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拉脫維亞首都裏加 (riga)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樞紐城市及避暑療養勝地,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古時曾有裏加 河流經此處,城市因此得名。裏加 位於波羅的海國傢的中心地帶,瀕臨裏加 灣,市區跨道加瓦河兩岸,北距波羅的海15公裏。裏加 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處於歐洲西部和東部、俄羅斯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交叉點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被稱為“波羅的海跳動的心髒”。由於裏加 瀕河臨湖,所以又有三河一湖之稱,三河指道加瓦河、列魯巴河、城市運河,一湖指吉士湖。面積307平方公裏。1月平均氣溫-4.9℃,7月平均氣溫16.9℃。人口逾74萬,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裏加 (riga)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樞紐城市及避暑療養勝地,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古時曾有裏加 河流經此處,城市因此得名。裏加 位於波羅的海國傢的中心地帶,瀕臨裏加 灣,市區跨道加瓦河兩岸,北距波羅的海15公裏。裏加 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處於歐洲西部和東部、俄羅斯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交叉點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被稱為“波羅的海跳動的心髒”。由於裏加 瀕河臨湖,所以又有三河一湖之稱,三河指道加瓦河、列魯巴河、城市運河,一湖指吉士湖。面積307平方公裏。1月平均氣溫-4.9℃,7月平均氣溫16.9℃。人口逾74萬,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裏加 在古時是利弗人的居民點,1201年建為要塞城市。1282年參加漢撒同盟,成為波羅的海最重要的貿易中心。1709-1710年被俄國人占領。1918年拉脫維亞獨立,裏加 成為首都。1940年並入蘇聯,1991年拉脫維亞獨立後,裏加 又成為首都。
裏加 分老城和新城。老城在道加瓦河右岸,面積不大,有運河環繞。老城具有中古時代城市的特徵,房屋低矮,街道狹窄,屋頂多用紅瓦,每座屋頂上有一隻閃光的金屬製的公雞──風信雞。相傳13世紀末葉起風信雞就被當地居民認為是避邪之物,後來人們把雞身兩側分別塗上金色和黑色,以辨別風嚮,現在風信雞衹是作為城市的特有標志。裏加 雖歷經戰爭破壞,但老城區的許多古老建築仍然保存下來,它們構造奇巧、外觀精美。一隻衹閃閃發光的金屬公雞矗立在在幾座13世紀大教堂的尖頂上。在造型各異的教堂中,多姆教堂以其內部龐大的管風琴聞名於世,聖彼得大教堂是裏加 最高的教堂,其他有名的建築還包括騎士團城堡、大行會會所和小行會會所等。市內還保留着中世紀的商人住宅和倉庫。新城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城市運河河灣處,全市緑蔭覆蓋,花叢處處,素有“歐洲美人”之稱,裏加 人喜歡稱其為“花城”。新城區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街道寬敞整齊,建築壯觀,噴泉、紀念像和雕刻隨處可見。吉士湖畔有著名的梅沙公園,其中的歌詠場可容納3萬名觀衆,並可供1萬人演唱。尤格湖畔的露天民俗博物館是拉脫維亞民族的縮影,這裏有蔥鬱的樹木、柔軟的草坪、矮小的農捨、古老的風力磨坊。裏加 的公園多而美。面積最大的是文化休息公園,米耶斯都拉公園以歷史悠久著稱。離市區25公裏是濱海療養區,綿延20英裏細沙的海濱非常值得一去,那裏遍布着各式各樣的大小別墅,還有幾傢豪華賓館,如裏加 灣賓館和裏加 海濱賓館。在這些賓館裏,遊客可以進行礦泉水按摩和泥浴。
裏加 的英國作傢格雷厄姆·格林寫下了“裏加 ,北方巴黎”這句話。在人行道兩側,遍布着現代化的咖啡館和飯館,城市的商業娛樂活動及其繁榮。拉迪森-斯拉維揚斯卡館店坐落在道加瓦河上,擁有全國最完備的會議設施,從這裏可以俯瞰舊城區的美景。裏加 的食品與北歐其它國傢類似,油膩而且豐盛,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菜,例如奶油大麥湯和牛奶魚湯,夾着臘肉和洋蔥的餡餅以及黑面包布丁。當地人喜歡喝啤酒。
裏加 作為重要港口,吞吐量曾達800多萬噸。
裏加 和蘇州成為友好城市。2001年裏加 建市800周年之際,一座蘇州園林風格的公園在市內落成。   經緯度: 北緯56度58分0秒,東經24度8分0秒56.9666
裏加 灣的大海港,漁港。位於道加瓦河註入裏加 灣的交匯處,距海約15千米,面積302.8平方千米,人口約92萬。最早為利弗人的居民點。公元1201年建為要塞。1282年參加漢薩同盟,成為波羅的海最重要的貿易中心。歷史上曾受德國和瑞典統治,18世紀前期並入俄國。此後成為俄國西北部重要港口和貿易中心之18十八世紀發展為海港。1919年拉脫維亞獨立,成為首都。1940年並入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後,再度成為獨立的拉脫維亞首都。
裏加 是拉膠維亞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主要工業部門為機械製造業,生産電氣化鐵路車輛、電車、內燃機車、船舶和摩托車等,電器、儀表、化工、紡織和食品工業亦較發達。重要商港和漁船隊的基地。鐵路通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塔林等地。航空綫與全國各地相連。有拉脫維亞科學院和大學多所。多十三至十九世紀古跡。海濱為有名的療養地。
裏加 (拉脫維亞語: Rīga)是拉脫維亞的首都,3個波羅的海國傢(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中最大的一個城市。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口。 北緯56度58分,東經24度8分Expression error: Unexpected / operator;Expression error: Unexpected / operator裏加 又是波羅的海國傢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根據2003年人口統計,裏加 市人口為739,232人,其中拉脫維亞人占45%,俄羅斯人占45%。(拉脫維亞全國居民中,拉脫維亞人占60%多一點,29%是俄羅斯人,3.9%是白俄羅斯人, 2.6%是烏剋蘭人,2.5%是,1.4%是)大部分是更正教路德會信徒,而大部分俄羅斯人屬於東正教。
裏加 古城建於公元1201年,至今已有八百餘年歷史,裏加 歷史中心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該市特別以extensive (Jugendstil) 建築著稱,與其類似的衹有維也納、布拉格和巴塞羅那。   裏加 擁有一大批學術機構,斯德哥爾摩經濟學校裏加 分校。   年度 人口
   1918年11月18日,拉脫維亞在經歷了700多年的外國統治之後,宣佈獨立,定都裏加 。(詳見拉脫維亞歷史)
   Dome Cathedral,可能是最大的教堂,建於13世紀, it was modified several times along its history. It has a magnificent that dates from 1844.
裏加 廣播電視塔,高達368.5米,為本國最高建築。全歐洲第三高建築及電視塔。   (Mikhail Baryshnikov) - 著名芭蕾舞蹈傢。
   奧爾堡, 丹麥 佛羅倫薩, 意大利
   Lijia
裏加 
裏加 灣南岸的大海港。在西德維納河口兩岸,距海約15公裏。面積302.8平方公裏,人口88.3萬(1985)。歐洲古老城市之一,12世紀初就很著名。歷史上曾受德國和瑞典統治。18世紀前期並入俄國,此後成為俄國西北部重要港口和貿易中心之一,對外貿易量僅次於聖彼得堡。1919年拉脫維亞獨立,成為首都。1940年並入蘇聯。拉脫維亞最重要工業城市。主要工業部門為機械製造業,生産電氣化鐵路車輛、電車、內燃機車、船舶和摩托車等,電器、儀表、化工、紡織和食品工業亦較發達。重要商港和西部海洋漁船隊的基地。港口可停泊吃水9米的船舶,年吞吐量500多萬噸(1979)。主要出口鐵礦石、煤、木材及雜貨等。鐵路通莫斯科、列寧格勒、塔林等地。航空綫與全國各地相連。有拉脫維亞科學院等多所大學、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等。城市沿西德維納河岸延伸30公裏,共分6個區。舊城位於西德維納河與城市運河之間,街道狹窄,保存着羅馬式、哥特式和巴羅剋式建築物,並有騎士團城堡、教堂等古跡。東北部為重要工業區,有火電站和許多機器製造廠。東郊有化工、輕工業企業。介於裏加 灣和利耶盧佩河之間的濱海區,散布着不少海濱療養院。
  n.:  Riga 裏加 市裏加 縣聖約翰教堂 倫代爾城堡 裏加 聖彼得教堂裏加 市政廳廣場裏加 老城裏加 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