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野生荔枝
目錄
No. 1
  拉丁種名 litchi chinensis var.euspontanea hsue
  中文名 野生荔枝
  屬中文名 荔枝屬
  拉丁科名 sapindaceae
  中文科名 無患子科
  花期 2-3月
  果期 6-7月
  花色 緑白色
  保護級別 2
  分佈 廣東(徐聞、海南島)
  現狀 漸危種。野生荔枝是組成海南山地熱帶雨林的上層樹種之一,由於森林開發利用,遭受到嚴重破壞, 其分佈範圍越來越小。
  海拔下限(米) 120
  海拔上限(米) 1200
  標準出處 《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册)》(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年)
  形態特徵 常緑大喬木,高達32米,胸徑可達194釐米,板狀根發達呈放射狀;樹皮棕褐色帶黃褐色斑塊。葉為羽狀復葉,同一株樹有偶數羽狀復葉,也有奇數羽狀復葉,長10-25釐米;小葉通常4一8,稀3片,薄革質,橢圓狀披針形,長4一12(一15)釐米,寬2-4(一6)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緑色,有光澤,下面粉緑色,嫩葉褐紅色。圓錐花序頂生,長16一30釐米,寬8一12釐米;花小,緑白色,直徑2一3毫米,花梗長2叫毫米。果通常為橢圓形或橢圓狀球形,直徑約2釐米,成熟時果皮暗紅色,具小瘤狀體;種子橢圓形,種皮暗褐色,有光澤,外面為白色假種皮所包被,假種皮較薄,味較酸。
  特性 野生荔枝分佈區氣候炎熱,年平均溫22--25℃,極端最低溫2--5℃,年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差異大,在海南東南部的迎風坡上,可達2000毫米以上,氣候濕潤以至潮濕;在西南部為背風面處,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氣候乾燥或半乾燥,旱季長達6--7個月。土壤為山地磚紅壤,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肥力較高,ph值5.5--6.0。野生荔枝為中性樹種,耐一定的蔭蔽。常見於海南東南部由青皮vatica mangachapoi blauco、蝴蝶樹heritiera parvifolia merr.、坡壘hopea hainanensis merr.et chun等組成的濕潤雨林中,為第二層喬木的重要成分。生長緩慢,年平均高生長約30釐米。花期2--3月,果期6--7月。
  保護價值 野生荔枝木材被列入特等商品材,其紋理交錯,結構緻密,材質堅硬而重,少開裂,切面光滑,具光澤,抗腐性強,供上等傢具、高級建築用材。野生荔枝是荔枝育種的種質資源,在生産和科研上均有價值。
  保護措施 海南吊羅山、尖峰嶺和壩王嶺已建立自然保護區,應列入保護對象,加強管理,促進自然繁殖。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種子采收放置4--5天後,就要喪失發芽力,宜隨采隨播。播種後7--10天開始發芽,發芽時間可持續約15天,1年生苗平均高30--40釐米,可出圃定植。栽培品種須用嫁接繁殖法。
  紅毛丹是由馬來半島移植而來的水果,“紅毛”兩字是因紅毛丹果皮上有紅色茸毛,果實大如荔枝。剝去果皮,把圓嫩白肉放入口內一咬,核即脫肉而出,果肉香甜爽脆。紅毛丹在我國海南島五指山野林中也有,俗稱“野生荔枝”。
No. 2
  拉丁種名 Litchi chinensis var.euspontanea Hsue
  中文名 野生荔枝
  屬中文名 荔枝屬
  拉丁科名 Sapindaceae
  中文科名 無患子科
  花期 2-3月
  果期 6-7月
  花色 緑白色
  保護級別 2
  分佈 廣東(徐聞、海南島)
  現狀
   漸危種。野生荔枝是組成海南山地熱帶雨林的上層樹種之一,由於森林開發利用,遭受到嚴重破壞, 其分佈範圍越來越小。
  海拔下限(米) 120
  海拔上限(米) 1200
  標準出處 《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册)》(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年)
  形態特徵
   常緑大喬木,高達32米,胸徑可達194釐米,板狀根發達呈放射狀;樹皮棕褐色帶黃褐色斑塊。葉為羽狀復葉,同一株樹有偶數羽狀復葉,也有奇數羽狀復葉,長10-25釐米;小葉通常4一8,稀3片,薄革質,橢圓狀披針形,長4一12(一15)釐米,寬2-4(一6)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緑色,有光澤,下面粉緑色,嫩葉褐紅色。圓錐花序頂生,長16一30釐米,寬8一12釐米;花小,緑白色,直徑2一3毫米,花梗長2叫毫米。果通常為橢圓形或橢圓狀球形,直徑約2釐米,成熟時果皮暗紅色,具小瘤狀體;種子橢圓形,種皮暗褐色,有光澤,外面為白色假種皮所包被,假種皮較薄,味較酸。
  特性
   野生荔枝分佈區氣候炎熱,年平均溫22--25℃,極端最低溫2--5℃,年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差異大,在海南東南部的迎風坡上,可達2000毫米以上,氣候濕潤以至潮濕;在西南部為背風面處,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氣候乾燥或半乾燥,旱季長達6--7個月。土壤為山地磚紅壤,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肥力較高,pH值5.5--6.0。野生荔枝為中性樹種,耐一定的蔭蔽。常見於海南東南部由青皮Vatica mangachapoi Blauco、蝴蝶樹Heritiera parvifolia Merr.、坡壘Hopea hainanensis Merr.et Chun等組成的濕潤雨林中,為第二層喬木的重要成分。生長緩慢,年平均高生長約30釐米。花期2--3月,果期6--7月。
  營養價值
  長期食用可潤膚養顔、清熱解毒、增強人體免疫力。它含有豐富之鈣質,磷質與維他命C。紅毛丹果實營養豐富,供鮮食和加工製罐頭,此外還可製蜜餞、果醬、果凍和釀酒。種子含脂肪37%,油可製肥皂;樹皮和樹根含單寧及皂苷,新梢可作染料。此外,果樹還可作為園林觀賞樹木。
  海南紅毛丹的吃法:紅毛丹就像長毛的荔枝。吃法和荔枝也很像,果肉也很像,但是個人覺得沒有荔枝好吃,衹不過長的比較有特點而已。吃紅毛丹要用牙慢慢輕輕地一層一層咬,如果心急大力那就會核散膜碎,膜肉相連了。
  保護價值
   野生荔枝木材被列入特等商品材,其紋理交錯,結構緻密,材質堅硬而重,少開裂,切面光滑,具光澤,抗腐性強,供上等傢具、高級建築用材。野生荔枝是荔枝育種的種質資源,在生産和科研上均有價值。
  保護措施
   海南吊羅山、尖峰嶺和壩王嶺已建立自然保護區,應列入保護對象,加強管理,促進自然繁殖。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種子采收放置4--5天後,就要喪失發芽力,宜隨采隨播。播種後7--10天開始發芽,發芽時間可持續約15天,1年生苗平均高30--40釐米,可出圃定植。栽培品種須用嫁接繁殖法。
  紅毛丹是由馬來半島移植而來的水果,“紅毛”兩字是因紅毛丹果皮上有紅色茸毛,果實大如荔枝。剝去果皮,把圓嫩白肉放入口內一咬,核即脫肉而出,果肉香甜爽脆。紅毛丹在我國海南島五指山野林中也有,俗稱“野生荔枝”。
花木百科
  野生荔枝介紹
  野生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var.euspontanea Hsue)
  科屬:
  無患子科
  別名:
  形態特徵:
  常緑大喬木,高達32米,胸徑達成194裏米,板站更發達呈放;樹皮棕色鹵色斑塊。葉為習葉,也有成數習葉,同一樹有數葉,長10-25釐米;小葉通常4-8,稀3片,薄革質,橢圓狀披針形,長4-12(-15)釐米,寬2-4(-6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面深緑色,有光澤,下面粉緑色,嫩葉褐紅色。圓錐花序頂生,長16-30釐米,寬8-12釐米;花小,緑白色,直徑2-3毫米,花梗長2-4毫米。果通常為橢圓形或橢圓狀球形,直徑約2釐米,成熟時果皮暗紅色,具小瘤狀體;種子橢圓形,種皮暗褐色,有光澤,外面為白色假種皮所包被,假種皮較薄,味較酸。
  分佈與習性:
  分佈於海南壩王玲,獼猴嶺、尖峰嶺、崖縣、陵水、江昌、保亭、東方、瓊中和廣東雷州半島的徐聞等地;垂直分佈海拔800米以下。
  野生荔枝分佈區氣候炎熱,年平均溫22-25℃,極端最低溫度2-5℃,年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差異大,在海南凍南部的迎風坡上,可達2000形影響,差異大,在海南東南部的迎風坡上,可達2000毫米以上,氣候濕潤以至潮濕;在西南部為背風面處,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氣候乾燥或半乾燥,旱季長達6-7個月。土壤為山地磚紅壤,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肥力較高,pH值5.5-6.0。野生荔枝為中性樹種,耐一定的蔭蔽。常見於海南東南部由青皮VaticamangachapoiBlauco、蝴蝶樹HeritieraparvifoliaMerr.、坡壘HopedhainanensisMerr.etChun等組成的濕潤雨林中,為第二層喬木的重要成分。生長緩慢,年平均高生長約30釐米。花期2-3月,果期6-7月。
  繁殖與栽培:
  用種子繁殖。種子采收放置4-5天後,就要喪失發芽力,宜隨采隨播。播種後7-10天開始發芽,發芽時間可持續約15天,1年生苗平均高30-40釐米,可出圃定植。栽培品種須用嫁接繁殖法
  應用:
  漸危種。野生荔枝木材被列入特等商品材,其紋理交錯,結構緻密,材質堅硬而重,少開裂,切面光滑,具光澤,抗腐性強,供上等傢具、高級建築用材。野生荔枝是荔枝育種的種質資源,在生産和科研上均有價值。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