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 : 中藥材 > 道德行為
目錄
No. 1
  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並能對此進行道德評價的行為。與非道德行為”相對。包括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兩大類。不同時代、民族、社會和階級對這兩類行為有不同的標準。一般來說,道德的行為是有利於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反之則為不道德行為
No. 2
  一切具有善惡價值並應承擔道德責任的個人活動。
  它受一定社會條件製約並具有某種社會傾嚮;是人們按
  照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在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關
  係上,從本人意志出發自主選擇的行為。道德行為過程
  包括三個基本環節:確定目的和形成動機、實際的行動、
  行動後的效果和評價。道德行為包括兩種基本類型,即
  道德的行為(或稱為善行)和不道德行為(或稱為惡行)。
  那種似乎屬於這兩種基本類型之間,並被某些倫理學稱
  作“可容許行為”的,其實衹是具有過渡性質的道德行
  為。一個人的道德行為整體表現其道德品質狀況,一個
  社會的全體或絶大多數成員所共有的道德行為體現該社
  會總的道德風尚。道德行為和人的其他社會行為的區分
  衹具有相對的意義,在特定範圍或條件下不具道德意義
  的行為,如求知行為及日常生活行為等,在另外的場合或
  條件下又會是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而且,人的道德行
  為多半是同其他社會行為,如經濟行為、政治行為、職
  業行為等,相繼發生,相互結合的。
  道德行為
  dào dé xínɡ wéi
  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並能對此進行道德評價的行為。與“非道德行為”相對。包括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兩大類。不同時代、民族、社會和階級對這兩類行為有不同的標準。一般來說,道德的行為是有利於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反之則為不道德行為
百科辭典
  daode xingwei
  道德行為
  moral behavior
    泛指人們具有道德評價意義的各種舉動和行為。道德行為可以是一時性的,也可能是經常性的,它可以是經過深思熟慮和抉擇而做出的,也可能是由於經常重複而無需再思索、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的。這種已經鞏固且自動化了的道德行為就是道德行為習慣。
    人們面臨復雜的社會環境或新的道德情境,行動之前總要考慮一下怎樣做纔更符合輿論要求或內心已確立的道德準則和道德信念。但任何多變的社會環境又都存在着某些相對穩定的因素,如公德、常規、習俗等,它們要求人們在一定情境下毫不遲疑地作出應答。人們如果事事處處、一舉一動都要三思而後行,則會感到不便,而且也是不可思議的。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僅使人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而且有助於人們把一時性的道德行為轉化為經常一貫的道德行為,形成某種品德。
    從人腦的機製來看,任何行為的産生都是認知係統的觀念活動和運動係統的行為方式之間建立聯繫的結果。這種聯繫不是一對一的,固定不變的機械聯結,而是隨着個體實踐經驗的纍積成為多通道、多層次且不斷依據現實關係加以整合、改組的結構體係。當某種占優勢的觀念和特定的行為方式構成穩固的聯繫係統時,衹要有一個起始的信號,這個係統就會自動地實現,引起模式化了的連鎖反應。俄國生理學家И.П.巴甫洛夫把這種神經聯繫係統相對穩定狀態的機製稱作動力定型,它實際上也是道德行為習慣的生理基礎。
    兒童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試誤、對行為榜樣的模仿、接受教育者的言語影響、集體的熏陶以及自我規勸等學會或做出道德行為。而要把這種道德行為變為習慣,就必須通過有意的練習或在實踐中不斷重複、強化。
    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有許多方式方法和不同的開端,例如可以從常規或文明行為的訓練入手,也可以提供道德行為的範例以激起敬慕之情和仿效的意願,有時候還可以預先進行一點倫理性的講話。不論采取何種形式,都必須使他們知道在各種不同情況下應當怎樣行動和為什麽要這樣做。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僅僅要求學生做出某些紀律行為,而沒有使他們明白行為的社會意義,在競賽的條件下學生可以做到,卻不能持久和遷移;在強迫的情況下學生即使能服從,一旦離開周圍人的監督就不一定會這樣行動。另一些研究則表明,學生雖然都明白從事社會委托的任務及其意義,但在獨立執行時並不能按要求如期完成,而其中受到行為指導的學生則比其他學生完成的質量更高。學生的年紀越小,這種行為方式的指導和訓練越有必要。由此可見,要使學生産生道德行為,道德的動機教育和行為方式的指導都是不可缺少的。
    組織行為練習是使道德行為轉為習慣的重要途徑之一,把各種具體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跟品德形成的長遠目標聯繫起來對學生進行工作很有意義。為提高行為練習有效性應考慮下列的條件和措施:①瞭解鞏固某些行為方式的社會意義與個人意義,激起自願練習的意嚮和積極性;②創設按規定方式一貫行動的條件,力避有重複不良行為的機會;③依靠集體的輿論和必要的監督,防止練習的鬆勁或偏離方向;④及時瞭解練習的進步情況與結果,及時加以強化。
    在道德行為習慣或品德的培養中,要善於運用表揚或批評等外部強化的手段。為了使這種手段起到好的效果,首先要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友好關係,其次評定要實事求是、要適當、要及時、不要成人化。如果能結合行為練習幫助學生及早地學會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強化的本領,這就不僅會使他們在品德養成中增強主觀能動性,而且也會使他們在以後的生活實踐中保持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和靈活性。
    參考書目
    菽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蘇〕Б.□.捷普洛夫等著,孫曄等譯:《蘇聯心理科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63。
     (章志光)
    
英文解釋
  1. :  moral behavior
包含詞
不道德行為非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習慣道德行為的發展
極端不道德行為表面上的道德行為
是真正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的經濟分析
而迫於法律規範的道德行為出於個人名譽的道德行為
道真自治縣教育局道真自治縣人民政府糾風辦關於嚴格執行有關法規,規範教職工職業道德行為的實施辦法(試行)道真自治縣教育局道真自治縣人民政府糾風辦關於嚴格執行有關法規規範教職工職業道德行為的實施辦法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