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①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②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③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持续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讲,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
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 (1)随着西方国家以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传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2)金融市场的日益健全、间接融资比重的不断下降和直接融资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银行信贷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反映状况越来越不全面,银行信贷传导作用越来越小。
(3)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资产价格、财富效应的传导作用越来越重要,资产价格开始纳入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监控指标之中。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预期和信心的传导作用引起了一些国家货币政策当局的重视。
(5)新经济和股市财富效应的增强,使利率与股市的关系复杂化,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取向,而且取决于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即它们必须对市场信号做出理性的反应。如果它们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准则运行,即不能对市场信号,包括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信号做出理性反应,那么货币政策工具就不可能通过对货币信贷条件的调节来实现其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就会受到梗阻,货币政策效果就会被减弱。
(1)随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由货币渠道向利率渠道的变化,各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也逐渐由货币供应量调整为利率,提醒中国注意客观认识并恰当把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不宜简单地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否适度来衡量。应该更多地关注最终目标,即物价上涨水平变化而非中间目标即货币供应量变化。
(2)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资产价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且比较复杂,资产价格本身日益引起各国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监控目标,中国必须高度关注资本市场发展和资产价格变化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
中国近年来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资本市场投资与银行储蓄存款的替代关系越来越明显,客户保证金对货币层次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致使M2指标的全面性受到挑战,需要建立包括保证金等在内的货币供应量新指标。
但另一方面,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不显著,资产价格变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投资与消费的影响并不大。因此,货币政策需要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但不能以资本市场变化为目标。在具体操作中应该主要以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为目标,适当兼顾资本市场的需要。
(3)生产者一消费者信心使预期因素的传导作用趋于增强,对于货币政策效果造成了比较复杂的影响,已经引起各国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需要在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加以考虑。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应当适当地考虑预期因素的作用,在货币政策决策之前,对预期因素的作用有一个“预期”,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改革与服务的关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关注总行和省级分行对大型企业信贷投放集中化以及加入WTO、外资银行进入等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如国有商业银行省分行和总行集中资金,向重点城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倾斜,必须注意防止不良资产发源地从基层分支机构向省分行和总行的转移,造成新的金融风险。
3.下力气调整与优化人员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建立适应市场性信贷投放的员工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贷款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力发展新的中小金融机构,为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建立更多的“毛细血管”
建立新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原则上应该以股份制方式设立,尽量使股权分散化,以企业和个人股份为主,建立真正规范的产权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健全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和辅助设施
当前主要有两大任务需要完成,一是要对现有的信贷担保机构进行适当的改革与调整,二是要加快独立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
运用税收杠杆调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为货币政策通畅传导提供宏观支持
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多存少贷、只存不贷,甚至损害地方经济的行为,应该受到政策层面的约束。可以考虑运用税收减免杠杆对大银行分支机构片面的信贷行为进行调节,为货币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条件。
为逐步实现利率与资产价格为主要传导渠道创造条件 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长远目标看,中国未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的制约渠道应该以利率和资产价格渠道为主。当前,应积极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
加快货币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继续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增加货币市场主体,鼓励货币市场创新,建立货币市场做市商制度。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债市场。
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形成完善的货币市场体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发挥货币巾场利率的引导作用,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完善利率调节机制。
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调整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资产结构,培育真正的市场活动主体,提高经济活动中的利率弹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注意证券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方面发挥资产价格渠道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要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继续进行适当的适用性调整,以充分发挥资产价格的传导作用。 huobi zhengce chuandao jizhi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推行改变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货币政策,从而影响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各部门经济流量的作用过程。
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对国民生产总值影响不大。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大部分会由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动所抵消。但60年代中期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货币政策对于实际经济具有或大或小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过热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较大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分歧 西方经济理论界的两大流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①凯恩斯主义认为,从货币供给量到名义总收入的传导是间接的,增加货币的结果使利率降低从而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引起总需求和名义总收入的变动。货币主义则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货币量的变动会成为直接影响名义总收入的主要因素。货币量增加直接表现为人们手持现金量的增加。②凯恩斯主义倾向于传导机制主要是货币市场上金融资产的调整,即狭义的市场资产和市场利率,增加的货币量通过两条渠道被吸收,一是货币收入增加后所增加的交易性货币需求量;二是随着利率下降后增加的投机性货币需求量。货币主义则认为这一传导机制太狭隘,应该考虑广义的资产和利率。就是说,传导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进行,通过物价普遍上涨吸收过多的货币量。③凯恩斯主义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认为利率是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货币量变动后首先引起的是利率的变动,货币供需和总体经济的均衡是通过利率的变化来调节的。货币主义重视收入在传导中的作用,认为人们主要根据收入来确定现金持有量,货币供需均衡只能通过收入来调节,反对把利率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向导。他们认为货币量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步调不一致的关系,货币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后来由于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上涨,引起借贷需求的增加,从而促使利率上升。因此,利率非但不能成为传导机制中的主轴,而且往往误导货币政策的指标。
基本描述 实际上,货币主义关于广义金融资产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的观点后来已被凯恩斯主义者基本接受,并成为西方经济理论中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的基本描述。这一基本描述的特征就是通过所谓资产组合效应来揭示货币供给的变动对实际经济中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基本描述大致如下:
每个人都拥有某种资产和负债的组合,并试图使其所有资产的边际收益都相等。如果出现货币供给数量增加,至少在某些人的金融资产组合中会出现更多的货币。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当货币持有量增加时,其现在收益就低于从前,因而也就低于其他资产的收益。因此,资产持有者就会用货币交换成其他资产。至于他们购进何种资产,则取决于需求的交叉弹性,后者又取决于资产之间的相似性。例如,货币与国库券不仅是很完全的资产,而且可能遭致的风险类型也很相近,都是通货膨胀风险,而不是违约风险。因此它们是相近的替代物(即两者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另外,由于利率的变动对这两种资产的价值都不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最初持有过多货币余额的人就会将货币转换成国库券一类的证券。而国库券的出售者在得到这些超额的货币余额之后,也同样会把它们主要用来购买那些与国库券差异不大的资产,如商业票据和3年期政府债券。这些资产的出售者又依次购买其他资产。这样,对资产日益增长的需求最终将扩展到经济中的所有资产,直到在新的均衡状态 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理论 凯恩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理论 2004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理论与实践研究