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赤頸鶇 拉丁名:turdus ruficollis 英文名:dark-throated thrush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pallas, 1776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今顎總目->雀形目->->->鶇科->->鶇屬->
分佈範圍: 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綫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裏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中國為新疆西部夏候鳥,在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為鼕候鳥。數量較多。
動物簡介:全長約25cm。雄鳥上體灰褐色,眉紋、頸側、喉及胸紅褐色(北方亞種無眉紋且喉與胸為黑色),翼灰褐,中央尾羽灰褐,外側尾羽灰褐色。腹至臀白色。雌鳥似雄鳥,但慄紅色部分較淺且喉部具黑色縱紋。
棲息於山坡草地或丘陵疏林、平原灌叢中。成鬆散的群體活動,取食昆蟲、小動物及草籽和漿果。5~7月繁殖,營巢於林下小樹的枝杈上。窩卵數4~5枚,卵淡藍或藍緑色並具淡紅褐色斑點。
赤頸鶇 拉丁文名: turdus ruficollis
物種名稱:赤頸鶇
圖片作者:karen phillips. 00351 281 3255
物種特徵:描述:中等體型(25釐米)的鶇。上體灰褐,腹部及臀純白,翼襯赤褐。有兩個特別的亞種。亞種ruficollis的臉、喉及上胸棕色,鼕季多白斑,尾羽色淺,羽緣棕色。亞種atrogularis的臉、喉及上胸黑色,鼕季多白色縱紋,尾羽無棕色羽緣。雌鳥及幼鳥具淺色眉紋,下體多縱紋。 虹膜-褐色;嘴-黃色,尖端黑色;腳-近褐。 叫聲:飛行時的叫聲為單薄的tseep。告警時發出帶喉音的咯咯聲,似烏鶇但較輕柔;(?)帶喉音的which-which-which聲。 分佈範圍:繁殖於亞洲中北部(ruficollis)及西北部(atrogularis);南遷至巴基斯坦、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北部及西部和東南亞越鼕。 分佈狀況:甚常見於海拔1000米~3000米的常緑林。喉部黑色的亞種atrogularis繁殖於中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喀什及昆侖山地區的西部。喉部紅色的兩亞種 ruficollis及atrogularis(?)經中國中西部及東北部至西藏東南部及雲南西部越鼕。 習性:成鬆散群體。有時與其他鶇類混合。在地面時作並足長跳。 註:此兩亞種有時分列為不同種類(參見stepanyan, 1990; knystautas, 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