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花卉 : 中草药 : 被子植物 > 铁海棠
目录
No. 1
  euphorbia milii ch. des moulins
  别名:老虎簕,狮子簕,麒麟花
  大戟科(euphorbiaceae)
  一般特性:直立或稍攀援状灌木。
  茎:厚,长可达1米,刺硬而锥尖,长1-2.5厘米,5行排列于茎的纵棱上。
  叶:通常生于嫩枝上,倒卵形或矩圆形匙形,长2.5-5厘米,先端浑圆而具小凸尖,基部狭楔尖。
  花:大戟花序2-4个,排成具长柄,二歧状的聚繖花序;总苞片鲜红色,阔卵形或肾形,长约8毫米,径10-12毫米,花期:秋冬间。
  生态分布:原产马达加斯加岛。
  备注:为一栽培植物,性喜高温高湿的气候,其总苞美丽鲜红色,每被误认为花瓣。繁殖用嫩枝扦插,极易成活。
  【别名】万年刺、千脚刺、鸟不宿、麒麟花、刺蓬花、刺仔花、有刺日日有
  【来源】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铁海棠euphorbia milii ch. des moulins,以根和茎入药。全年可采,一般鲜用。
  【性味归经】苦、涩,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花:止血。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茎、叶:拔毒消肿。外用治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花10~15朵;外用适量,鲜茎、叶(去刺)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No. 2
  铁海棠
  (《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麒麟花(《中国植物图鉴》),老虎竻、狮子竻(《广州植物志》),玉麒麟、番鬼刺(《广西中药志》),海棠(《广西药植名录》),万年刺、霸王鞭、千脚刺、刺蓬花(《贵州草药》)。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的茎叶、根及乳汁。
  【植物形态】铁海棠
  多年生肉质灌木。茎直立或攀援状,长可达1米;刺硬而尖,长1~2.5厘米,或5行排列于茎的纵棱上。叶互生,通常生于嫩枝上;倒卵形或矩圆状匙形,长2.5~5厘米,先端浑圆而具小凸尖,基部狭楔形而尖,全缘。杯状聚伞花序2~4个,排成具长柄的2歧聚伞状;苞叶鲜红色,阔卵形或肾形,长约8毫米,径10~12毫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花同生于萼状总苞内;雄花多数,具雄蕊1;雌花单生于花序中央,子房上位,花柱3枚,柱头2裂。蒴果,3室。花期5~9月,果期6~10月。
  多栽培于庭圃。分布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花(铁海棠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性味】苦,凉,有毒。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有毒。"
  ②《广西中药志》:"味苦涩,性凉,有小毒。"
  ③《贵州草药》:"根:性平,味辛,有小毒。"
  【功用主治】排脓,解毒,逐水。治痈疮,横痃,肝炎,大腹水肿。
  ①《福建民间草药》:"化痰排脓,消痈解毒。"
  ②《广西中药志》:"解疮毒,泻水气。治恶疮,横痃,大腹水肿。"
  ③《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清凉,消炎,解毒。治肝炎,血积,热毒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3~5钱;或捣汁。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对口疮:鲜铁海棠茎叶,酌加红糖,捣烂外敷,日换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横痃:鸡蛋一个,穿刺小孔,铁海棠汁十滴入蛋内,用湿沙纸包裹五层,煨热,连服二个。(《广西中药志》)
  ③治鱼口、便毒:万年刺根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包患处。(《贵州草药》)
  ④治痈疮肿毒:铁海棠鲜根适量,捣烂同酒糟炒热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⑤治竹木刺入肉不出:铁海棠树液数滴,滴患处,待竹木刺露出皮肤,即可拔出。(《广西中草药》)
相关词
植物大戟科花卉花木百科
包含词
铁海棠花铁海棠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