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 : 襄樊方言 > 迷信
目录
释义
  1、迷惑的信服,不了解而盲目的相信.
  2、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
  例子: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迷信就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
  “迷信”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论上,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但科学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主义,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未经证实的理论称作假说或猜想,而假说或猜想完全有可能被证明是假的。假的假说或猜想必须被抛弃。
  “认识是有限的”,而且相当有限。人面对巨大的未知的空间的时候,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解释。古人慑服于雷霆之威,于是提出自己的解释“雷神、天庭”并对此顶礼膜拜。后人称之为迷信迷信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狭义的迷信,按照我国解放以后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专指人们信星占、卜巫、风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
  迷信活动一般是指自己不了解事实真相而参与的活动。
  迷信,本来是指人们对事物盲目信仰或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金钱、迷信人等。
  现在人普遍认为迷信是由于没有判别能力,对事物本质分辨不清,而对某些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并确实相信,进而自相信至信仰,甚至到崇奉、毫不怀疑的地步。迷信的人往往由某种事物或现象媚惑而醉心,进而沉醉于此,深信不疑。迷信的人还往往随意放任,盲目地将“信仰”和“崇拜”的事物和说法付诸于积极不懈的行动。
  看上去“迷信”是一个笼统的名词,就像“管理”一词一样,有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医院管理/学校管理,有着诸多的用法。而“迷信”,也会有:宗教迷信/武力迷信/财富迷信...等等,等等
  迷信的特征:
  ①不具备分辨能力,不能足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②没有判别能力,而又为某种现象或说法信以为真,甚至坚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
  ③盲目地将所谓“信仰”和“崇拜”的现象和说法附注于积极不屑的行动。
  封建迷信一词是由“封建”和“迷信”两个词组合而成。封,《辞海》第一个解释是“帝王把土地赐给臣子。”“建”,是创立、设置和竖立的意思。“封建”二字在《辞海》中没有单独的词条,在多数场合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主义”、“封建社会”等词的简略,如“反帝反封建”、“反封建反迷信”、“这个人很封建”等。
  但是,利用迷信进行别的活动,跟迷信本身是不同的。
  现在的我们仍旧在对于未知的空间给于自己的解释。 也许这些解释更接近于事实的真相了吧,反正我觉得比“雷神”可信多了,也合理多了。可是说到对错,嘻,那仿佛是一班小孩子在看电影。他们通常会指着这个人说“坏人”,指着那个人说“好人”。
  我们的科学无非也是对未知的种种解释,
  至于解释的是对是错,只有上帝才知道。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有人迷信地心说,日心说。有人迷信牛顿力学,有人迷信唯物论。
  (反对意见:科学的根本不是对未知的解释,这应留给哲学(包括科学家们相信的各种哲学),科学告诉我们"怎么样",给出事物
  变化的种种预测,牛顿力学是不精确但很好用的理论,唯物论是形而上学不是科学)
  对科学的一味相信, 也同样是一种迷信.
  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是由于任何科学要求结论必须确立在严格的实验证明基础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有理由要求所有从事科学工作的工作者保持务实谨慎的态度,严格区分理论与结论。反之,盲目的相信科学将成为新的迷信
  补充:
  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今天的科学,已经不是早期的“分科的学问”之定义了,我这样定义,最符合达尔文以来的科学思想观)
  科学必须是能够达成公认、可交流、可验证、可证伪。科学是可以经受实践检验的。
  但是科学的规律与条件是密不可分的,不满足条件,则可能得不到科学预言的结果。如果出现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情况,那么很可能是进行科学总结是没有注意限制条件,或实际条件已经不满足科学规律的条件。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重物先落说已经证伪,但是我们加上限制条件:在受到相同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力条件下,两物体在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则较重的物体先落到水平地面。这样才能较严格的限制一些条件,使得我们的结论更有保证,因此科学从没有抛弃任何有实验证明的理论,只是在接近真理的过程中,给原理论增加多种以前没有考虑的限制条件。
  迷信是不希望听者去验证,只希望听者接受讲述观点的传播形式。
  不经验证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如果读者不能验证,就不是科学普及,而是让读者增加点“据说”的迷迷糊糊相信的可能,是迷信的传播方法。
  迷信不一定是错的,每个人都不是全才,都会或多或少的迷信权威、专家,不经验证而相信。所以迷信不可怕。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学和假科学。
  最迷惑人的新型迷信方式有如下几种:
  老“科学家”给小学生进行“科普”,由于小学生知识不够,无法验证,他们只能当成结论去接受,然后他们据此去批判别人。这是迷信“科学家”。
  对别人说:“网上到处是证据,随便搜一搜就能找到”,而自己不能找到任何一个证据。这是不想让别人验证的常用方法。
  认为“科学家”什么都知道,什么问题都想过,也是一种非常迷惑人的观点。这种想法,很容易在学生时代形成,因为大家的能力都不够,没有“科学家”考虑的全面。如果认为这种观点成立,同理可以做如下推论:重物不一定先落,这是小学生都可以理解的,亚里士多德这位科学家和他之前之后的若干科学研究者,在重物先落说提出的那么长时间里,不会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想不明白,所以提出重物不一定先落一定是错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而把“科学家”神化,始终站在“科学家”的脚下,怎么能看出“科学家”的问题呢?要在平等的角度,认为“科学家”说的,我们都已经了解,然后再研究“科学家”是否有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而导致论述、推理有漏洞。要看到”科学家”的不足,一定要站到“科学家”的肩膀上,对他的理论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发现。而站在“科学家”的脚下,对他所说深信不疑,正是迷信的表现。
百科辞典
  迷信
  superstition
    迷信(superstition)社会心理现象之
  一,与理智信仰相悖,是一种缺乏科
  学事实根据的盲目的信仰,即把歪理
  邪说当成权威的、不容置疑的、无须
  验证的信念。它相悖于科学的理性,
  极力崇拜超自然的神或上帝等神秘的
  力量,驱使人们非理性地对待自身的
  命运和幸福。迷信心理古今中外皆有,
  对迷信形成的原因有各种解释。美国
  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B.F.)对迷
  信心理机制作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他
  认为个体之所以相信两个事件之间有
  因果关系,主要有两个原因:(l)他有
  期待动机,即期望每一件事发生后第
  二件事跟着发生或不要发生。(2)期待
  动机是经由偶然随机强化的学习而形
  成的。本来前后两件事毫无因果联系,
  两者连续出现纯属偶然或机遇,但因
  后者的出现J洽恰符合个人的期待,结
  果偶然变为应然,形成了假的因果关
  系。
  (牟文博撰王启康审)
    
佛教百科
  【迷信】不辨明事物的真假,只是一种盲目的信仰。
英文解释
  1. n.:  superstition,  make an idol of sb.,  make an idol of sth.,  blindly worship,  make a fetish of,  belief that certain events cannot be explained by human reason or physical laws,  irrational fear of what is unknown or mysterious
法文解释
  1. n.  superstition, culte
近义词
迷信的思想
相关词
占卜扶乩占卜板涉及未经证实理论的页面方术原始社会民间宗教
传说风俗宗教文化手诊掌纹诊病学中医词典法律
百科大全旧文化教育佛教佛学佛教百科算命神仙
民俗更多结果...
包含词
迷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