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迎江寺投訴電話安慶市旅遊投訴電話:0556-5542742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迎江寺門票價格2元迎江寺美食寺中“迎江茶樓”,專供香客遊人用膳休憩,可品嚐傳統素食素菜。迎江寺交通從安慶港口步行前往僅需10分鐘,從安慶汽車站可乘10路公交車前往。
迎江寺位於安慶市東門,瀕臨長江,占地3萬餘平方米,建於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慈禧太後賜額“妙明圓鏡”。
迎江寺大門上方書有“迎江寺”三字匾額,門兩邊各置鐵錨一個,重約3噸,這是該寺有別於其他寺廟的獨特之處。據民間傳說,安慶地形如船,塔為桅桿,若不以錨鎮固,安慶城將隨江東去,故而設之。
寺內建築,以四進殿堂及一塔為主體。一進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積約300平方米。正中坐一尊襢胸露腹、張口憨笑的彌勒佛像,背後站韋馱像,面對釋迦牟尼佛。殿兩側分列“四大天王”,各高3米餘,氣勢威嚴。
二進大雄寶殿,高17.72米,面積409平方米。殿內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東西兩側為消災延壽藥順佛和阿彌陀佛。殿後騎獅的為文殊菩薩,騎象的為普賢菩薩。兩廂佛臺上供降竜、伏虎等十八羅漢塑像,姿態各異,造型生動。
三進毗盧殿,脊高17.7米,面積約580平方米。殿內中間供奉的是毗盧佛,左邊是大梵天王,右邊是帝釋天神。毗盧佛背後的懸壁上塑的是高達10多米的海島,島上有《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等一百多個人物塑像,海島下塑有“四海竜王朝觀音”,整個塑像精美逼真。
四進藏經樓,樓高16.2米,面積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層。樓上藏有佛經萬餘捲,還有《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附《心經》,保存完好。這部經書迄今有500餘年歷史,經書中還有多幅佛像和普渡衆生像。樓下為法堂,供講經說法和重大宗教活動之用。中層是西方三聖像
此外迎江寺還有宜園(放生池)、大士閣、慈雲閣、迎江樓等建築,結構崇宏輝煌。寺內還有素菜館,精製各種素菜400餘種,風味獨持,遊人至此可一飽口福. |
|
迎江寺振風塔迎江寺 迎江寺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樅陽門外的長江邊上,占地3萬餘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振風塔、毗廬殿、藏經樓、人士閣、法堂、廣嗣殿等建築組成。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裏開外即能見其雄姿。安慶乃歷史文化名城,迎江寺即在該城之東南,它上接九華山圖庫,下臨匡廬,北攘天柱,南臨長江,可謂得天地之靈氣,占人文之輝光。
迎江寺創建於宋開寶七年(974年),曾名“古萬佛寺”,由僧涵萬募化而建。明朝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邑紳阮自華在此基礎上重新募建,明光宗皇帝御書敕名“護國永昌禪寺”。
清朝初年重建,康熙二年(1663年),巡撫張朝珍修大殿和山門,至此迎江寺方成規模。以後續有整修擴建,終成沿江一帶名剎。鹹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戰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為寺院迎長江而立。光緒元年(1875年),慈禧太後賜給迎江寺“妙明園”匾額,懸於藏經閣上。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於九華山圖庫創辦中國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後不久,即來到迎江寺擔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間,留下了著名的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離去之前,前派弟子心堅來迎江寺擔任方丈。迎江寺大門上方書有“迎江寺”三字匾額,門兩邊各置鐵錨一個,重約3噸,這是該寺有別於其他寺廟的獨特之處。據民間傳說,安慶地形如船,塔為桅桿,若不以錨鎮固,安慶城將隨江東去,故而設之。
寺內建築,以四進殿堂及一塔為主體。
一進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積約300平方米。正中坐一尊襢胸露腹、張口憨笑的彌勒佛像,背後站韋馱像,面對釋迦牟尼佛。殿兩側分列“四大天王”,各高3米餘,氣勢威嚴。
二進大雄寶殿,高17.72米,面積409平方米。殿內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東西兩側為消災延壽藥順佛和阿彌陀佛。殿後騎獅的為文殊菩薩,騎象的為普賢菩薩。兩廂佛臺上供降竜、伏虎等十八羅漢塑像,姿態各異,造型生動。
三進毗盧殿,脊高17.7米,面積約580平方米。殿內中間供奉的是毗盧佛,左邊是大梵天王,右邊是帝釋天神。毗盧佛背後的懸壁上塑的是高達10多米的海島,島上有《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等一百多個人物塑像,海島下塑有“四海竜王朝觀音”,整個塑像精美逼真。
四進藏經樓,樓高16.2米,面積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層。樓上藏有佛經萬餘捲,還有《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附《心經》,保存完好。這部經書迄今有500餘年歷史,經書中還有多幅佛像和普渡衆生像。樓下為法堂,供講經說法和重大宗教活動之用。中層是西方三聖像。
迎江寺建立以來,歷朝香火興盛,延綿不絶。1949年後,政府多次對寺廟進行維修、保護。1983年迎江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近年來,迎江寺成立了由僧人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恢復了叢林制度,辦起了素餐館,實現了以寺養寺。迎江寺的殿堂樓閣也都修葺一新,成為安慶市的一顆明珠,鑲嵌在長江之濱。
迎江寺的天王殿、大雄寶殿建築在高臺上,十分雄偉,為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毗廬殿重檐歇山頂,粘土筒瓦,有發戲、提棧,無鬥拱。藏經樓為現代式重檐歇山頂,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院建築。寺內文物珍藏十分豐富,最有價值者為明朝金粉寫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附《心經》)。此經用金水在瓷青紙上寫成,趙體楷書,筆法莊重秀逸;經書中有50幅佛像和菩薩度化衆生圖,畫法技術高超,被國傢定為一級文物。此外還有清人翁同 、曾國藩等人的竹書扇面;近人張大千、齊白石等人的山水花卉作品;當化畫僧懶悟大師的禪機國畫。另有明清時代的各類碑記九塊。
振風塔是迎江寺最具特色的建築,又名“萬佛塔”。始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重修。鹹豐十一年(1861年)六、七層被炮火擊毀,1871年、1893年兩次重修。現存的振風塔共七層,高60米。塔身平面形狀為正八邊形,底層邊長約5.5米,兩對邊距離約13米,逐層收縮。塔內空心,有石級直通塔頂。一、二層由塔外入口,三層以上設在兩道正八邊形夾墻之間。塔中心八角瓜皮頂空另有三或四面設供涵直通塔外,石級出入口設在拱涵一側,無拱涵之塔面設一拱形壁龕,各層拱涵或壁龕兩側對稱設一至五個小壁龕,龕內供六百多座磚雕佛像,龕後有縫直通塔內夾道和空廳頂部各壁佛,使佛燈常明。塔底層高一寬約三米的有柱長廊,兩層以上設無柱長廊,檐角發戲,戲下係銅鈴,梵聲常鳴。塔頂是八方體須彌勒座,上接覆鉢、相輪、瓶等,以銅軸相連構成塔剎。從相輪到飛角,有八根鐵索相連,形如傘狀,振風塔不僅是迎江寺的明珠,也是安慶市建築中的驕傲,“塔影橫江”為安慶八景之一,有“過了安慶不說塔”之語。現振風塔已被安徽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革”中迎江寺曾遭滅頂之災,地內文物幾被盡毀,方丈月海法師被迫害致死。幸有寺僧及教外善信保護,使一些絶世珍寶得以幸存。如金粉寫經就是寶能法師冒生命危險從紅衛兵的劫火中搶救出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迎寺帶來了春風,經安慶市政府批準委統戰部並僧衆善信迎請皖峰大師來迎江寺住持。在兩周時間內,皖峰大師從南方化緣六十餘萬元,對振風古塔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大修,並把行將塌陷的廣嗣殿和大士閣整修了一新。
寺雖成,更需僧,皖峰大師意識到僧伽教育的重要性。他抱病寫下《止觀禪》一書,經黃山圖庫書社出版後,首印3000册被搶購一空。他又將迎江寺歷史以民間傳說形式成書12萬字正式出版。大師說:“我死後書不留錢。”他隨後又寫下十萬多字的《怎樣做一個居士》,自費印刷,贈送一切有緣衆生。幾年來,他共出版和自費印刷七本佛學著作。皖峰大師衣食簡樸,一條褲了穿了二十年,然而他不蓄餘資,所有積餘均用作社會功德。除印經出書贈送外,大師還對貧睏山區學校捐款助學,如潛山縣高集小學即受捐贈五萬餘元。他還設立奬學金,每年對優秀學生進行奬勵。1995年底,安慶福利院新收一批孤殘兒童,他當即派人送去五千元現金,資助這批兒童。隨着佛教的貼控心和人間佛教的步步深入,十多年來,迎江寺道風昌隆,香火日盛,為歷史文化古城安慶市增添了光彩。
迎江寺現任方丈皖峰法師,85歲,安徽潛山人,1937年出傢為僧,師從妙慧法師,兼任安徽省佛教協會理事,安慶市佛教協會會長,安慶市人大常委,現任監院慧真法師,55歲,安徽無為人,1971年出傢為僧,師從宏纔法師,兼任安徽省安慶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安慶市政協委員。
迎江寺寺廟門票(香火券)10元,登塔需再付10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