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al > a wild elephant
Contents
No. 1
  野象:属于哺乳纲的1目,通称象,是生活在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具缠卷的功能,是象自卫和取食的有力工具。本目仅有象科1科共2属2种,即亚洲象和非洲象。亚洲象历史上曾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现分布范围已缩小,主要产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有小的野生种群。非洲象则广泛分布于整个非洲大陆。
  野象的食象很大,一头成年野象一天大约需要吃300千克的食物,它们主要是以树叶果实树枝竹子等为主食.
  象肩高约2米,体重3~7吨。头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圆柱,支持巨大身体,膝关节不能自由屈曲。鼻长几与体长相等,呈圆筒状,伸屈自如;鼻孔开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状突起,能拣拾细物。上颌具1对发达门齿,终生生长,非洲象门齿可长达3.3米,亚洲象雌性长牙不外露;上、下颌每侧均具 6个颊齿,自前向后依次生长,具高齿冠,结构复杂。每足5趾,但第1、第5趾发育不全。被毛稀疏,体色浅灰褐色。雄象睾丸隐于腹腔内;雌象前腿后有2个乳头,妊娠期长达 600多天,一般每胎1仔。非洲象长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亚洲象仅具1个;非洲象耳大,体型较大,亚洲象耳小,身体较小,体重较轻。
  象栖息于多种生境,尤喜丛林、草原和河谷地带。群居,雄兽偶有独栖。以植物为食,食量极大,每日食量225千克以上。寿命约80年。一些象已被人类驯养,视为家畜,可供骑乘或服劳役。象牙一直被作为名贵的雕刻材料,价格昂贵,故象遭到大肆滥捕,数量急剧下降。
  对于大象的驯养,在汉文古籍中多有记载。傣族的先民为古代“百越”的一部分,也称为“滇越”,其居住地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被称为“乘象国”。《蛮书》记唐代傣族的“象耕”:“开南(今景东)已南养象,大于水牛,一家数头养之,代牛耕也”。驯养大象的最早时间难以考证,但以“一家数头”,可知其规模是相当大的,如在傣族头领帕雅真建立“景陇金殿国”时(公元1160——1180年)就“有象九千头”。驯养大象作“乘象”,主要供这里的各级土司享用,明代文献记载说:“俗以坐象为贵,以银镜十数为络,银钉银铃为缘,鞍之面以铁为栏,漆以丹,籍以重裵,悬以铜铃。鞍后奴一人,执长钩为疾徐之节,招摇于道”。作“象耕”即“象自蹈土,……壤糜泥易,人随种之”。作“象战”即“象披甲、负战褛、若栏盾,悬竹筒于两旁、置短槊其中,以备击刺”。也作为主要“方物”由土司们向中原天朝上贡“驯象、象齿”,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明朝的270多年中,西双版纳上贡的驯象和象齿就有27批之多。在以前,西双版纳养象很多,每一个勐都有一个为土司养象的村寨——曼掌,如今,在西双版纳还保留了许许多多的“曼掌”村名,但它们已是空有其名。由于主要是象战和狩猎上贡使西双版纳的大象锐减,到近代已成为濒危的物种了。
野象谷
  野象谷位于景洪市北部47公里的勐养镇,北距普洱市115公里,位于213国道西侧。西双版纳的野象,主要集中生活在勐养自然保护区内。野象谷主景区内建有游览步行道、专供游人观看野象活动的的高架走廊、大树旅馆、森林酒吧等设施。旅客如有耐心,可在1、2天内看见野象到河边饮水、洗澡。
  勐养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中现存亚洲象近300头,现驯养大象20头(含表演象),是我国第一所驯象表演学校。每天上午11:00-12:00,14:00-15:00为游客表演节目,不另收费,与大象合影每次收费10元。
  中国的野象,目前仅存在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之中。而西双版纳野象谷,是野象活动最为集中、频繁的地方。因其方便的交通和独特的热带森林景观而成为西双版纳的旅游热点。在那里,游客有可能亲眼看到野象,当然这样的机会并不太多,主要看是否有运气赶上野象出没的时候。而独具特色的热带雨林景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此外,景区内还可观看富有民族风情的表演。
门票·开放时间
  70元。热带雨林观光索道,单程运行票价40元,约35分钟,往返需60元。
交 通
  景洪至野象谷,各汽车客运站都有汽车前往,半小时一班,票价12-15元。另外,从思茅出发可乘开往景洪,勐腊的车。叫司机停在野象谷的后门,从那里进,可以少走些路。
美食·住宿·购物
  大树旅馆架在树上,有高架走廊连接,是游客观察野象活动的理想住所。但住在这里要自备手电筒。此外,大树旅馆住宿价位较高。
English Expression
  1. n.:  a wild elep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