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蛇類 > 金針蟲
目錄
叩頭蟲的幼蟲
  叩頭蟲的幼蟲。黃褐色﹐生活在土壤裏﹐吃作物的根莖﹐是農業害蟲。
No. 2
  金針蟲(elateridae)是叩頭蟲的幼蟲,危害根部、莖基、取食有機質,取食煙草的有很多種,但主要有limonius(北美洲)(akehurst,1981)、細胸金針蟲(agriotes)(美洲、亞洲、歐洲)、褐紋金針蟲(melahotus)(北美洲、歐洲、亞洲)、寬胸金針蟲(conoderus)(美洲、澳洲)(akehurst,1981)和hemicrepidius(北美洲、歐洲)。
  成蟲叩頭蟲一般顔色較暗,體形細長或扁平,具有梳狀或鋸齒狀觸角。胸部下側有一個爪,受壓時可伸入胸腔。當叩頭蟲仰臥,若突然敲擊爪,叩頭蟲即會彈起,嚮後跳躍。幼蟲圓筒形,體表堅硬,蠟黃色或褐色,末端有兩對附肢,體長13~20mm。根據種類不同,幼蟲期1~3年,蛹在土中的土室內,蛹期大約3周。
  由於為害新移栽煙苗根部及在莖基部掘洞,金針蟲引起煙株萎蔫和死亡,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時,為害程度較低。
  金針蟲較難控製,通常在移栽前用殺蟲劑處理土壤,移栽後再進行防治是比較睏難的。
形態特徵
  成蟲叩頭蟲一般顔色較暗,體形細長或扁平,具有梳狀或鋸齒狀觸角。胸部下側有一個爪,受壓時可伸入胸腔。當叩頭蟲仰臥,若突然敲擊爪,叩頭蟲即會彈起,嚮後跳躍。幼蟲圓筒形,體表堅硬,蠟黃色或褐色,末端有兩對附肢,體長13~20mm。根據種類不同,幼蟲期1~3年,蛹在土中的土室內,蛹期大約3周。
生活習性
  在地下主要為害玉米幼苗根莖部。有溝金針蟲、細胸金針蟲和褐紋金針蟲三種,其幼蟲統稱金針蟲,其中以溝金針蟲分佈範圍最廣。為害時,可咬斷剛出土的幼苗,也可外入已長大的幼苗根裏取食為害,被害處不完全咬斷,斷口不整劑。還能鑽蛀較大的種子及塊莖、塊根,蛀成孔洞,被害株則幹枯而死亡。溝金針蟲在8-9月間化蛹,蛹期20天左右,9月羽化為成蟲,即在土中越鼕,次年3-4月出土活動。金針蟲的活動,與土壤溫度、濕度、寄主植物的生育時期等有密切關係。其上升表土為害的時間,與春玉米的播種至幼苗期相吻合。
防治措施:
  1、用40%拓達毒死蜱100倍進行拌種。
  2、苗期可用40%的拓達毒死蜱1500倍或40%的辛硫磷500倍與適量炒熟的麥麩或豆餅混合製成毒餌 ,於傍晚明順壟撒入玉米基部,利用地下害蟲晝伏夜出的習性,即可將其殺死。
  3、玉米可選用包衣種子,小麥可用40%異柳磷100毫升加水2.5公斤拌種50公斤。
百科大全
  jinzhenchong
  金針蟲
  wireworm
  昆蟲綱鞘翅目(Coleoptera)叩頭蟲科(Elateridae)幼蟲的總稱。雜食性害蟲。俗稱叩頭蟲、鐵絲蟲、黃蚰蜒等。中國的主要種類有溝金針蟲(Pleonomus canali-culatus)、細胸金針蟲(A□riotesfusicollis)、褐紋金針蟲 (Melanotus caudex)、寬背金針蟲(Selatosomus latus)、興安金針蟲 (Harminius dahuricus)、暗褐金針蟲(Selatosomus sp.)等。
  成蟲體長8~9毫米或14~18毫米,依種類而異。體黑或黑褐色,頭部生有1對觸角,胸部着生3對細長的足,前胸腹板具1個突起, 可納入中胸腹板的溝穴中。頭部能上下活動似叩頭狀,故俗稱“叩頭蟲”。幼蟲體細長,25~30毫米,金黃或茶褐色,並有光澤,故名“金針蟲”。身體生有同色細毛, 3對胸足大小相同。溝金針蟲主要分佈區域北起遼寧,南至長江沿岸,西到陝西、青海,旱作區的粉砂壤土和粉砂粘壤土地帶發生較重;細胸金針蟲從東北北部,到淮河流域,北至內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均有發生,但以水澆地、潮濕低窪地和粘土地帶發生較重;褐紋金針蟲主要分佈於華北;寬背金針蟲分佈黑竜江、內蒙古、寧夏、新疆;興安金針蟲主要分佈於黑竜江;暗褐金針蟲分佈於四川西部地區。 主要為害小麥、大麥、玉米、高粱、粟、花生、甘薯、馬鈴薯、豆類、棉、麻類、甜菜和蔬菜等多種作物,在土中為害新播種子,咬斷幼苗,並能鑽到根和莖內取食。也可為害林木幼苗。在南方還為害甘蔗幼苗的嫩芽和根部。生活史較長,需3~6年完成1代,以幼蟲期最長。幼蟲老熟後在土內化蛹,羽化成蟲有些種類即在原處越鼕。次春 3、 4月成蟲出土活動,交尾後産卵於土中。幼蟲□化後一直在土內活動取食。以春季為害最烈,秋季較輕。防治方法見地下害蟲。
  溝金針蟲
  (魏鴻鈞)
包含詞
金針蟲類溝金針蟲金針蟲科褐紋金針蟲
寬背金針蟲細胸金針蟲桔花𠔌類金針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