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土壤学 : 林业 > 赤红壤
目录
No. 1
  赤红壤
  赤红壤过去称为砖红壤性红壤,是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带即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度之间。
  赤红壤地区的生物气候特点是:气温较砖红壤地区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10℃的积温在6500~8000℃之间,年降水量在1290~2000毫米之间,全年雨量分配比较均匀,干湿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天然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沟谷内常有部分热带植物,且向南逐渐增多。林内也有攀缘植物及附生植物。目前,赤红壤上的天然林大部分已被破坏,成为疏林草地。赤红壤富铝化作用弱于砖红壤。
简介
  土壤类型: 赤红壤
  PH值: 5.0-5.5
  有机质含量: 19.1-37.5
  全N含量: 0.87-1.58
  全P含量: 0.61-0.64
  全K含量 :13.1-24.2
  赤红壤区的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组成既有热带雨林成分,又有较多的亚热带植物种属。赤红壤地区现有植被结构趋势是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热带性种属增多。
赤红壤 - 成土环境
  国赤红壤分布于北回归线两侧,纬度较低,北与西北两面高山屏障,东南面海,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盛行,冬季来自内陆的干冷气团多受高山阻滞而削弱,从而形成冬暖夏热、湿润多雨的优异气候条件,系同一气候带内少有的天然温室。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9-22℃,最冷月均温10-15℃,最热月均温21.7-28.5℃,≥10℃积温多在6500-8450℃。年降水量1000-2600毫米;年蒸发量1376-2000毫米。无霜期达350天。干湿季分明,一般3-9月为雨季,10-2月为旱季。年干燥度为1.32-0.37.由于赤红壤分布地区跨3个纬度,加上地形复杂,因而气候的区域性差异较明显。赤红壤区的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组成既有热带雨林成分,又有较多的亚热带植物种属。赤红壤地区现有植被结构趋势是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热带性种属增多。粤、闽沿海丘陵台地,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能在保存较好的风水林及自然保护区可以看到,其构成的主要树种有:红栲、乌来栲、红鳞蒲桃、厚壳桂、硬壳桂、多种杜英、多种冬青、黄杞、黄桐、毛茜草树、橄榄等,并散生鹉掌柴、多种茜草树、肉实树、狗骨柴,墨氏山胡椒等。林下灌木有罗伞树、九节木、鲫鱼胆、多种木姜子、五月茶、柏拉木、粗叶木等。草本层主要有耐阴耐湿而矮小的单叶新月蕨、淡竹叶、华山姜、狗脊蕨、金毛狗、莲座蕨、风尾蕨、草珊瑚、金栗兰、海芋、山芭蕉等。赤红壤的母质类型多样。土壤发育和肥力特性受母质影响深刻。总的趋势是自东到西,岩浆岩成分减少,而沉积岩成分增加。
赤红壤 - 形态特征
  赤红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1.剖面层次分异明显,具有腐殖质表层(A层)、粘化层(B层)和母质层(C层)。2.A层湿态色调呈棕至棕红色(5YR-7.5YR),亮度3-5,彩度2-6;B层湿态色调呈棕红至红棕(2.5YR-7.5YR),亮度3-5,彩度4-8,其色调与粘粒游离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8,a=0.05),与砂/粘比值呈一定负相关(r=0.77,a=0.05);C层受母质影响大,色调较复杂,从红色(10R)到黄色(2.5Y),但多数与母质近似,亮度及彩度均较B层高,有时尚可见红、黄、白色斑块。3.土壤质地多壤质粘土。A层因粘粒机械淋移或地表流失,质地稍轻。B层固粘粒淀积,质地稍粘。4.自然植被下表土层结构多为屑粒状和碎块状。B层块状和棱块状,在结构面和孔壁上常见铁铝氧化物胶膜淀积。微形态观察,多见弯曲短裂隙,少数孔道状孔隙,孔壁与裂隙面有较多老化扩散胶凝状粘粒胶膜淀积,消光微弱,见微弱光性定向粘粒。C层多块状和弱块状结构,一般没有或少量胶膜淀积。5.铁铝氧化物移动淀积较明显,其含量均以B层最高,并常见胶膜淀积,有的可见铁质软结核。局部堆积台地和坡麓地带可见各种形状的网纹层、侧向漂洗层、铁盘铁子层;其形成可能与地下水和侧渗水活动有关,并非赤红壤形成过程的特征。6.总孔隙量较大,微团聚性和渗透性较好。赤红壤粘粒矿物以高岭石为土。并有较多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的胶结,因而形成的团聚体(1-0.01毫米)达65%-89%。土体的总孔隙、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均较高,总孔隙度为40.5%-52.8%,平均47.2%,有利于调节土壤水气矛盾。
赤红壤 - 理化性质
  1.有明显的淀积层。赤红壤地区干湿季节交替,有利于土壤胶体的淋溶,并在一定的深度凝聚,因而土壤普遍具有明显的淀积层。该层孔壁及结构面均有明显的红棕色胶膜淀积,表现出铁铝氧化物及粘粒含量,明显高于表土层(A层)及母质层(C层)。
  2.粘粒矿物以高岭石为主。赤红壤的粘粒矿物组成比较简单,主要是高岭石,且多数结晶良好(玄武岩发育的赤红壤结晶较差),伴生粘粒矿物有针铁矿和少量水云母,极少三水铝石。
  3.交换性铝占优势,土壤呈酸性。多数赤红壤交换性铝占绝对优势。土壤呈酸性反应,水浸pH多在5.0-5.5间,盐浸(KCl)pH多数小于5.0。
  4.阳离子交换量较低。各类母质发育的赤红壤,其阳离子交换量的顺序是:辉长岩>泥页岩>凝灰岩>第四纪红粘土>花岗岩。5.铁铝氧化物淀积较为明显,游离铁氧化物含量较高。铁氧化物在剖面中的分异较明显,多数赤红壤全铁、游离铁及晶质铁含量均以心土层(B)最高,表明铁氧化物在此层的淋溶和淀积显著。而活性氧化铁含量及活化度,则均以表土层(A)最高,可能与有机质和水分较多有关。土壤中游离氧化铁的含量,不仅影响着阳离子交换量,而且对土壤中磷素的固定起着重要作用。
  6.有机质含量低,矿质养分较贫乏。在正常情况下,赤红壤区的生物气候条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赤红壤 - 利用与改良
  赤红壤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较为优越的生物气候条件,除现有耕地仍应加强培肥和保护性种植措施外,大面积山丘赤红壤资源有着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优势,生产潜力极大。在开发利用上,应从全局出发,实行区域种植,重点发展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并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及土壤条件,建立各种优质水果商品基地,尽快形成拳头产品投放国际市场。在土壤改良上重点解决干旱和瘦瘠两大问题。赤红壤性土往往侵蚀严重,土体薄,林木立地条件差,生物积累量较前两亚类少,肥力较低,在开发利用上应采取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营造耐瘠耐旱的马尾松、大叶相思、黑松等薪炭林。局部土体深厚的地段,可垦殖果园,发展杨梅、余甘、菠萝等水果;但应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修筑高标准鱼鳞坑及水平梯田,配合幼龄果树套种,推广免耕法,增加地面覆盖,防止果园水土流失;增施有机肥及矿质肥,调节土壤养分平衡。
草业百科
  土壤类型赤红壤
  PH值5.0-5.5
  有机质含量19.1-37.5
  全N含量0.87-1.58
  全P含量0.61-0.64
  全K含量13.1-24.2
  成土环境我国赤红壤分布于北回归线两侧,纬度较低,北与西北两面高山屏障,东南面海,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盛行,冬季来自内陆的干冷气团多受高山阻滞而削弱,从而形成冬暖夏热、湿润多雨的优异气候条件,系同一气候带内少有的天然温室。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9-22℃,最冷月均温10-15℃,最热月均温21.7-28.5℃,≥10℃积温多在6500-8450℃。年降水量1000-2600毫米;年蒸发量1376-2000毫米。无霜期达350天。干湿季分明,一般3-9月为雨季,10-2月为旱季。年干燥度为1.32-0.37.由于赤红壤分布地区跨3个纬度,加上地形复杂,因而气候的区域性差异较明显。赤红壤区的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组成既有热带雨林成分,又有较多的亚热带植物种属。赤红壤地区现有植被结构趋势是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热带性种属增多。粤、闽沿海丘陵台地,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能在保存较好的风水林及自然保护区可以看到,其构成的主要树种有:红栲、乌来栲、红鳞蒲桃、厚壳桂、硬壳桂、多种杜英、多种冬青、黄杞、黄桐、毛茜草树、橄榄等,并散生鹉掌柴、多种茜草树、肉实树、狗骨柴,墨氏山胡椒等。林下灌木有罗伞树、九节木、鲫鱼胆、多种木姜子、五月茶、柏拉木、粗叶木等。草本层主要有耐阴耐湿而矮小的单叶新月蕨、淡竹叶、华山姜、狗脊蕨、金毛狗、莲座蕨、风尾蕨、草珊瑚、金栗兰、海芋、山芭蕉等。赤红壤的母质类型多样。土壤发育和肥力特性受母质影响深刻。总的趋势是自东到西,岩浆岩成分减少,而沉积岩成分增加。
  形态特征赤红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1.剖面层次分异明显,具有腐殖质表层(A层)、粘化层(B层)和母质层(C层)。2.A层湿态色调呈棕至棕红色(5YR-7.5YR),亮度3-5,彩度2-6;B层湿态色调呈棕红至红棕(2.5YR-7.5YR),亮度3-5,彩度4-8,其色调与粘粒游离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8,a=0.05),与砂/粘比值呈一定负相关(r=0.77,a=0.05);C层受母质影响大,色调较复杂,从红色(10R)到黄色(2.5Y),但多数与母质近似,亮度及彩度均较B层高,有时尚可见红、黄、白色斑块。3.土壤质地多壤质粘土。A层因粘粒机械淋移或地表流失,质地稍轻。B层固粘粒淀积,质地稍粘。4.自然植被下表土层结构多为屑粒状和碎块状。B层块状和棱块状,在结构面和孔壁上常见铁铝氧化物胶膜淀积。微形态观察,多见弯曲短裂隙,少数孔道状孔隙,孔壁与裂隙面有较多老化扩散胶凝状粘粒胶膜淀积,消光微弱,见微弱光性定向粘粒。C层多块状和弱块状结构,一般没有或少量胶膜淀积。5.铁铝氧化物移动淀积较明显,其含量均以B层最高,并常见胶膜淀积,有的可见铁质软结核。局部堆积台地和坡麓地带可见各种形状的网纹层、侧向漂洗层、铁盘铁子层;其形成可能与地下水和侧渗水活动有关,并非赤红壤形成过程的特征。6.总孔隙量较大,微团聚性和渗透性较好。赤红壤粘粒矿物以高岭石为土。并有较多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的胶结,因而形成的团聚体(1-0.01毫米)达65%-89%。土体的总孔隙、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均较高,总孔隙度为40.5%-52.8%,平均47.2%,有利于调节土壤水气矛盾。
  理化性质1.有明显的淀积层。赤红壤地区干湿季节交替,有利于土壤胶体的淋溶,并在一定的深度凝聚,因而土壤普遍具有明显的淀积层。该层孔壁及结构面均有明显的红棕色胶膜淀积,表现出铁铝氧化物及粘粒含量,明显高于表土层(A层)及母质层(C层)。2.粘粒矿物以高岭石为主。赤红壤的粘粒矿物组成比较简单,主要是高岭石,且多数结晶良好(玄武岩发育的赤红壤结晶较差),伴生粘粒矿物有针铁矿和少量水云母,极少三水铝石。3.交换性铝占优势,土壤呈酸性。多数赤红壤交换性铝占绝对优势。土壤呈酸性反应,水浸pH多在5.0-5.5间,盐浸(KCl)pH多数小于5.0。4.阳离子交换量较低。各类母质发育的赤红壤,其阳离子交换量的顺序是:辉长岩>泥页岩>凝灰岩>第四纪红粘土>花岗岩。5.铁铝氧化物淀积较为明显,游离铁氧化物含量较高。铁氧化物在剖面中的分异较明显,多数赤红壤全铁、游离铁及晶质铁含量均以心土层(B)最高,表明铁氧化物在此层的淋溶和淀积显著。而活性氧化铁含量及活化度,则均以表土层(A)最高,可能与有机质和水分较多有关。土壤中游离氧化铁的含量,不仅影响着阳离子交换量,而且对土壤中磷素的固定起着重要作用。6.有机质含量低,矿质养分较贫乏。在正常情况下,赤红壤区的生物气候条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利用与改良赤红壤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较为优越的生物气候条件,除现有耕地仍应加强培肥和保护性种植措施外,大面积山丘赤红壤资源有着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优势,生产潜力极大。在开发利用上,应从全局出发,实行区域种植,重点发展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并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及土壤条件,建立各种优质水果商品基地,尽快形成拳头产品投放国际市场。在土壤改良上重点解决干旱和瘦瘠两大问题。赤红壤性土往往侵蚀严重,土体薄,林木立地条件差,生物积累量较前两亚类少,肥力较低,在开发利用上应采取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营造耐瘠耐旱的马尾松、大叶相思、黑松等薪炭林。局部土体深厚的地段,可垦殖果园,发展杨梅、余甘、菠萝等水果;但应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修筑高标准鱼鳞坑及水平梯田,配合幼龄果树套种,推广免耕法,增加地面覆盖,防止果园水土流失;增施有机肥及矿质肥,调节土壤养分平衡。
包含词
红壤赤红壤赤红壤红壤赤红壤石质土
赤红壤砖红壤水稻土赤红壤赤红壤水稻土
赤红壤+石质土水稻土+赤红壤红壤+赤红壤
赤红壤+水稻土赤红壤+砖红壤赤红壤+红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