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福建 >泉州 >泉州旅遊 > 通淮關嶽廟
顯示地圖
目錄
通淮關嶽廟聯繫方式地址
  通淮關嶽廟聯繫方式地址: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
  電話:0595-2286613
  郵編:362000通淮關嶽廟投訴電話泉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5-22162068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通淮關嶽廟景區榮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淮關嶽廟門票價格10元通淮關嶽廟節慶活動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泉州人盛行吃元宵圓,鬧花燈,舉辦規模盛大的花燈展覽。連續數夜萬盞花燈盛放,古城如同燈的海洋。通淮關嶽廟開放時間6:00-19:00通淮關嶽廟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季節一般為每年的4-11月。通淮關嶽廟特別提醒在石獅買東西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狠狠還價,無論是服裝還是小商品,衹要你是個還價高手,一定能淘到價廉物美的東西。到石獅購物一定不要忘記“貨比三傢”的古訓,這樣才能避免吃虧。通淮關嶽廟美食泉州的小食自古就十分有名,早在唐代泉州港已是我國四大商港之一,與世界100多個國傢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到宋元時期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港”,人員和文化交流也促進了中外飲食文化的交匯。歷代泉州廚師都善於利用豐富的物産烹飪別有風味的菜餚。
  由於泉州具有獨特的閩南民俗文化,各種慶典禮儀繁多,婚喪喜慶、敬神祀祖、饋贈親友都少不了風味小點心。因而許多普通家庭都能製作百壽龜、白米龜、碗糕、鹼粽、芋果、元宵丸、桔紅糕、緑豆餅、嫩餅菜等日常小食點心,這些點心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味道清淡鮮美。
  通淮關嶽廟住宿泉州有各種檔次的賓館、酒店,可以滿足不同遊客的住宿要求。
  泉州酒店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中心,是泉州市唯一的四星級旅遊商務涉外酒店。提供吃、住、行、娛、購完整的商務。泉州華僑大廈聳立於泉州最繁華的百源清池畔。環境優雅、風景宜人,商業、銀行、外貿等機構近在咫尺,實為商務及旅遊之最佳選擇。通淮關嶽廟購物桂圓、茶葉、衙口花生、永春老醋等。通淮關嶽廟交通市內乘坐旅遊公共汽車:3路、4路、5路、6路、7路、8路、9路、16路、18路、19路、26路。
  通淮關嶽廟玩法參觀、旅遊、
  通淮關嶽廟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俗稱塗門關帝廟,主祀關羽,民國三年(1914年)增祀嶽飛,故改現名。是祭祀文(孔子)武(關羽)聖的著名古跡,也是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武廟。
  通淮關嶽廟位於鯉城區塗門街,是泉州古城祭祀文(孔子)武(關羽)聖著名古跡之一,主殿奉祀關漢亭侯、嶽忠武王,配祀歷代著名忠武將士24位,左為三義廟,奉祀劉、關、張、配祀孔明、趙雲,右為崇光先殿,奉祀關羽三代祖先。廟存宋朱熹《正氣》、明張瑞圖《充塞天地》古匾等重要文物。
  廟座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義廟三座並排的廟宇組成,均為三進,其後進已改為連成一體的三層樓,總建築面積1294平方米。正殿稱武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穿鬥式木構架。整座建築裝飾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頗為堂皇富麗,雄偉壯觀。
  廟中現存文物,碑刻有:清乾隆四十三年官獻瑤撰的《重修泉郡通淮街關帝廟碑》和乾隆四十二年重修通淮關帝廟收支情況的石刻,清鹹豐七年的《關聖帝祖塋碑記》、《立看守碑》,嘉慶二十四年臺灣林光復所書石刻,道光二十年蘇廷玉書的《關帝覺世真經》。廟門外兩壁嵌有石刻兩方:左刻宋米芾書詩一首,右刻明董其昌書詩一首。廟內還保存着朱熹題寫的“正氣”、張瑞圖題寫的“充塞天地”及近代蔡瀎書“鼎漢立宋”等匾額。楹聯有“詭詐姦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等。
概況
  通淮關嶽廟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俗稱塗門關帝廟,主祀關羽,民國三年(1914年)增祀嶽飛,故改現名。是祭祀文(孔子)武(關羽)聖的著名古跡,也是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武廟。
  現存廟宇為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廟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義廟三座並排的廟宇組成,均為三進,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民國三年(1914年)大規模重修時,將三義廟前殿退後同主殿的前殿並列,使三座神廟連成一體,形成結構對稱,廟形壯觀的建築群。修復後的殿宇,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竜雕,造型各異,其間配有花鳥走獸,體現閩南古建築的藝術風格。主殿為武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穿鬥式木構架。正位左祀關聖帝君(關羽),右祀嶽武穆王(嶽飛)。以張飛、趙雲、王瀎、謝玄、韓擒虎、李靖、郭子儀、王彥章、曹彬、狄青、徐達等歷史上24位名將為從祀。左旁崇先殿,祀關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右旁三義廟,祀劉備、關羽、張飛,配祀諸葛亮、趙雲。其後進原為平屋,現改建為三層樓房,仿古裝修。
  廟中現存文物,碑刻有:清乾隆四十三年官獻瑤撰的《重修泉郡通淮街關帝廟碑》和乾隆四十二年重修通淮關帝廟收支情況的石刻,清鹹豐七年的《關聖帝祖塋碑記》、《立看守碑》,嘉慶二十四年臺灣林光復所書石刻,道光二十年蘇廷玉書的《關帝覺世真經》。廟門外兩壁嵌有石刻兩方:左刻宋米芾書詩一首,右刻明董其昌書詩一首。廟內還保存着朱熹題寫的“正氣”、張瑞圖題寫的“充塞天地”及近代蔡瀎書“鼎漢立宋” 等匾額。楹聯有“詭詐姦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等。
沿革
  關於通淮關嶽廟的沿革,有如下一些資料:
  明·萬歷壬子(1612年)李光縉(參見《泉州人名錄·李光縉》)《三義廟記》:“郡故有漢·壽亭侯廟,靈響特異,士民奉之甚恪。廟左右堂,左祀壽亭侯,右祀平浪侯晏,不知所從始,久沿弗敢更。萬歷甲辰歲(1604年),奉佛者遷平浪侯於堂左偏,而中塑觀音大士像,為善信皈依之地,識者非之。壬子(1612年)春,移大士像於月臺(承天寺)之禪室,而裏中孝廉張君汾、文學楊君某某、何君啓升、張君某,相議塑劉先主(劉備)、關壽亭侯(關羽)、張西鄉侯(張飛),附諸葛武侯(諸葛亮),祀於其中堂,位南嚮;而奉平浪侯於前廳,位北嚮。塑既成,表漢時共事之雅,開泉人未有之祀,觀者如堵。”
  明·天啓元年(1621年)李光縉《重修關帝廟記》:“今天下祠漢·壽亭侯者,遍郡國而是,其在吾泉,建者勿慮百數,獨吾儒林裏中廟貌為盛。詢之故老,不知創所由始。”
  清·乾隆《泉州府志·壇廟寺觀》:“在府治惠義鋪。明·嘉靖間(1522—1566年),長史李一德(參見《泉州人名錄·李一德》)重修。萬歷間(1573—1619年),復於廟右塑帝及漢·昭烈帝(劉備)、張西鄉侯(張飛)、諸葛丞相(諸葛亮)像。天啓元年(1621年),於後殿塑帝袞冕像。郡紳楊維清、李光縉、徐某修廟,廣僧道住持居室,復有記立石。(清)順治九年(1651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五年(1727年),敕封神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增設神牌附祀於右殿之後。歲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
  清·道光《晉江縣志》在引用乾隆《泉州府志》上文後接下來補充說:“(清·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邑人捐修。乾隆四十三年戊戍(1778年),郡紳士捐修。嘉慶十九年(1814年)閏三月,奉旨加封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道光三年(1823年),復勸捐修葺。八年(1828年)正月,加封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泉郡通淮街關帝廟碑》:“我泉郡城南隅有街曰通淮,廟祀關帝,由來已久。”“廟之建不知何時,所可考者,修於有明·萬歷癸卯(1603年),為立記者李君光縉;繼修於國朝(清)雍正辛亥(1731年),為之記者張君煥登也。”“乾隆癸己年(1773年),前殿正脊之棟將撓,後殿臨八卦濠者亦傾欹弗整,一切瓴瓦榱桷俱污漏塵朽不鮮。郡之紳士,同心勸輸,遵前規而輯之。材微工良,既固且新。廟前故有華表巍然,今圮矣,樹而揭之,以肅觀瞻……經始於其年九月,迄丙申(1776年)二月竣功。”
  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年)《重修泉郡通淮廟捐啓》碑:“歲丁卯十一月初四夜,通淮聖帝廟三殿災,帝像燼,歷朝法物付一炬。”
  綜上,通淮關帝廟始建年代和初始規製無考,相傳建於南唐至宋代。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長史李一德重修,時廟有左、右堂,各有前廳、正殿、後殿三進;左堂祀壽亭侯(關羽),右堂祀平浪侯晏。明·萬歷(1573—1619年)間,右堂改為三義廟,祀劉、關、張,附祀諸葛。明·天啓元年(1621年),重修關帝廟,廣僧道住持居室,並於左堂後殿塑關羽袞冕像。清·乾隆間(1736—1795年),增建崇先殿,祀關羽之曾祖、祖、父神牌。又於正殿前越道建禮樂亭(禮樂亭於光緒年間改為學校,取“立於禮、成於樂”之義,名立成小學)。 民國十六年(1927年)火災,左堂化為灰礫,三義廟、崇先殿尚存;當年按舊製重建左堂,取賜恩岩大樟木雕成關帝座像。
泉州的關帝信仰
  關帝信仰在泉州的發展,大約開始於明初,到明末萬歷年間已經規模甚大,清代達到高峰。
  泉州明、清間關帝信仰的盛行,大致有如下因素:
   (一)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以及正統文化思想格局的營造,關羽逐步被官方認可和尊崇。
  南宋,理學不是一個被朝廷立為唯一正統的思想體係,衹是部分地得到政府肯定,它的傳播主要是在民間展開,這階段形成了以朱熹(參見《泉州人名錄·朱熹》)為代表的閩學派。朱熹青少年時代在泉州度過,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又任同安縣主簿,泉州各縣都有朱熹講學處,世稱朱子過化之地。閩學派理學在泉州非常興盛,産生陳知柔(參見《泉州人名錄·陳知柔》)、許升、呂大圭(參見《泉州人名錄·呂大圭》)、邱葵(參見《泉州人名錄·邱葵》)、楊寅翁等泉州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泉州任職的高層官員也有不少接受了朱熹及其他理學家的思想,13世紀初任任泉州知府的真德秀(參見《泉州人名錄·真德秀》)即為其典範。
  自宋元至於明,泉州理學迭興。明代泉州又出現一次理學研究高潮,有明一代270多年,以蔡清(參見《泉州人名錄·蔡清》)、陳琛(參見《泉州人名錄·陳琛》)為代表的理學家七八十人,史稱“天下言易,皆推晉江”。理學集儒、道、釋文化之大成,至明代已成為主流意識。理學名流把關羽當成“忠、義、智、信、弟、友”的體現,大加宣揚。
  明·嘉靖間(1522-1566年)泉州李一德《重修關侯廟記》推崇關帝的“忠”、“智”。“侯之事昭烈(劉備)也,古今人偉其忠。夫侯則忠矣,而所以得完其忠者,智也。”
  所謂“忠”,是“死不貳”,“侯為漢死焉,侯不云乎:‘我受劉將軍恩,誓以共死。’夫死則侯忠也,乃其死而得以為漢之始終。”
  所謂“智”,一是選擇正統而“忠”,非單純的為知己者死。“漢獻不君,輦郭肇舊,孫吳、曹魏,建號立國,往往弁髦帝室,不知有漢天子之後久矣。玄德(劉備)初起,雖雲帝胄,而孤貧販履,無尺土寸地之階,一時材名之士,如荀文若(荀彧)、周公瑾(周瑜)、魯子敬(魯肅)之輩,不南歸吳則北歸魏,而中山靖王之後無擇焉,惟侯知之。侯蓋知有漢,故知有漢天子之後,匹夫相遇相然信以死,豈其無故而弟昆哉。”二是在正統中又能選擇明主。“(侯)亦無環視諸劉之宗,若(劉)淵,若(劉)表,若(劉)璋,盡孱弱暗懦,不能自振。而有大志如玄德(劉備)者,可以留如劉之儲,噓既盡之灰。候之與漢委志於此矣。”“夫隆中未出,劉豫洲(劉備)已有聲於吳、魏矣,仗之以名義之正,加之以枉駕之勤,故諸葛(諸葛亮)公之識先主也,常易於侯……則是侯之知主,猶在諸葛公之右。”三是識時務。李一德將關羽與同是為漢而死的荀彧相比較。“荀文若之歸曹,其初心豈遽無漢哉,特其料主擇君無候早智,故誤以扶帝為秉忠,偽兵為倡義,逮九錫既加,彧悔亦已後矣。使侯而無有與劉之識,不知北面於有度之君,彧而有如侯之見,亦何至飲恨於壽春之死……而以死漢視彧,彧其汗下於九原哉!”
  明·萬歷壬子(1612年)泉州李光縉《三義廟記》進一步發揮了關羽的“義”和“信”。李光縉所謂的“義”,指“大義”、“真義”,其實質仍然同於李一德所云的忠於正統,即“為漢室仗大義”;“約謀興漢之為真義”;“欲為先主而扶漢,則不得不效死力於先主”。李光縉所謂的“信”,“亦義之符號”,即“片言之約遂定為終身之劵,寧為漢死而不悔也”;“卒之間關險阻,死生不分,其信嚴乎天地,炳如日星,可謂知大義矣”。
  明·天啓元年(1621年),李光縉撰《重修關帝廟記》時,又進一步將關羽的“忠”、“義”、“信”引伸嚮儒傢的“五倫”。“孔門之教莫大人倫……侯素好《春秋》,是以明正統,仇孫、曹,使其得吾夫子為依歸,當在仲由之右歟!”
  李光縉認為:“今所為頌侯之烈,與侯所以係千百世之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漢之忠乎?竊以為未盡侯也。”“國於天地,必有與立,惟是生人五倫兩儀不得以墜,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侯始遇玄德,朋友也;約盟而後,兄弟也;及推為中山靖王裔而主事之,則君臣父子也。平居無裏閈之歡,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擔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後臣之,間關周旋,各盡其道,此侯之先所以獨高千古也。”
  李光縉又云:“何國而無君臣,何傢而無父子,何人而無兄弟、朋友、夫婦?且今之奔走而禱於侯者,奚而人也?非其感於行役之義,則其動於瞻陟之情(註:上二句指行役在外及登高思親之意),原隰之可懷,嚶鳴以求聲(註:上二句言兄弟、朋友同氣相投之情),九十之卜其儀,五六之期其詹(註:上二句言求配偶、卜歸期之事),而皆以問於侯。侯儼然在上,若挈天綱地維以詔人,不言而人心自肅。天下之爭祀侯以此,不但以其殉漢而死事也。”
  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小說在民間的廣為流傳,又使一個活生生的“仁義忠勇”的關羽人物形象,結合理學主流意識侵淫到社會最下層。上層社會和社會下層的社會價值觀,在關羽光環下合流,成為關帝信仰堅實而廣泛的社會基礎。
  滿清入關後,倡導“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以孔、孟之道、程、朱、陸、王之學為治國理論。以泉州安溪李光地(參見《泉州人名錄·李光地》)為代表的理學研究也達到當時代的高峰,李光地的成就,帶動了泉州理學研究的再一次高潮。理學的興盛,直接推動着關帝信仰的傳播。清·王嵩儒《掌故零拾·捲一》雲:“本朝為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演義》為兵略,故其崇拜關羽,其後有托為關神顯靈衛駕之說,屢加封號,廟祀遂遍天下。”泉州的關帝信仰,也在統治階級和民間都得到大幅度的蔓延。
  (二)道教的解釋,是促成官方關帝信仰轉型的主要動力。
  儒、釋、道三傢,都希冀將在民間有廣泛信仰的關羽納入自己的體係。關羽被士人尊為五文昌之一,被佛教列為伽藍護法神。但是,在推動關帝信仰興盛中最有成效的要數道傢。
  從唐代始,泉州有的道觀、佛寺就供奉關羽。宋代居住泉州的士大夫都很重視對道教諸神的崇奉,藉對道教神仙的祀奉來宣傳儒傢思想,或為發展海外貿易服務。但直至宋、元,關羽在道教中的地位並不高,道教雷法中僅把關羽列為雷部將帥之一,稱“郎靈上將”。
  泉州的道教一直盛行,明初在玄妙觀設泉州“道紀司”管理道教事務。明朝中期,封建統治思想支柱是儒傢理學,為強調“神道設教”以助教化,便用理學思想改造道教。這一時期,隨着泉州理學的第二次高潮,大批理學家如陳用賓(參見《泉州人名錄·陳用賓》)、李光縉等,同時成為著名的道教學者。
  在此背景下,關羽逐步被道傢擡上至高無上的地位。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道藏》收入的《道法會元》中“地祇馘魔關元帥秘法”,則已把關羽列為北極紫微大帝的主將,稱之“雷部斬邪使興風撥雲上將馘魔大將護國都統軍平章政事崇寧真君關元帥”;同書捲二六O的“豐都郎靈關元帥秘法”則說,關羽是三十代天師(張)虛靖真人手下的神將,稱“豐都郎靈馘魔關元帥”。《道法會元》稱贊關羽“英烈威靈,在生忠勇,死後為神,忠貫日月,德全乾坤”,而可以“誅砍妖魔”。最後,道教一直將關羽衍化到“蕩魔真君”、“伏魔大帝”的高位。
  關羽的地位,並得到明、清統治階級的認可,不斷予以加封。
  (三)關帝崇拜的世俗化,使關帝信仰植入深厚土壤。
  關帝是忠義的象徵,又是蕩魔伏魔的靈神,因此,在世俗化過程中,起了三大作用:
  一是教化。明清間出現假托關公乩壇飛鸞、降筆著述的大量所謂“聖經”、“對簽”、“訓戒文”,成為勸善的社會通俗讀本,如《關帝覺世真經》、《關帝明聖經 》、《戒士子文》等(參見《“覺世真經”碑刻與勸善書》)。
  二是民衆崇拜關帝,遠遠超出統治階級以關帝作為忠義化身和道教以關帝作為護法天神的範圍,而是將關帝視作武神、財神和正義之神,凡是命祿科舉、祛災除疾、驅邪闢惡、誅罰討逆、巡察冥司、庇護商賈、通暢財源、决斷疑難等等,無不祈求關帝(參見《關帝靈簽》)。泉州的關帝廟多達一百餘座,市區內著名的,有七城門內各一座,南、北教場各一座,而最著名的是通淮門內關帝廟。通淮關帝廟位於通淮門與清真寺的中點,民間流傳說,通淮門城樓圓形為鼓,清真寺矗立如鐘,鐘鼓相應,最為靈異。
  三是明、清的民間秘密會黨組織,更是以關帝之忠義作為結黨的精神紐帶。在明代泉州倭患頻乃,以及明、清間“禁海”、“遷界”的數百年間,泉州沿海民衆要合力守土禦侮,要對抗官兵的強大壓力破禁下海交通貿易,必須以關帝的“忠勇尚義”精神紐結在一起。明末清初,泉州又是鄭成功(參見《泉州人名錄·鄭成功》)抗清的基地和大本營,其轉移臺灣以及施琅(參見《泉州人名錄·施琅》)統一臺灣後,泉州一帶反清的秘密幫會始終沒有停止活動,他們始終以關帝的“忠義”為號召,入幫會,結弟兄,起盟誓, 均在關帝神像前焚香頂禮,歃血為證。官府推崇關帝之“忠”,而會黨對抗正統時誓以關帝之“義”,南轅北轍,各取所需,這是始料未及的。
碑刻、匾額、楹聯
  (一)碑刻
  明·嘉靖間(1522-1566年)《重修關侯廟記》,長史李一德撰。碑已不存,文存於《清源文獻》。
  明·萬歷壬子(1612年)《三義廟記》,李光縉撰。碑已不存,文存於《泉州府志·壇廟寺觀》。
  明·天啓元年(1621年)《重修關帝廟記》,李光縉撰。碑已不存,文存於《泉州府志·壇廟寺觀》。
  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重修通淮關帝廟捐銀芳名及工料費用等數開列於左》。立於三義廟左壁。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泉郡通淮街關帝廟碑》,官獻瑤(參見《泉州人名錄·官獻瑤》)撰。立於三義廟右壁。
  清·乾隆以後《重建禮樂亭記》。原碑立於禮樂亭西側,1957年立成小學火災,重建時毀。碑文不詳。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降神碑》(原碑無題),臺灣彰化生員林光夏書。立於三義廟左壁。
  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二月《關帝覺世真經》,蘇廷玉(參見《泉州人名錄·蘇廷玉》)書。立於三義廟左壁。
  清·鹹豐七年(1857年)六月《立看守字碑》。立於三義廟左壁間。
  清·鹹豐七年(1857年)《關聖帝祖塋碑記》。立於三義廟左壁。
  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年)《重修泉郡通淮廟捐啓》。
  民國間正殿兩壁嵌石刻曾遒(參見《泉州人名錄·曾遒》)書律詩兩首:“至剛至大氣彌天,傢學淵源真聖賢。赤兔追風寒夜月,青竜繞電起秋煙。春秋惓惓宗孔志,忠義岩岩載史篇。愧子雕蟲楊未盡,解粱遺跡自今傳。”“壯猷奕奕真超絶,天性從來更好文。曾嚮春秋精一捲,可容吳魏尚三分。勳名自昔鎸鼎彝,袞冕於今薦苾芬。業開乾坤垂不朽,聊輸歌頌代微芹。”
  廟門外兩壁嵌有石刻兩方,左刻宋·米芾書詩《秦州醉詩》:“州閣飲同𠔌,驛道出流沙。障曼兼千帳,居人有方傢。馬驕朱汗落,鬍舞白頭斜。年少臨洮子,西來亦自誇。”右刻明·董其昌書詩:“清世傢聲王石門,典型猶有白眉存。亦知驃騎名同貴,即去墻東道益尊。老去香山問小友,巋然西嶽繞兒孫。釣殘不羨君王夢,二月天邊雨露溫。”
  (二)匾額
  入門處:“關嶽廟”(民國三年[1914年])。
  正殿:宋·朱熹題書“正氣”,明·張瑞圖(參見《泉州人名錄·張瑞圖》)題書“充塞天地”,民國蔡瀎題書“鼎漢立宋”。
  (三)楹聯
  大門石柱對聯——庚午(1930年)花朝林翀鶴(參見《泉州人名錄·林翀鶴》)題、樂生黃萬年勒:“通荊門製麯,讕言駡使,實嚴爭漢鼎;淮水西和戎,遺恨朝天,空譜滿江紅。”
  下殿石柱對聯——蘇鏡潭(參見《泉州人名錄·蘇鏡潭》)撰、曾遒書:“通侯漢壽崇勳爵,淮鎮金人憐節威。”
  前殿外石柱對聯——戊辰年(1928年)鼕邑人楊傢棟書:“通春秋而崇漢統,淮南北屢掃金師。”
  武成殿前木柱對聯——乙醜年荔月旅菲陳志忠立、香港陳文傑書:“志在春秋功在漢,心同日月義同天。”
  正殿石柱對聯——戊辰(1928年)春月宋應祥撰、從侄曉春書:“通津紹淵源,敦兄事而得師資,義聞春秋光赤漢;淮揚嚴保障,固南天以恢北地,誓收幽薊飲黃竜。”
  正殿二柱挂半周柱筒對聯——“劉封未足嗣宗,魏何人?吳何人?誰使三分成敵國?宋高焉能繼統,徽安在?欽安在?可憐百戰不歸鑾!”
  三義廟中柱貼壁柱對聯——“通明光大仰二公,拒婚非愎,奉召非愚,平生無改春秋義;淮海江河流萬古,震夏有威,餐虜有志,合傳遂熏班馬香。”
  還有:“詭詐姦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
  附:通淮廟第一副冠頭聯,為清末·南安舉人戴鳳儀(參見《泉州人名錄·戴鳳儀》)所作,因關帝廟首遭1927年火災,復經“文革”而失傳。據戴鳳儀《鬆村詩文集·捲十八·楹聯·泉州通淮關帝廟聯句》載:“癸卯春(1903年),予與諸友謁通淮廟,見其聯句甚多,不乏典製橘(右無“木”字旁)皇之作。雒誦久之,友曰:聯句雖多,以通淮弁首者,實未有也。先生盍撰之?予構思良久執筆題雲:通春秋,如我惟考亭綱目;淮左右,祀公邁嶽廟馨香。” 戴鳳儀撰聯時,通淮廟尚未和祀嶽飛,而戴鳳儀所撰下聯以“淮”入典,藉嶽武穆之忠義以褒關帝。
“覺世真經”碑刻與勸善書
  “覺世真經”碑刻立於三義廟左壁,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泉州府同安縣蘇廷玉(參見《泉州人名錄·蘇廷玉》)書,壬寅(1842年)刻立。全文如下:
  “敬天地,禮神明。奉祖先,孝雙親。守王法,重師尊。愛兄弟,信友朋。睦宗族,和鄉鄰。別夫婦,教子孫。
  時行方便,廣積陰功:救難濟急,恤孤憐貧;創修廟宇,印造經文;捨藥施茶,戒殺放生;造橋修路,矜寡拔睏;重粟惜福,排難解紛;捐貲成美,垂訓教人;冤仇解釋,鬥秤公平;親近有德,遠避兇人;隱惡揚善,利物救民;同心嚮道,改過自新;滿腔仁慈,惡念不存。
  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雖不見,神已早聞。加福增壽,添子益孫。災消病減,禍患不侵。人物鹹亨,吉星照臨。
  若存惡心,不行善事:淫人妻女,破人婚姻;壞人名節,妒人技能;謀人財産,唆人爭訟;損人利己,肥傢潤身;恨天怨地,駡雨呵風;謗聖毀賢,滅像欺神;宰殺牛犬,穢溺字紙;恃勢辱善,倚富壓貧;離人骨肉,間人兄弟;不信正道,姦盜邪行;好尚奢詐,不重儉勤;輕棄五穀,不報有恩;瞞心昧己,大鬥小秤;假立邪教,引誘愚人;托說升天,斂物行淫;明瞞暗騙,橫言麯語;白日咒詛,背地誅害。
  不存天理,不順人心;不信報應,引人作惡;不修片善,行諸惡事——官詞口舌,水火盜賊;惡毒瘟疫,生敗産蠢;殺身亡傢,男盜女淫。近報在身,遠報子孫。神明鑒察,毫發不紊。
  善惡兩途,禍福攸分:行善福報,作惡禍臨。吾作斯語,願人奉行。言雖淺近,大益身心。戲侮吾言,斬首分形。有能持頌,消兇聚戾。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富貴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獲,萬禍雪消,千祥雲集。諸如此福,惟善可致。吾本無私,惟佑善人。衆善奉行,毋怠厥志。
  垂訓:做好人,說好話,讀好書,行好事。
  道光二十年庚子二月下浣同安蘇廷玉敬書。
  壬寅重九男士凖刻石藏於通淮古廟以應聖訓而垂久遠雲
  溫陵石室居摹鎸”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原文,在最前面還有如下一段文字,說明其中心思想:“帝君曰: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其心已死,身雖在世,是謂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勿謂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動一靜,神明鑒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況報應昭彰,不爽毫發。淫為萬惡首,孝為百善願。但有逆理於心有愧者,勿謂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於心無愧者,勿為無利而不行。若負吾教,請試吾刀。 ”碑刻限於篇幅,此段首文略去。
  《覺世真經》是清中期以後廣為流傳的勸善書之一。勸善書起源於明清間假托關公乩壇飛鸞、降筆著述的所謂“聖經”、“對簽”、“訓戒文”。清代泉州民間流傳的此類書籍,假托關聖帝君的有《覺世真經》、《明聖經》、《戒士子文》,假托其他神靈的尚有《太上三清寶懺》、《玉皇真經》、《三元滅罪水懺》、《度人經》、《三官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
  《覺世真經》和《明聖經》,是供信徒誦讀的通俗文本。誦讀時的禮式,如清·泉州木刻本《明聖經》所載:凡善男信女要誦此經,未及朔面聖像的,即用黃紙排五行,朱筆寫下神祇名號,再用黃紙作一告文焚於案前爐內,以盟永久。然後齋戒沐浴,更着潔服,擺上茶酒鮮果,點燭焚香,虔誠致敬,行三跪九叩禮。誦經前念“淨心、淨口、淨身、淨天地”解穢、安土地等神咒,再念祝香咒:“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燕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先旆臨軒,弟子關告,徑達九天。”後又行志心歸命禮,接下纔誦讀經文。
  為祈神福佑,信衆還往往捐資敬印或贈送勸善書,作為纍功積德的手段。更甚者,便是如通淮關嶽廟“覺世真經”碑一樣,刻碑以為永遠,並廣其傳。
關帝巡狩
  關羽既封為帝,其出訓即稱巡狩。巡狩一般都是在嚴重的天災人禍降臨時舉行的。儀式之隆重,民衆之虔誠,比真帝王駕臨有過之無不及。
  關帝最近的一次巡狩,是在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時泉州鼠疫大發,遍及郊區鄰縣,屍體川流,泉人恐慌。鄉紳發動關帝巡狩以避災。據傅金星、曾煥智《泉州通淮關嶽廟志》描述,其儀製如下:
  關帝巡狩前一個月出“香條”(通告),貼七城門,遍告城內外民衆知曉齋戒。全市大掃除,清淤溝,洗厠所,折雞塒,除障礙。出訓前三日,全市禁屠。
  其次出路關。路關有刻版,刷拓張貼,並廣泛賣給民衆。由於關帝巡狩連續三日,其路關格式為:“泉郡通淮廟關聖夫子漢壽亭侯聖駕出遊路關:××日××時由本廟起駕從××經過××至××聖駕回廟;××日××時由本廟起駕從××經過××至××聖駕回廟;××日××時由本廟起駕從××經過××至××聖駕回廟。××年××月××日。泉郡通淮關嶽廟董事會。”
  出巡前,須先往元妙觀嚮天公進表。進表前三天,縉紳董事與參與盛典的文武官員,即齋戒沐浴。
  進表日夜子時,聖駕出廟,沿途灑掃。奉表縉紳在前,“香擔”、“球爐”、“燈儀”跟隨,然後是關帝二駕、竜宮城隍、關帝大駕,依此前進,莊嚴肅穆,悄然無聲。到元妙觀,聖駕依此排列。奉表官肅立,司儀唱儀。禮畢,聖駕回廟。
  傍晚開始第一天巡狩。千傢萬戶擺設香案,供五果、六齋、清茶、鮮花,點燃柱香、對燭,熏燒貢末、檀香。全城鞭炮轟鳴,動地震天,硝煙彌漫。
  執帚、舉叉、拉布幔之信士信女,先行開路。通淮街上排好隊列,路關前導。四面直徑一米多的大鑼,每面兩人擡,鳴鑼開道。執棒舉牌之士分成兩行,“肅靜”、“回避”牌黃底金字。一個彪形大漢高擎大纛,纛桿插在竹筒中,竹筒挂在大漢項頸上。纛高數丈,纛尖係四條彩繩,四個大漢分四角拉牽。纛上大書:“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接着是旗燈。旗燈以燈為旗,紮三十二圈,每圈挂一紅燈,單行竪舉,約二十餘對。再次是長吹隊、犀蠃隊。
  接着便是各鋪分、行莊、鄉裏敬獻的禮儀。禮儀大都是《山海經》圖中的獸類,有麒麟、獅子、豸解(“豸解”合一字)豸、虎豹、駿馬、四不象等,不下千百衹,多是用棉紙和紗絹糊成,底座加木輪,推拉前進。每件禮儀有樂隊伴送。樂隊或五音,或十音,或弦管車鼓。隊伍填街塞巷,燈火成河,管弦喧天。
  待到關帝起駕,“香炮”連響十二發,震耳欲聾。鞭炮大響,呼聲騰起。人群擁着“大帝”、“二帝”出廟,二駕八人擡、八人護,大駕十六人擡。由於通淮廟在竜會鋪,因此起駕出廟是竜會鋪人的專利。聖駕出廟後,便人人都有權爭“買一肩”,即商量讓擡幾步。能“買一肩”的,感到無比榮幸,認為就“福祿來臨禍不侵”了。
  聖駕開始巡行,一路上前呼後擁,有障礙即除,有髒淤即清,有厠所即拉布攔遮掩。天威駕臨,沿途跪拜,叩頭如搗蒜,響聲如擂鼓,禱告如誦詩,虔誠之情無以復加。誰敢褻瀆神明,冒犯衆怒,立即化為齏粉。
祭祀
  關聖夫子的祀典,是隨關羽封號的升高而升高的。其祭祀的隆重盛大,始於明代後期,當時關羽已封為帝君,但其祀典仍沒曾以祀帝的規製。即使孔子,明初也衹用六佾,成化中纔升為八佾,嘉靖九年升為大合樂。
  “佾”是一種舞蹈行列,天子的樂舞用八佾,即縱橫均是八人排列,共64人;諸侯衹能用六佾,即縱橫均是六人排列,共36人;大夫用四佾,即縱橫均是四人排列,共16人;士人二佾,即縱橫均是二人排列,共4人。
  關羽於明·萬歷間進爵為帝,廟稱武廟,與孔子之文廟並稱,因此其祀典不斷升格,最終與祭孔等同。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泉郡通淮街關帝廟碑》:“國傢沿前典,建文廟崇祀先師孔子,復肇建武廟以崇祀關帝。廟用帝製,自京師暨各省、郡、州、縣,歲三祭,其儀略降於先師,在社稷二神之上……祀先師著令外,凡書院、義學、釋奠,弗禁焉;祀關帝著令外,凡通郡巨鎮,以及遐垠荒區,所立廟祈禱祓禳,亦弗禁焉。又所以廣愛廣敬而大暢乎薄海內外,士與女歡欣瞻仰之私願也。”
  清·道光《晉江縣志·16·祠廟志》:“(武廟)在萼輝鋪提署之左,前係提督東教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提帥張雲翼建,稱武廟,朔望行香,春秋致祭,而秩祀之典尚在塗門廟(關帝廟)。至嘉慶間(1796—1820年),提帥顔守英始移秩祀之祭於此廟。後中殿壞,嘉慶十八年(1813年),伯爵軍門許文謨捐修,住持僧然中董其役。”
  關於關帝祭祀的儀製,清·道光《晉江縣志·15·祀典志》載:“每歲頒行祭費銀二十四兩正,於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登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十、豆十、牛一、羊一、豕一、酒樽一,行三跪九叩禮。”“(祭關帝)祝文:維帝浩氣凌霄,丹心貫日,扶正統而彰信義,威震九州,完大節以篤忠貞,名高三國。神明如在,遍祠宇於環區;靈應丕昭,薦馨香於歷代。屢徵異跡,顯佑群生。恭值佳辰,遵行祀典。筵陳籩豆,幾奠牲醪。尚饗。”
  大合樂則有:麾一、祝一、敔一、琴六、瑟二、鐘罄各十六、塤二、篪二、簫四、風簫四、笙六、笛四。搏拊:鼓二,應鼓如之。樂生三十八人,工歌六人,笙二,龠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八人。品物:祝文、樂章、儀註,悉如製。樂、舞生以市區兒童充任,專人教授。塤、篪、簫、笛、搏拊、應鼓,由道士充任。
  致祭之日,迎春門不許挑腥葷、便尿出入。關嶽廟至禮樂亭搭天棚相連。參與祭祀人員,齋戒三天,在禮樂亭演習。
  是日,禮樂亭鐘鼓和鳴,祭祀開始。司儀唱儀,樂生、舞生依此走入正殿,按方位立定。奏樂,舞拜,官紳、董事列隊禮拜。主祭由德高望重者充任,敬誦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