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
目录
《踏歌 Tage》
诗人: 蓝采和 Lan Caihe

  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三春树,
  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
  金银宫阙高嵯峨。
《踏歌 Tage》
诗人: 河中鬼 He Zhonggui

  河水流溷溷,山头种荞麦。两个胡孙门底来,
  东家阿嫂决一百。
《踏歌 Tage》
诗人: 朱敦儒 Zhu Dunru

  宴阕。
  散津亭鼓吹扁舟发。
  离魂黯、隐隐阳关彻。
  更风愁雨细添凄切。
  
  恨结。
  叹良朋雅会轻离诀。
  一年价、把酒风花月。
  便山遥水远分吴越。
  
  书倩雁,梦借蝶。
  重相见、且把归期说。
  只愁到他日,彼此萍踪别。
  总难如、前会时节。
  
《踏歌 Tage》
诗人: 辛弃疾 Xin Qiji

  攧厥。
  看精神、压一庞儿劣。
  更言语、一似春莺滑。
  一团儿、美满香和雪。
  
  去也。
  把春衫、换却同心结。
  向人道、不怕轻离别。
  问昨宵、因甚歌声咽。
  
  秋被梦,春闺月。
  旧家事、却对何人说。
  告弟弟莫趁蜂和蝶。
  有春归花落时节。
  
更多诗歌...
请鉴赏:

  无名氏 Mo Mingshi:踏歌 Tage
No. 6
  ①以脚踏地,拉手而歌连袂踏歌。②行吟;边走边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tà gē tà gē
  传统的群众歌舞形式。古代很多民族都有。共同的特征是集体性,参加者围成圆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牵手或搭肩,上身动作不多,主要是脚下的舞步变化,边歌边舞
No. 8
  亦作“蹋歌”。
  1.拉手而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唐 储光羲 《蔷薇篇》:“连袂蹋歌从此去,风吹香去逐人归。”《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圣历元年》:“尚书位任非轻,乃为虏蹋歌。” 胡三省 注:“蹋歌者,连手而歌,蹋地以为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记得昨宵踏歌处,有人连臂唱刀鐶。” 邓拓 《忆多姿·赶集》词:“最是春风吹舞衣,踏歌如梦飞。”参见“ 踏地 ”。
No. 9
  指行吟;边走边歌。 唐 李白 《赠汪伦》诗:“ 李白 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No. 10
  【舞蹈民歌】
  君若天上云
  侬似云中鸟
  相随相依
  映日御风
  君若湖中水
  侬似水心花
  相亲相恋
  浴月弄影
  人间缘何聚散
  人间何有悲欢
  但愿与君长相守
  莫作昙花一现
  《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
  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
  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 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
  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这是剖析后的结论,但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曾见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汉魏之风浓郁的《踏歌》从舞台构图上尽显“诗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踏歌》词)。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
  【词牌名】
  踏歌
  词牌名
  代表作·宋·朱敦儒
  宴阕。
  散津亭鼓吹扁舟发。
  离魂黯、隐隐阳关彻。
  更风愁雨细添凄切。
  恨结。
  叹良朋雅会轻离诀。
  一年价、把酒风花月。
  便山遥水远分吴越。
  书倩雁,梦借蝶。
  重相见、且把归期说。
  只愁到他日,彼此萍踪别。
  总难如、前会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