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 :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赤斑羚
目錄
物種名稱 Species name
  中文名稱:赤斑羚
  中文別名:紅青羊、紅山羊、紅斑羚
  拉丁學名:naemorhedus cranbrooki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hayman(1961)
  英文俗名: s.china goral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亞科:羊亞科 caprinae
  屬: 斑羚屬 naemorhedus
  赤斑羚又叫紅斑羚、紅山羊,雖然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發現,但直到1961年纔被確定學名,因此也是世界上定名較遲的獸類之一。中國境內直至1973年纔發現,中國動物學工作者直至20世紀八十年代纔收集到活體赤斑羚
外形特徵 Shape features
  體長95~105釐米,肩高60~70釐米,體重為20千克左右。四肢粗壯,蹄子較大。雌雄均具一對黑色角,短而圓,嚮上後方傾斜,基部有環棱。體型與斑羚相似,但頭部、頸、體背以及四肢(除外側上段污白色外)均為紅棕色,背部中央具有一條黑褐色的縱紋,比斑羚略顯寬闊,腹面黃褐色,體側稍顯淺淡。鼠鼷部為棕白色,喉部沒有白斑,不同於斑羚,但在頭頂上的雙角之間有一小塊白斑,體毛柔軟,遠看時有如赤狐一般,十分美麗。上、下唇灰白色。尾巴較短,褐黑色,長度不超過10釐米。
分佈範圍 Distribution
  分佈區非常小。國外見於緬甸北部及相鄰的印度阿薩姆東部地區。在我國分佈限於西藏東南部的察隅、波密及米林縣;雅魯藏布江畔的加查、朗縣,墨脫以及林芝等縣,南伸至雲南北部的怒江以西。已知分佈區為北緯27°-29°30′,東經94°98′之間的範圍內。
生活環境 Environment
  典型的林棲動物,棲息的海拔高度範圍較小。棲於2000-4000m的空曠區或林緣多岩陡坡山地,活動範圍也不大,但有季節垂直遷移,夏季在森林上緣的草甸或灌叢生活,鼕季隨雪綫下降至混交林帶活動。
生活習性 Habits
  赤斑羚為典型的林棲動物,終年棲息於海拔1500~4000米之間的高山、亞高山常緑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內,喜歡在山勢險峻、水急林密、巨岩陡坡的深山峽𠔌地區活動,寬大的蹄子適於攀登,能在懸崖峭壁上奔跑跳躍,如履平地。早晨和下午活動較多,一般成對或幾衹結成小群,外出覓食和飲水,主要以草本植物和樹葉等為食。中午大多在隱蔽的石板上休息。性情機警,活動前先要在四處窺探,確認沒有危險纔慢步前進,一旦受驚便立即竄入附近的隱蔽處躲藏起來,很少作長距離的奔逃。
  性機警,步履輕盈,受驚後迅速竄入附近躲藏。多成對或集群活動,早晨和午後覓食,主要以植物的嫩芽、緑葉為食。
  早晨和午後覓食、飲水,飲水地方較為固定。這一特殊的習慣往往導致其覆沒於獵人之手。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鼕季為繁殖期。赤斑羚一般在11~12月份及1月發情,雌獸的表現為活動遲鈍,願意接受雄獸的嗅聞,高潮時每天接受爬跨10~15次。雌獸的懷孕期為6個月左右,此時乳房開始膨大,周圍的被毛變稀,喜歡休息。發情周期20.2±4天,發情持續時間27.1±18.5小時,懷孕期223.8±2.4天。分娩大多在翌年5~6月份(1982年4月也采獲到春季出生的幼羚(張詞祖,1993、1993a)),時間需要1個小時左右。每胎1~2仔。幼仔出生後即可站立、吃奶,100天以後能夠獨立生活。
  人工繁殖
  赤斑羚僅上海動物園有飼養。他們於1981年從西藏林芝縣捕獲7衹(3雄4雌)進行馴養。1984年開始繁殖,至1994年底,已先後繁殖成活24衹,其中2衹運往廣州動物園飼養。至1995年3月,1981年的7頭赤斑羚還有2雄2雌健在,2頭雌性1995年又已懷孕,仍有繁殖能力。但估計1978年出生的一頭雄羚已於1992年已經衰老。由此估計,赤斑羚的飼養壽命在16年以上。
種群現狀 Population Status
  人類科學史上最早於1961年在緬甸伊洛瓦底江上遊的阿敦河岸發現赤斑羚。我國於1973年在西藏地區發現,僅分佈於喜馬拉雅山東端東經94`30——97`30、北緯29`——30`之間的林芝、波密、墨脫、察隅、米林五縣境內部分相互連接的高山亞熱帶常緑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內。由於多年被人追捕,現在赤斑羚已被壓縮到帕隆藏布江與雅魯藏布江的大拐彎相匯合處的波密(通麥)、林芝(東久、帕隆、八玉)、墨脫一帶的高山險峻、水急林密、巨岩陡坡、人跡罕至的深山峽𠔌地區。可謂是躲藏到世界上最偏僻的深山“閨秀”中,目前主要分佈區域東西不足110公裏,南北不足150公裏。西藏赤斑羚總數量不足1500衹,但每年有200衹以上被獵殺。據調查僅林芝縣東久鄉、帕隆鄉、八玉鄉每年獵殺過斑羚達成150衹以上。經過進一步的種群數量分析,如果照目前狀況繼續下去,到本世紀末,赤斑羚將在我國絶跡。
  赤斑羚被人類科學史上發現不足30年,種群數量極少,分佈區域極窄。現在分佈區內主要受門巴族、珞巴族和愛好狩獵的部分藏族獵人們的威脅。特別是從1970年以後獵人們狩獵工具或狩獵方式不斷改進,由弓箭至刀槍,現在已不用土槍而更換為獵槍和響聲小、命中率高的小口徑步槍,獵捕率愈來愈高。此外還用絶滅種群的鋼絲套等狩獵器械,致使赤斑羚的活動隨時潛伏着生命危險。
  赤斑羚又是在分佈區內野生動物中被獵人列為重要的狩獵對象之一。當地獵人非常喜歡獵捕赤斑羚,它不僅肉味鮮美,更重要的是毛皮顔色為棕紅色,皮板柔軟耐用,毛色美麗有光澤。用兩張皮做一件十分漂亮的“日蓋古秀”(工布藏裝),能防雨,更能禦寒。主要狩獵期是12月至翌年3月。高山上降雪以後,赤斑羚多轉移到海拔較低的2500—3000米的常緑闊葉林內。此期又是該地區的旱季,獵人們伺機大量捕殺,成為赤斑羚最厄運的時期。
  由於赤斑羚分佈過於狹窄,人類文明社會對它瞭解的時間十分短暫,可以說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所以一直沒有被社會重視。赤斑羚的真正價值不僅是當地獵人所知道的“皮是製衣的最佳原料,肉是人們的高級美味”至目前為止在世界上對赤斑羚的研究仍為一個空白。但可以肯定,赤斑羚的基因價值、科研價值、觀賞價值、生態價值等用金錢是無法估算的。大自然的奧秘是無窮的,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的。隨着生物學、遺傳學、醫藥學、仿生學、遺傳工程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赤斑羚也會和其他野生動物一樣對人類的意義和作用越來越大。
  目前,野生動物世界中赤斑羚這一高等物種已瀕臨岌岌可危的處境,如再不采取嚴厲的保護措施,將有滅絶的危險,1979年,上海動物園在西藏米林4500m的山頂上,共觀察到3次6衹,並組織活捕19衹(成活7衹),據此估計,在當地還有相對較高的密度和數量,但分佈區相當狹小。
  1989年時估計總數量不足1500衹,每年捕殺量超過200衹。是因為赤斑羚肉味鮮美、毛色豔麗和皮質柔軟,1980年後每年獵殺的赤斑羚就高達150衹以上,所以亟待加強宣傳教育和積極保護,使亂捕濫獵的現象得以控製。
  緻危因素:
  當地居民以赤斑羚皮做鼓袖為榮,也為食用而捕殺,對種群有緻命影響,近年來對森林的采伐加速,這將是對赤斑羚潛在的威脅。
  保護措施:
  中國在其分佈區建立了國傢級墨脫(西藏,626km2)、察隅(西藏,1014km2)、波密風鄉(46km2)、東久(西藏,22600hm2)自然保護區。
保護級別 Protection level
  保護等級: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紅皮書瀕危等級 :稀有(r)
  iucn等級:易危(vu)
  cites :附錄i
包含詞
林芝東久赤斑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