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融體係(financial system) |
|
在現實中,世界各國具有不同的金融體係,很難應用一個相對統一的模式進行概括。從直觀上看,發達國傢金融制度之間一個較為顯著的區別體現在不同的國傢中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的重要性上。這裏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德國,幾傢大銀行起支配作用,金融市場很不重要;另一個極端是美國,金融市場作用很大,而銀行的集中程度很小。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是其他一些國傢,例如日本、法國傳統上是銀行為主的體製,但是近年來金融市場發展很快,而且作用越來越大;加拿大與英國的金融市場比德國發達,但是銀行部門的集中程度高於美國。
從一般性意義上看,融體係是一個經濟體中資金流動的基本框架,它是資金流動的工具(金融資産)、市場參與者(中介機構)和交易方式(市場)等各金融要素構成的的綜合體,同時,由於金融活動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為準公共産品,因此,政府的管製框架也是金融體係中一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一個金融體係包括幾個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
第一,金融部門(financial sector, 各種金融機構、市場,它們為經濟中的非金融部門提供金融服務);
第二,融資模式與公司治理(financing patte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居民、企業、政府的融資行為以及基本融資工具;協調公司參與者各方利益的組織框架 );
第三,監管體製(regulation system)。金融體係不是這些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相互適應與協調。
因此,不同金融體係之間的區別,不僅是其構成部分之間的差別,而且是它們相互關係協調關係的不同。
在現實中,世界各國具有不同的金融體係,很難應用一個相對統一的模式進行概括。從直觀上看,發達國傢金融制度之間一個較為顯著的區別體現在不同的國傢中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的重要性上。這裏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德國,幾傢大銀行起支配作用,金融市場很不重要;另一個極端是美國,金融市場作用很大,而銀行的集中程度很小。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是其他一些國傢,例如日本、法國傳統上是銀行為主的體製,但是近年來金融市場發展很快,而且作用越來越大;加拿大與英國的金融市場比德國發達,但是銀行部門的集中程度高於美國。
從一般性意義上看,融體係是一個經濟體中資金流動的基本框架,它是資金流動的工具(金融資産)、市場參與者(中介機構)和交易方式(市場)等各金融要素構成的的綜合體,同時,由於金融活動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為準公共産品,因此,政府的管製框架也是金融體係中一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
|
金融體係包括金融調控體係、金融企業體係(組織體係)、金融監管體係、金融市場體係、金融環境體係五個方面。
(1)金融調控體係既是國傢宏觀調控體係的組成部分,包括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幣值穩定和總量平衡、健全傳導機製、做好統計監測工作,提高調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觀調控機製,包括利率市場化、利率形成機製、匯率形成機製、資本項目可兌換、支付清算係統、金融市場(貨幣、資本、保險)的有機結合等。
(2)金融企業體係,既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現代金融企業,也包括中央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政策性銀行、金融資産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革、發展各種所有製金融企業、農村信用社等。
(3)金融監管體係(金融監管體製)包括健全金融風險監控、預警和處置機製,實行市場退出制度,增強監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處理好監管與支持金融創新的關係,建立監管協調機製(銀行、證券、保險及與央行、財政部門)等。
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
混業經營統一監管
(4)金融市場體係(資本市場)包括擴大直接融資,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完善資本市場結構,豐富資本市場産品,推進風險投資和創業板市場建設,拓展債券市場、擴大公司債券發行規模,發展機構投資者,完善交易、登記和結算體係,穩步發展期貨市場。
(5)金融環境體係包括建立健全現代産權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係、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深化投資體製改革 |
|
由於現實中不同國傢的金融制度差異較大,因此很多研究認為,存在着不同的金融體係。一是以英美為代表的市場主導型金融體係,二是以法德日為代表的銀行主導型金融體係。
在美國,銀行資産對gdp的比重為53%,衹有德國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國的股票市值對gdp的比重為82%,大約比德國高三倍。因此,美國英國的金融體製常常被稱為“市場主導型”,而德國、法國、日本則被稱為是“銀行主導型”。 |
|
(一)以完成金融體係的融資功能方式不同為標準。
哲肯剋倫將金融體係劃分為三種類型:英國的融資多用短期銀行藉款的形式,德國則采用長期融資與管理協助相結合的“綜合銀行”模式;俄羅斯由於工業化較晚,所以還需要政府的直接融資。
凱林頓和愛德沃茲從考察不同國傢長期融資用於實際投資的數量入手,把主要發達國傢的金融體係分為兩類:一類以美英為代表,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金融體係;另一類金融體係以法、德、日為代表,銀行與工業高度融合,銀行貸款是融資的主要渠道,因此稱之為以銀行為基礎的金融體係。
(二)以完成金融體係配置資源功能的方式不同為標準。
澤曼用三個指標來區分金融體係:存款轉化為投資的方式;貸款和證券市場上的價格是如何形成的;政府在金融體係中的地位。以此為標準,他把金融體係分為三類: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體係、信用基礎體係和以德國為代表的靠操縱市場來達到目標的金融體係。梅爾從金融體係與投資間的關係入手,把經濟分為銀行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他認為這兩類經濟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公司所有製模式與金融體係結構之間的關係的不同。
(三)以完成金融體係解决不確定性風險功能的方式不同為標準。
萊布澤斯基把金融體係分為兩種基本形式:銀行導嚮體係和市場導嚮體係。他研究不同金融體係對工業發展的作用,把金融體係看作是對承受和分配風險的安排。
(四)以完成金融體係解决激勵機製功能的方式不同為標準。
珀林用“退場/發言”來形容兩種體係。在退場體係中,證券持有者靠出售他們的有價證券來施加影響;在發言控製體係中,銀行與企業聯繫緊密,銀行提供大量長期貸款,金融資産缺乏高度發展的二級市場。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儘管選取的指標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有差異,但總的來說,理論界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即:發達國傢確實存在兩種不同的金融體係:以德、日為代表的銀行導嚮型體係和以英、美為代表的市場導嚮型體係。兩種類型金融體係的差異在於,完成金融體係職能的過程中,銀行和證券市場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在銀行導嚮型體係中,銀行起决定性作用;市場導嚮型體係中,市場機製成為完成金融體係職能的主要機製,證券市場的作用更為突出。 |
|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金融學教授羅伯特·默頓認為,金融體係具有以下六大基本功能:
①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體係提供了便利商品、勞務和資産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
②融通資金和股權細化功能,即金融體係通過提供各種機製,彙聚資金並導嚮大規模的無法分割的投資項目;
③為在時空上實現經濟資源轉移提供渠道,即金融體係提供了促使經濟資源跨時間、地域和産業轉移的方法和機製;
④風險管理功能,即金融體係提供了應付不測和控製風險的手段及途徑;
⑤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體係通過提供價格信號,幫助協調不同經濟部門的非集中化决策;
⑥解决激勵問題,即金融體係解决了在金融交易雙方擁有不對稱信息及委托代理行為中的激勵問題。
1.金融體係的清算和支付功能。在經濟貨幣化日益加深的情況下,建立一個有效的、適應性強的交易和支付係統乃基本需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係統應是金融係統的基礎設施,缺乏這一係統,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與經濟低效率相伴。一個有效的支付係統對於社會交易是一種必要的條件。交換係統的發達,可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可以促進社會專業化的發展,這是社會化大生産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大大提高生産效率和技術進步。所以說,現代支付係統與現代經濟增長是相伴而生的。
2.金融體係的融資功能。金融體係的融通資金功能包含兩層含義。—、動員儲蓄和提供流動性手段。金融市場和銀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動員全社會的儲蓄資源或改進金融資源的配置。這就使初始投入的有效技術得以迅速地轉化為生産力。在促進更有效地利用投資機會的同時,金融中介也可以嚮社會儲蓄者提供相對高的回報。金融中介動員儲蓄的最主要的優勢在於,一是它可以分散個別投資項目的風險;二是可以為投資者提供相對較高的回報(相對於耐用消費品等實物資産)。金融係統動員儲蓄可以為分散的社會資源提供一種聚集功能,從而發揮資源的規模效應。金融係統提供的流動性服務,有效地解决了長期投資的資本來源問題,為長期項目投資和企業股權融資提供了可能,同時為技術進步和風險投資創造出資金供給的渠道。
3.金融體係的股權細化功能。將無法分割的大型投資項目劃分為小額股份,以便中小投資者能夠參與這些大型項目進行的投資。通過股權細化功能,金融體係實現了對經理的監視和對公司的控製。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公司組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就是股權高度分散化和公司經營職業化。這樣的組織安排最大的睏難在於非對稱信息的存在,使投資者難以對資本運用進行有效的監督。金融係統的功能在於提供一種新的機製,就是通過外部放款人的作用對公司進行嚴格的監督,從而使內部投資人的利益得以保護。
4.金融體係資源配置功能。為投資籌集充足的資源是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但投資效率即資源的配置效率對增長同樣重要。對投資的配置有其自身的睏難,即生産率風險,項目回報的信息不完全,對經營者實際能力的不可知等。這些內在的睏難要求建立一個金融中介機構。在現代不確定的社會,單個的投資者是很難對公司、對經理、對市場條件進行評估的。金融係統的優勢在於為投資者提供中介服務,並且提供一種與投資者共擔風險的機製,使社會資本的投資配置更有效率。中介性金融機構提供的投資服務可以表現在,一是分散風險;二是流動性風險管理;三是進行項目評估。
5.金融體係風險管理功能。金融體係的風險管理功能要求金融體係為中長期資本投資的不確定性即風險進行交易和定價,形成風險共擔的機製。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金融係統和金融機構的作用就是對風險進行交易、分散和轉移。如果社會風險不能找到一種交易、轉移和抵補的機製,社會經濟的運行不可能順利進行。
6.金融體係的激勵功能。在經濟運行中激勵問題之所以存在,不僅是因為相互交往的經濟個體的目標或利益不一致,而且是因為各經濟個體的目標或利益的實現受到其他個體行為或其所掌握的信息的影響。即影響某經濟個體的利益的因素並不全部在該主體的控製之下,比如現代企業中所有權和控製權的分離就産生了激勵問題。解决激勵問題的方法很多,具體方法要受到經濟體製和經濟環境的影響。金融體係所提供的解决激勵問題的方法是股票或者股票期權。通過讓企業的管理者以及員工持有股票或者股票期權,企業的效益也會影響管理者以及員工的利益,從而使管理者和員工盡力提高企業的績效,他們的行為不再與所有者的利益相悖,這樣就解决了委托代理問題。
7.金融體係信息提供功能。金融體係的信息提供功能意味着在金融市場上,不僅投資者可以獲取各種投資品種的價格以及影響這些價格的因素的信息,而且籌資者也能獲取不同的融資方式的成本的信息,管理部門能夠獲取金融交易是否在正常進行、各種規則是否得到遵守的信息,從而使金融體係的不同參與者都能做出各自的决策。 |
|
為了實現上述各項功能,金融體係必須具備一套相互配套的能力。
1.穩定能力。一個穩定的金融係統纔具有競爭力,才能應對各種潛在威脅,化解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才能保持貨幣穩定,沒有過度通貨膨脹或通縮、過度扭麯性融資安排和過度金融泡沫,因此金融體係應該具備穩定能力。金融體係不穩定的代價是非常嚴重的。首先,定價體係的紊亂會擾亂實體經濟領域的交易秩序,破壞正常的生産活動;其次,社會信用會受到影響,融資活動難以正常進行,從而影響投資進而經濟的增長;再次,不穩定的金融體係使人們産生不確定的預期,極易導致具有巨大破壞力的集體行動,對正常的經濟活動産生強大的衝擊力。因而金融保持自身的穩定對整體經濟的穩定意義重大。金融穩定要求定價體係能夠正常運轉,幣值、利率、匯率、股價等價格指標保持穩定;要求具備危機預警指標體係和識別、轉移、控製、分散風險的機製,能夠應對各種意料之外的突發事件的衝擊,化解風險,解除危機;要求具有約束微觀金融機構進入金融市場、開展各項經營活動的規章制度並保證它們能夠被遵守的機製;要求建立對金融體係進行宏觀監管的機構、監管規則和監管手段。
2.適應能力。金融體係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實現其各項功能的,金融體係必須適應其賴以存在的經濟環境,同時經濟環境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金融體係也必須同步變化,即應該具備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金融體係的適應能力即一國的金融發展應該放在強調金融體係基本功能正常發揮的制度建設和協調發展上,而不是脫離金融體係的基本功能去看重市場外部結構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充上,否則,忽視金融功能談金融發展就有可能造成金融資源的嚴重浪費和扭麯。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金融體係的活動存在外部性:偏重某一金融功能的發揮,有時可能會放大它的負面效應,比如為了提高金融體係的價格發現功能,市場的整合與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是必要的,但是這些做法會增加市場風險,如果金融體係的風險防範和分散功能還不到位,那麽這種不平衡的發展就會導致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最終會反過來遏製金融體係的價格發現功能的正常發揮。一個能保證金融發展和實體經濟之間良性的互動關係的金融體係,絶對不是單純地在規模和數量上追求最好的投、融資制度和金融工具的集合,而應該是能夠平衡好各種利益衝突、效果衝突,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效地發揮金融體係六大基本功能,從而推動實體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這樣一種最優化的動態體係。
3.經營能力。金融體係必須通過自身的經營活動實現其各項功能,除了初期必需的投入以外,它不能依賴於政府或任何個人的連續不斷的資金投入,這樣的金融體係才能夠長期存在並不斷發展,即金融體係必須具有經營能力。金融機構的經營能力是指金融機構利用經濟資源實現經營目標的程度。由於經濟主體的多元性,導致了經營目標的多元化,經營績效是多元化目標的綜合反映,是經營能力大小的反應。金融機構通過嚮社會提供負債工具、信貸資産使用權、股票、債券等金融服務或者工具來達到經營目的。金融機構必須依靠自身的能力來履行其各項職能,而不能依靠不斷地外部資源投入,因而經營能力是金融機構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是它能夠不斷發展的基礎。
4.配置能力。為了發揮在時空上實現經濟資源轉移提供渠道的功能和融通資金和股權細化功能,金融體係必須能夠對金融資産進行定價,能夠將非流動性資産變成流動性資産,並且能夠將資産進行最優的配置,因此金融體係必須具有配置能力、流動能力、定價能力。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是指市場以最低交易成本為資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資源的能力,換句話說,是將有限的金融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業和行業的能力。金融中介的資金配置作用主要來自金融中介的信息優勢。在政府主導型的融資制度下,銀行與企業從理論上說應關係密切,特別是日本、韓國等國主銀行制度的建立,對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流通是非常有利的,銀行可以充分利用這一信息優勢選擇好的項目並對項目的旅行進行有效監督,實現較高的資金配置效率。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除了可以利用金融中介的信息優勢外,還可以通過合同安排降低資金配置所需要的信息量來實現。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逆嚮選擇和道德風險是影響資金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當提高企業自有資金比例或增加抵押、擔保後,可以減少甚至消除逆嚮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減少甚至取消銀行提供貸款時對信息的需求,即信息與自有資金、抵押、擔保之間存在着互補關係。金融體係通過銀行、證券、保險等多種渠道將資金從儲蓄領域高效地引至投資領域,並發揮金融係統的監督功能,促使資金在實體經濟領域的良性循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5.傳導能力。各國都將金融體係作為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傳導政策意圖的途徑,金融體係必須具有傳導能力,才能實現這種用途。金融體係是政府影響實體經濟部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渠道。它之所以天然地能夠承擔起這一傳導政策意圖的職能,是因為它同時與經濟部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且具有操作方便、容易測量、能夠控製的特點。政策措施通過金融體係的傳導一般需要經過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貨幣政策對金融體係影響的傳導鏈,第二層是金融體係對實體經濟部門影響的傳導鏈,第三層是實體經濟的各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鏈。金融體係傳導政策意圖的能力可以通過傳導的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來加以衡量。政府的政策措施衹有被及時傳導纔會産生良好效果,否則這種政策措施在變化後的環境中發揮作用可能會適得其反。完整性是指政府的所有政策意圖都要能夠被傳導至經濟活動中,而不能遺漏其中的一些內容,否則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政策效果。準確性是指依照政策製定者所設計的方式來加以傳導,從而使得這些政策能夠按照政策製定者預期的方式發揮作用。
6.流動能力。流動性是指,由於金融體係的作用,資源可以更充分地流動。資源的充分流動對經濟運行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使得處於閑置狀態的資源能被投入運用,使得運用效率低的資源流嚮更有效率的用途。金融體係的流動能力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它將固定的、不流動的資産變現為流動資産的能力,二是流動性資産在不同投資者之間流轉的能力。如何衡量金融體係的流動性呢?一是當全部有效資金供應都流嚮了需求方,全部有效需求都得到了滿足,不存在閑置資金,也不存在未滿足的有效資金需求時,貨幣資金的供求就達到了最佳的均衡狀態。二是配置在各種用途上的資源的邊際價值達到均等,使資源配置處於最佳狀態。
7.定價能力。市場經濟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金融市場上的交易也不例外。金融交易中的定價不僅要考慮金融産品的內在價值,同時要考慮其風險價值。在金融市場上,金融産品的價格可以通過較公開的競價方式形成,通過這種競價過程,金融市場能夠在迅速平衡金融産品的供給和需求的同時,為金融産品形成統一的市場價格。基於此,金融市場才能夠有效地指導增量金融資源的積纍與存量資源的調整。因此,金融體係對金融資産準確定價是配置資源和消化風險的前提。
8.創新能力。金融體係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存在並發揮作用的,沒有也不可能存在能夠脫離經濟環境而獨立存在的金融體係。由於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國際經濟聯繫的進一步加強、技術手段和知識在經濟發展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市場交易的方式日益增多,現代經濟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復雜。與此相應,現代經濟中所藴藏的風險也越來越復雜。因此在經濟中發揮樞紐作用的金融體係必須具有隨經濟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能力,衹有如此它才能夠正常行使其所承擔的各項職能,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金融體係提出的各項要求。金融體係的創新與經濟環境的變遷是互動的。一個僵化的金融體係衹會使得經濟運行受到阻礙,從而製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9.信息能力。金融體係傳導信息的功能特別重要,正是由於金融體係發揮了這一功能,市場纔真正被連接到一起。與單個投資者對代理人所管理的企業的獨立監督相比,投資者聯合起來組成聯盟,由聯盟派出代表進行監督成本更低。這個聯盟可以是金融中介,也可以是金融市場。金融中介在監督企業方面存在比較優勢,而金融市場在信息獲取和匯總方面存在比較優勢。金融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信息的及時快速傳播。因為股票市場上的交易價格是快速變動而且公開的,而作為有效市場,股票價格包含大量的公司信息。加上股票市場的信息披露,從而使得股票市場成為信息最完全傳播最快的市場。儘管如此,股票市場信息仍然可能是不完全的,因而存在有套利機會。那些通過非公開渠道獲得公司信息的投資者,就能夠在信息廣泛傳播之前通過證券買賣獲得利潤。 |
|
對金融體係産生影響的因素中,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體係的幾大功能都與這兩個因素有關。
交易成本指金融交易中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是影響金融體係功能效率的主要因素。對個人來說,發放貸款的交易成本是非常高的。為了保護自己的資金,在發放貸款前需要調查項目、調查藉款人的信用水平,聘請專門的法律人員設計完備的藉款合同等。高額交易成本的存在成為資金在藉、貸雙方流動的阻礙。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在解决這個問題上存在較大的優勢。他們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因此可以節約交易成本。金融中介從個人和企業聚集資金再將其貸放出去。由於形成了規模經濟,金融中介可以減少交易成本。
信息不對稱在交易之前會造成逆嚮選擇問題,在交易之後會導致道德風險問題。如果想在貸款市場上盡量減少逆嚮選擇問題,就需要貸款者從不良貸款的風險中識別好的項目。道德風險的存在降低了還款的可能性,使貸款者的預期收益降低,從而降低了他們提供貸款的願望。股東和經理人之間也存在這個問題。股東期望公司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從而增加其所有者權益。而實際上,經理人的目標常常與股東的目標有所偏差。由於公司的股東人數衆多且比較分散,無法對經理人進行有效的監控,經理人掌握私人信息,股東無法避免經理人隱藏信息,實施對自己有利而對股東不利的行為。
金融中介在解决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和逆嚮選擇時,也顯示出了自身的優勢。由於其在生産公司信息方面是專傢,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分辨信貸風險的高低。銀行等金融中介從存款者那裏獲得資金,再將其貸給好的公司,這就保證了銀行的收益。貸款發放以後,銀行代表存款者對項目進行監督。一旦銀行與企業簽訂長期貸款合同,那麽其對企業的監控成本要比直接去企業監督的成本低。金融中介機構的作用是“代理監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當然,銀行並不能完全解决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問題。銀行掌握信息的優勢是相對於存款者來說的,而藉款者擁有的有關自身情況、項目性質等的信息是最多的。因此銀行也常常面臨道德風險和逆嚮選擇問題,銀行的不良資産就說明了這一點。
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的相關制度安排與機製會降低代理成本,部分剋服存在於資本分配中的道德風險和逆嚮選擇。而且,股票市場的發展也有利於對公司的控製。所有者會將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的表現與經理人員的報酬結合起來,從而有效地將經理人員與所有者的利益聯繫起來。同時,流動性使金融資産的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都會下降。一些高回報的項目要求長期資本投資,但儲蓄者不可能將其儲蓄押在長期投資上,因此,如果金融體係不能增加長期投資的流動性,長期項目的投資就會不足。
由此可見,利用銀行融資和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的主要差別集中在解决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道德風險、逆嚮選擇問題上。銀行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比證券市場更有優勢;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銀行解决委托—代理問題的能力也強於證券市場。這也正好可以解釋為什麽人們一度認為銀行導嚮型金融體係比市場導嚮性金融體係更為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然而,近20年來,市場導嚮型體係國傢,特別是美國出現了持續的經濟高漲,而銀行導嚮型體係國傢相對而言競爭力明顯減弱。不僅如此,銀行導嚮型國傢還在大力發展市場機製,出現了嚮市場導嚮型體係融合的趨勢。這其中技術進步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
|
(一)技術進步帶來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最顯著的三個變化是:資産證券化、金融市場國際化和網上交易。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是這些變化的重要物質基礎。
1.資産證券化。證券化是將非流動性金融資産轉變為可交易的資本市場工具。由計算機紀錄,金融機構發現他們可以將多種形式的債務組合綁在一起,集合利息和本金,再將其賣給第三方。證券化開始於70年代,現在2/3的固定抵押品都被證券化了。比如80年代中期興起的汽車貸款,1985年證券化的汽車貸款衹發行了90億美元,1986年就發展到了100億美元。計算機技術還使得金融機構可以為市場的特殊需求量身定做有價證券,集合抵押債務就是例子。計算機化使集合抵押債務可以劃分為幾級。每級根據不同的風險等級獲取不同的收益。
2.計算機技術是網上交易的關鍵。網上交易可以使大宗的股票及其它有價證券買賣通過網絡進行。大大節省了交易成本。同時它還打破了參與交易者在地理上的局限性,使得交易者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即時參與交易。雖然網絡安全問題仍然存在,但證券市場的網上交易與其它類型的電子商務一樣都被認為是有着廣阔前景的發展方向。
3.計算機和先進的電子通訊技術還是金融市場國際化的重要動力。技術的進步使得交易者可以在全球傳遞股票價格和即時信息。交易者可以不受市場營業時間的限製,國際交流的低成本使對外投資更為容易了。證券市場的電子化開始於1971年,美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係統即nasdaq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電子化證券市場。在歐洲,證券市場電子化進程從1986 年開始。英國建立了最新的“證券交易所自動報價係統”,以衛星綫路與紐約、東京相連的電子計算機進行,實現了一天24小時的全球證券交易。
(二)技術進步對金融體係的影響。上述變化使金融體係也相應發生了改變,包括:
1.債務市場規模更大、越來越多的債務工具開始可交易了。信息技術的進步減小了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減輕了逆嚮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以前金融機構資産負債表中的資産現在可以交易了,金融機構通過分類定價和對風險的重新包裝,使得不透明的資産變成了信息充分的有價證券,交易成本也下降了。交易成本的下降增加了這類債務的供給並加強了他們的流動性。因此,債務市場發展起來。而這種債務已經不僅僅以銀行貸款的形式出現了,它通常作為新興的金融産品在證券市場上進行交易,如cmo債券等。
2.衍生産品市場發展起來,企業交易的市場風險成本降低。衍生品市場在70年代出現,80年代,櫃臺交易衍生品市場迅速發展。它們是應供求兩方面的需要而出現的。70年代宏觀經濟動蕩,與此相關的匯率和利率也不穩定,這提高了企業對更好地管理係統風險的需要。供給方面,金融理論的發展使得金融機構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在這些市場上運作,特別是金融工程學為資本定價和風險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3.支付體係嚮電子體係發展,減少了家庭對將其財富投資於銀行存款的需求。過去,大量的零售支付由支票來完成。近年來,電子支付技術的應用迅速普及。自動取款機(atm)應用範圍越來越大。這種技術在70年代就已經出現,在1988到1998年之間,atm機的數量翻了一番,交易額增加了兩倍。同時,信用卡和藉記卡的應用在90年代也迅速發展起來。
技術進步對金融體係的影響是通過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决而實現的。它對交易成本的影響在於:計算機的出現以及便宜的數據傳輸導致了交易成本的銳減。通過增加交易的數量,以及讓金融機構以低成本提供新的産品和服務,而使得金融體係的效率更高。計算機和通訊技術可以合稱信息技術。它對金融市場信息對稱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投資者可以更容易地識別不良貸款的風險,或去監督企業,從而減少逆嚮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結果是,發行可交易證券的障礙減少,從而鼓勵了發行。由此導致的必然結果是人們對銀行的依賴程度降低,銀行在金融體係中的重要性被削弱;與此同時,證券市場在解决以上兩個問題時相對於銀行的劣勢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彌補,而在流動性上的優勢得以發揮,其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出來。由此,銀行主導型金融體係表現出嚮市場主導型融合的趨勢。 |
|
我國金融機構中國有銀行係統占主導地位。股份製商業銀行不斷壯大,保險業發展迅速,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賃公司等不斷成長壯大,外資和合資金融機構發展迅速,已成為我國金融機構體係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私人銀行等金融機構還是個空白,但這個空白遲早要得到彌補。 |
|
在現實中,世界各國具有不同的金融體係,很難用一個相對統一的模式進行概括。從直觀上看,發達國傢金融制度之間一個較為顯著的區別體現在不同的國傢中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的重要性上。這裏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德國,幾傢大銀行起支配作用,金融市場很不重要;另一個極端是美國,金融市場作用很大,而銀行的集中程度很小。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是其他一些國傢,例如日本、法國傳統上是銀行為主的體製,但是近年來金融市場發展很快,而且作用越來越大;加拿大與英國的金融市場比德國發達,但是銀行部門的集中程度高於美國。
從一般性意義上看,金融體係是一個經濟體中資金流動的基本框架,它是資金流動的工具(金融資産)、市場參與者(中介機構)和交易方式(市場)等各金融要素構成的的綜合體,同時,由於金融活動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為準公共産品,因此,政府的管製框架也是金融體係中一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一個金融體係包括幾個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
第一,金融部門(Financial Sector, 各種金融機構、市場,它們為經濟中的非金融部門提供金融服務);
第二,融資模式與公司治理(Financing Patte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居民、企業、政府的融資行為以及基本融資工具;協調公司參與者各方利益的組織框架 );
第三,監管體製(Regulation System)。金融體係不是這些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相互適應與協調。
因此,不同金融體係之間的區別,不僅是其構成部分之間的差別,而且是它們相互關係協調關係的不同。 |
|
按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體係如下:
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國務院領導下,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加強外匯管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的主要區別為:中國人民銀行是政府的銀行、銀行的銀行、發行的銀行,不辦理具體存貸款業務;中國銀行則承擔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相同的職責。
金融監管機構。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2003年4月成立,主要承擔由中國人民銀行劃轉出來的銀行業的監管職能等,統一監督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及信托投資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1992年10月成立,依法對證券、期貨業實施監督管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保監會,1998年11月設立,負責全國商業保險市場的監督管理。按照我國現有法律和有關制度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保留部分金融監管職能。
國傢外匯管理局。成立於1979年3月13日,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1993年4月,根據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部委管理的國傢局設置及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傢外匯管理局為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傢局,是依法進行外匯管理的行政機構。
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傢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産質量及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
政策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由政府發起並出資成立,為貫徹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經濟政策和意圖而進行融資和信用活動的機構。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傢政策性銀行:國傢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的開展受國傢經濟政策的約束並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指導。
商業性金融機構。我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三大類。
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是指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從事中間業務為主的營利性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製商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恆豐銀行等)、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住房儲蓄銀行、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包括城市信用社及農村信用社。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金融資産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
證券機構是指為證券市場參與者(如融資者、投資者)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這裏所說的證券主要是指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發行和流通的股票、債券、投資基金、存托憑證等有價憑證,通過證券這種載體形式進行直接融資可以達到投資和融資的有機結合,也可以有效節約融資費用。
保險機構是指專門經營保險業務的機構,包括國有保險公司、股份製保險公司和在華從事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分公司及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
|
- : monetary sector, financial system
|
|
經濟危機 | 金融危機 | 金融風暴 | 峰會 | 國際貨幣 | 20國集團 | 經濟峰會 | |
|
|
普惠金融體係 | 全球金融體係 | 美國金融體係 | 國際金融體係 | 貨幣金融體係 | 什麽是金融體係 | 金融體係的內容 | 金融體係的功能 | 二元金融體係結構 | 金融體係支付係統 | 國際遊資與國際金融體係 | 金融體係中的投資銀行 | 建立中國普惠金融體係 | 建設中國普惠金融體係 | 貨幣金融體係與經濟 | 什麽是金融體係? | 金融體係的兩種類型 | 各國金融體係的差異 | 金融體係結構差異與國際收支失衡 | 城鄉統籌發展中的農村金融體係改革 | 基於功能視角的中國農村金融體係構建研究 | 歐洲金融體係變革與發展研究 | 現代金融體係下的中國金融業混業經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