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趙杲觀聯繫方式地址:代縣交口鄉紅寺村天台山下,距代縣大約23公裏。趙杲觀投訴電話忻州旅遊投訴電話:0350-3028354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趙杲觀景區榮譽省級風景名勝區趙杲觀門票價格10元趙杲觀玩法觀光,拜佛
古老的代州境內,有衆多的名勝古跡,幾乎每一處古跡,都伴隨着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或引人的傳說。現在,我們到達的天台山趙杲觀,就是由一段歷史傳說演變而來的一處古跡。
天台山位於代州城西南23公裏,山勢陡峭,峰巒迭障,古樹參天,緑蔭深𠔌間,隱藏着大大小小的天然石洞,自古為隱逸之土棲居之所。相傳,在春秋戰國間,趙襄子為了嚮北擴張領土,將他的姐夫、當時占領代地的頭領騙到今天代縣的夏屋山殺害。趙襄子的姐姐聽到自己的丈夫被害,也就摘下頭上的笄子自殺了,代國的丞相趙杲一看國破傢亡,便帶領一些大臣和其她姬妾逃了出來,到天台山隱居,修道成仙,後人就將趙杲隱居的地方稱為趙杲觀。北魏太延年間,又在天台山建立佛寺,稱天台寺,這裏成為佛教道教雜居的地方,人們習慣於舊稱,仍將天台寺和其它一些道觀統稱為趙杲觀。
趙杲觀建在天台山峽𠔌深處,趙杲觀,亦被人稱為天台寺,位於代縣縣城西南23公裏天台山溝掌裏。
相傳,春秋末期,晉國趙襄子滅代國,代君夫人自殺,代國國君的其它姬妾跟隨趙杲外逃,隱居於天台山石洞中,後來成為僧人,隱居在這裏,名為天台寺。由於人們懷念趙杲,乃以趙杲觀為名。
趙杲觀,創建於北魏,明代萬歷年間曾予重修。寺廟分為南北兩部分,南有大佛殿、古南洞、石室三楹,是佛教僧侶居住處。北部是觀音閣,內有天然石洞,外建五層樓閣,依崖開鑿卯洞梁架結構與崖石交接構成,構造精巧。閣內,有鐵索,可攀索而上。閣東是九仙女洞,再往東南是3層樓閣,亦可以覆鐵索而上,名為“仙閣梯雲”。分南北兩部分,即北洞、南洞,主要建築群在北洞。
北洞中區建大殿三間,另有垛殿、配殿及違馱閣等建築。殿東有“朝園洞”,園門正對的山壁間有長三角石縫,石縫內為天然石洞,石洞之外,建有五層樓閣。樓閣梁架均架於崖壁間,木石交接,構建奇巧。入洞攀鐵索,可登上樓閣。
朝園洞之南的峰巒高處,建有三層樓閣。高閣凌空,絶壁下懸,壁間懸十數丈鐵索,可供攀緣而登樓,名為“仙閣登雲”。樓閣前建屋宇,後依石洞,樓檐與石洞相配,木石結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最上層石洞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道教二教主塑像,中層塑關帝像,遠望儼然仙宮勝境。閣樓前塑有趙杲泥像,泥像依崖作檐,頭頂距石崖僅寸餘,故有“趙杲觀,離天二指半”的諺語。
“朝園洞”與“仙閣登雲”之間的東山壁間又有一洞,洞內建殿三間,塑仙女像九尊,稱其洞為“九女洞”。
趙杲觀的另—部分在山南半壁間,亦為天然石窟,石窟內有“自在庵”,塑有觀音及羅漢像,並存有畫像石8塊,繪有觀音老母救八難的故事圖像。
整個趙杲觀依崖建物,因洞造寺,將險峰陡壁增添上人工建築,鬼斧神工,匠心獨具,真可謂是仙宮佳境。正如古人所說,趙杲觀“臨幽𠔌,倚奇岩,山清水秀,洵代郡之勝境,人間第一蓬萊也。” |
|
趙杲觀,位於距代縣城23公裏處的天台山溝掌裏,歷史上也曾稱天台寺,佛道二教都曾在此活動過。為山西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杲者,人名也,生平不詳。民間流傳有兩種說法。相傳春秋時,趙襄於滅代國,代君夫人摩笄自殺後,其餘姬妾由丞相趙杲保護外逃,來到此地,隱居於石洞中。另一種說法是秦二世時,宦官趙高私藏於此。後來因趙高名聲不佳,便改高為杲。近來又有人考證說,趙杲是隋煬帝幼子趙王杲,曾與隋煬帝被突厥睏在代州。
據《代州志》載,趙杲觀創建於北魏時期,歷代均有修葺擴建。現存建築物為明代重修,可分北洞與南洞兩大群落。北洞內容以道教為主,南洞內容以佛教為主。
北洞是主體建築部分。中區有大殿三間,坐北嚮南。原為道教三清塑像,後被佛教改成三世佛。左右耳殿,另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南閣一間。東側迎面山壁上,自然形成龐大的三角形石縫,內有天然石洞,景觀奇特。石縫上端,外建五層樓閣。依崖開鑿卯洞,梁架結構與崖石交接構築,建造精巧。閣內設有鐵索,扶鐵索可攀援而上。在閣的東邊又有一洞,內建殿三間,名九仙女閣,塑九仙女像。箭閣外塑趙杲泥像,頭頂距石崖僅二指半,故舊稱“趙杲觀,離天二指半”。再往南,就是趙杲觀最險峻的景觀了。峭峰高處,半山腰中,山洞前面,建樓三間。一眼望去,高閣懸空,上峭崖,下絶壁,左右山石如刀削。上下左右根本無路可通。山洞中垂下一條長約20米的鐵索,成了進洞的唯一途徑。衹有勇敢的虔誠者或探險者,方可垂直攀索而登,一般人衹能望樓興嘆,故鐵索被譽為“仙閣雲梯”。三層樓建築後依山洞,前為磚木結構。上層內塑太上老君、無始天尊、通天教主。中層內塑關聖帝君。下層供修持者居住。當時修築情景,真令人難以想像。北洞群落,地形險要,峰巒競秀,古木參天,峭峻幽邃,設計大膽,造型奇特。人誇“雁北懸空寺,不及代州趙杲現”說的並不過分。
南洞又名自在庵,取觀自在之意。利用一天然石窟,內塑觀音及十八羅漢像。洞內保存有明代觀音救八難石刻畫像18塊,彌足珍貴。
[古鬆寺]位於新高鄉劉傢圪洞村,為五臺山建築群三百古剎之一。座東嚮西,分上下兩院。上院為主建築群,建有正殿3間,南北配殿6間,正殿後又有東西南北配殿各3間。下院中為戲臺5間,南北配房各6間,於戲臺兩側開山門。上下院之間建牌坊,石雕底座,高9米,寬7米,側建鐘鼓二樓,下通二十四級臺階。
[彌勒洞]位於趙杲觀九仙妝池東側,內塑彌勒佛像、四大天王像,數百級臺階麯折相通,為朝山第一洞天。彌勒佛坐於蓮花寶座上,襢胸露乳格外灑脫。“笑口常開看世間衆生勞碌,大肚藏晦容天下難容之事”。
[支腰石]位於趙杲觀山門前林蔭道中,又名下馬石。石生山根,嶙峋巨大,突兀而出。相傳有位潛心求道的老人,來到下馬石跟前時,纍得氣喘籲籲。當時,他無意中在石縫中支一根樹枝後,所患疼痛立刻消失。從此下馬石便傳名為支腰石。
[碑林遊廊]位於趙杲觀南側,與支腰石相望,左右兩廊各長50米。仿古結構,琉璃瓦頂,內列石碑30通。
[朝元洞]位於碑林遊廊西側,為磚座兩疊,木樓五層,鑲嵌於一道天然大石縫中。樓脊直插懸崖,造型格外獨特優美,與整個山體揉為一體。五層樓斜成寶塔形,層層逼上,依次塑有彌勒如來、玉皇大帝、玄上帝、接引諸佛等佛像。從樓底洞門入,索鏈攀環而上,爬出洞口,遙望山色蒼茫,頓生蓬萊之感。
[九仙洞]位於朝元洞東北側,原為玄女洞,今稱九仙洞。洞內塑代王九女像,洞外箭閣塑趙杲像,因距窟頂僅餘二指半,故有“趙杲觀離天二指半”之說。
[三清洞]位於九仙洞西北側,高閣嵌空疊樓三重,樓後倚石洞建屋檐,上層塑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像,中層塑關帝像。懸匾“橫空出世”。閣無棧道,上有老鷹之盤旋,下有雲霧之繚繞,唯數丈鐵鏈懸於絶壁,欲登者需手腳並用引身而上。曾於觀中修行的紫霞道人,每天都要手托香燭上樓功課,由於心誠志篤得道成佛坐化洞中,所留色骨彩塑為像。
[藥王廟]位於藥王洞南側,依崖臨壑,壁臺而建,面闊3間,進深3間,中塑藥王像。中懸匾“天醫靈廬”,旁置聯“荊山對峙作佛閣圍屏,沱水縈流勝蓬壺妙境。”相傳孫思邈在藥王洞修道期間,為當地百姓祛治百病,極盡救死扶傷之善事,後世因感念其功德,遂建廟祭祀。
[自在庵洞]址趙杲觀東南面,為僧侶修身禪房,房前走廊僅足2米,仰望危崖凌空壓頂,俯視幽𠔌雲繞生風。洞分兩室,麯級相通,內室幽閉如殼,唯小方窗透映光明。室內炕竈俱備,歷為觀中高僧悟道坐化之處,曾有許多高僧於此圓滿功德。
[觀音洞]位於自在庵洞上側,又名三聖殿,後嵌石洞前銜屋檐,其內寬敞舒展。中塑三菩薩像,為慈航大士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王菩薩。周塑十八羅漢,有執捲育經者,有切珠念佛者,或秉鉢或舉棋,各具神態,維妙維肖。進門兩壁繪觀音救難圖,左右各4幅,均為琅嵌壁畫,至為珍貴,極具研究價值。
[羅漢洞]位於觀音洞東側,為三層建築,懸匾“天庭”,配聯“深山藏古剎,緑樹隱聖地。”洞室敞朗,內塑十八羅漢。
趙杲觀此外還有青山寺、中解水庫、送醋老人廟、釘盤碗師傅廟、李仙廟、三聖洞、趙杲洞、滴水洞等景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