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地(或分布):贵州省必节地区。
数量:1983年统计有50.24万匹。
主要特性:个体小,体质结实,躯体近高方型,毛色以骝、栗色为主。成年体尺:公马体高为116.1厘米,体长为114.3厘米, 胸围为132.7厘米,管围为15.2厘;母马相应为113.2、113.9、129.4、14.6厘米。驮载力公马为108.36千克,母马为91.83千克;日行30千米可连续半月以上,单马载重551.7千克,速力1000米1分20秒。性成熟母马为1.3~2岁,初配年龄为3岁,繁殖率为71%,成活率为91.6%,繁殖年龄为3 ~16岁。 |
|
区划品种名称贵州马
类别马
典型图片
产地及环境贵州马主要产于贵州省的西部和中部,故亦称黔马。产区位于云贵高原东部,隆起在四川盆地和广西盆地之间,地势西部高,中部稍低,自中部向东以颇为陡峻的坡度下降,岩石嶙峋的悬崖峭壁很多,是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2200米之间。西部产马区以毕节地区为代表。该地区平均海拔1491米,最高2900米,最低457米。高原面相当破碎,地形复杂,赫章、威宁一带多梁伏山脊,顶部平缓,西侧陡峻,俗称“梁子”。该地区有草山草坡1千余万亩,牧地广阔,草质优良,农业生产欠发达,缺乏精饲料和农副产品。马以放牧为主,一般不补饲,仅役用时日补饲玉米1公斤左右。中部产马区,地面起伏较大,苗岭山地岭谷起伏,山峰海拔在1100~1500米之间,是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贵阳至安顺的公路沿线和遵义、都匀等城镇附近,有许多小型山间盆地和宽谷,俗称“坝子”,是人烟稠密的农业地带。南部为石炭岩地区,有广泛的岩溶地形分布,岭谷起伏,平原很少。本区包括安顺、贵阳及黔西南、黔南部分地区。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多为丘陵山地,平均海拔1200米,历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无霜期230天以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贵州省的农业区。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并有油菜、大豆、花生等作物,农副产品丰富。该地区养马业较为发达。
地理分布贵州马分布于贵州省其他地区。
品种特征贵州马体质结实,富于悍威而温驯。个体小,躯体呈近高方型结构。头直而方,耳小而立,颌凹宽。头颈结合良好,乘挽用马多斜颈,颈肩结合良好,驮用马颈多呈水平。鬐甲高长中等。胸宽深中等,背腰平直,宽而短,胸腹部呈圆桶形,尻短斜,尻肌丰满。四肢关节发育良好,肩短而立,前肢肢势端正,后肢曲飞,驮用马后肢多外弧,蹄质坚实,山地短途使役可不装蹄跌。皮薄毛细,鬃、鬣、尾毛稠密。毛色较复杂,骝毛、栗毛占50%以上,青毛、黑毛、兔褐毛次之。
品种性能贵州马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为:116.1±4.5厘米,114.3±6.0厘米,132.7±5.9厘米,15.2±0.9厘米,成年母马分别为:113.2±5.3厘米,113.9±6.2厘米,129.4±7.1厘米,14.6±1.4厘米。贵州马主要用于山区驮载运输,其驮载能力强,驮重为体重的50%以上。贵州马是我国优秀的山地小型品种。它具有短小精悍、体质结实、行动敏捷、富于悍威、性情特别温驯、广泛的适应性等特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