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王城 通王城呈正方形,是一處被長達12公裏的城池所包圍的城市。全城5道城門,4道通嚮城中心的巴戎寺,還有一道通嚮皇宮的“勝利門”,城門上面是面嚮四方的四面佛像。5座城門外各有一座橫跨護城河的大橋,橋的兩旁置有石像,每邊27尊。石神高2米半,成跪坐狀。城南門(South Gate)外的護城河上架有石橋,橋的兩側欄桿上各有一排54個石雕的半身像,一邊代表神靈,另一邊代表惡魔,他們手上拉着眼鏡蛇化身的巨蛇王。據說寬約百米的護城河,在古時養有很多鰐魚,是用來抵禦敵人進攻的。
在吳哥城中央,依照佛教須彌山的概念建立起了壯觀的巴戎寺(Bayon),在整個通王城的範圍內,還有巴方寺(Baphoun)、緋明納卡寺(Phimeanakas)、癩王壇(LeperKing)、戰象臺階(Terrace of Elephants)等著名建築。
吳哥通王城全城共有5道城門,4道通嚮城中心的巴戎寺,還有一道通嚮皇宮的“勝利門”,城門上面是面嚮四方的四面佛像。5座城門外各有一座橫跨護城河的大橋,橋的兩旁置有石像,每邊27尊。石神高2米半,成跪坐狀。城內主要建築物為巴戎寺,其核心部分是一組由16座相連寶塔構成的建築群,每座塔布滿着雕刻。除中央塔外,在兩層臺基的四周還排列着幾十座形體相同的石塔,每座塔各有一個四面佛,吳哥通王城南門他面含微笑,凝視遠方,臉行似柬王攝耶拔摩七世的容貌。圍繞着臺基上的建築有兩個同心的方形回廊,回廊上雕刻着大量的浮雕,主要以神話故事、當時重大的現實鬥爭和日常生活為題材。 [1]
通王城-看點
通王城 護城河橋:橋兩側的石雕為修羅與阿修羅合力攪拌乳海獲取長生不老藥的故事。兩側各有27座雕像,高2.2米,跪坐姿,合力報持巨蟒用力拉扯。觀察雕像的面容可以分辨他的身份:眼睛細長、表情含蓄的是修羅(天神),怒眼圓睜、表情兇惡的是阿修羅(魔鬼)。
南門(South Gate):城門高達23米,上方為巨大的四面佛像,面露安詳的微笑,是吳哥古跡的標志之一。
巴戎寺(Bayon):城中最重要、最宏偉的建築。
巴方寺(Baphuon):曾經是舊王城的中心,吳哥常見的三層平臺建築,底層雕有各種動物雕像,頂部已坍塌。目前該寺因維修已暫時關閉。
空中宮殿(Phimeanakas):皇宮中的神廟,城中最高的建築,最高層平臺上曾建造一座金塔。
戰象臺階(Terrace of the Elephants):國王的檢閱臺,舉行慶典儀式和鬥象大會的地點。尚存巨象石雕。
癩王臺階(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當時的皇傢火葬場所在地,因平臺頂端一座沒有性別的“癩王”雕像得名。但為什麽叫“癩王”則衆說不一,有人說因為發現是布滿青苔,也有人說雕像是一位染上麻風病的國王。原雕像已送往金邊國傢博物館收藏,現在的是復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