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 : 物理學類 > 赫羅圖
目錄
No. 1
  恆星光譜型和光度關係圖。由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隆(1907年)和美國天文學家羅素(1913年)各自獨立創製。以恆星的光度和顔色分別作為縱坐標和橫坐標,則發現多數恆星都排列在一條從左上到右下的連續帶上。用於研究恆星演化。
No. 2
  1911年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竜,1913年美國天文學家羅素各自獨立繪出恆星的光度—溫度圖,發現大多數恆星分佈在圖中左上方至右下方的一條狹長帶內,從高溫到低溫的恆星形成一個明顯的序列,稱為“主星序”。為了紀念兩位科學家作出的貢獻,人們稱這種圖為赫—羅圖(hr-diagram)。
  赫茨普竜-羅素圖(赫羅圖)是表示恆星溫度或顔色與光度之間關係的圖。該圖顯示出恆星的光度和表面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情形,熾熱明亮的藍巨星位於左上方,而比較冷且暗的紅矮星分佈在圖的右下角。橫坐標是恆星的光譜型,根據恆星的溫度或顔色可把恆星分成以字母o、b、a、f、g、k、m表示的七種類型。o型是熱的藍矮星,m型是較冷的紅矮星。這是恆星的溫度序列。縱坐標是絶對星等,即恆星光度。大多數恆星,包括太陽都在從左上至右下的一條對角綫上,這條對角綫被稱為主星序,主星序上的恆星稱為主序星,都處於一生中的氫燃燒階段。當恆星核的氫燒完後,它們就離開主星序,開始氦燃燒而成為紅巨星。最終紅巨星坍縮,溫度上升,成為白矮星。少數集中在右邊中部組成巨星序,一些光度特別大的超巨星分佈在圖的上方。那些溫度高、光度弱的白矮星集中在左下方一個較密集的區域。赫羅圖對研究恆星的演化有重要作用。
  赫羅圖與星球體積的大小關係
  物理學家在研究熱輻射光譜的時候,發現了在一個單位面積上,亮度與溫度之間的關係。溫度越高亮度越亮。所以在赫羅圖上,我們也可以把相同表面積的星球,出現的位置用連綫標示出來。我們可以看到,在圖的右上方,低溫且高亮度,所以是體積很大的星球。越往左下方高溫且低亮度,所以體積越來越小。因此,一旦我們能夠决定一個星球的光譜類型和絶對星等,我們就能估計它的體積大小。
百科大全
  he-luo tu
  赫羅圖
  HR diagram
  恆星光譜型和光度的關係圖,是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竜和美國天文學家H.N.羅素創製的。赫茨普竜在1905年和1907年的論文中指出,一般藍星是亮的,而紅星卻有亮、暗兩種;他把亮星稱為巨星,把暗星稱為矮星。1911年他測定了幾個銀河星團(如昴星團、畢星團)中的恆星的光度和顔色,並將這二者作為縱坐標和橫坐標。結果表明,這些星點大都落在一條連續帶上,其餘的星(巨星)則形成小群。1913年H.N.羅素研究了恆星的光度和光譜,並畫出一係列表明恆星光度和光譜型之間的關係圖(圖11913年H.N.羅素繪製的絶對星等-光譜型圖)。經過對比,發現顔色等價於光譜型或表面溫度。他們兩人的圖所表示的是同一回事,因此,後來將這類光度-顔色(光譜型或表面溫度)圖稱為赫茨普竜-羅素圖,簡稱赫羅圖
  用寬波段□□□測光係統測定暗星的顔色,比用光譜方法容易得多,所以後來逐漸用色指數代替光譜型作為赫羅圖的橫坐標。色指數可轉換成表面溫度;觀測得到的視星等,經過距離改正後成為絶對星等(見星等),可再轉換為光度。有了星的表面溫度和光度,理論工作者便可以計算恆星的內部結構,也就是建立所謂恆星模型。隨着時間的推移,恆星的內部結構逐漸演變,並在它的光度和表面溫度(簡稱溫度)上表現出來,這樣,恆星在赫羅圖上的位置便沿一定路徑移動,描出“演化程”。因此,赫羅圖不僅能給各類型恆星以特定的位置,而且能顯示出它們各自的演化程,成為研究恆星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赫羅圖中的恆星不是平均分佈,而是形成一定的序列的,因為光度和表面溫度之間存在着內在的關係:如果壓力、不透明度和産能率衹是溫度、密度和化學成分的函數,那麽恆星的結構由它的質量和化學成分决定;如果化學成分給定,則每一恆星質量便對應着一定的光度和溫度值。因而衹要在某一質量範圍內存在着光度和溫度的關係,在赫羅圖上就會出現相應的序列。同樣質量範圍內的恆星,在赫羅圖上出現在不同的序列,必然是由化學成分不同引起的;而化學成分的不同可以是原始化學成分的不同,也可以是恆星處在不同的演化階段。因此,赫羅圖中的一些序列,可以用來研究恆星的形成和演化。
  圖2亮於8.5照相視星等的 6,700顆恆星的赫羅圖是太陽附近,6,700顆恆星的赫羅圖。圖中有兩個密集序列,一個從左上嚮右下,稱為主星序,也稱矮星序;另一個是相當密集的一群星,接近右上角,差不多呈水平走嚮,稱為巨星序。此外,還有不少星分散在圖的上部,稱為超巨星序。主星序下面是亞矮星序。圖的底部有一特殊分支,稱為白矮星序。巨星序和矮星序並不相接,中間留有相當明顯的空隙,稱為赫氏空區,衹有為數很少的恆星落在空區以內。圖2亮於8.5照相視星等的6,700顆恆星的赫羅圖中的圖形受到不少測量誤差的影響。首先,恆星沿着若幹垂直綫密集並不是真實的物理圖像,衹是恆星光譜分類不連續的結果。實際上,光譜判據連續地變化,所以兩大序列的分佈應是很勻滑的。其次,恆星的距離也有頗大的不確定性,根據這種距離把視星等轉換為絶對星等也會有一定誤差。再者,暗星的視星等精度不夠,而且確定一顆星的光譜型也並非易事。這些誤差加在一起,就産生了主星序兩個坐標方向的彌散。值得註意的是,圖上畫的是絶對星等和光譜型。哈佛光譜型星表HD所載恆星的視亮度有其限度。因此,這幅圖能夠充分反映在很遠的距離仍能看見的真正的亮星,而不能充分反映在較近的距離還看不見的暗星。恆星的質量差別不大,大多數恆星的質量在太陽質量0.1~10倍範圍內。恆星的化學成分的差別也不大,按質量計,大致氫占71%
相關詞
天文主序星麯綫
包含詞
跪赫羅圖赫羅圖上從左上恆星演化的赫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