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轎子雪山投訴電話昆明市旅遊投訴電話:0871-3164961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轎子雪山門票價格18元
轎子雪山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昆明到此(170)公裏轎子雪山特別提醒雪山海拔高,早晚氣溫低,上山需帶些巧剋力之類的高熱量食品,及時禦寒和補充能量,最好自己帶一件羽絨服。登山最好請導遊,費用在15元/小時,這些導遊對山上的氣候和地形都很熟悉。如果不請導遊,登山時遇到氣候變化一定要及時返回,千萬不可冒險登山,外出旅遊安全是第一位的。
轎子雪山美食山上衹有一個餐館,由於所有的食品都是靠人背上山的,所以價格偏高,葷菜20元左右,素菜10元左右,味道一般,份量也不多,所以最好是自己帶食品。
轎子雪山住宿山上有大黑箐大本營住宿接待基地,大本營的海拔在3000米左右,不通電,住宿條件比較差,用水和衛生條件都有限,而且是6人通鋪,男女混住,單身女子最好結伴而行,自己帶些日用品,身體不太好的人還要有抗高原反應的心理準備。
轎子雪山交通1、在昆明西站乘到轉竜鎮的中巴車,每天早上7:30一班,中午12:00多就到了,票價15元,再從轉竜鎮乘發往烏蒙鄉或雪山鄉方向的中巴車至老丫口,步行經四方井(約10公裏),至大黑菁營地。
2、由昆明北站乘至烏蒙鄉的中巴車,每天早上6:20一班,票價26元,到轎子山岔路口下車,從岔路口至四方井一段是簡易公路,10公裏。從四方井至大黑箐是一段登山路,3.2公裏,可以租匹馬上山,費用在40-50元/人。
轎子雪山在滇中大地拔地而起,凌空飛騰,其雄險、其壯闊、其秀麗為滇中少有,而能將雄險壯闊與秀麗嫵媚溶為一體,更是滇中僅有。初春時節漫遊山間,路間枯枝橫陳,道旁藤蔓牽衣,岩上古樹垂蘿,林中繁花竟放,枝頭珍禽和鳴,草甸異獸出沒。更絶妙的是,方圓八十多平方公裏的景區內,杜鵑花無處不在,尤其是核心景區中更是滿山遍野令人目不暇接,自山腳至山頂,景緻如畫、層次分明,山腳落英繽紛,山腰似火如霞,山頂含苞欲放;成片分佈的烏蒙冷杉樹冠優美,婷婷玉立;險崖上飛瀑如素練懸空,飄逸飛舞,超凡脫俗,令人心醉神迷。在這個神奇的世界裏,可以讓人感受到山含百韻、煙霞源深、惠湖清漪、猿猱相嬉、虎豹競技、熊羆互逐的情趣。
轎子雪山以其高、險、峻、奇而被譽稱為“滇中第一山”,轎子雪山不僅是山川十分壯麗、動植物群落非常豐富的自然景觀,而且是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民族民俗文化絢麗的人文名勝區。
滇柱東標並點蒼
明末清初,一些文人墨客將祿勸境內的風光名勝排成“八景”,轎子雪山以絶頂景觀“惠湖積雪”而名列其間。至清康熙、雍正年間,文人學士中已有關於“祿勸八景”的詩詞唱和。其中,楊澤先的《惠湖積雪》一詩表現了轎子雪山的神秘莫測,追述了轎子雪山與點蒼山、高黎貢山、蒙樂山、玉竜雪山同封五嶽,轎子雪山獨占鰲頭位居東嶽的史實:
玉山萬仞晃波光,裊裊仙湖天際藏。
積素經年寒白日,凝華七月凌青霜。
蠶叢北望低邛首,滇柱東標並點蒼。
自是漢唐雲霧窟,漫勞蒙氏僭封章。
山高而稱嶽,是因為“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也”,這顯然有着統治區域分野的意味。瀆,天下之大水才能稱瀆。稱嶽成瀆,須是名山大川;而僭嶽封瀆,非王者不能。在中國的政治文化史上,僭嶽封瀆歷來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唐初,雲南大部分地區“部落支離”、“首領星碎”,唐開元末期,蒙捨詔統一六詔建立南詔政權。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異牟尋走上了雲南的政治舞臺。繼任當年,被吐蕃王朝改封為“日東王”,政治地位從兄弟之國降為臣屬之邦。政治地位、統治權威及個人自尊都受到損害的異牟尋開始謀求歸附唐中央王朝。僭嶽封瀆則成為異牟尋一係列的政治回歸活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人劉徵所撰《滇志·捲之三十三·搜遺志第十四之二·補羈縻》載:代宗大歷十四年,羅鳳死,子鳳伽異先卒,孫異牟尋嗣立……改國號大理,僭封點蒼、降雲、蒙樂、高黎貢、玉竜山為五嶽,黑惠、瀾滄、潞江、麗水為四瀆。
這裏說的“降雲”,就是轎子雪山。《滇志·捲之二·地理志·第一之二·山川》載,武定府“三百裏曰烏蒙山,一名雪山,與東川為界。上有十二峰,雄拔陡絶,盤旋七十裏。頂有烏竜泉,下流為烏竜河。八九月常有雪,又名降雲露山。北臨金沙江,為諸山之冠,蒙氏僭封為東嶽。”
異牟尋顯然明白,封嶽僭瀆是“王者受命”的政治行為,是“易姓改製”的重大標志,他的所作所為是違反政治遊戲規則的。然而,異牟尋所要的正是這種效果,他通過“王者之所為”的政治手段,嚮吐蕃政權表明了對自身政權由兄弟之國降為臣屬之邦的不滿,也嚮唐中央王朝表明了恢復“南國大詔”地位、再稱“雲南王”封號的意願。
歷史上,轎子雪山地處武定府和東川府交界處,並一度由東川所轄,而東川又處於滇蜀兩省接壤之處。故南詔政權在發展壯大和擴張勢力的過程中,祿勸、東川一帶地區就成為南詔政權勢力由楚雄經祿勸嚮四川方向擴張的重要地區,而轎子雪山又正好處於這一地區的核心位置。因此,轎子雪山特殊的地緣環境和自然條件,使南詔政治集團將其視為統治勢力邊緣範圍的重要標志和可攻可守的軍事要隘。這應該是轎子雪山東封成嶽的又一深層原因。
法戛稱王轎子山
在彝族典籍《指路經》中,轎子雪山被稱為“木阿落白”。“木阿落白”是彝語地名的漢語音譯,“木”為天、“阿”為高、“落白”為雪山,即今轎子雪山。“木阿落白”是彝族的發祥地之一,是彝族人靈魂回歸的地方,因此,“木阿落白”的頌經音韻,為轎子雪山塗上了宗教文化色彩。
在轎子山區,法戛及有關法戛王的傳奇性故事有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法戛,全稱“法戛咪”,為彝語音譯,地域名,漢語對譯為“岩子頭上的地方”。所指的地理範圍為今祿勸雪山鄉下石城村所在的部分區域,地處轎子雪山北麓。大約在明代上半葉,彝族黑彝支係祿姓宗族的一支進入了傳說中祖先靈魂所在的“木阿落白法戛咪”。至明末,祿姓宗族已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武定、東川兩府交界地區的望族大姓。清康熙年間,法戛咪祿氏門中出現了一個極有影響力的人物,這就是被民間抹上濃郁傳奇色彩的祿天佑。祿天佑成長的時代,正是清政府在西南地區大規模實行改土歸流的時期,已成為一定區域內少數民族領袖的祿天佑,參與組織並直接領導了抗拒改土歸流的活動。於清雍正六年(公元1724年)在老烏雪山箐被擒殺害。這一過程,在權威的官方史料《清實錄》中有如下記錄:清雍正六年五月戊午,雲貴總督鄂爾泰疏言:“……東川雖久改流,而六營長、九夥目,俱沿舊習,各據一方。有則補營長祿世豪、法戛夥目祿天佑素稱兇悍,為害地方。今祿天佑已經擒獲,現在安設防汛……二兇既靖,一郡俱寧。”(《清世宗雍正實錄》67,第69頁)
由於其過人的膽識和才智,加之悲壯的反抗經歷,祿天佑不但被後人視為一個勇猛剛強、謀略過人的彝族英雄,而且被傳奇成一個能日行千裏、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隔山打虎的神話人物。祿勸民族歌舞團曾以祿天佑的民間傳說為主要創作依據,編導、排演了大型彝族民間故事劇《法戛王》,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張仕敬與《雪山集》
最早登臨轎子雪山,並對其傾心歌詠的詩人墨客是官至都司僉書的彝族上層人士張仕敬。
張仕敬(1687年~1760年),字嚴庵,覺夫,彝族,祿勸轉竜鎮桂泉人。清康熙庚子科武舉。雍正五年(1728年)鼕,因屢著戰功,官授都司僉書後,非其所樂,張氏謝絶官祿,“杜門索誦,不關人事,好宋儒周邵程張書,探討至忘寢食,晚精於易,恍然有得”。
張仕敬酷愛轎子雪山,以武功成名並功成身退,晚年隱居於轎子雪山下,以山名為其號,時人呼之為張雪山。其著述結集亦以號為名,曰《雪山集》,開祿勸境內文人創作結集成書之先河。現存的詩詞作品有古體詩《烏蒙山》和近體詩《詠雪山》、《心體詩》、《六十初度》諸篇。詩文集今已散佚,但從現存各種志書的存錄文獻中仍可窺其創作成就之豹斑。
張仕敬吟詩著述多以轎子雪山為題材。清代著名學者檀萃所纂《農部瑣錄》中,僅收錄張仕敬題為《雪山》的五言律詩一首:
一峰天作柱,萬仞雪為衣。
鎮北神仙在,摩霄蹤跡稀。
鐘靈成物秀,挺異接空巍。
白玉完全體,雲開見日暉。
長居轎子雪山中的張仕敬在《雪山說》中稱:“物高且厚莫如山,潔而白莫如雪。茲山以石為骨,故勁而立,成高厚之體;以雪為衣,故瑩白而不污,擅潔白之姿。山,特巨物耳,猶能如是;人為物靈,非山能擬,志不高心不厚不可對此山,身不潔事不白不可對此雪。”其對轎子雪山的偏愛,竟至於將其人格化的地步,賦予了轎子雪山某種特定的文化含義。而今,遊人如織,面對刀削斧劈、鬼使神工的轎子雪山,有幾人能續張氏尾音?藍天白雲之下,撫骨捫心,有幾人敢面對那萬丈深淵?
張仕敬也許不是最早進入轎子雪山並用文筆描繪轎子雪山的人,但是,他是第一個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轎子雪山融為一體,並對轎子雪山傾註了推崇之意的文人。張仕敬的筆下,無論詩章或文句,轎子雪山都具有神秘誘人、美麗壯觀、超凡脫俗的特點。而且,直至二十世紀末期,人們對轎子雪山的描述仍未走出張氏的視野。
檀萃與《蒙嶽記》
與張仕敬、楊澤先同時代而稍其後的檀萃是又一位傾心於轎子雪山的知名學者。
檀萃(1725年~1806年),字豈田,號默齋,晚年亦號白石、廢翁,安徽省望江縣新壩鄉人,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進士,選任貴州青溪縣知縣,四十三年(1778年)任祿勸知縣。檀萃“性嗜學愛民,教士諄諄不倦”。乾隆四十六年後(1781年)“權知元謀”,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因派運滇銅往京途中翻船,遂至罷官流放,遍歷滇中。
檀萃學識淵博,素有江南才子的美譽。其歷滇數十年,著述等身,其中,《農部瑣錄》是雲南地方史上最重要的著述之一。為後人研究明末清初的雲南彝族社會形態、政治狀況、經濟環境、文化氛圍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以考證轎子雪山的歷史及描繪其神秘景觀的《蒙嶽記》為《農部瑣錄·水》的開篇之作,足見其對轎子雪山生態影響力和地位之重視。
轎子雪山為梁王山脈烏蒙山諸多的險峰秀嶺之一。《蒙嶽記》中,檀萃記述了轎子雪山的地理位置、並考證了其封山成嶽名聲大振後的歷史淵源。透過字裏行間,數百年前的祿勸地方行政長官面對自己專屬區域內山山水水的得意之狀瀉諸筆端,自豪之情洋溢紙面:“其山,北臨金沙江,陰為會澤,陽為祿勸。上有十二峰,綿亙盤旋幾數百裏,中天積翠,為滇中諸山之冠。遙望之,誠有嶽氣。”正是這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嶽氣”,為轎子雪山添上了一抹淡淡的神秘色彩。
轎子雪山在歷史上有着烏蒙山、絳雲露山、烏竜山、雲竜山、雲弄山、雪山等繁多的名稱,博古通今的檀萃在全面考察了《大理府志》、《東川府志》、《益州記》等地方史志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實實在在的田野考察,指出了這些名稱的淵源:“《益州記》雲:盤羊烏竜,氣與天通,其尊嚴固不同矣。常有雲氣蒙蒙,烏暗不辯,故曰烏蒙、曰雲弄;時而彤雲斐然,甘露凝丹,故曰絳雲露;神物所潛,不敢狎至,故曰烏竜、曰雲竜;四時積雪,素練懸空,故曰雪山。”益州題名,何等遙遠;氣與天通,何等高險;不敢狎至,何等神秘!在昏燈黃捲和風霜雨雪的考察中,檀萃孜孜不倦地追尋着轎子雪山自然面貌和歷史文化淵源的深度,感悟着轎子雪山政治文化特定的背景,探測着轎子雪山民族文化底藴的厚度。其考察的成果,使轎子雪山又添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在《蒙嶽記》中,檀萃集中筆墨描繪了轎子雪山惠湖的美麗景觀,並記述了他所能接觸到的種種神話傳說,使轎子雪山愈加神秘莫測。
名列“祿勸八景”的雪山惠湖,位於海拔4200多米的轎子峰頂,當地群衆稱之為大海,文人舊稱惠裊湖、惠湖。湖泊由周圍冰雪融化彙聚而成,是轎子雪山最美麗迷人的景觀。天明景和之時,湖水清冽可鑒,湖畔奇花異草吐芳爭豔;雲霧繚繞之際,湖泊深藏天邊,遊人難覓芳蹤;隆鼕時節,惠湖倒映着藍天白雲之下的古鬆怪木,懸冰玉柱。其景四季常有,四時常新,是轎子雪山景區代表性的景點。關於其來歷,以往的文人墨客與民間傳說花樣翻新且各異其趣。有代表性的民間傳說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麗純潔的小竜女喜愛轎子雪山的超凡脫俗和清幽秀媚,遂化作一泓清泉留在山巔,伴隨而來的兩個小丫環也化作兩個小湖泊留在了小竜女的身邊。檀萃的說法則是:“斯亦帝之下都也,與昆侖懸圃相配焉。十二峰以配十二時辰。頂,各有天池,惟惠裊湖深浸內涵,日月倒景。其旁有帝漿之臺,帝會衆神,觴於其上,沐浴此池”。
由於檀萃學識淵博,記述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令人不得不信;今人釋捲之餘,不由生出不遊此山則枉度此生之嘆。
《蒙嶽記》中除描繪惠湖周圍的種種珍禽異獸外,還對整個轎子雪山區域的地質地貌、氣象特徵、生態景觀作了詳細的記述。也許由於時代的原因,檀萃尚不能對轎子雪山自然氣候的成因形成科學合理的認識,他衹能將山中“飛冰走雹,有擬拒擊;寒氣凜冽,噤齒僵足,幾欲墮裂,雖炎伏酷暑,狹纊猶慄。四時雲封,難尋路徑”這些復雜的氣候變化解釋為有諸多的神靈保護着山崖林壑,既使遊人遇到這種“難尋路徑”的情況,也是因為與轎子雪山沒有緣分之故。總之,在檀萃的筆下,轎子雪山既有着雄闊壯美的“嶽氣”也有着不可侵犯的“神氣”,更有着嫵媚活潑的“靈氣”。檀萃、張仕敬、楊澤先等先輩文人對轎子雪山的描述與認識,對於我們今天認識和瞭解轎子雪山仍然有着重要的啓示。 |
|
轎子雪山介紹
轎子雪山位於昆明市祿勸縣境東北角烏蒙鄉,屬於烏蒙山係拱王山脈餘脈,海拔4223米左右,峰山體型似轎子而得名,唐代大理南詔國王封此 山為“樂尼白”。轎子雪山砥柱千仞,立體氣候明顯,地質地貌景觀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科考價值,動植物資源豐富,鼕季冰雪覆蓋,是距離雲南省省會昆明最近的一座極具開發潛力的雪山,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着越來越多的登山旅遊愛好者,1993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審批為雲南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作為 “滇中第一山”的轎子雪山擁有衆多珍稀動植物和奇特的冰蝕地貌,主景區是集萬畝杜鵑花海,高山天池,七彩瀑布,轎子佛,為一體的緑色寶地,轎子雪山磅礴峻拔。
轎子山主峰以遠眺群,觀日出,鳥瞰流雲,天池碧海,冷杉、緑林、雲海、霧鬆、花卉、高山草甸,漂流跌水,一年四季移時換景,自然景觀美不勝收,是觀光探險科普科考的生態旅遊區,使遊客一道轎子山就能體驗到山口,淺山和深山親近自然,回歸自然和返回大自然的感覺,以及現代化的感覺,以及現代化世外桃源的情趣,南國高山的北國東(雪)景觀賞,秀麗的外景兼有登山的探險,峭壁攀岩,冰雪體育,娛樂、休閑、度假活動的多功能,大容量的高原特色旅遊開發區。
轎子雪山在滇中大地拔地而起海拔4223米,凌空飛騰,其雄險、其壯闊、其秀麗為滇中少有,而能將雄險壯闊與秀麗嫵媚溶為一體,更是滇中僅有。初春時節漫遊山間,路間枯枝橫陳,道旁藤蔓牽衣,岩上古樹垂蘿,林中繁花競放,枝頭珍禽和鳴,草甸異獸出沒。更絶妙的是,方圓八十多平方公裏的景區內,杜鵑花無處不在,尤其是核心景區中更是滿山遍野令人目不暇接,自山腳至山頂,景緻如畫、層次分明,山腳落英繽紛,山腰似火如霞,山頂含苞欲放;成片分佈的烏蒙冷杉樹冠優美,婷婷玉立;險崖上飛瀑如素練懸空,飄逸飛舞,超凡脫俗,令人心醉神迷。在這個神奇的世界裏,可以讓人感受到山含百韻、煙霞源深、惠湖清漪、猿猱相嬉、虎豹競技、熊羆互逐的情趣。
轎子雪山以其高、險、峻、奇而被譽稱為“滇中第一山”,轎子雪山不僅是山川十分壯麗、動植物群落非常豐富的自然景觀,而且是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民族民俗文化絢麗的人文名勝區。
滇柱東標並點蒼
明末清初,一些文人墨客將祿勸境內的風光名勝排成“八景”,轎子雪山以絶頂景觀“惠湖積雪”而名列其間。至清康熙、雍正年間,文人學士中已有關於“祿勸八景”的詩詞唱和。其中,楊澤先的《惠湖積雪》一詩表現了轎子雪山的神秘莫測,追述了轎子雪山與點蒼山、高黎貢山、蒙樂山、玉竜雪山同封五嶽,轎子雪山獨占鰲頭位居東嶽的史實:
玉山萬仞晃波光,裊裊仙湖天際藏。
積素經年寒白日,凝華七月凌青霜。
蠶叢北望低邛首,滇柱東標並點蒼。
自是漢唐雲霧窟,漫勞蒙氏僭封章。
山高而稱嶽,是因為“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也”,這顯然有着統治區域分野的意味。瀆,天下之大水才能稱瀆。稱嶽成瀆,須是名山大川;而僭嶽封瀆,非王者不能。在中國的政治文化史上,僭嶽封瀆歷來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唐初,雲南大部分地區“部落支離”、“首領星碎”,唐開元末期,蒙捨詔統一六詔建立南詔政權。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異牟尋走上了雲南的政治舞臺。繼任當年,被吐蕃王朝改封為“日東王”,政治地位從兄弟之國降為臣屬之邦。政治地位、統治權威及個人自尊都受到損害的異牟尋開始謀求歸附唐中央王朝。僭嶽封瀆則成為異牟尋一係列的政治回歸活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人劉徵所撰《滇志·捲之三十三·搜遺志第十四之二·補羈縻》載:代宗大歷十四年,羅鳳死,子鳳伽異先卒,孫異牟尋嗣立……改國號大理,僭封點蒼、降雲、蒙樂、高黎貢、玉竜山為五嶽,黑惠、瀾滄、潞江、麗水為四瀆。
這裏說的“降雲”,就是轎子雪山。《滇志·捲之二·地理志·第一之二·山川》載,武定府“三百裏曰烏蒙山,一名雪山,與東川為界。上有十二峰,雄拔陡絶,盤旋七十裏。頂有烏竜泉,下流為烏竜河。八九月常有雪,又名降雲露山。北臨金沙江,為諸山之冠,蒙氏僭封為東嶽。”
異牟尋顯然明白,封嶽僭瀆是“王者受命”的政治行為,是“易姓改製”的重大標志,他的所作所為是違反政治遊戲規則的。然而,異牟尋所要的正是這種效果,他通過“王者之所為”的政治手段,嚮吐蕃政權表明了對自身政權由兄弟之國降為臣屬之邦的不滿,也嚮唐中央王朝表明了恢復“南國大詔”地位、再稱“雲南王”封號的意願。
歷史上,轎子雪山地處武定府和東川府交界處,並一度由東川所轄,而東川又處於滇蜀兩省接壤之處。故南詔政權在發展壯大和擴張勢力的過程中,祿勸、東川一帶地區就成為南詔政權勢力由楚雄經祿勸嚮四川方向擴張的重要地區,而轎子雪山又正好處於這一地區的核心位置。因此,轎子雪山特殊的地緣環境和自然條件,使南詔政治集團將其視為統治勢力邊緣範圍的重要標志和可攻可守的軍事要隘。這應該是轎子雪山東封成嶽的又一深層原因。
法戛稱王轎子山
在彝族典籍《指路經》中,轎子雪山被稱為“木阿落白”。“木阿落白”是彝語地名的漢語音譯,“木”為天、“阿”為高、“落白”為雪山,即今轎子雪山。“木阿落白”是彝族的發祥地之一,是彝族人靈魂回歸的地方,因此,“木阿落白”的頌經音韻,為轎子雪山塗上了宗教文化色彩。
在轎子山區,法戛及有關法戛王的傳奇性故事有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法戛,全稱“法戛咪”,為彝語音譯,地域名,漢語對譯為“岩子頭上的地方”。所指的地理範圍為今祿勸雪山鄉下石城村所在的部分區域,地處轎子雪山北麓。大約在明代上半葉,彝族黑彝支係祿姓宗族的一支進入了傳說中祖先靈魂所在的“木阿落白法戛咪”。至明末,祿姓宗族已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武定、東川兩府交界地區的望族大姓。清康熙年間,法戛咪祿氏門中出現了一個極有影響力的人物,這就是被民間抹上濃郁傳奇色彩的祿天佑。祿天佑成長的時代,正是清政府在西南地區大規模實行改土歸流的時期,已成為一定區域內少數民族領袖的祿天佑,參與組織並直接領導了抗拒改土歸流的活動。於清雍正六年(公元1724年)在老烏雪山箐被擒殺害。這一過程,在權威的官方史料《清實錄》中有如下記錄:清雍正六年五月戊午,雲貴總督鄂爾泰疏言:“……東川雖久改流,而六營長、九夥目,俱沿舊習,各據一方。有則補營長祿世豪、法戛夥目祿天佑素稱兇悍,為害地方。今祿天佑已經擒獲,現在安設防汛……二兇既靖,一郡俱寧。”(《清世宗雍正實錄》67,第69頁)
由於其過人的膽識和才智,加之悲壯的反抗經歷,祿天佑不但被後人視為一個勇猛剛強、謀略過人的彝族英雄,而且被傳奇成一個能日行千裏、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隔山打虎的神話人物。祿勸民族歌舞團曾以祿天佑的民間傳說為主要創作依據,編導、排演了大型彝族民間故事劇《法戛王》,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張仕敬與《雪山集》
最早登臨轎子雪山,並對其傾心歌詠的詩人墨客是官至都司僉書的彝族上層人士張仕敬。
張仕敬(1687年~1760年),字嚴庵,覺夫,彝族,祿勸轉竜鎮桂泉人。清康熙庚子科武舉。雍正五年(1728年)鼕,因屢著戰功,官授都司僉書後,非其所樂,張氏謝絶官祿,“杜門索誦,不關人事,好宋儒周邵程張書,探討至忘寢食,晚精於易,恍然有得”。
張仕敬酷愛轎子雪山,以武功成名並功成身退,晚年隱居於轎子雪山下,以山名為其號,時人呼之為張雪山。其著述結集亦以號為名,曰《雪山集》,開祿勸境內文人創作結集成書之先河。現存的詩詞作品有古體詩《烏蒙山》和近體詩《詠雪山》、《心體詩》、《六十初度》諸篇。詩文集今已散佚,但從現存各種志書的存錄文獻中仍可窺其創作成就之豹斑。
張仕敬吟詩著述多以轎子雪山為題材。清代著名學者檀萃所纂《農部瑣錄》中,僅收錄張仕敬題為《雪山》的五言律詩一首:
一峰天作柱,萬仞雪為衣。
鎮北神仙在,摩霄蹤跡稀。
鐘靈成物秀,挺異接空巍。
白玉完全體,雲開見日暉。
長居轎子雪山中的張仕敬在《雪山說》中稱:“物高且厚莫如山,潔而白莫如雪。茲山以石為骨,故勁而立,成高厚之體;以雪為衣,故瑩白而不污,擅潔白之姿。山,特巨物耳,猶能如是;人為物靈,非山能擬,志不高心不厚不可對此山,身不潔事不白不可對此雪。”其對轎子雪山的偏愛,竟至於將其人格化的地步,賦予了轎子雪山某種特定的文化含義。而今,遊人如織,面對刀削斧劈、鬼使神工的轎子雪山,有幾人能續張氏尾音?藍天白雲之下,撫骨捫心,有幾人敢面對那萬丈深淵?
張仕敬也許不是最早進入轎子雪山並用文筆描繪轎子雪山的人,但是,他是第一個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轎子雪山融為一體,並對轎子雪山傾註了推崇之意的文人。張仕敬的筆下,無論詩章或文句,轎子雪山都具有神秘誘人、美麗壯觀、超凡脫俗的特點。而且,直至二十世紀末期,人們對轎子雪山的描述仍未走出張氏的視野。
檀萃與《蒙嶽記》
與張仕敬、楊澤先同時代而稍其後的檀萃是又一位傾心於轎子雪山的知名學者。
檀萃(1725年~1806年),字豈田,號默齋,晚年亦號白石、廢翁,安徽省望江縣新壩鄉人,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進士,選任貴州青溪縣知縣,四十三年(1778年)任祿勸知縣。檀萃“性嗜學愛民,教士諄諄不倦”。乾隆四十六年後(1781年)“權知元謀”,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因派運滇銅往京途中翻船,遂至罷官流放,遍歷滇中。
檀萃學識淵博,素有江南才子的美譽。其歷滇數十年,著述等身,其中,《農部瑣錄》是雲南地方史上最重要的著述之一。為後人研究明末清初的雲南彝族社會形態、政治狀況、經濟環境、文化氛圍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以考證轎子雪山的歷史及描繪其神秘景觀的《蒙嶽記》為《農部瑣錄·水》的開篇之作,足見其對轎子雪山生態影響力和地位之重視。
轎子雪山為梁王山脈烏蒙山諸多的險峰秀嶺之一。《蒙嶽記》中,檀萃記述了轎子雪山的地理位置、並考證了其封山成嶽名聲大振後的歷史淵源。透過字裏行間,數百年前的祿勸地方行政長官面對自己專屬區域內山山水水的得意之狀瀉諸筆端,自豪之情洋溢紙面:“其山,北臨金沙江,陰為會澤,陽為祿勸。上有十二峰,綿亙盤旋幾數百裏,中天積翠,為滇中諸山之冠。遙望之,誠有嶽氣。”正是這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嶽氣”,為轎子雪山添上了一抹淡淡的神秘色彩。
轎子雪山在歷史上有着烏蒙山、絳雲露山、烏竜山、雲竜山、雲弄山、雪山等繁多的名稱,博古通今的檀萃在全面考察了《大理府志》、《東川府志》、《益州記》等地方史志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實實在在的田野考察,指出了這些名稱的淵源:“《益州記》雲:盤羊烏竜,氣與天通,其尊嚴固不同矣。常有雲氣蒙蒙,烏暗不辯,故曰烏蒙、曰雲弄;時而彤雲斐然,甘露凝丹,故曰絳雲露;神物所潛,不敢狎至,故曰烏竜、曰雲竜;四時積雪,素練懸空,故曰雪山。”益州題名,何等遙遠;氣與天通,何等高險;不敢狎至,何等神秘!在昏燈黃捲和風霜雨雪的考察中,檀萃孜孜不倦地追尋着轎子雪山自然面貌和歷史文化淵源的深度,感悟着轎子雪山政治文化特定的背景,探測着轎子雪山民族文化底藴的厚度。其考察的成果,使轎子雪山又添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在《蒙嶽記》中,檀萃集中筆墨描繪了轎子雪山惠湖的美麗景觀,並記述了他所能接觸到的種種神話傳說,使轎子雪山愈加神秘莫測。
名列“祿勸八景”的雪山惠湖,位於海拔4200多米的轎子峰頂,當地群衆稱之為大海,文人舊稱惠裊湖、惠湖。湖泊由周圍冰雪融化彙聚而成,是轎子雪山最美麗迷人的景觀。天明景和之時,湖水清冽可鑒,湖畔奇花異草吐芳爭豔;雲霧繚繞之際,湖泊深藏天邊,遊人難覓芳蹤;隆鼕時節,惠湖倒映着藍天白雲之下的古鬆怪木,懸冰玉柱。其景四季常有,四時常新,是轎子雪山景區代表性的景點。關於其來歷,以往的文人墨客與民間傳說花樣翻新且各異其趣。有代表性的民間傳說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麗純潔的小竜女喜愛轎子雪山的超凡脫俗和清幽秀媚,遂化作一泓清泉留在山巔,伴隨而來的兩個小丫環也化作兩個小湖泊留在了小竜女的身邊。檀萃的說法則是:“斯亦帝之下都也,與昆侖懸圃相配焉。十二峰以配十二時辰。頂,各有天池,惟惠裊湖深浸內涵,日月倒景。其旁有帝漿之臺,帝會衆神,觴於其上,沐浴此池”。
由於檀萃學識淵博,記述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令人不得不信;今人釋捲之餘,不由生出不遊此山則枉度此生之嘆。
《蒙嶽記》中除描繪惠湖周圍的種種珍禽異獸外,還對整個轎子雪山區域的地質地貌、氣象特徵、生態景觀作了詳細的記述。也許由於時代的原因,檀萃尚不能對轎子雪山自然氣候的成因形成科學合理的認識,他衹能將山中“飛冰走雹,有擬拒擊;寒氣凜冽,噤齒僵足,幾欲墮裂,雖炎伏酷暑,狹纊猶慄。四時雲封,難尋路徑”這些復雜的氣候變化解釋為有諸多的神靈保護着山崖林壑,即使遊人遇到這種“難尋路徑”的情況,也是因為與轎子雪山沒有緣分之故。總之,在檀萃的筆下,轎子雪山既有着雄闊壯美的“嶽氣”也有着不可侵犯的“神氣”,更有着嫵媚活潑的“靈氣”。檀萃、張仕敬、楊澤先等先輩文人對轎子雪山的描述與認識,對於我們今天認識和瞭解轎子雪山仍然有着重要的啓示。(吳明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