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重庆大学联系方式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邮编:400044
电话:023-65102222重庆大学投诉电话重庆旅游投诉电话:023-6386631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重庆大学是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拥有研究生院,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的全国著名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六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并闻名国内外。李四光、马寅初、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辛勤耕耘,为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传统。经过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了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大学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体育等学科专业,新学科专业的崛起进一步加速了重庆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进程。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根据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于2000年5月31日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为了建设好新重大,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政府给予了较大的资金投入,学校重新调整了办学指导思想,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同时将2001-2002年作为新重大教学质量年,确定了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修订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新措施包括:名师上讲台工程、中英文双语教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本硕和本硕博连读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包括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第二学位制、优异生培养制度等,改革推免研究生选拔标准和方式。
重庆大学现有理、工、经、管、文、法、艺、教育等24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城市科技学院。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192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962人,硕士研究生8310人,本科生27098,高职学生793,留学生88人,学校现有成教学生10156人,其中成教各类层次本科学生5480人,成教各类层次专科学生4676人。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2个,mba、emba、mpa、工程硕士、会计学硕士、高校教师和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75个。在职教职工5706人,其中专任教师260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含外聘两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博士生导师27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1人,教授420余人,副教授近750人。
重庆大学校园占地总面积5700亩,校舍建筑面积168万多平方米。学校拥有规模大设施先进馆内藏书301多万册,中外期刊6000余种,电子图书37万多册外文数字期刊20855种、中文数字期刊16100种,建有电子阅览室,中国教育科研网络重庆中心节点站也设在本校。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9个;建有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5个,其它各类专业实验室93个;建有远程教育中心、规模较大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交互式语音教室、外国知名企业在学校设立的实验室或培训中心(如西门子、微软、ibm、罗克韦尔、欧姆龙、法拉克等);拥有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重点出版社等,学校主编全国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8种;建有重庆大学科技园(全国首批2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趋于合理、工科优势明显、理科不断充实、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学科不断发展并各具特色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九五”攻关项目、863项目、国防科研项目等300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216项,科技进步奖40项,自然科学奖4项,部省级奖1000多项,国家教学成果奖4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3项。
重庆大学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法、德、意、加、澳、荷、日、韩、俄、波等20个国家的5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大学派出了近3000人次出国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访问考察等;接待了7200余人次的外国客人来访,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田长霖、克莱茵等国际知名学者;先后与德国siemens、美国rockwell自动化、ibm、microsoft、利宝集团、纽约人寿国际公司;日本omron、funuc、电装株式会社;香港美视电力集团近20家境外公司或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重庆大学是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目前已接受来自韩国、泰国、美国、日本、越南、叙利亚、加纳、马里、伊拉克等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2005年共有88名外国留学生在我校就读汉语和文理工等专业,学生层次包括博士、硕士、本科和汉语进修生。
重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曾到学校视察,对学校所取得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重大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每年全国各地的知名企事业单位均来学校招聘毕业生,使得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趋势,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建校七十余年来,重庆大学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为国家输送了十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达40余人,从事社会科学的知名人士有著名诗人杨明照、著名词作家闫肃、著名经济学家钱荣堃等。
76年的办学历史,重庆大学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铸就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学校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弘扬“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重大精神;倡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学风;塑造了重大师生“能吃苦、讲实干、求进取”的优秀品格。
面向未来,重庆大学肩负“科教兴国”和“科教兴渝”重任,坚持“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为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办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
|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至今,1935年为四川省立大学,1942年成为国立大学;截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文、理、工、商、法、医等六大学院的国内外知名综合性大学。1952年前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重庆大学的文、理、商、法、医五个学院及工学院中的土建系、化工系等被调整到其他高校,经并入其他高校的部分工科专业后,成为一所以机械、电气、动力、采矿、冶金等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多科性工业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截止1966年,全校共有6个系,15个本科专业。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重庆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恢复调整与改革建设,新增了经管文法艺术体育类专业,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4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6年通过教育部“211工程”部门预审,同年被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设规划,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2000年5月31日,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分别属于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重庆大学、建设部的全国重点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
原重庆建筑大学的前身重庆土木建筑学院是1952年由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共六所院校的9个土木、建筑系(科)合并而成。1953年并入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的土木系,1954年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建筑工程学院,也是当时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属高等院校,195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截止1966年,全院共有4个系,15个专业。1978年被原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 经过恢复调整和改革,学校由一个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土建类学科专业齐全,以土木建筑、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主要专业为特色的、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理法学等学科的建设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建筑学、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城市规划和工程管理等主干专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质量评估,标志着学校土建类学科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前列,部分学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原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培养建筑设计、建筑装饰技术、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安装、经营管理等方面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其前身为1974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1983年集体转业改为重庆建筑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三校合并后,为了建设好新重大,2001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重点共建重庆大学的协议》,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政府在2001-2003年期间给新重大投入5.4亿人民币的建设资金;2008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重点共建重庆大学的协议》。明确提出,重点推动重庆大学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尽快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此新重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全面的实质性融合,提高了办学效益,实现了优势互补,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办学实力。2001年经部市共建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4年被确定为中央直管高校。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经教育部批准新建了网络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美视电影学院,2002年恢复成立法学院,2008年恢复成立农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院,并于2007年将人文艺术学院调整为艺术学院和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加强了人文科学的学科建设。
重庆大学经过八十年的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专业学科门类设置较广,师资力量较雄厚,教学科研设备条件较优越的大学之一;成为一所理科基础较坚实,工科实力强劲,经、管、文、法、农、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重庆大学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的中心,为国家输送了二十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达40余人 。
建校初期至1949年期间,重庆大学先后聘请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最早把现代数学引入我国的学者之一的何鲁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创始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洪源教授、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学者、著名电讯工程专家冯简教授、著名数学家柯召教授、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等著名学者任教;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适逢重庆成为陪都的历史机遇,汲大学名校名家之文化滋养,丰厚其自身科技文化底蕴,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女士曾于1938年、1946年两度到重庆大学为学生运动作演讲,给重庆大学和重庆市的学生运动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当时在校就读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有:被誉为“中国恐龙研究之父”的周明镇等十余名两院院士、著名诗人杨明照先生、著名经济学家钱荣堃先生、著名词作家闫肃先生等。
建国后至1978年期间,我国白云鄂博大铁矿发现者、著名的地质学家丁道衡教授;我国首次发现三亿年前的古生物---节甲类鱼化石(被命名为“乐氏江油鱼”)而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的著名学者乐森璕教授;研制出第一批五棓子棓酸的塑料、填补了我国塑料生产空白的高分子材料专家、中科院院士徐禧教授等知名学者在该校先后任教。
老一辈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毅、聂荣臻、陆定一、吴玉章、蒋南翔等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温家宝、贾庆林、李岚清、贺国强、汪洋、薄熙来、方毅、杨汝岱、陈至立、许嘉璐、钱伟长等曾到学校视察,指导和关心学校发展,教育部、建设部、重庆市、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领导也先后多次来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科研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附:1952年重庆大学院系调整各学院动态:
(此部分参考《重庆大学校史下册1949-1994》,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以及2009年的《漫步重大》创刊号):
1952年重大医学院调入当时的华西大学,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
1952年重大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部分老师调入当时的西南师范学院
1952年重大铁道工程专业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
1952年重大商学院调入当时的西南财经学院和四川财经学院,即西南财经大学;
1952年重大法学院组成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即的西南政法大学;
1952年重大体育系科调入西南师范学院,即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1952年重大农业系科调入西南农学院,即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1952年重大化学化工系调入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即成都科技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
1952年重大的土木建筑组成后来的重庆建筑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后又从建筑大学中分离,2000年重庆建筑大学重回重大;
1953年重大理学院并入四川大学;
1955年重大无线电系电报电话专业与天津大学两个专业组成北京邮电学院,即北京邮电大学;
1956年在重大地质系的基础上成立四川地质学院,就是今天的成都理工大学;
1952年调入重大有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和川南工业学院机械科和电机科,石油专科学校钻探和机械科,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机械科
1952年调整中,文,商,法,医学院全部调入他校,工科专业有进有出,理学院暂时保留未动
1952年9月20日,以何鲁教授为主任委员的重庆大学院系调整委员会开始着手搬迁事宜。从9月28日起,到11月19日,一个半月的时候,调整搬迁工作基本结束。
但是对重庆大学的调整远没有结束。
1953年理学院全部调入四川大学,1955无线电系全部调出 ,1956地质系全部调出,
1952大调整中,工学院是唯一保持了较强实力的学院,因为此时整个重大只剩下一个学院--工学院。工学院自身也受到重创,无线电系和地质系全部迁出,土木建筑系也全部迁出,1958年重大曾增设了国防科技专业的6个新系,1962年时这6个新系又被调整组合,重大仅保留了无线电专业。第一次调整后工学院所存在的6个专业为:机械制造系,动力系,电讯系,采矿系,冶金系,地质系。第二次调整后所设置专业为:机械制造系,动力系,电机系,采矿系,冶金系。至此,风雨飘摇中颠簸着艰险成长的重大只有5个专业。 |
|
重庆大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方针,通过重点培养与普遍培养相结合、强化国内外培养,加大引进力度,采取奖励、资助并举的方式,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素质稳步提高、高层次人才汇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队伍。
截止2008年,学校有专任教师3010人,其中教授501人,副教授945人,博士生导师29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35%,45岁以下人员占78%。
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全校共同努力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2008年,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外聘两院院士1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组成员7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3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名,国家“四个一批人才”1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计划”等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名。
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截止2008年,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同时,学校重点培育了6个校级学科团队。 |
|
现任领导
据重庆大学官方网站资料显示,2009年在任校领导为:
党委书记 欧可平党委书记 欧可平
校长 李晓红校长 李晓红
党委常务副书记:赵修渝
常务副校长:张四平
党委副书记:陈德敏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舒立春
党委副书记:肖铁岩
副校长:张卫国
副校长:杨天怡
副校长:黄宗明
副校长:张宗益
副校长:杨丹
副校长:白晨光
历任校长
职务姓名任期第一任校长:刘湘1929年10月-1935年8月第二任校长:胡庶华1935年8月-1938年7月第三任校长:叶元龙1938年10月-1941年7月第四任校长:张洪沅1941年9月-1949年11月第五任校长:何鲁1950年3月-1952年11月第六任校长:郑思群1956年7月-1966年8月第七任校长:曾德林1978年4月-1980年5月第八任校长:何文钦1980年 5月-1982年 4月第九任校长:江泽佳1982年12月-1986年12月第十任校长:顾乐观1986年12月-1992年 8月第十一任校长:吴云鹏1992年 8月-1996年 8月第十二任校长:刘飞1996年 8月-1997年 7月第十三任校长:吴中福1997年 7月-2003年 1月第十四任校长:李晓红2003年 2月- |
|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大学数理学院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重庆大学体育学院重庆大学法学院重庆大学软件学院重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学院排名不分先后) |
|
国家重点学科
门类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工学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学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学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精密仪器及机械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工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工学电气工程*电机与电器工学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学电气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工学电气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工学电气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工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矿业工程采矿工程管理学工商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注:
*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该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2个)
光电技术及系统
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系统工程
现代技术经济及管理
运载器测控及遥感受信息传输技术
生物信息与生命工程新技术
复合共生矿冶金科学及高值新材料制备
西南能矿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
输变电工程及新技术
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
山区岩土工程与现代结构工程
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保障体系与工程技术
先进能源动力技术及系统
省部级重点学科(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学科门类学科级别备注应用经济学经济学一级 物理学理学一级 力学工学一级 机械工程工学一级 光学工程工学一级 仪器科学与技术工学一级 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一级 冶金工程工学一级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一级 电气工程工学一级 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学一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一级 建筑学工学一级 土木工程工学一级 矿业工程工学一级 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学一级 生物医学工程工学一级 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学一级 工商管理管理学一级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法学二级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二级 设计艺术学文学二级 计算数学理学二级 植物学理学二级 电路与系统工学二级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学二级 软件工程工学二级 科学技术哲学哲学二级立项建设人口、环境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学二级立项建设经济法学法学二级立项建设新闻学文学二级立项建设应用数学理学二级立项建设物理化学理学二级立项建设化学工程工学二级立项建设药物分析学医学二级立项建设注:19个一级学科共覆盖72个二级学科,共重点二级学科数80个。
详细学科分类
重庆大学博士点:涵盖5大门类,21个一级学科领域。其中16个一级学科拥有博士授权点,60个二级学科拥有博士授权点
重庆大学硕士点:涵盖10大门类,43个一级学科领域。其中38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授权点,182个二级学科拥有硕士授权点
重庆大学自主设置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的学科专业,共28个
专业学位总计专业学位点8个 |
|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学院)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电气工程学院)
国防重点实验室(1个)
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工程中心(1个)
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
光电技术及系统开放实验室
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建设)
工业CT无损检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省级重点实验室(26个)
制造系统工程实验室
高电压技术与系统信息监测实验室
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
冶金工程实验室
电工新技术实验室
软件工程实验室
能矿资源开发及三峡库区环境损伤工程灾害实验室
自动化工程实验室
热工实验室
岩土工程实验室
材料物理实验室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中心
运载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技术实验室
新型建筑材料与工程实验室
污染防止与废物资源化实验室
建筑技术实验室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
结构工程实验室
重庆市轻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网络化制造工程技术中心
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微光机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与生态环境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杀虫真菌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材料表面精密加工及成套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特种摩擦副与传动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轻金属材料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功能基因及调控技术实验室
研究中心/平台(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创新平台)(8个)
“985”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及其涉及学科如下:
1.机械及光电系统与装备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2.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3.西南能矿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技术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岩土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
4.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运载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气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
5.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设计艺术学、地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绘工程
6.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与生态重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城市环境与生态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7.生物流变学与基因调控新技术生物流变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电子电工理论医学应用、生物材料、化工热力学与动力学、生物控制理论及人工生命、精密仪器制造及MEMS
8.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法学 |
|
歌词
江汉思禹功,教化溯文翁
学府宏开,济济隆隆
考四海而为俊
障百川而之东
研究科学,振兴理工
启兹天府
积健为雄
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
歌词释义
一、作者
校歌歌词是重庆大学第二任校长胡庶华先生在1936年撰写的,共55个字。歌词从历史动态发展的角度,概括了重大的文化渊源、办学思想和目标要求。它和我校“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是这一办学理念的诠释与延展。这首距今70多年前创作的校歌,是一首高唱爱国精神的歌,是一首立足巴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歌。
胡庶华生于1886年,湖南攸县人,1968年在北京逝世。他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北京译学馆毕业,1912年公费留学德国,获铁冶金博士。1922年回国从事教育工件,曾任同济大学、湖南大学校长,192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1935年8月至1938年7月任重庆大学校长。
曲作者许可经先生,1904年9月出生,四川三台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中国音乐高等教育先驱者,1936年任重庆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二、歌词中字和句的注解
1.“江汉思禹功”
江汉可注为长江、汉水,也可借喻为江汉平原或长江的中下游地区。
思——怀念的意思。
禹——大禹。大禹,据考是四川人,是4200多年前的部落首领。
功——指的是功劳、功业、伟绩。
(1)校歌一般都是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或者是从学校诞生时的背景入手。《重庆大学成立宣言》对重庆地理位置描述的第一句话就是“重庆外受江汉委输,……”重庆的地理位置在长江和嘉陵江的汇合处,是西南地区的重镇,是长江上游的交通中枢。歌词一开始就用宣言所用的“江汉”,巧妙地道出了地理位置。
(2)用“思禹功”道出了重庆最早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大禹是4200多年前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人物。中国工程师协会不少人都认为大禹是中国最早的工程师。胡校长作为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对大禹的业绩是很熟知的。胡校长在这里用这个词,可以说是内涵很深,又贴切。
2.“教化溯文翁”
指的是四川学校的开办,起始于距今2100多年的蜀太守文翁(名党,字仲翁,一说翁仲)。
溯——就是追溯,寻求事物本源的意思。
歌词起始的10个字,从大禹治水谈到了四川办学的本源,从4200年前谈到2100多年前,说明歌词是从历史动态发展的角度写的。
3.“学府宏开,济济隆隆”
讲的是重庆大学的开办,气势不凡。
4.“考四海而为俊”
考——即考核、考察、选取。而——连接词。
为——做,行。俊——才智超群的人、出色的人才。
“考四海而为俊”的意译就是从各个地方选取才智出色的可造之才成为重大学生。
5.“障百川而之东”
障——捍卫、保护。
“障百川而之东”这六个字可以作这样理解:选取的学生具有民族的气节和爱国的情怀。胡校长用的“障百川而之东”是有出处的。山西平遥古城有对联 “障百川而之东和府九泉”。宋朝文天祥《致秘书王监臣》诗云:“人生晚节良不易,颓波直下谁障东?”“颓波”指侵略势力、恶势力。当铺天盖地的侵略势力袭来的时候,谁来捍卫、保护百川流域之疆土?反映的是一种民族的气节和爱国爱民的精神。
6.“研究科学,振兴理工”
这八个字涵盖的意思是要科技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要培养科技人才。
7.“启兹天府”
启——开发,发展之意。
要开发四川,发展四川。这与办学理念中的佑启乡邦、造福四川民众是一个意思。
8.“积健为雄”
积——聚。
健——强也,有力也。
雄——杰出的人才。
这四个字讲的是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杰出人才。
9.“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
兮——加重语气的感叹词。
意思是我们宣誓,一定要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前锋。
三、校歌歌词的大意
长江和汉水之滨的民众怀念大禹治水的功绩
重庆开办学校的教育是从古教育家西汉蜀太守文翁那时开始的
重庆大学的开办规模宏大、高朋满座、非常隆重
我们是经过考核从各地选拔出来的才智出色的重大学生
我们具有民族的气节和捍卫祖国山河的爱国精神
我们有着研究科学、振兴理工的理想
我们肩负着开发四川、造福四川民众的责任
我们要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锻炼成为杰出的人才
我们宣誓,一定要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前锋
|
|
虎溪校区 为实现重庆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在教育部和重庆市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大学于2004年启动了新校区建设工程。新校区位于重庆市规划中的西部新城的重要区域――重庆大学城内,因选址在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故名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以下简称虎溪校区)。虎溪校区离位于沙坪坝沙正街的老校区约20公里,车程30分钟。
虎溪校区占地3670亩,其中,教学用地2628亩,教职工住宅用地和发展用地1042亩。校区浅丘地形,视线开阔,东望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靠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虎溪河沿校区南边界蜿蜒流过,自然环境良好。
虎溪校区于2004年12月18日开始动工修建,计划分三期实施,到201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高标准、园林式、现代化的一流校园。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建成近40万平方米的建筑及配套设施,2005年10月,首批7000名学生入住,2006年9月,第二批7000名学生入住,截止2009年9月,共计15000余名本科一、二年级,1000余名本科三年级学生在此学习、生活。虎溪校区环境优美,校内花木繁茂,山林湖泊点缀其间,各类教学、生活、体育运动设施先进齐全,已成为一个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
|
高校BBS | 重庆大学图书馆 | 学者 | 名师 | 山东经济学院 | 文化 | 教育 | 图书馆 | 机构 | 出版社 | 文化机构 | IT认证 | 网络教育机构 | 远程职业教育 | 科学家 | 院士 | 光电技术 | 采矿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高压电技术 | 人物 | 教育家 | 贵州人 | 历史教授 | 政治家 | 省长 | 云南人 | 中央委员 | 更多结果... |
|
|
重庆大学城 | 重庆大学学报 | 重庆大学工会 | 重庆大学五教 | 重庆大学教授 | 重庆大学论坛 | 重庆大学中心 | 重庆大学-中心 | 重庆大学区区 | 重庆大学图管会 | 重庆大学爱心社 | 重庆大学科技园 | 重庆大学校史馆 | 重庆大学英语角 | 重庆大学校史墙 | 重庆大学法学会 | 重庆大学矿冶系 | 重庆大学档案馆 | 重庆大学人事处 | 重庆大学教务处 | 重庆大学校医院 | 重庆大学保卫处 | 金科重庆大学城 | 重庆大学无止桥 | 重庆大学沿江路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重庆大学图书馆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重庆大学教学楼 | 重庆大学区医院 | 重庆大学风雨操场 | 重庆大学钟塔广场 | 重庆大学主教学楼 | 重庆大学篮球协会 | 重庆大学书法协会 | 重庆大学博硕论坛 | 重庆大学英语协会 | 重庆大学工学院楼 |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 | 重庆大学护校运动 | 重庆大学团结广场 | 重庆大学冶金工程 | 重庆大学工业工程 | 重庆大学机械学院 | 重庆大学附属中学 | 重庆大学外语学院 | 重庆大学软件学院 |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 重庆大学数理学院 | 重庆大学体育学院 | 重庆大学城市学院 |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 重庆大学城环学院 | 重庆大学研究中心 | 重庆大学经管学院 | 重庆大学资环学院 | 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 | 重庆大学东方红广场 | 重庆大学学生通讯社 | 重庆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所 | 重庆大学计算机爱好者协会 | 重庆大学红十字协会 | 重庆大学星光文学社 | 重庆大学微软创新中心 | 重庆大学微软技术俱乐部 |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协会 | 重庆大学学生老五舍 | 重庆大学老图书馆楼 | 重庆大学思想教育影院 | 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 | 重庆大学ICT中心 | 重庆大学缙云话剧社 | 重庆大学动力仿真研究所 | 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 重庆大学网络信息协会 | 重庆大学心理健康协会 | 重庆大学机器人爱好者协会 | 重庆大学虎溪大讲堂 | 重庆大学学生发明协会 | 重庆大学第一教学楼 | 重庆大学电子商务协会 | 重庆大学软件工程学院 |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 |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重庆大学微系统中心 | 重庆大学教育基金会 | 重庆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 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实验室 | 重庆大学科技企业集团 | 重庆大学校长办公室 | 重庆大学乒乓球协会 | 重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 重庆大学-CIOB中心 | 重庆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 重庆大学离退休管理处 | 重庆大学资产与后勤管理处 | 重庆大学教育基金会章程 | 重庆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游泳馆 | 重庆大学唐立新奖学金 | 重庆大学学生艺术团 |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 |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 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 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 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重庆大学大学城校区 | 重庆大学中典实业公司 | 重庆大学蜗轮蜗杆实验室 | 重庆大学科技实业总公司 | 重庆大学大学城校区东门 |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 重庆大学绿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 重庆大学素质训练与实践协会 | 重庆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 重庆大学热力学及节能技术研究所 | 重庆大学农学及生命科学学院 |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共青团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委员会 | 重庆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 | 重庆大学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 | 重庆大学基金会捐赠管理办法 | 重庆大学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 |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 | 重庆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 | 重庆大学西门子自动化技术实验室 |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 重庆大学重庆美视电影学院管理有限公司 | 重庆大学网络学院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学部 | 重庆大学双蒙冶金科技开发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