一,舊銅元多被銷毀禁絶流通。
     (謝杭生)
    
相關詞
銅元十珍古幣甘肅錢幣珍稀收藏貨幣錢幣收藏
機製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