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话 : 中国 >江西 >赣州 >赣州市区 > 通天岩
显示地图
目录
《通天岩 Heavenly Rock》
诗人: 欧演 Ou Yan

  每逢胜境便留神,一路桃花别汉秦。
  绕刹苔封高士蹟,临溪客问野人津。
  纡回松竹看非俗,罗列山川识有真。
  踏遍岭头天尺五,飘飘已觉迥风尘。
《通天岩 Heavenly Rock》
诗人: 王奇 Wang Ji

  松罗石室中,清雅胜支公。
  地静无尘到,天高有穴通。
No. 3
  通天岩联系方式 地址:赣州市西北郊,距市区约10公里.
  邮编:34100 通天岩投诉电话 赣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797--8220603
  江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791—626996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通天岩景区荣誉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通天岩门票价格 60元 通天岩最佳旅游时间 春秋两季较适合旅游。 通天岩住宿 赣州有不少宾馆和旅馆,要找地方住并不难,而且大的宾馆和酒店一般都有公交车到达,交通十分方便。
  住处推荐
  明珠大酒店 赣州市红旗大道1号
  赣龙大酒店 赣州市红旗大道50号
  赣南宾馆 赣州市健康路28号
  虔城大酒店 赣州市大公路129号
  赣州宾馆 赣州市健康路101号
  通天岩购物 到赣州可以购买以下特产:
  崇义毛竹 毛竹株型刚直挺秀,圆通有节,枝叶翠丽,生长快,产量高。用这种毛竹制作的各种农具、日用篾器、篾席、乐器和工艺品深受欢迎。
  龙南板栗 龙南板栗个大饱满,栗肉脆嫩香甜,含有丰富的营养,生吃熟食都可以,还能制成各种美味可口的糕点,具有补肝益脾、健胃生津的功能。
  上犹玉兰片 是用冬笋尖制成的,色如象牙,通明如玉,质地脆嫩,味鲜美而清香。它营养丰富,还含有天冬酰胺,是一种纤维素丰富而脂肪和淀粉含量极低的保健食品。
  宁都小布岩茶 产于宁都县小布垦殖场,因茶叶产自雩山山脉钩刀咀峰的岩背脑而得名。这种茶外形弯眉显毫,条索秀丽,嫩香持久,还伴有一种花的清香。泡出来的茶汤黄绿明亮,滋味醇厚,冲泡三四次滋味仍然不减。
  信丰脐橙 因果顶有“脐”而得名。果实呈球形,表皮橙黄,大而无核,肉厚汁多,甜酸清香,人称“脐橙进房香满堂”。
  通天岩位于赣州市西北郊,距市区约10公里,是石窟风景区的中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天岩由摩沙岩石山组成,山中有很多天然岩洞,其中一个岩洞顶上有窟窿可以看到天,故名。
  通天岩是我国南方古代石窟艺术宝库,这里有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共有石龛279座,石刻造像359尊。石刻造像均为佛像神祗,多属唐宋时期作品。这些造像神态各异,精致俊美,是古石雕艺术的瑰宝。通天岩附近岩深谷秀,泉水涓涓,古木参天,冬暖夏凉,是游览和避暑的好地方。
  一、通天岩的摩崖造像
  通天岩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315处,共计造像359躯,造像主要分布于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主岩和翠微岩四处,其中,忘归岩正面保存有罗汉像1尊,背面保存有罗汉像6尊,龙虎岩保存有罗汉像3尊,其余造像均分布在通天岩及与其相毗邻的翠微岩。
  其现存摩崖造像,可划分为四组,一是位于通天峄与翠微岩相交接处的8尊菩萨造像,8尊造像开凿于唐代末年,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两尊观音菩萨造像保存最为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二是位于通天岩山崖部,由五百罗汉拱卫着的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两胁侍的组群造像。这组造像开凿于北宋中期,规模最大,气势最为恢宏,二是以僧人明鉴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开凿于北宋后期,是通天岸摩造像的精华所在。四是位于翠微岩,由虔朱氏施造的弥勒佛像等,开凿于南宋初年。
  综观通天岩的摩崖造像,在唐代末年的初创时期,系以雕造菩萨像为主,而到了通天岩石窟鼎盛的宋代却又是以雕造罗汉像为主了。前者明显地带有北方佛教文化的遗风,而后者却又是受江西地区佛教禅宗势力强大的影响所致。
  二、通天岩的摩崖题刻
  据调查统计,通天岩景区现保存有摩崖题刻128品,其年代上起北宋,历南宋、元、明、清、至今凡九百余年未曾间断,年代最早的为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所刻,年代最晚的系1948年所刻。题刻所用字体,以正楷和行书为主,部分使用隶书、草书、篆书。文体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佛龛造像记、书联、匾额、吉祥文字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书法石刻艺术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
  通天岩摩崖题刻中字数最多的作品位于龙虎岩,全文406字,刻于南宋嘉定十年,字数最少的作品位于玉水池旁的石壁上,仅有“玉旁”两字,篇幅最大的作品位于忘归岩正面数十米高的丹崖绝壁之上,高3.5米、宽2.3米,气势宏伟,如日月行行空,为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建安李大正所题,篇幅最小的,位于忘归岩穿洞的洞壁上,高仅0.35米、宽0.55米,系1938年的作品。
  通天岩的摩崖题刻,在景区中的分布范围很广,从景区东面的观心岩起,沿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至景区西面的普同塔止,分布长度超过1000米,其中,观心岩存有3品,忘归岩正面有32品,痛面存有18品,龙虎岩存有39品,通天岩存有15品,翠微岩存19品,普同塔存有2品。此外,龙虎岩原有宋、元、明、清题刻共计21品,于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此地构筑军火库时被炸毁了。
  在通天岩的摩崖题刻中,以宋代的胡榘、李大正,明代的王阳明、唐邦佐等人的题刻为上乘之作,特别是王阳明、唐邦佐等人的题刻为上乘之作,特别是王阳明镌刻在忘归岩的五言律诗一首,对其后的题刻影响极大,而唐邦佐的题刻,则堪称是书江艺术的极品。
  三、通天岩石窟的建造原因
  我国的石窟寺,多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地区,而唯有赣州的通天岩石窟,却独处江西一隅,究其开创营建的原因,似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北民南移,将石窟寺艺术传入。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居民是一直不断地向长江和珠江流域进行迁移的。赣南既是北方居民的一个重要移民区,同时又是北民继续向闽粤迁徙的重要通道,唐天宝之乱以后,便有大量的北民南移到了赣南,而中国的石窟寺艺术出现和成熟都是在黄河流域,到唐末五代才发展到长江流域,北民南移和石窟艺术的南传,竟在时空如此相吻合,那么,不可否认,正是由于唐代后期北方居民大量地迁入赣南,才同时也把石窟寺艺术带到了赣州。
  2、唐末五代时,赣南相对是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社会安定,才能使宗教文化艺术得到发展,经济繁荣,才有可能为石窟寺这种耗资巨糜的工程提供充足的资金。
  3、佛教盛行,僧人官绅捐资是直接原因
  唐末到宋代,赣州的佛教十分盛行,五代后梁时的节度使卢光稠,就曾将自己的东花园捐舍为寺院,并出资铸造了高达6米的观音大士铁像,赣州城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寺院,如光孝寺、马祖岩寺、慈云寺等,到北宋时期已有十余屋。在崇佛之风大盛的社会风气之下,必然会对石窟寺的营建起到促进作用。再从通天岩石窟保存的造像记来看,僧人、官僚、士绅的捐资,的确是对通天岩石窟的开凿起到了直接促成作用。
  4、地处赣州城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赣州城位于大余岭古道交通枢纽上。唐代以来,成为我国商业重镇之一。而大余岭道这条对外贸易商道,在宗教的传播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口皆碑的。唐代以前,我国的西北地区沿丝绸之路而得其地利,出现了以敦煌为代表的一批石窟寺,与此相似,位于赣州城郊的通天岩,也得大余岭道之利,在唐宋时期我国第二次石窟造像高涨出现的时候,被开创为江南石窟也就不奇怪了。
  四、通天岩石窟的价值
  与我国众多的石窟寺相比较,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分布范围、石龛的体量和数量比较小,但相对而言,它在我国华东和华南广大地区中首屈一指,且开凿时间在我国第二次石窟造像的兴盛时期,具有代表意义。其地理位置又恰恰在赣江之游,与岭南相接。在我国现有石窟寺中,位于最南端。再加上诸如苏东坡、王阳明、唐邦佐等一大批文人雅士旅迹所至而出现的历代摩崖题刻,更使它成了我国摩崖造像与摩崖题刻交相辉映的艺术宝库之一。堪称江南之冠。195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通天岩石窟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学位,1989年,国务院又将通天岩石窟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州通天岩
  江西省赣州市的通天岩
  赣州市通天岩风景名胜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市西北郊6.8公里处,经105国道直接进入景区,交通便捷。景区面积6平方公里,古树参天、林木繁茂、洞壑幽深。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石窟”。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五大岩洞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迹丰富,苏东坡、阳孝本、王阳明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留下了众多遗迹。
  当年蒋经国在赣南期间曾经居住在这里。
  通天岩的第一胜景——忘归岩巨石横空,状若雄狮,极为壮观。有一个3米高、5米宽、10米长的扇形石洞。炎夏登临,洞内清风徐来,暑意顿消,令人流连忘返,故言“忘归”。明朝正德年间,南赣巡抚王阳明曾到此一游,即兴题诗曰:“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日何来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士扫。”王诗及后人步韵题刻.至今仍保留在石洞周围的岩壁上。 忘归岩顶峰建有一座望江亭,亭高3层,形似北京天坛祈年殿。
  同心岩又称龙虎岩,岩洞深邃,可容纳百人。岩上刻有明代刘昭文所书。同心岩”3字。壁间31条题刻、多为宋人所作。同心岩进口处的石壁上,雕有一龙二虎.右侧刻有“龙树王金龙双虎岩”几个大字。猛虎生气勃勃,神龙腾云驾雾,形态传神,巧夺天工。
  通天岩主岩山石嵯峨,林木苍翠,花香鸟语,幽泉涓涓.别是一番天地。岩壁间雕有宋代李大正手书“通天岩”题刻。岩下一座佛教寺院.全是以石洞为室,既深且阔。左边为玉岩构、玉水池,右边为“熙春别墅”、“一滴泉”。四周岩壁,刻有佛像100余尊。800年前,这里曾是赣南一带香火极盛的佛教石窟寺。寺中顶端,有一漏斗形的小石洞,其深莫测;传说此洞可直通天际,故有“通天岩”之称。宋代秘监阳孝本(字行先)及进士李存自熙宁年间辞官从京师还赣后,曾隐居通天岩20年之久。苏轼落职过虔(即赣州)时,曾多次游览通天岩。至今这里还保存有阳行先、苏东坡、李存3尊刻像,并有东坡真迹。
  通天岩是我国南方古代艺术宝库之一。它以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著称于世,共有石龛279座,石刻造像248尊,内容均为佛像神祗,多属唐宋时期作品。这些造像,艺术造诣十分高超,特别是翠微岩的9尊立像.曲眉丰颐,体态飘逸,栩栩如生,是我国古代的石雕艺术珍品。通天岩的题刻之多,居江西之首。这些石刻,现存97品,其中宋代33品,余则为清代以后或佚名者作。
  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具有“丹霞地貌独特,生态景致宜人,文物遗迹丰厚,石窟艺术宝库”四大特色。
  门票:40元
  学生票价7折:28元
英德通天岩
  广东英德的通天岩
  通天岩位于英德市区西南3公里处的石角头山,是一大型石灰岩溶洞。一千多年以来,通天岩以其雄伟壮丽、震撼人心的景观、奇异瑰丽的造型、韵味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游人前来参观游览,是英德乃至岭南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通天岩洞内总面积6600多平方米,由洞口拾级而入,由小到大,分为四个厅,由神奇诡异的石林长廊相连接。每个大厅各具特色,厅内石钟、石笋、石幔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极尽造物之神奇。洞中云盘层层叠叠,如绾龙盘虬;云盘内清水涟涟,碧波倒影,流金溢彩,似海市蜃楼一般,视之深不见底,触之掬不盈手,尤其是最后一个大厅,开阔明朗,巨石相峙而立,厅顶有双洞通天,洞口树荫蔽日,“垂蔓摇丝,云在木叶间”,阳光透过树叶下泻,使大厅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洞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北宋石刻,字迹流畅清晰,为通天岩内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南宋著名文学家洪适游通天岩后,为其雄壮神奇的景观和鬼斧神工般的造型所折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通天岩记》。
包含词
通天岩茶通天岩村英德通天岩
赣州通天岩通天岩石窟江西通天岩
石城通天岩茶通天岩风景区偕康子雍州季子东所游虔州通天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