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 : 冶金 : 電腦音樂 : 歌麯音樂 > 轉調
目錄
No. 1
  轉調
  modulation
  音樂進行中,脫離原來的調性而進入另一調性稱轉調轉調是通過合理的和聲進行來完成的。所進入的新調稱副調。副調必須得到鞏固(屬、主音均出現,並作完全收束),轉調方纔完成。否則稱為離調。轉調可以改變調號或不改變調號;可以改變調式或不改變調式。轉調的方法與類型有許多種,如同音列轉調、同主音轉調、近關係轉調、遠關係轉調、自然和弦轉調、等音和弦轉調、逐漸轉調、突然轉調、換調等。轉調是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法,能提高音樂的表現力。
  調性音樂中,從某一調到另一調的交換稱為轉調。這種變換包括:①調中心音高的改變,②調式的改變,③調中心音高和調式同時改變。其中同音列各調式的互相轉換及同主音各調式的互相轉換又稱調式交替。轉調可以豐富樂麯的表現力,使樂麯在力度上和色彩上增加變化,並在發展樂思、構成麯式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調關係 在大小調體係中,一般根據兩調主和弦在自然音體係範圍內或是在變音體係範圍內及調式音列的同異程度而分為近關係調和遠關係調。近關係調是指新調的主和弦包含在原調的自然音階大、小三和弦之內的五個調,即原調的平行調、屬調及其平行調、下屬調及其平行調,如 C大調的近關係調為a、G、e、F、d;c小調的近關係調為bE、g、bB、f、bA。除近關係調外,其餘各調的主和弦均為原調含有變音的大小三和弦,屬於遠關係調。另外,有的理論傢根據和聲大小調式而將大調的下屬小調及小調的屬大調劃為近關係調,也有的將同主音調也作為近關係調。在近關係調及遠關係調中,尚有再細加劃分其遠近關係。
  轉調種類 根據不同的角度,轉調可分為許多種如:①從調關係來說,分近關係轉調及遠關係轉調,後者又稱疏遠轉調。②從新調的肯定程度來說,轉調係指新調得到明確的肯定者,即新調具有完滿的收束並與樂麯的段落相一致,或轉調後新的主題得到明確呈示者。如新調甚為短暫而不肯定,則稱離調或暫轉調。③從轉調手法來說,凡直接轉嚮新調者稱直接轉調;通過若幹中間調而最後到達目的調者,稱間接轉調;大調直接轉入下屬小調或小調直接轉入屬大調稱闊步轉調;不通過共同媒介而直接進入新調者稱換調。
  轉調過程 除換調外,任何轉調都需依靠共同因素作過渡。共同因素包括和弦、單音以及片斷的旋律或和聲進行。以和弦為共同因素時,可有下列 3種轉調方法:①自然和弦轉調:以兩調所共有的自然和弦為媒介,將該和弦按新調的音級作功能轉換,進入明確屬於新調的和弦引嚮新調,並用收束式加以肯定。②變和弦轉調:用作轉調媒介的共同和弦為某一調的自然和弦,而在另一調為變和弦,或兩調均為變和弦。③等和弦轉調:將共同和弦中某一音或數音作等音變換,使之成為新調的和弦,並按新調的傾嚮繼續進行。
  以單音作媒介的轉調,稱共同音轉調,常用前、後調主和弦的和弦音作為媒介。 以片斷的旋律作媒介的轉調,稱旋律轉調。用片斷的和聲進行作媒介的轉調,主要用於轉調模進,亦稱經過轉調
  調性佈局 在有轉調的作品中,各個調性出現的先後次序稱調性佈局。18、19世紀的西洋音樂中,調性佈局的一般規律是以樂麯的主調為核心,通過其他副調的變化與對比,最後復歸主調。就調性的功能關係來說,大都表現為主—屬(或下屬)—主或主—屬—下屬—主的規律性;就調性的音程關係來說,各個不同時期又有自己的特點,如古典派以四、五度關係為主,浪漫派則更多的使用三度關係等。
  中國民族音樂中的轉調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早已有轉調的理論及樂麯中調變換的記載。北宋陳□《樂書》“犯調篇”及“玉兔渾脫篇”均有“唐自天後末年,《劍氣》入《渾脫》,始為犯聲”的記載,“犯調篇”並有正犯、旁犯、偏犯、側犯之別。元熊朋來《瑟譜·詩新譜》中為《詩經·七月》所譜的麯調等,有頻繁的調變換。在民間音樂中,不論是民歌、器樂麯、麯藝及戲麯音樂中,也都有各種不同形式的轉調、離調、換調、調式交替等。
  由於中國民間音樂主要為單聲音樂,所以轉調也總是通過旋律的進行顯示出來。以五聲為骨幹的旋律所産生的各種轉調和調式交替,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①同宮係統的調式交替,即在保留原五聲音列的基礎上,作調式和主音的改變,廣泛存在於中國民歌中,如河北民歌《十朵鮮花》(徵與宮交替)、江蘇民歌《紫竹調》(宮與羽交替)等。②異宮係統的轉調,又以轉嚮上、下五度宮調係統(即近關係轉調)為最常見,因仍在七聲自然音列之內,色彩柔和。這類轉調又可分為3種:調式改變而主音不變,即同主音各調式的犯調,如江蘇民歌《手攀楊柳望情哥》(G徵轉G宮);調式不變,主音改變,如福建民歌《採茶燈》(b羽轉e羽);調式與音高均改變,如四川民歌《青崗路》(a羽轉F宮)。其中旋律上以變宮取代宮音或以清角取代角音而轉上、下五度宮調係統,簡便而富有特色。
  流行歌麯中的轉調 在流行歌麯中有的時候轉調並不是某段結束時轉為另一調再進行同樣的旋律,更經常出現的是,出現一個其他調的和弦,再經過一個或幾個和弦轉回原調
  還是以C調為基準.經常,在一首C調的歌麯裏面也會有bB,bE,bA出現.比如Bon Jovi的All About Lovin'You(沒聽過的建議去下一首,很耐聽,如果跟着MV看會感覺更煽情的),以C調來寫,前奏就是C-G-bB-F,起始段裏也是這樣.它的BASS音階是i-7-b7-6,F也正好是bB的屬和弦.這些說法都可以說得通.而我覺得bB和弦可以被大為利用的地方有兩個:
  一個是在過渡段中.比如你把一遍又一遍的復歌接在一起也衹有2分多鐘,那可以在其中一遍之後來個過渡段,過度段結束後可以繼續再來幾遍復歌,或者升調奏復歌(這是極常用的手法,相信大傢已經習以為常).而在過度段中bB也一般作為段開始的地一個和弦,會給人一個鮮明的感覺.比如那英的徵服.
  另一個,比如說你的歌麯中某一段是由兩段相似的旋律構成的.那麽你可以改一下第二段的旋律,讓它經過這個和弦,比如剛纔說的Bon Jovi那首就是,復歌部分的進行是這樣的:
  C-Em-F-Fm
  C-Em-Am-bB-D
  幹說有點說不清楚,一聽那首歌就明白啦.
  有的時候,bE和bA也用來作為過渡段的開始.但經常bE都是用在F之前,bA是用來接bB再接C.當然這衹是一般大陸港臺流行歌麯的用法...
  轉調的時候,常用的手法是從屬七和弦轉.比如.現在在C大調,要轉到F大調,那麽可以用C-C7-F,這衹是個例子.如果C7前的和弦不適合直接轉C7,可以多轉折幾下.比如.我在轉到bE大調,當前和弦是C,可以用C-B7-bB7-bE.
  其實咱們最經常聽到的和弦進行,先前都是西方的情歌,BALLAD裏面用到的,很多手法都是從不同種類的風格中的音樂中引用過來的.我們平常聽到的流行歌麯非常通俗化,也許廣告上說這首歌是拉丁風格,BOSSANOVA風格,等等,其實可能衹是用了人傢的一種節奏,用了人傢常用的一種音階或常用的一種民族樂器.真正聽到了比較正的那種風格的音樂,也許還會讓聽慣了商業味濃重的歌麯的你感覺不習慣,不好聽.所以我這裏衹說一些我這些年來聽口水歌總結出來的東西,衹要能用語言寫下來的,能用典型例子總結出來的我都寫.我相信會對大傢有用.這不是一條正道,但絶對會是捷徑.
百科辭典
  Zhuandiao
  轉調
  modulation
    調性音樂中,從某一調到另一調的交換稱為轉調。這種變換包括:①調中心音高的改變,②調式的改變,③調中心音高和調式同時改變。其中同音列各調式的互相轉換及同主音各調式的互相轉換又稱調式交替。轉調可以豐富樂麯的表現力,使樂麯在力度上和色彩上增加變化,並在發展樂思、構成麯式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調關係 在大小調體係中,一般根據兩調主和弦在自然音體係範圍內或是在變音體係範圍內及調式音列的同異程度而分為近關係調和遠關係調。近關係調是指新調的主和弦包含在原調的自然音階大、小三和弦之內的五個調,即原調的平行調、屬調及其平行調、下屬調及其平行調,如 C大調的近關係調為a、G、e、F、d;c小調的近關係調為□、g、□、f、□。除近關係調外,其餘各調的主和弦均為原調含有變音的大小三和弦,屬於遠關係調。另外,有的理論傢根據和聲大小調式而將大調的下屬小調及小調的屬大調劃為近關係調,也有的將同主音調也作為近關係調。在近關係調及遠關係調中,尚有再細加劃分其遠近關係。
    轉調種類 根據不同的角度,轉調可分為許多種如:①從調關係來說,分近關係轉調及遠關係轉調,後者又稱疏遠轉調。②從新調的肯定程度來說,轉調係指新調得到明確的肯定者,即新調具有完滿的收束並與樂麯的段落相一致,或轉調後新的主題得到明確呈示者。如新調甚為短暫而不肯定,則稱離調或暫轉調。③從轉調手法來說,凡直接轉嚮新調者稱直接轉調;通過若幹中間調而最後到達目的調者,稱間接轉調;大調直接轉入下屬小調或小調直接轉入屬大調稱闊步轉調;不通過共同媒介而直接進入新調者稱換調。
    轉調過程 除換調外,任何轉調都需依靠共同因素作過渡。共同因素包括和弦、單音以及片斷的旋律或和聲進行。以和弦為共同因素時,可有下列 3種轉調方法:①自然和弦轉調:以兩調所共有的自然和弦為媒介,將該和弦按新調的音級作功能轉換,進入明確屬於新調的和弦引嚮新調,並用收束式加以肯定。②變和弦轉調:用作轉調媒介的共同和弦為某一調的自然和弦,而在另一調為變和弦,或兩調均為變和弦。③等和弦轉調:將共同和弦中某一音或數音作等音變換,使之成為新調的和弦,並按新調的傾嚮繼續進行。下例*號處為降A大調Ⅳ級的副屬七和弦,降G音等音變換為升F音,使該和弦相等於C大調的增五六和弦用以轉調
    以單音作媒介的轉調,稱共同音轉調,常用前、後調主和弦的和弦音作為媒介。下例即為 C大調的中音相等於E大調的主音用以轉調
    以片斷的旋律作媒介的轉調,稱旋律轉調。用片斷的和聲進行作媒介的轉調,主要用於轉調模進,亦稱經過轉調
    調性佈局 在有轉調的作品中,各個調性出現的先後次序稱調性佈局。18、19世紀的西洋音樂中,調性佈局的一般規律是以樂麯的主調為核心,通過其他副調的變化與對比,最後復歸主調。就調性的功能關係來說,大都表現為主—屬(或下屬)—主或主—屬—下屬—主的規律性;就調性的音程關係來說,各個不同時期又有自己的特點,如古典派以四、五度關係為主,浪漫派則更多的使用三度關係等。
    中國民族音樂中的轉調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早已有轉調的理論及樂麯中調變換的記載。北宋陳□《樂書》“犯調篇”及“玉兔渾脫篇”均有“唐自天後末年,《劍氣》入《渾脫》,始為犯聲”的記載,“犯調篇”並有正犯、旁犯、偏犯、側犯之別。元熊朋來《瑟譜·詩新譜》中為《詩經·七月》所譜的麯調等,有頻繁的調變換。在民間音樂中,不論是民歌、器樂麯、麯藝及戲麯音樂中,也都有各種不同形式的轉調、離調、換
英文解釋
  1. n.:  inflexion,  transition,  modulation
近義詞
變調, 位置的
相關詞
音樂和聲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