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盛唐詩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 , 到盛唐則全面成熟。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渙、王翰、崔顥、劉灣、張謂等也較著名。這些詩人大都有邊塞生活體驗,他們從各方面深入表現邊塞生活,藝術上也有所創新。他們不僅描繪了壯闊蒼涼、絢麗多采的邊塞風光,而且抒寫了請纓投筆的豪情壯志以及徵人離婦的思想感情。對戰爭的態度,有歌頌、有批評,也有詛咒和譴責,思想上往往達到一定深度。其詩作情辭慷慨、氣氛濃郁 、意境雄渾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絶句的形式。傑出作品如高適《燕歌行》、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徵》等。另外,中唐盧綸、李益也有些格調蒼涼的邊塞絶句。 |
|
唐代疆域廣阔,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國際交往也日益增多。 為了維護各民族的團结安寧,維護國傢的和平統一,保護國際通商,盛唐時代安邊性質的戰爭時有發生。又由於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將帥邀功邊關,唐王朝的開邊戰爭也不斷出現。這樣,以邊關戰事為中心的邊關生活便成了盛唐詩人關註的重要內容。他們一方面為奮發嚮上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所鼓舞,另一方面也為立功邊關求取功名的仕進道路所吸引,或身赴邊塞,或心嚮邊關。再加止一些邊帥能武能文,延攬文學之士,使文人學士得以依附,並獲得一種橫槊賦詩的創作環境。因此,盛唐時代的邊塞詩,便在隋及初唐邊塞詩的基礎上繁榮起來。代表詩人是高適和岑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